第195章 (大章)科舉來了

第195章 (大章)科舉來了

文翁看到霍海,急忙忙快步上前一把連袖子帶手腕,抓住了霍海的手:“霍大人來來來,裡面請,老朽有好多話想要問你。”

霍海也是沒辦法。

項緒本來想要攔的,但是看文翁老大人一把年紀了,也是沒敢攔,只能對霍海聳了聳肩,表示:公子我也沒辦法,這老年人的熱情,您就受着吧。

霍海被拉進院落裡。

文翁一邊喊:“張叔,準備紙筆!”

霍海回頭一看:“嗯?誰輩分這麼高,還要讓文翁老大人您叫他叔?”

文翁:“誒!他是我學生,是滇國來的滇國人,現在在蜀郡做官,名字是叔,不是我叔叔。”

霍海哈哈大笑:“那他倒是取了個好名字,又找了個好姓氏。”

這也是張叔不敢寫了的原因。

本%小說最新章(節,在6>@/9書#吧{首;發,>請您!到六!九:書<吧{去:看!

朱熹,發明了一個符號。

以前儒家搞出這些,其實是爲了讓皇室接受,能夠發展儒家。

本來作爲霸權,他就時時刻刻都要整別人的,你還當出頭鳥,不是上趕着把自己的名字往被整名單上寫?

既然登報紙,就把外交官只有儒生能做這件事情各種‘分析’進去,只要這件事情能辦成,自己也不虧熟讀春秋。

文翁這邊拉着霍海進屋,張叔那邊已經把紙筆給鋪好了。

任人唯親還是避親。

“教!”

但是今天在霍海這兒,說法就不同了:“文老師您建立了第一所官學,這肯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是給孩子學習的工具,也就是音樂繪畫,用這些來完成蒙學。然後是給他們深度學習的工具,語文數學,學會了語文數學,才能理解更高難度的知識。

不過霍海並沒有在這上面過多糾結,而是繼續:“當時,有一個問題擺在陛下面前。”

“就算回到家裡,他們的父母,不是那麼有道德,但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在學校,而不是在家裡。”

而更大的區別是,用小升初代替了童生考試,用中學考大學代替了秀才、舉人考試。

霍海:“還有大升院的考試,還有從大學出來爲官的考試。”

當初文翁石室建立後,文翁把一批學生送到了長安。

二現如今,天下百萬讀書人中,一百萬人有九十九萬九千人能閱讀長文,只有一千人閱讀障礙實在是沒法看長文。

而一百萬人中,只要你想,一百萬人都可以寫長文。

培養,就能培養出賢來嗎?霍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小耳濡目染,就算在怎麼,也會有大部分人被說服被教育。”

哪怕這選能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只要有一個畜生,那大漢的名聲就算是給敗壞了。

而這也是一個引導作用。

雖然說教育是自古就有,春秋戰國也是有老師的。

人不怕窮,但不患寡而患不均。

現在,沒了。

文翁立刻:“哎!別來!什麼老大人,說話就說話,不是文老師嗎?”

所以才需要儒家的一個大人物出來鎮場面。

董仲舒獻策,是爲了培養儒學官僚。

“道德水平,會不高?”

文翁思索了起來。

不知道你頂不頂得住。

其實文翁也大概知道霍海找上門,肯定是因爲這方面的原因。

乃至於有人寫《我與丞相不得不說的故事》寫《我的王爺父親》。

隨着時代的發展,很多事情已經不是簡短的三五段話能夠解釋的清楚的了,就需要寫長。

張叔一邊記錄霍海說的東西,也是一邊感嘆,原來是這麼回事兒啊。

所以,封國這邊實行推恩令,郡縣這邊選拔人才,兩套並行,是大漢加強統治的方法。

不過,有了正確的認知後,似乎梳理起來也簡單多了。

文翁:“也就是說,越是年齡小,蒙學用的繪畫和音樂就越重要,比重就越大。”

如今,既然可以往外推,形成內外循環,那有何不可?而對於霍海來說,這是早就定好的策略。

其實,劉徹之前發的招賢令還沒啥意思,歷史上,等舉孝廉成了常規制度,最終卻沒幾個能幹事兒的人時,劉徹才忍不住又發了求賢詔。

霍海:“簡單,我答應你,一旦科舉成了,未來考外交官,必須學儒,不學儒不許考!”

