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東林黨進化了!積極開拓了!

自從大明取締了人力轎子,

在大明各地佔據龐大數量的轎伕就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人力轎子,無論是兩個人擡,還是四個人擡,說到底,都太浪費資源了,大明人口再多,佔據最多數的還是農民,以農爲基礎的大明想要從小農經濟轉入工業革命很不容易,因此只能是先將部分人口投入工業。

取締人力轎子,取締大明範圍內規模龐大的勾欄之所,將其送入工廠,從事紡織、從事鍊鋼,大明的工廠缺人可是很嚴重的。

憑藉這些人口,大明平穩的渡過了初期可能面臨的工業人口不足的問題,隨着工廠越建越多,朝廷越來越重視工業發展,大明南征北戰至於廣修內功,修葺官道,興建水利,大明的人口紅利被調動起來,如今大明在工業革命中大步邁進,也不再會有短缺工人的問題了。

沒了轎子,馬車驢車這一類運輸工具就成爲大明主要的載客工具了,眼下大明不缺驢子和馬匹,一些駑馬和驢子拿來拉車正合適。

至於黃包車的問題,等朝廷啥時候解決了橡膠不足的問題再說吧。

眼下朝廷自南方所得的那點橡膠全都投入工科院,那麼多工業機器需要橡膠,朝廷對橡膠的需求量極大,這也是朱由校爲什麼一再把眼光望向南洋的緣故。

工業革命時期的大明太需要橡膠了,而橡膠這玩意,人工合成以現在的技術根本不可能,更何況人工合成的永遠替代不了天然的,而大明周圍盛產橡膠的也就南洋一地。

根據探查,朱由校發現南洋的環境非常適合橡膠樹的大規模種植,這裡可以成爲大明重要的橡膠產地,畢竟眼下小冰河時期,南北氣溫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位也在下降,這種時候,南洋這種氣候穩定,溫度適宜的地方,無論是產糧還是產橡膠都對大明來說是很重要的,是在大明全力發展工業之際,還能保持糧食穩定,百姓不缺吃穿的重要倉儲。

也正因爲如此,朱由校不止一次把目標投向南洋,只是一直沒找到什麼合適的機會罷了。

眼下民間已經有了一定的輿論氛圍,但朱由校依舊沒急。

打南洋很容易,朝廷發王師,派遣水師艦隊去打,南洋哪怕氣候再炎熱,蚊蟲再多,什麼雨林毒瘴,什麼毒蟲沼澤,又有什麼用?

當年始皇帝發秦軍五十萬徵南嶺,大軍遇山開道,遇水搭橋,什麼雨林毒瘴蚊蟲毒蛇都沒能阻攔秦軍的步伐,大秦黑龍旗所到之處盡爲王土。

兩千年前的秦軍有這樣的能力,如今的大明自然也有這樣的能力,甚至動員能力,後勤準備能力比秦軍更強更完善。

打好打,打下來之後呢?

是把地還給當地那些土著,還是大明佔下來,還是怎麼做?

大明是要自己花錢幫那些土著發展,還是隻顧自己取利?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話朱由校反覆讀之,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穫,如今大明已經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候,不需要急躁,大明的體量擺在這裡,事情可以慢慢來。

所以朱由校很淡定,民間輿論怎麼吵得火熱,他都高居殿堂巋然不動。

他不需要親自下場,那些商人,那些百姓就會按照他的意思去推動事情的進展,到時候他只需順水推舟即可。

朱由校不急,東南沿海的商人們可有些急,他們是真想早一日把南洋那些紅夷人給收拾乾淨了,他們好去賺更多的利益。

只要朝廷把紅夷人趕走了,那紅夷人留下來的城市,礦場,種植園什麼的,不就是大明的了?

朝廷眼下不可能在南洋實行統治,因此南洋那些東西到時候不還是他們這些士紳商人的?

商人們急,錢謙益也有些摸不準朱由校的意思了。

在他看來如今民間這麼多百姓士紳推動,對南洋出兵已經是大勢所趨了,但朝廷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呢?

朝廷還缺了什麼呢?

到底還缺了什麼呢?

