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

bookmark

是臨淮侯還是魏國公出任南京守備勳臣這種事情,說實話高務實一點也不在乎。因爲南京三大巨頭,真正管事的南京兵部尚書,代表皇帝監督南京衆官的,是南京鎮守太監,至於南京守備勳臣,其實大多數時候也就是掛名而已。畢竟南京治下的勳貴比起北京勳貴來說,只有更爛,絕無更好,這一點看看當初倭寇肆虐時南京及周邊衛所兵的表現就知道,根本不用對他們的戰鬥力有半點指望。

南京守備勳臣當然也不是隻能管理那點衛所兵,實際上還對“客軍”有一定的制約能力,譬如劉顯當時鎮守狼山,就屬於南京直接分管的四川籍客軍,他需要仰仗南京方面協調調度、後勤補給等,所以南京守備勳臣在名義上也是他的上級,如果剋扣他的補給,他也是很難受的。更甚一步就是像徐鵬舉這樣,直接向南京兵部告刁狀,說他不聽調遣、爲非作歹等,一般而言南京兵部會給南京守備勳臣這個面子——畢竟人家是上級,也是自己的同僚不是?

但南京守備勳臣平時的“功能”也就僅止於此了,除非高務實現在突發奇想要去南方圈地,其中涉及了衛所下轄的地區,那倒是南京守備勳臣有權力協調甚至拍板的,否則他沒有絲毫用得上人家的地方——既然沒有利用價值,當然也就不會在意。

不過,李宗城既然代表李言恭眼巴巴的靠上來,高務實也不會故作清高的拒之門外,擺出一副我三伯做事完全是公事公辦,誰做南京守備勳臣,朝廷自會從大局考慮的模樣來。

不言利,只言義?那是腦子有毛病,絕非他高侍讀的風範。

高侍讀的風範是,沒有利益,創造利益也要爭取。

南京守備勳臣能創造什麼利益?

嗯,短期利益好像真的很難找,倒是長遠利益可以好好規劃一下。就譬如說剛纔提到的圈地——南京,或者放寬泛一點說東南諸省——衛所佔地是很多的,其中田地當然不少,但更多的其實還是一些爛七八糟的“爛地”。那些地放在一羣丘八大爺手裡根本創造不出什麼價值、什麼效益,更別提這羣丘八大爺現在兵不兵、農不農、工不工、匠不匠,簡直是一羣四不像。

但實際上呢?這些所謂的爛地,在高務實的眼裡,有很多都是極具價值的。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礦山和海港。

衛所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礦山,這些礦山有些已經或者甚至早就有了開發,而更多的則是完全沒有開發。即便是其中被開發了的部分,開發程度也是極地,在高侍讀眼中,那種開發水平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稀爛。

用腳指頭都能知道,這羣衛所大爺又不會做生意,挖礦的直接原因,在早年僅僅是爲了滿足衛所武備所需——譬如開鐵礦冶鐵製造武器盔甲這種。後來衛所越來越爛之後,武器裝備也沒有什麼興趣搞了,很多礦就隨之廢棄,個別交通條件和開採條件都比較好的礦,則被他們挖來直接賣錢,創造衛所收益了——當然究竟是給衛所集體創造收益,還是爲部分衛所軍官創造收益,那真是懶得多說。

這種零打零敲的低層次開採,在高務實看來,完全是暴殄天物。作爲一個後世主管過一地經濟的小幹部,他雖然在現代社會中管理層面很低,但架不住思維超前了幾百年,對於區位優勢”、“核心產品”、“系統工程”、“產業鏈”之類的詞彙總是深有體會的。