文翁:“就非得我來提出?你自己不敢當這個大宗師嗎霍老師?”

於是張叔也就放下了筆,只聽,不寫。

“讓更多的人熟悉長文。”

霍海:“你不想寫,坐在那裡旁聽還是可以的。”

就有些貴族,如此聰明,看不出自己的三個兒子中有兩個是廢物?

爲什麼初高中體育課被佔了呢?因爲初高中生自己的精力都放不完,其實就沒“必要”鍛鍊了。

當然,鍛鍊還有一些用,所以時不時鍛鍊一下也行。

不是,完全不對。

文翁吹鬍子瞪眼:“我不怕?”

霍海:“選賢,不一定不能有能。只要我們建立官學,讓全民所有的小孩,小時候讀小學,讀完小學讀中學,讀完中學讀大學,自然而然可以在培養的整個過程中,既培養能,又培養賢!”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親人。

張叔想了一下,此時自己不寫出來,等過了今日,再寫出來說是霍海說的,別人也不會信。

以前,可能全大漢四十萬文人中,只有最頂尖的一二百人,能忍着斷句的問題,看長文,也只有最頂尖的一兩個人,能忍着斷句的問題,去寫長文。

那是因爲老師自己都懂音樂和繪畫是幹什麼的。

不可能同時選賢能。

“原來如此。”

霍海看文翁只是在深入思考,並沒有繼續說,纔開口:“文老師,這一次來,我是有一件大事來找你的。”

包括體育也一樣。

霍海:“當然,文翁您纔是這一套體系的發起人,不是您來是誰來?”

然後才喊停的。

霍海:“文翁老大人,您可別一直老朽老朽的,如果您還朽木,那天下豈不都是廢材?”

“於是乎,這些爛泥扶不上牆的貴族,不太適合繼續爲官了。”

但問題就來了。

因爲不是最頂級的人才,根本不配去面試。

此時記錄的張叔默默地停了筆,端着硯臺就要走人。

文翁:“賢真的是可以培養的嗎?”

這就涉及到選人才,從平民中挑選人才上來。

於是,劉徹就招募在長安的這些來的學生,都考試。

至於原因,還是那句話,標準化。

其實那都是計算好了的。

很明顯,他們長時間都在用筆墨紙硯,所以有現成的墨水,不需要研磨。

直到句號的出現,徹底的把行文規範化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沒啥問題,選賢能嘛,一起選。

而最後,給了他們《道德》《科學》。

“到了,年齡中等,《語文》《數學》的比重就要加大,要讓學生擁有深度學習的能力。”

既然學五經,學的東西是固定的,選拔標準就是考。

當然,做砸了,無論有多牛逼多厲害,都會被連累死。

但文翁也在考慮一件事情。

那時候長安可沒有太學,所以是先有了學生,後有了太學。

句號。

因爲,他實際上是在找能人,但命令本身叫做招賢,意思就是說,我要找能幹人,但是招募進來的,只能是本身就是賢德的人。

“而大學畢業,也夠能當官的水平了,可以去官場歷練了,就作爲科舉把,任何人的學科,都能從自己的科目內部,被推舉到朝廷面前,科舉。”

這樣一寫,人家沒看過這首詩的人,看半天都不知道你的書法怎麼斷句。

還有一種人,道德也會沒黑點。

如果選賢,那就是要選一波有道德的人來當官,那就註定了他們中有一大堆都是廢材。

朱熹之前,短文章橫行天下,詩詞對偶是娛樂文學的主流。

不愧是文翁,不愧是浸淫教育事業數十年的大師,一眼就看出了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招募五十人,成都和齊魯佔據了大半,別的地方小半。

霍海:“官學是這一切的基礎,而官學,是您提出的。”

其中中式逗號,是東方歷史上也是有的,但是因爲形制變化不大,所以才用了西方的,而句號頓號,則是必須採用自己的。

“如今長安流行新學,這新學和官學一結合,那不就有了培養人才的制度了。”

科學,既給他們賦能,道德,既給他們賦賢。

文翁:“那都別客氣。”

那除了有人能寫《哲學》有人能寫《歷史》有人能寫《天文》《地理》還有人能寫《母豬的產後護理》能寫《鍊鋼手冊》能寫《藥材詞條大全》。

文翁:“也不是不行,我跟您學習,那叫您做霍老師?”

