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

bookmark

隆慶四年,庚午馬年。

這一年,世界變化不大也不小。

在東方,日本爆發了姊川之戰,淺井,朝倉兩家大敗,再也無力與織田信長對抗,最後依次被織田信長所滅。

在西方,丹麥和瑞典結束了北方七年戰爭,雙方締結了《什切青和約》,瑞典向丹麥付出鉅額賠償,用以贖回埃耳夫斯堡,它向北海擴展和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的企圖也受到遏制。然而戰爭雖以丹麥取得優勢而結束,可是它也已經沒有能力恢復其在波羅的海的霸權。

在南方,因爲大明開始試圖放寬海禁,第一個開港的福建月港開始形成“海眼”效應,西屬菲律賓開始了在原本歷史上長達近兩百年的白銀淨流出,流出地:中國。

而在大明本土,三月十五這一日,按照欽天監的推算,宜進學,忌婚嫁。

是日,太子朱翊鈞正式出閣讀書。

欽命知經筵事的建極殿大學士高拱和成國公朱希忠二人,一文一武,同樣身着蟒袍,站在文華殿前左右首位。欽命同知經筵事的禮部右侍郎申時行,領着太子經筵日講官陳經邦、沈鯉、許國、顧養謙、張位、陳於陛六位講官各着官服,往後依次站定。

更漏細流數韶光,此時乃是卯時二刻,天色初亮,東方的天邊翻起魚肚白。

太子儀仗全副擺開,進入文華殿範圍,太子朱翊鈞身着冕服,身側左邊略靠後的位置站着一身青色官服的高務實。兩人分先後一起上前,一齊參見諸位老師。

所不同的是,太子行揖禮,而高務實行拜禮。

太子行揖禮一次,高務實行拜禮三叩首。

而後,諸位老師在高拱和朱希忠的帶領下回揖禮,躬身三次。

天地君親師,君臣分際還是大於師徒分際。

而這個儀式的時間也並不是隨意定下的,卯時又名日始、破曉,而京師三月的卯時二刻左右,正是天光乍亮之時,將太子出閣讀書的儀式定在這一個時間點,有着“旭日初昇”的深刻含義。

後世西方人喜歡講究什麼儀式感,而國內的一些“小資”也總覺得西方人的儀式感格外有逼格,殊不知這些東西早在自己的老祖宗輩就已經被玩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譬如說在大明時期,漫說是太子出閣讀書這種大禮的儀式,就算茶道這種日常生活的講究,有明一朝就有“十三宜”和“七禁忌”,若論起儀式感,又是哪個西方國家的日常生活儀式趕得上的?

但事實上,高務實反而覺得大明的“儀式感”有些過頭了——大明從開國起就有一大特點,那就是規矩奇多。從皇室開始,吃飯穿衣住房,樣樣都有規定,一不留神就犯法,而宮廷教育的規矩,更是分外嚴苛。

朱元璋出身窮人,自己沒讀過多少書,但顯然他很明白“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道理,大明宮廷教育的規矩,基本都是他設立的。這其中又分爲兩個環節:一是對皇帝本人的日常教育,二是對太子的教育培養。

對皇帝本人的教育眼下無須贅述,反正越是大明後期的皇帝,在自身的學習上越發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還是用功的,這裡單說對皇太子的教育。

與皇帝自身學習懈怠不同,皇帝作爲太子的父親,也有着普通父親一般無二的“望子成龍”之心,所以歷來太子的學習是被監督落實得最到位的(無風注:這裡可能要去掉嘉靖……),極少有放鬆的時候。

大明皇太子的教育培養制度,最早也是朱元璋制訂下來的。早期的太子教育本書前文已有所介紹,這裡也不必再說,單說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卻是朱元璋所創立的太子教育體制——設文華殿大學士輔導太子,下面有詹事府詹事,少詹事,春坊大學士,庶子,喻德,中允,贊善,洗馬,校書等官職。這些合在一起,構成了大明皇太子教育體制的雛形。

