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

bookmark

高鬍子想做什麼?張居正心裡當然也在懷疑這個問題,但他並不想對馮保表露出來。

張居正對高拱的態度,說實話連他自己都很難三言兩語就界定得了。

他們兩人曾經都算是“搞教育”出身,從翰林院到國子監,從國子監到裕王講師,兩人一直都是同僚,而同時高拱又一直是張居正的前輩和領導,直到先後入閣輔政。他們兩人在學術上的觀點十分接近,或者說高拱對張居正學術觀點的確立有很大的影響。

高、張二人雖然都以儒臣自命,但實際推崇的其實反倒是法家學說。當然這也不算奇怪,畢竟中國曆代經常都是“儒皮法骨”,披着儒家的皮囊,幹法家愛乾的事。從高拱在《本語》中提出的帝王教育、翰林教育,到張居正所作《辛未會試程策》、《答楚學道金省吾論學政》等文就能看出兩人思想的極其相似。

高拱崇尚實際和“貴今主義”,和那班腐儒動輒高談唐虞三代者迥然有別,而張居正講所推崇的“法后王”也是同一個道理。可見他們兩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取向。

再有就是,兩人都反對講學。歷史上,嘉、隆、萬三朝是陽明心學極盛時代。徐階當初就曾和著名王學家聶豹、歐陽德等在北京靈濟宮講學,聽講者有時多達五千人,講風之盛可見一斑。

高拱和張居正生長和工作在這樣氣氛中,自然也不能不受其影響,而由於張居正是徐階的弟子,所以和一幫王學家也有不少來往(無風注:這個有張居正許多書信作證)。但是他卻經常指斥那班講學家只是虛談,是“以虛見爲默證”,是“蝦蟆禪”。他經常勸這些人“足踏實地”,“崇尚本質”,反對“舍其本事,別開一門以爲學”。

正是因爲這種思想,所以歷史上張居正後來毀書院,殺何心隱,和那班講學家完全站在對立的地位。

而高拱因爲自身就是實學大家,倒是和那幫講學家卻沒有多少來往,但很奇怪的是,從他的著述和書信之中,也沒有發現他多麼激烈反對這些人。他的實學屬於自己搞自己的一套,立於程、朱、陸、王之外,既沒有跟着當時流行的王學跑,卻也並非回到程、朱,而是堅持以當前的現實出發,現實需要什麼樣的學問才能治理好國家,他就搞什麼。

正是因爲觀點幾乎完全一致,所以眼下內閣之中,李春芳和趙貞吉兩個更像是徐階的親傳弟子,而高拱和張居正則是另一派,他們一方面禁止各地督學憲臣聚徒講學,另一方面還通過考察貶謫京官,遏制京師講會,以經世實學來端正學風,改變談玄論虛、不務實際的官場風氣。所以,儘管他們二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但反講學卻是他們共同堅守的學術立場。

這個立場,使得張居正站到了老師徐階的對立面,同時也是趙貞吉入閣之後,張居正未能如願以償接受徐階留下的龐大政治資源的一個重要因素。反過來,這也是此前高拱致仕之後張居正想方設法爲高拱起復造勢的原因——張居正畢竟也是想做實事的,他知道高拱若不能回來,自己一個資歷最淺的末學後進,實在對付不了李春芳和趙貞吉這個實際意義上的同盟。這是張居正猶豫他和高拱關係的第一點:沒有高拱吸引火力,自己會不會成爲炮灰?

所以高拱回來了,而且仍然是那個說幹就幹的高拱,絕不同於當年的徐階,得過且過,以保住自己名聲地位爲第一要務。

張居正自己身處內閣,雖然主要分管兵部,但他仍然非常清楚高拱自從兼任吏部尚書之後採取的改革措施:破除“拘攣之說”,進士舉人並用;凡濫舉官員,則舉主連坐;建立人事檔案制度,組建候補官員梯隊;州、縣正官年輕化,“五十以上者不得爲州縣之長”;蔭敘官員,視政績而酌用;調整用人政策,完善地區迴避制度;裁減冗員,精簡機構,整治士風;等等等等。

這些措施,無一不是他張居正自己也極盼望看見,甚至是極想親自去做的。

這也是張居正猶豫着自己跟高拱之間關係的第二點:如果沒有高拱,以自己的資歷和威望,能不能把這些事情幹好?會不會受到各種掣肘最後推行不下去?

因爲有這兩點疑惑打底,所以張居正覺得至少在李春芳和趙貞吉還在內閣之時,自己仍然需要跟高拱維持良好的關係。

更何況,他張居正何許人也,他會不知道馮保爲什麼眼巴巴找上門來跟自己套近乎?無非是因爲高拱連續推薦兩任司禮監掌印陳洪、孟衝,卻始終不肯推薦他罷了!

可是張居正難道就不知道高拱心裡是如何思考的?無非是不想看到大明再出一個王振或者劉瑾罷了!

可是,他高拱是這麼想,我張居正就不是這麼想?我張居正就不是文官?我張居正就希望看到宦官亂政?笑話!

但心中冷笑歸心中冷笑,張居正的個性畢竟不像高拱那般,喜怒直接擺在臉上,因此他願意配合馮保演出:“恕居正愚鈍,不知中玄公有何謀算。”

馮保哈哈一笑,又壓低聲音道:“聽說徐老相爺今日曾派人前來拜訪太嶽相公,不知可有此事?”

說是這麼說,但作爲東廠提督,顯然馮保有足夠的把握認定這一點。

所以張居正也懶得辯解,直接承認:“方纔遊七正要和我談及此事……不過,我今日在內閣當值,纔回來沒多久,所以老師派來的人沒能和我一晤,我也不清楚老師派他來所爲何事。”

“還能是何事,不就是退田案引起的麻煩?”馮保哼哼一聲,道:“海瑞那邊已經不滿足於讓徐老相爺退田,現在已經開始着手處置徐家幾位公子了……徐老相爺畢竟已經不在中樞,只能派人來京師想辦法,太嶽相公你是徐老相爺最看重的門生,他不來找你,還能找誰去?”

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104章 再別京師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八)第075章 追擊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095章 破虜(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112章 錦衣雙……犬第112章 東返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268章 揭謎(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63章 處置【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三章】第094章 目的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157章 鄭鬆的決斷(4更破萬)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152章 一小步,一大步第208章 剿殺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003章 這是唱哪出?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50章 擔當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14章 北洋海貿同盟第005章 升官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23章 連中三元(上)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001章 輕車簡從(上)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023章 華亭舊事(上)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086章 麻桿打狼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24章 死得明明白白第063章 病榻交心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127章 善後安排(4更破萬)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163章 分贓計劃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123章 聖眷太隆也麻煩第192章 還劍湖會晤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095章 破虜(下)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042章 護衛定製(上)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090章 降服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086章 意外之喜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143章 新鄭新政(中)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62章 二段擊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32章 遇刺!第216章 天賜之寶也第035章 陛見,廣西巡按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