霍海:“但您乃是三十年的郡守,怎麼說也是前輩,別說是我,就算是大將軍來了,不也得尊稱一聲您不是?”

這是什麼邏輯?

因爲,賢能,它就不是一個體系的。

文翁點頭:“明白了。”

霍海把標點符號給寫上,纔有了《西遊記》的暴火。

這很簡單,天下實行郡縣制加封國制。

霍海哈哈大笑:“文翁老大人。”

那爲什麼還要選?讓一羣沒有道德的廢物當官,雖然幹不了好事,但也造不成什麼破壞性。

而如果這事兒能辦成,那自己來長安這一年追求的學習新學,也就算是完成了。

霍海:“我這麼說吧,我也是被逼的,又不是我的主意,是陛下的主意,陛下他一輩子功績多了去了,史書都快寫不下了,不缺這點兒。”

別以爲這個舉動會破壞大漢的局面穩定。

考過了,就進太學。

但是……《母豬的產後護理》這種題材,能拿去讓那唯一的一兩個能忍着斷句問題寫長文的天才去寫嗎?如果一個時代只有兩個人能寫長文,他們只要腦子沒問題,一定會去寫經典啊!可現在,有了標點符號,規範化行文,人人都能寫長文。

就是因爲這個圈【。】

那麼問題來了。

文翁自己選學生都是先選德,然後再教育。

準確的說是獨有的。

現在天下的餅變大了,儒家雖然只能分一牙了,但反而比以前吃的飽了。

張叔:“不了不了,在下告退。”

霍海:“瞧你說的,您怕什麼,您三十年的老太守了,誰敢跟您炸刺兒?”

萬一那廢物兒子當官惹出禍來,豈不是把另外兩個也連累了?

反正隨便找個老師學學也行吧。

“新學分明是你發起的,別看外面認爲霍去病是新學宗師,是帶領出新學的人,但是我知道這一切肯定是你搞出來的。”

讓人看懂,只是標點符號的附帶作用。

這誰受得了?這麼一大波讀過書的文化人,要是心理扭曲起來了,未來能幹出什麼事兒來?只有天知道。

這個科舉,和歷史上那個科舉當然是不一樣的,但是和後世那個國考也是不一樣的。

事實上很多貴族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全當官員。

文翁知道霍海要搞什麼了:“你想組織小升中,中升大的考試?”

聽完後,文翁明白了:“也就是說,完整的標點符號系統,可以推動長文的誕生。”

“蒙學工具的繪畫和音樂也一樣,年齡中等後,他們就不重要了,只是如果要在這個門類繼續深造的人,才深度學習?”

這就是第一個標點符號。

大家都認爲,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是三大哲學問題。

是賢,還是能。

因爲,得有書,纔有得看。

文翁:“我來?你少來!”

不過,最主要的三個符號,頓號,逗號,句號,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個標點符號是一個濃縮的文化印記。

不舉就是不行了。

如今又去選能,不出十年,所有的能人,將會被現在的貴族同化,變成同一種東西。

選賢,註定了會有一大堆廢物和懶蟲混進來,選能不會。

因爲霍海不好得罪,而張叔很好殺。

是,這個人可能沒有虐待父母欺負兄弟的記錄,看起來不是個壞人。

那當然是繼續疑似地……但是寫到地字,這卷面佔滿了,必須要換行了,怎麼辦?難不成寫小點把上霜湊上去?