在大明正統年間之前,太子讀書,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禮儀,到正統年間的時候,太子出閣讀書的禮儀也正式確立:太子首次出閣讀書的當天早上,先由禮部,鴻臚寺執事官在文華殿後殿行四拜禮畢,鴻臚寺寺官爲太子行禮,請太子到文華殿讀書。這一天,皇帝要親自出席,三師三少以及各官員按照次序向皇帝行叩拜禮,然後各官退出,內侍官引着太子在後殿就座,每天侍班侍讀講官依次前來。

從此,太子的學習生活開始了,今日的禮儀,在這些上面承襲前制,沒有差別。但今日太子出閣讀書的禮儀,與之前還是略有改良或者說……加增。

那就是剛纔的這一幕——太子參見老師。

雖然太子只是行了一個揖禮,而老師反而要回禮三次,可是要知道,在此之前可是沒有這一說的。這個新的制度,並非高拱所定,反而是隆慶帝自己提出的改動。但高拱在與高務實的交流之中沒有說皇帝爲何要這樣改,高務實自己私下估計,大概是隆慶覺得高拱本身是他的老師,現在又不辭勞苦,擔負起了教育太子的重責,真真正正是“兩朝帝師”,當得起這樣的尊榮吧。

不過說起來,太子的老師之中,真正最辛苦的是侍講官。他們在講書的時候,要講得明白;太子出錯了,要大膽糾正;太子不學習,更要敢於批評。以上任何一條沒做到,按例都是不合格。

不過高務實知道,這個看似合理的原則,到了大明中後期,卻越發漏洞明顯,大明中後期的諸多帝王,在他們做太子時,無不充滿着如曠課逃學、貪玩享樂等行爲,精挑細選出來的老師,對這似乎也越發沒招。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閣讀書的太子,說到底還是個孩子。

按照後世教育學的觀點,孩子和成年人之間,往往容易出現代溝,師生之間差距越大,相互之間的代溝也有可能越深。放在太子的教育身上,主抓太子學習的老師,絕大多數的年紀,都在中年以上,甚至個別已經是老年人了,且早期教育多以學問精深,治學嚴格的老學究爲主,和太子之間,基本不可能有什麼共同語言,攤上個淘氣的太子,叛逆更是一定會出現的。

外加到了大明中後期,宦官的權位日重,陪太子讀書的,又主要就是伺候太子的宦官。放在逃課這類事上,那更和太子沆瀣一氣。最典型的莫過於明武宗朱厚照做太子時,因他不愛學習,伺候他的宦官們,也就經常巧立名目,取消當日的講課,甚至如期進行的講課,也被他們找藉口破壞,不是提前下課就是上課搗亂,正常的教育基本不能保證。幫朱厚照太子逃課出力最大的宦官,就是後來正德朝時一度權傾朝野的劉瑾……

其實文官們之中的有識之士早就看出這個問題,只是一直找不到什麼好的辦法解決,然而這次居然意外出現了皇帝“主動”要求找一個年紀與太子相仿的文臣子弟爲太子伴讀,陪太子一道讀書的事,大家心裡雖然羨慕最終獲得這個位置的高務實,但他們之所以此前就不怎麼反對,除了“太子玩伴”事件的刺激之外,就在於他們本身也覺得,有一個年輕的文臣子弟陪在太子身邊,可以對太子產生向好的影響。

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287章 抵定南疆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85章 安南規劃!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109章 要麼請降,要麼等死!第045章 天下文膽第146章 閣老相商(下)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144章 背水一戰第106章 合圍明江城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74章 真絕色,妙仙音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275章 勃固會戰(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036章 散財童子第186章 捷報背後第116章 陽謀!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第096章 興趣培養(上)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271章 步步緊扣第259章 妖書案?第153章 培養嫡系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181章 壯士斷腕第002章 歙縣逃犯(下)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18章 產業現狀(下)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77章 各有所謀(4更破萬)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140章 九邊有兵幾何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127章 風起之前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129章 複雜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085章 成交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063章 海瑞調職(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014章 輕重有別第059章 國戚參股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九)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185章 安南規劃!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121章 席間生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四)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263章 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