要是他有足夠的權力和財富,他就可以把後世馬鞍山附近搞成鋼鐵中心,在蘇州那樣的地方搞時尚高端服裝和布料出口產業,在松江搞造船工業和國際貿易港等等,不一而足。

但眼下,搞這些東西都還只是奢望——好聽一點叫遠景規劃,沒有那樣的條件支撐他去實際操作。

大明實行南北二京制,南京乃是留都,甚至在理論上而言,應該算是正式首都。這也是崇禎煤山上吊之後,大明很多文臣不肯死在北京,反而跑到南京殉節的原因之一。

南京留都,擁有除皇帝本人和內閣之外全套的朝廷機構,皇宮和六部、都察院等,都是一直保留並且實際啓用的(當然皇宮由於沒有皇帝,只是處在低層次保養維護狀態)。

之所以總說南京三大巨頭,是因爲南京留都的特色守備制度,它實際上分爲內守備和外守備以及參贊機務。

內守備,就是南京鎮守太監,由中官出任,最有名的南京鎮守太監是鄭和。

外守備一人,協同守備一人,皆武臣。

而文臣者,必是南京兵部尚書,並加“參贊機務”。

按照這個最初設置來看,僅僅只是“參贊機務”的南京兵部尚書的地位原本最低,但是跟北京方面一樣,文臣地位提升之後,參贊機務的南京兵部尚書反而成了權力最重的那個人。

外守備和協同守備按例都是勳臣擔當——說到這裡,就可以解釋一下爲何徐鵬舉一出事,臨淮侯長子李言恭就急急忙忙來京了。

早在嘉靖末年,徐鵬舉就是南京外守備,而協同守備則正是臨淮侯李庭竹。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因爲南京振武營兵變之事,南京三巨頭(實際四人)都吃到了懲罰:外守備徐鵬舉策勵供職,協同守備李庭竹閒住,南京兵部尚書張鏊致仕,內守備何綬降三級徵還。

這一次,最倒黴的是張鏊,直接被勒令退休;其次是鎮守太監何綬,連降三級不說,被召回北京宮中,丟了大權;再就是協守李庭竹,所謂“閒住”,全稱叫“冠帶閒住”,意思是保留官職不撤,但只能呆在家裡反省,不準去管事了,放在後世大概相當於停職反省;被罰最輕的是徐鵬舉,繼續任職不說,還被勉勵了一番。

想必那個時候,李庭竹心裡對徐鵬舉就很是不滿了——振武營那次的事,徐鵬舉的表現很糟糕,被兵變士卒譏諷爲草包,最後他李庭竹的懲罰卻反在徐鵬舉之上。高務實琢磨着,李庭竹可能認爲朝廷對南京守備勳臣一職包容度比較高,畢竟勳臣雖然已經沒什麼大用,但終歸代表朝廷顏面,是以這次徐鵬舉出事,李庭竹立刻跳了出來,畢竟在南京,離守備勳臣最近的就是他嘛。

因果關係倒是弄明白了,但怎麼從這裡頭撈到最大的好處,高務實卻一時囿於自己地位不夠,始終沒能理出個頭緒,到最後只好先定下一個思路:先看李宗城見了自己之後打算怎麼做吧。

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063章 處置【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三章】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277章 逆轉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155章 升龍,我的升龍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第061章 謎底揭曉【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213章 交心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135章 密奏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134章 萬事開頭難第154章 將至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08章 且慢動手!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108章 隱情(上)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025章 河運海運(上)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00章 預則立,不預則廢(4更過萬)第164章 艦隊接戰第015章 新鄭鐵廠(上)第217章 “皇爺急召”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05章 無關道理(下)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02章 歙縣逃犯(下)第111章 交接第030章 勇父悍子(下)第045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013章 大明癥結所在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068章 隆慶託孤(一)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64章 聯名信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18章 產業現狀(上)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096章 黃芷汀的信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45章 諭德上疏(下)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97章 黃孟宇意外到訪第063章 誰讓我是男人呢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199章 傳教士?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中)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37章 高珗獻策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044章 《請開藩禁疏》第077章 說方陣第221章 抵京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75章 臣要要官了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