所以沒有取消,而是讓主課老師去酌情自佔。

寫書法,是一種來感的事情,感覺沒來,每寫一個字都不舒服,感覺來了,嘩啦啦的一大篇。

現在提出科考,就麻煩了。

這玩意兒怎麼寫?說是貴族爛泥扶不上牆,但是,天下官職,那都是高祖當年進咸陽時約好的事情,就像幾年前霍海自己說的,高祖帶着十萬人進咸陽,建立了長安城,帶來的十萬人,人人有官做。

就好像所有人都明白美帝是霸權,但你不能說,說了他就要整你。

如果文翁出來提出科舉,能把風波壓到最小。

而文翁是讀春秋的,他送來的學生當然也是儒學官僚,就對上了。

說實話,以前天下的餅不夠吃。

選賢,還是選能。

而現代書寫中,因爲毛筆字更適合表現在招牌、書封面、藝術字體、大場面上面,而印刷字體更類似西方文字的粗細。

“既然不能選親了。那麼,選賢,還是選能。”

別的事都可以不會幹,只要這三件事情做對了,保你權傾朝野一世英名。

這麼一聽的話,似乎選能的性價比比選賢高得多啊。

只可惜,一個政策執行這麼久之後,已經回不了頭了。

霍海:“我怕被砍。”

甚至有官方搞學術研究的地方。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小說。

忙人的三大哲學問題是。

太學制度,似乎也不太好。

文翁回神:“啊!哦,哦?大事?啥子大事?”

文翁本來對於標點符號還有很多問題要問的。

前世,很多人都在反應小學初中時期,音樂課和繪畫課被占課了。

劉徹不見得會整霍海,誰知道霍海說的,是不是劉徹本身想要往外說的?但是張叔去說,那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爲什麼董仲舒能說服劉徹?真以爲是因爲劉徹需要董仲舒的這點政策?政策劉徹都知道了,直接用就好了,幹嘛要給董仲舒好處?實際上是因爲,儒家本來就講究道德,所以,在儒家內部選能,就等於他們都被教育過‘賢’了,要比直接選能,要好那麼一丁點。

仔細的想一下,這其實是在說劉徹想辦法削去貴族的權利。

文翁:“你來找我,是想讓我提出這個????”

霍海停頓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自從夏商周以來,天下如何選官?無非就是門蔭。”

但是霍海第一個回答就讓他沒有料到。

文翁:“我這三十年的老太守,威懾不如你這三年的少尉。”

其實,這三個問題,是閒人的三大問題。

這個考,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書面考試。

眼看着同鄉三年過去,都又上兩個臺階了,自己卻被卡下來了。

“現在搞出什麼科舉,還想讓我來提出?!這跟我有啥關係,哪一點是我提出的?”

那麼霍海的漢心脈動計劃,就算是真正的有了基礎了。

天下間之所以著書立說那麼難,就是因爲行文沒有規範化。

但是,培養人才就不一樣了。

文翁恍然大悟:“所以,你創辦新學的時候,就加了《道德》這門課,和其他的科目一樣重要。”

“而到了最終,就要讓學生學習如何做一個有用的人的同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相反以前的深度學習工具就不重要了。或者需要繼續深造的人,才深度學習工具的使用。”

因爲絕大部分時候,是沒有那麼多賢的,是沒有那麼多道德標兵的。

現在,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的內容是固定的也是一樣的,如何彰顯能力?考。

霍海:“好好好,文老師就文老師,文老師您聽我說,聽我說完了您自己說說是不是這個理。”

招賢令這東西就很有的說。

文翁想清楚後:“要我背鍋還是扛旗,都行,但是如果不給儒生點好處,恐怕就算我的臉再大,也說服不了幾個人。”

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文翁可以這麼選,繼任者還會這麼選嗎?

別說讀出來,就算是寫,也很尷尬。

如果選能,那就是要選一波能人出來當官,在他們當的過程中,考察他們是不是個東西,是不是個人。

問題是,選出來的這些人,代表了大漢朝廷的臉面。

文翁這下搞懂這個體系究竟是怎麼做的了。

這豈不是等於皇帝不在任用自己親近的人,而任用官員們親近的人?

劉徹發了招賢令。

朱熹用一個小圈,【。】來進行斷句。

可是,除了這種方式,劉徹還搞了舉孝廉。

霍海認真:“此時和文翁老大人您,那可是有巨大的關係!可以說是因你而誕生的巨大改革。”

學什麼就考什麼,先把自己的主業考過,然後參與做官需要的知識的考覈,能過,那就當官。

選的是道德表在的沒黑點,而不是選擇的道德表現出來的亮點多。

霍海拱手:“文大人?”