錢謙益想了想,他恍然大悟。

當即,錢謙益讓下人取來酒水和筆墨,他要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了。

學着唐代李太白那樣幾杯酒水下肚,錢謙益感覺自己那叫一個文思泉涌,豪氣萬丈,看着眼前展開的空白紙張,錢謙益揮毫灑墨:“漢家居中國而御萬邦,廣播仁義威德乃天下鹹服今有聖君臨朝光照宙宇,四海之內盡爲番邦,六御之下皆是王臣南洋諸地久爲中原之屬”

揮毫灑墨千五百字,錢謙益寫出了一片花團錦簇的好文章來,細細看過又略經修改後,錢謙益攤開摺子,將其抄錄一遍,然後揣着自己寫好的摺子就本着禮部去了。

大明六部,吏部最尊,禮部最貴,戶部兵部次之,工部刑部最賤。

這是之前人們對六部的認知。

畢竟吏部屬於天官,禮部是臣子入閣最正統的道路,而戶部握有天下錢糧,兵部掌管天下兵馬。

按照大明最正統的進階路線,考舉入仕途,進士入翰林院編修,隨後入六部做郎官,中途外放一地牧民積累經驗,後期得到皇帝賞識入禮部做侍郎,只要不出什麼大問題,那就是擢升爲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內閣。

不提科舉,如今大明報也被禮部掌握着,想要在上面發表文章,你不去禮部找關係去哪裡啊。

錢謙益坐着自家的馬車慢悠悠到了禮部,侍衛一看馬車就知道是哪位大佬到了,立刻去通報張瑞圖。

當錢謙益進入禮部時,張瑞圖也從後堂出來了。

“張相。”

“錢相。”

二人笑眯眯打過招呼後,張瑞圖請錢謙益去後堂落座,二人喝茶之際也不忘聊聊國事。

這聊着聊着,錢謙益就問道:“次輔啊,這民間的風言風語,您可有所耳聞啊?”

張瑞圖看了看錢謙益,隨後說道:“民間的流言傳聞,老夫倒是知道不少,最近這段時間,京師的百姓對南洋之地倒是頗爲關心。”

說着,張瑞圖笑呵呵的放下茶盞拿出一份文章來:“這不,老夫這裡還收到不少士子文人遞過來的文章,都是想讓朝廷出兵,驅逐南洋那些紅夷人的。”

“說什麼南洋膏腴之地,不應爲蠻夷所佔,當爲中國所屬。”

錢謙益聽了點了點頭:“民間這士子文人,倒是還有幾分報國之心。”

張瑞圖頗爲好奇的看着錢謙益:“怎麼?錢相你也覺得南洋之地富裕,應當爲我朝所用?”

錢謙益從袖子裡取出自己的摺子:“老夫近日聽聞民間輿情,略有所得,拙作一封,還請次輔評鑑。”

張瑞圖那是出了名的好文章,當今天子那是數次誇讚,每次都不吝溢美,如果說大明朝要是有什麼文學獎,第一名絕對是張瑞圖,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章寫得就是這麼漂亮。

看着錢謙益拿出來的摺子,張瑞圖眼皮子跳了下,同爲內閣輔政,錢謙益請自己評鑑文章,是什麼意思?

“老夫這點墨水怎麼能評鑑錢相的文章,錢相可是太謙虛了。”張瑞圖說着,將錢謙益的摺子細細看了一遍。

好文章,的確是好文章。

這篇文章讓人看得是熱血沸騰,將大明的強盛富裕,百姓的驕傲展現的淋漓盡致,非常符合大明的核心價值觀。

其大概意思就是:大明就是天下中心,是天朝上國,四方小國紛紛朝貢,萬邦來朝,大明傲視天下,庇護億萬臣民。如今大明這麼強大,泰西之地的紅夷人還敢跑到大明的地盤上欺壓大明的藩屬,大明就應當提王者之師討伐這等不臣蠻夷,好叫天下人知道得罪了大明是什麼後果。摧毀他們的城鎮,霸佔他們的財富,把大明的威儀和文化宣傳到南洋各地,把王化之光播撒到泰西之地,好化蠻夷爲王臣

看了這篇文章後,張瑞圖也知曉錢謙益的意思了:“錢相這也作的一手好文章啊。這片文章,錢相是想發在大明報上?”