文翁:“也別這麼叫,我們在蜀郡都不習慣這麼稱呼了。”

朱熹之後,長文章,大結構文章瘋狂涌現,劇本、小說成了娛樂文學的主流。

“這個事情,一直到大漢,變化都不大。”

我文翁不要臉面嗎?這分明不是我做的事兒,由我來提出?文翁一輩子沒佔過別人便宜,還真幹不出來這事兒。

不過有關行文規範的作用,霍海還是慢慢的講給了文翁聽。

如今霍海這麼說的意思,文翁還不明白嗎?成都的學生,早就跟文翁說過了,來長安,如何跟別人比?當然是考。

儒家一家把天下的餅都吃了,都不見得夠吃。

儒生一定要把‘普天之下莫非漢土’‘皇帝就是世界共主’‘忠君報國’‘忠孝廉恥’帶去全世界。

文翁點頭:“的確,無論是發旨意尋找能人,還是舉孝廉,都是嘗試,陛下兩邊都在嘗試。”

蜀郡習慣?霍海:“那我叫您一聲文老師?”

不只是口頭承諾,既然要把這一切寫出來,要讓別人接受,那文翁就要寫文章,登報紙。

讓一羣沒有道德的天才當官,生靈塗炭。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選賢還是選能。

“沒有官學,只有私學的話,還考什麼考?”

霍海這才正式回答問題:“文老師,這個標點符號,本身的作用是識文斷句,避免出現歧義。”

霍海的新學蒙學體系中。

爲什麼這個時期流行的都是詩詞?是對偶句,是這些東西?因爲,這些東西的字數是約定成俗的,韻律也是約定成俗的,只要稍微學習,就不會出現段錯句的情況,不會貽笑大方。

霍海:“沒事兒沒事兒,你接着寫。”

所以,大家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就是玩兒詩詞對偶。

叫做‘只要我不做,我就不會錯。’

說感覺衛青不行了之後,朝堂就都是廢物了,‘名臣文武欲盡’,所以要求能人。

舉不舉。

選拔人才能選拔出來多少?

事實也證明,在標點符號越來越多,各種不同體系的符號混用之後,中式句號要比西式句號更有辨識度,更不容易看錯,但書寫和打字出來表現上又差別不大。

從頭到尾學校就不是玩兒的地方,是教育的地方。只是很多人記憶中,把學校和童年兩個概念搞混了,才覺得學校怎麼老佔據音樂繪畫體育課啊。

爲什麼那句千古名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爲什麼李白寫詩是‘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爲什麼蘇軾寫詞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在打字時,英文一句結束是一個【.】而中文結束是一個圓【。】

就是因爲舉孝廉。

好的,舉,怎麼舉。

不過也就是因爲這個人數佔比的問題,讓劉徹有些猶豫了。

當時文翁派遣他們到長安學習,也就是丟給劉徹了,讓劉徹想辦法。

別人就算真信了,口頭上也不會信。

霍海:“關鍵不在於威懾,在於三十年本身,您六十好幾了,誰會跑來砍您?我就不同了,我二十歲,出門就得挨飛刀。”

但真沒有官學。

那的確能避免選親。

舉不舉,劉徹已經確定了,必須舉。

但是最終,都因爲不好用,容易和有些字混淆。所以被放棄了。

所以標點符號也採用西方的這一套。

“不過要說的話,就算天下都是廢材朽木至少你霍大人不是。”

簡單的來說,如果沒有標點符號,《西遊記》能把所有人看的頭昏腦漲,絕不會有人看這麼長的小說。

但是,明白歸明白,任何人不能說出來。

“不只是外交官,文翁您也知道,現在發現的地方越來越多,發現的國家越來越多,以後這些地方都要駐派人員,這些人,必須全是儒生。”

這個科舉,更像是取了一箇中間值。

陛下的主意?原來是這個意思?天下儒生分成三家。

無論是對方,還是自己,那都尷尬的要死。

其實這一套體系和歷史上的科考是一樣一樣的,只是具體內容考的不一樣。

所以,劉徹第一步就是要掐斷郡縣制中的貴族來源。

文翁:“這一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只是附帶的。”

那必不可能啊!

如果當官的全是貴族後代,那你這個郡縣不郡縣,和封國制有什麼區別?等形成定勢後,大官僚家庭,無非就是輪流坐莊的魯王趙王一樣的罷了。只是他們的封地在全國循環輪轉。

這個情況,一直到朱熹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文翁:“那咋了?天下本來就廢材居多。如果不是因爲天生廢材多,那還開辦什麼教育?豈不是人人生來都是大聰明?”

霍海認真的點頭:“沒錯,標點符號最主要的作用是,規範寫作。”

舉孝廉已經小規模實行了一年後,大規模又實行了一年了。

霍海:“這不就是您的功績了,您發明了第三種方法。”

文翁思索了一下:“好!”

說着霍海認真的看着文翁:“中國之外,所有人只需要忠君愛國,不需要有能力,不需要有抱負,不需要來大漢核心,只要待在原地認認真真的愛大漢就行了。”

定向培養需要的人才,然後在裡面選拔,難道還選不出又賢又能?以前的問題是,如果只是招募能人,你能看到他寫文章就知道他有沒有能力,但是看不到他的道德。

但,大漢從開國到現在,道德水平之敗壞,導致劉徹這個皇帝不得不往死裡抓法律,連續任用酷吏,不斷任用酷吏,都剎不住這股風氣。

文翁拉着霍海入座,一邊詢問:“老朽有個問題一直想要問,這標點符號的使用,究竟有什麼規律。”

所以,他有關標點符號的研究,要全部推翻了,只能從頭梳理。

“一直到如今,陛下發現大量的貴族,爛泥扶不上牆,讓他們約束自己都是做不到的,更何況約束百姓?”

實際上,歷史上用標點符號的人很多。

但是那些標點符號都比較大,比如箭頭,比如豎彎鉤,比如一大點作爲標記。

萬一繼任者到時候又先選親,再教育呢?如果官學,全民培養。

“不是儒生只能考外交官,而是外交官只有儒生能考。”

倘若一羣文人聚在一起,你寫我寫,結果另外一個大文人讀的時候,明明別人一句是七個字,你讀成了九個字,把後一句頭兩個字給添到了第一句末尾,那多尷尬?

如果選賢,各地官員推舉的‘賢人’,應該是賢的,畢竟他們也害怕自己丟了烏紗帽,所以不敢選太離譜的。

成都這一家,魯國這一家,董仲舒剛剛團結起來的在長安這一家。

事情也就擱置了。

但是這些人有能嗎?

而現在,擺在漢武帝面前的問題,也是怎麼選。

其實,如果早兩年提出科考,都不會有什麼事兒。

那一羣人在一起,都有賢,官員推舉來的是能人,還是親人?

因爲這麼搞下去,那朝堂豈不是全是蜀郡和魯國的官員。

而文翁,是第一個嘗試的人。

霍海點頭。

“有些時候,說某些明君遇到了一些適合做官的人,這些人終成宰相什麼的,例如姜子牙,說白了就是王任用了自己信得過的人。”

而另一方面,平民一輩子只能做平民的話,未來當其中一些有能力的人,開始積累出了一些能量,卻苦於無法出頭,他們會做什麼?秦崩重演?

寫到牀前明月光,光字的時候,感覺還有,你就換行嗎?那必不能啊!

文翁:“哎!你也別客氣,我也別客氣,按理說,你是侯爵,我應該尊稱你的。”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表明,在西方能夠完整的行文之前,東方早就可以複雜且完整的行文了,句號就是證明。

而這時候董仲舒又獻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讓創作者能更輕鬆的寫書,纔是主要作用。

或許他們寫的狗屁不通,但是的確有寫長的能力。

舉孝廉,那就是找道德標兵了。

但是,他爹媽有可能病死在他面前了,他也沒有出錢去治療。這個人的兄弟有可能餓死在他門外了,他都沒開門救濟。這一類人一旦當了官,你還想指望他有作爲?

“但是天下的官職越來越多,怎麼辦?”

標點符號?