錢謙益點了點頭:“老夫也想爲民間的士子文人發發聲罷了。”

張瑞圖當即說道:“錢相既然如此說了,老夫也不推辭,後日,後日這份文章就會出現在大明報頭版之上,三日後就能出現在南直隸。”

錢謙益笑着說道:“那就多謝次輔了。”

張瑞圖擺了擺手,很是瀟灑:“大家都是閣臣,同爲陛下效力,錢相也是爲了大明百姓發聲,謝老夫作甚?”

送走了錢謙益後,回到後堂的張瑞圖看着錢謙益留下的摺子,凝視半天忽然笑了:“這個錢受之,還真是陽謀啊。”

“來人,把錢相的摺子謄錄一份,讓大明報那邊刊印出來,記得,是頭版。”

很快有郎官來取走錢謙益的摺子拿去謄錄,而張瑞圖想了想後,覺得還是要去找張好古問一問。

這幾日,盧象升在內閣當值,張瑞圖徑直去了吏部。

吏部後堂,張瑞圖將錢謙益的意圖說了之後,張好古笑道:“這是好事啊,張相。”

“這清名滿天下的東林魁首也開始注重朝廷利益,重視經濟商業了。”

張瑞圖說道:“如今民間的輿情弄得風風火火,老百姓和士子、商人們都叫嚷着讓朝廷出兵,他錢受之這時候發出這樣一份文章來,倒是能給東林黨增添不少光啊。”

張好古看得很開:“一點路人緣有什麼用?他眼下有這個心,願意順着我們的路子走,就是好事。”

“至於他到底是真的轉變了心思,還是迫於無奈,或者說是因爲其自身利益,都不重要。”

“等大明報出來,我到是要好好的拜讀一下錢相的大作。”

數日後,錢謙益的文章刊登在大明報上,果然在南北直隸引起了新一輪的風暴。

這位江南士紳的領袖,東林黨的大佬,大明內閣輔政的文章果然漂亮,引得天下識字讀書人紛紛稱讚。

別的不說,這文章寫得漂亮,讀着也舒服,字裡行間那天朝上國的傲氣思想更是非常契合如今的大明,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士子文人還是商賈都很認可錢謙益這篇文章。

因爲這篇文章,錢謙益還難得弄出來了什麼賢相的稱呼,也足以證明眼下民間的輿情多麼洶涌,僅僅一篇符合民意的文章,錢謙益就從東林黨的魁首這個不怎麼被天下人認可的身份洗白了。

而在隨後的朔望朝會上,錢謙益麾下的御史言官也是紛紛上書,上奏朱由校,希望統御天下的聖天子能再一次組建王師征伐南洋不臣,恢復大明榮光。

口號都喊出來了,王師下南洋再現成祖之風采。

好傢伙,這東林黨派的御史言官奏請朝廷出兵,這可是很罕見的事情。

看見那幾個慷慨陳詞的御史言官,再看看百官前面穿着大紅仙鶴官袍,揣着玉笏的錢謙益,大傢伙也都知道,這些御史言官必然是按照錢謙益這個東林黨大佬的意思出來發聲的。

再聯想到之前錢謙益在大明報上的紋章,這下百官不由得思索起來,東林黨如今也是開始變化了?

也打算學着新黨拋棄理學去走實學了?

一個黨派,想要變換自己的核心理念,施政方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經歷天翻地覆的變化,不經歷一次次陣痛是不可能轉變的。

因爲核心理念和施政方針就是一個黨派的根基,是這個黨派得以建立的基石,你現在要把自己的根刨出來換一個新的,可不是那麼容易,搞不好黨派內部就要分裂坍塌的。

不過如今東林黨人的確勢頹,想要變化尋找出路也是合理的情況。

起碼朱由校就很樂意見到東林黨的變化,不然還守着老舊那一套不認可實學,滿嘴道德仁義,結果除了空談什麼也不行,朱由校就是想扶持東林黨也沒法扶持啊,爛泥怎麼扶上牆?

當這幾個御史言官發表完自己的言論之後,後續又有不少人出來附和,發言的基本都是四五品的官吏,三品以上的大員是一言不發,而二品的朝廷核心,六部部堂更是沉默不言。

這些四五品的官吏慷慨陳詞是無所謂的,他們發言就是要得到皇帝和那些大佬的注意,畢竟他們人微言輕,言論怎麼驚天都無所謂,沒人會治他們的罪。

而到了三品這個級別,作爲初步進入大明核心的重臣,發言就需要謹慎了。

皇帝不會在意四五品的朝官說錯話,但對三品以上的重臣,伱要是發言不符合皇帝的意思,那可就等着瞧吧。

這次朝會,註定是這些青袍官員暢所欲言的場所。

等朝會散了,衆人還是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

散了朝,張好古被朱由校請去了西苑。

“如今這民間輿情激憤,百姓紛紛叫嚷着要朝廷出兵南洋,朝堂之上,百官也多有此意,師父你如何看啊?”

跟在朱由校身旁,聽着朱由校的問題,張好古笑了笑:“回陛下,臣以爲,眼下的變化,是好事。如今民間有此輿情,也是百姓認可朝廷,重視朝廷,把自己當成了大明天下一份子而有的結果。”

“這朝野之上嘛,百官言論,或處於公心,或處於私心,但說到底,也都是樂得見到朝廷出兵的,可以說民間廟堂具爲一心。”

朱由校點了點頭:“是啊,民間廟堂具爲一心,都覺得朝廷該出兵,那朝廷,也是到了準備的時候了。”

“南洋那裡的情況,朕瞭解的差不多了,是個好地方,對當今大明來講,更是一個重要的地方。”

說着,朱由校看了看西苑的池塘,忍不住嘆了口氣:“如今的天,是越來越冷了啊。”

張好古也是神情沉重的點了點頭。

是啊,天越來越冷了,北方的降雨少了,溫度越來越低了,這無一不說明,小冰河時期最爲嚴峻的時候要到了。

大明眼下正在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候大步邁進,如果受到小冰河的影響繼而對大明的進程造成什麼阻礙,那可真的是難辦了。

畢竟眼下大明是鼓勵百姓走入工廠,去發展工業的。

以大明如今龐大的人口體積,想要讓一億五千萬人能吃飽肚子,單靠化肥和眼下這些土地還是不夠。

因爲西北的地正在變得乾旱,整個北方的降水量都在降低,日後的糧食產量絕對不樂觀。

興修水利只能保持基本,最好的還是開拓更多的田畝。

例如東北,例如南洋。

“朕問了天象官,他們都說,這幾年,會有大變化,朕也是感覺到了。朕不得不考慮,日後北方的糧食若是減產,單憑南方的糧食,能不能保證大明這三千多萬戶百姓吃飽肚子。”

“大明的人口在不斷增長,正是需要糧食的時候啊。”

張好古說道:“南洋氣候溫暖,環境適宜,可爲大明糧倉,足以養活千萬戶百姓。”

“東北之地,地廣人稀,良田億萬,可移民千萬,爲我大明另一座糧倉。”

“至此,有南洋、東北、江南三地,足可保證大明百姓衣食無憂。”

朱由校說道:“這也是朕爲什麼一直看向南洋的緣故,交祉一地,是不夠的,大明需要在南洋有更多的土地。”

“開拓南洋一事,該提上日程了。”