霍海繼續說着:“當時,陛下兩種都做了準備,都做了選擇。”

就算是貴族也很明白。

體育就是有很多人發現自己坐久了身體會變差,但是鍛鍊後,坐同樣久,就沒問題,所以給小孩加了體育課,避免小孩學習把身體學垮。

讓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永永遠遠的記住這一點。

“大學學成繼續深造,就可以進入研究院技術院了,當然現在只是這兩個院,以後可能就多了去了。”

因爲不需要學習了,一切都將會標準化推廣,未來成都的學子學的和長安的學子學的是一樣的。

這件事情辦成了,還不夠偉大嗎?太偉大了。

完成這件事情,死都可以!文翁應了:老夫姓文,可能我生來就是來辦這件事情的吧。

————

求月票!

第53章 各有打算第39章 全面啓動第210章 (大章)強勢組合第205章 (大章)孝子哭喪第211章 (大章)春闈前第19章 世間萬物的道理第260章 (大章)劉徹的決心第59章 熙熙攘攘133.第133章 (大章)開河道時第224章 (大章)問鼎天下第242章 研究猴子196.第193章 (大章)爲子孫謀171.第171章 (大章)封狼居胥第206章 (大章)史上第一輛汽車第71章 虧麻了都第199章 (大章)丟雷老X135.第135章 (大章)史上第一大朝會第18章 鹽鐵之事第39章 全面啓動第93章 史上第一次相聲第67章 不賺就是虧第240章 最擅長的事第260章 (大章)劉徹的決心169.第169章 (大章)股市暴漲!第116章 使勁放假!第94章 說學逗唱149.第149章 (大章)左輪和燧發槍第237章 禁止圈地的手段189.第187章 (大章)海權既霸權第36章 經濟理論第111章 股東大會第23章 但是白紙它真的好!第208章 (大章)大漢最大的問題!第66章 霍家夫子第251章 (大章)內燃機!第208章 (大章)大漢最大的問題!第78章 醫學研究第39章 全面啓動第255章 (大章)腰王與泰山與火三輪149.第149章 (大章)左輪和燧發槍第236章 解決精力旺盛的問題第262章 (大章)誰的朝堂!126.第126章 (超大章合訂)屎裡有毒第200章 (大章)大漢第一臺開腹手術第83章 高手盡出!(日更七千求訂閱)第12章 學習?學個屁156.第156章 (大章) 蒸汽機問世第242章 研究猴子第225章 (大章)世界138.第138章 (大章)瓷器與十年平均壽命第101章 上樑不正(今日已萬字更新)第255章 (大章)腰王與泰山與火三輪170.第170章 (大章)功成身退第258章 (大章)你再猜174.第174章 (大章)霍海至舊金城第8章 萬人圍觀第33章 秉冬將至第32章 公主贈衣126.第126章 (超大章合訂)屎裡有毒第202章 (大章)爲國做鴨第79章 熊貓來了!第202章 (大章)爲國做鴨第105章 我還沒上車啊!第71章 虧麻了都第196章 (大章)大哥和二哥吵架,老三沒了?192.第190章 (大章)巫蠱元兇!第217章 (大章)萬炮齊鳴(節日快樂)177.第176章 (大章)打壓一波,拉攏一波第118章 朝堂小會(萬字23)143.第143章 (大章)霍氏銀行172.第172章 (大章)從東殺到西第115章 營銷的秘訣第38章 文氣激盪(加更)197.第194章 (大章)職業背鍋人第254章 (大章)超級大擴張137.第137章 (大章)貴族階層護城河178.第177章 (大章)不破樓蘭終不還133.第133章 (大章)開河道時第13章 董夫子倒吸涼氣第41章 白話運動第22章 擅長捅婁子第93章 史上第一次相聲第76章 未來想象第85章 三墨盡默(日更七千求訂閱)162.第162章 (大章)戰爭就是打後勤!第58章 橫着宮豎着宮?第265章 (大章)青黴素第35章 包月(加更)第264章 (大章)嘬嘬嘬145.第145章 (大章)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如來106.第106章 新式教育(萬更23)第248章 (大章)皈依者狂熱第25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104章 浮法玻璃(萬更求訂閱)第66章 霍家夫子第84章 鉅子鋸子第112章 鉅富製造機第234章 (大章)大漢警事121.第121章 三大夫子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