第322章 趙鐵軍生擒野皮豬!第727章 朱由校的野望,朕要看看全世界!第375章 意識形態很重要,一網打盡引章書院第318章 京師大動員,陷入人民羣衆戰爭的汪第533章 佛門,清淨之地?第559章 朱由校:“艹,這幫和尚還真有錢!第316章 城頭之上斬阿敏,張皇后要生產了!第326章 朱由校回到了他忠實的皇城!第297章 抄家,公審,斬立決!第21章 殿試第347章 還提丹書鐵券?朕說了,它不好使!第88章 密摺制度,政務員體系!第805章 讓東瀛亂一場,把幕府變成大明的狗第96章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大明百姓的頭上就是第185章 簞食壺漿喜迎王師!第481章 《東林報》號召集體罷考,還有這種第492章 皇上仁政,善政待我,我縱然粉身碎第790章 信王殿下,您真鑽狗洞了?第483章 全國讀書人大破防!第225章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相爺萬萬不可糊第458章 挨個槍斃,破心中賊!第457章 槍斃孔尚明!第577章 天啓新政,不拘一格降人才!第725章 南方推新政,北方培養工業人才!第42章 張師傅,你婚配了嗎?第714章 爲了馳道!各顯神通的八方商人們第176章 你祖宗的臉,全都讓你丟盡了!第172章 水太涼,汪文言自殺!第344章 半個時辰攻破英國公府,你比武定侯第517章 河南士紳:周王,我×你!第140章 清官的力量,老百姓的心中有桿秤,第103章 欺天吶,欺天吶!拿朕的名義侵吞土第29章 光宗耀祖!第378章 大明老農:皇上對我好,我是發自內第221章 除佞臣,殺好古!第797章 島國鬼子的震驚,這他媽是大明的水第412章 正面搦戰,大敗女真!第462章 吏筆如刀,直斥孔府,六十四代家奴第17章 鍊鋼!第575章 爾等都是國朝賢才,去挑糞吧第708章 傳遍大江南北的小道消息:京津馳道第729章 八千億大明寶鈔!大明前所未有的稅第747章 大轉變,大明士紳商賈迫不及待的想第870章 逼反張好古?第536章 清繳寺廟土地,挑戰三清和佛祖!第240章 震撼的朱由校:沃日,錢都是這麼好第528章 年初預算,馬力全開大明朝!第680章 造反?沒錯!是朕造的反!第71章 簡在帝心!第890章 造反?不是解放大明!第244章 大明老農:你狗日的,憑什麼不交稅第55章 皇帝要治貪?那就治貪擴大化!第257章 東林黨大潰敗,凌遲王化貞!第29章 光宗耀祖!第458章 挨個槍斃,破心中賊!第464章 讓老百姓好好的教育教育這羣讀書人第612章 明軍出塞,打出成祖的威風!第105章 弒君!第288章 奉天靖難,清君側,誅好古!第409章 大開城門,喜迎王師!第329章 凌遲,誅九族,論功行賞!第78章 千秋之後,吏筆如刀又如何?第632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866章 大明崩盤,西北起義爆發第79章 是你主動提的,那這養廉銀就不給了!第198章 朕不知道什麼是仁德寬恕,朕只知道第344章 半個時辰攻破英國公府,你比武定侯第13章 魏公公震驚了第447章 恩師,張好古!第181章 丹書鐵券?朕覺得它沒用!第872章 備戰山海關,暗渡陳倉出山東!第30章 賺錢的營生!第273章 百姓,朕的的骨肉子民,親王,跟朕第390章 先下手爲強,生擒東江軍諸將!第515章 周王:我冤啊!第363章 當年朱元璋在這裡斬了李善長,今天第741章 一戰定乾坤,大明海上時代的到來!第437章 張聖出世:以人爲本,以法爲輔,解第537章 從重,從嚴!第305章 張好古的政務員升遷體系,陝西驚變第806章 亂了的東瀛纔是好東瀛!第553章 主審當場變成階下囚!第287章 削藩王,一鯨落而萬物生!第536章 清繳寺廟土地,挑戰三清和佛祖!第609章 蒙古內亂!潤大明還是潤大清?第283章 朱由校甩了朱由檢一耳光!第792章 開門,自由貿易!第455章 大破孔府,孔家上下一體擒拿!第827章 臉皮撕破,讓張好古趕緊離開京城!第658章 三月之內,蕩平安南!第459章 一路哭何如一家哭? 滅了孔老爺全家第522章 周王:我只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第769章 大明仍有危機,皇上還需努力!第763章 大明奉行王道,友善和尊重,比刀劍第368章 蒸汽機初步成功,天啓大爆炸!第415章 扶持後金的買辦集團,張相回京!第271章 奉旨貪污!第874章 顫抖吧!孔家!你農民爺爺又回來了第691章 揚州知府:皇上和首輔可憐啊,他們第516章 周王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