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俺答封貢(三)

“諸位知道這半年來,高侍讀這位家丁,給咱們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邊軍從土默川弄來了多少匹馬?”

朱希孝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關注,別說隆慶帝立刻把目光投了過來,甚至就連青詞首輔李春芳也從之前老僧入定的狀態中回過神來,望向朱希孝。

所有人都知道馬匹對於軍隊的重要性,而他們同時也知道,大明自從馬政崩潰以來,缺馬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甚至就在今年二月初六之時,負責管理馬政的太僕寺卿顧存仁還上過條陳,言及朝廷應該注意馬政六事。

他在條陳中提出的這六條分別是:一,優恤種馬。近來種馬之家苦於官吏侵漁,惟恐自駒。今後凡民間報定顯重駒者,即給優恤,仍免徵草料銀兩。二,責成寄牧。通判專管馬政。三,隆重遷選。管馬官應久任。四,嚴督解運。各州縣解銀解馬多被包攬,應嚴行禁革,並追查各處折色馬價京營子粒未完者。五,議派改折。南直隸非產馬之地,離京師又遠,宜全部改徵折價。六,慎貯卷籍。本寺文移卷籍多被遺忘,請以餘閒舊倉改作架閣庫,命吏守之。

顧存仁的這道奏疏在歷史上很有名,不過今日在場諸位除了高務實之外,都沒有人清楚這一點。但他們至少都很清楚顧存仁這個馬政條陳裡最關鍵的兩點實際上就是“馬戶養馬”和“折銀買馬”。

馬戶養馬先不多說,反正北方馬戶被這個政策折磨得一塌糊塗,還誕生了著名的河北馬匪,如曹淦從岳父處繼承的霸州響馬就是其中典型。

大明的南直隸差不多就是後世的蘇南和皖南一代,經濟倒是足夠發達,但顯然並不產馬,然而一直都有養馬的“攤派”盤桓在他們頭上,那就只能改爲交錢,也就是“改徵折銀”。

顧存仁這個條陳裡主要說的是這個“該徵折銀”收不到位的問題,但實際上今日集義殿中的諸位大臣都知道,即便這筆錢能到位,其實也多半要被挪做他用,爲何?因爲沒地方買馬。

早在朵顏三衛還聽話的時候,大明還能從他們那兒買到一些馬匹,雖然即便朵顏三衛也不大肯賣種馬,但騸馬買來好歹也能用上一些年頭,總比沒有強。後來朵顏三衛被南遷的蒙古左翼降服之後,大明買馬的渠道就基本斷裂掉了,而本土養馬的數量又不足,於是導致近些年來只有遼東的馬匹面前還算充足,其餘地區包括宣大這種重鎮,都只能維持一兩支精銳但數量偏少的騎兵。

大明缺馬的問題,已經連朝廷的文官大員們都覺得頭疼了。

因此朱希孝此言一出,整個集義殿中衆人的目光一瞬間就齊刷刷投到他臉上,彷彿在他臉上能找到大量馬匹一般。

朱希孝臉上當然連馬毛都不會有一根,但他一開口,衆人就頓時大喜過望。只聽得朱希孝伸出兩根手指道:“大約半年時間裡,高侍讀的這位家丁曹淦,從土默川各部一共買入兩千三百二十七匹可用於作戰的良馬。”

“譁!”

“嘶——”

“兩千三百多匹?”

“此言當真?”

“都可以用於作戰?”

……

朱希孝的兄長成國公朱希忠站出來一步,朝大家示意了一下,笑着道:“此事的確不是虛言誑語,英國公,你管着前軍都督府,應當知曉宣大戰馬數目變動,你來說吧?”

衆人於是又朝張溶望去,只見張溶點了點頭:“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這半年來戰馬數量增長了一千九百多匹,如果按照往常戰馬折損、病死的大致情況來推斷,三鎮額外買入了兩千三百多匹戰馬這個情況,應該是屬實的。”

隆慶猛然一拍手,大聲道:“好!買得好!那個曹淦辦事不錯,當有賞賜!”他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來,曹淦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卻是高務實的家丁,他即便是皇帝,也不好越過人家的主人去賞賜,於是又補充一句:“高愛卿,這都是你調教家丁有功,這個賞賜應該由你來受。”

高務實心裡鬆了口氣,估計這件事應該可以遮蓋過去了,而且這其中最大的意義還不是當前遮掩一下子,而是日後都可以借這個理由來跟蒙古交易——雖說等將來俺答封貢順利完成,馬市變成常開之後,這個理由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可是不要忘了,俺答封貢之後,大明開放的也只是和俺答本部土默川部及其能夠掌控的沃兒都司等部馬市,對於蒙古左翼可是依舊牢牢關閉交易大門的。

但高務實有了今天這一齣戲打底之後就不同了,他可以用同樣的理由跟蒙古左翼取得聯繫,也展開貿易。

道理還是一樣的,高務實並不擔心這些交易使得蒙古人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抵抗災害、減少損失、強化經濟等等。因爲歷史證明,這些遊牧民族生活越艱難,就越有攻擊性。相反的,如果他們生活變得安逸起來,攻擊性就越低——他們又不會農業生產,活不下去了可不就只能靠搶?你當他們打仗就不死人,天生就喜歡打仗麼?

這也是高務實敢於考慮用經濟和政治手段控制蒙古的根源。

當然,這裡總還是有個前提,即大明能夠保持足夠的防禦力量,他們之中如果真有戰爭狂人式的首領要打仗,大明一定要能給於迎頭一擊。當他們發覺辛辛苦苦打仗還不如老老實實做生意划算的時候,即便是內部力量也會讓他們無法形成合力來侵犯大明。而這,就是所謂經濟影響政治了。

心頭暗爽歸心頭暗爽,該做的秀還是要做到位,只見高務實面色如常,上前一步,出列朝隆慶躬身一禮,道:“高氏一族世受皇恩,微臣雖年少識淺,亦知戰馬於我大明而言事關緊要,因此才遣曹淦等人私出口北,爲國販馬。不過,此事雖有文武諸公默許照拂,但畢竟是臣與曹淦等人犯禁在先。微臣以爲,陛下不罰已是皇恩浩蕩,豈敢受賞?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43章 高陌薦才(上)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65章 多管齊下高務實第030章 夫若有罪,妻豈無過?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189章 督撫相會(二合一)第109章 喜與憂第094章 目的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088章 協助辦案[第四更!]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106章 春遊踏青(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213章 交心第161章 張守戎遇敵(上)第056章 太嶽燒竈(上)第205章 政策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089章 早有綢繆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021章 門生聚會(上)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259章 妖書案?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041章 太子賜賞第004章 初見太子(上)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上)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068章 隆慶託孤(六)第155章 馬家父子到蓋州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234章 愚兄不及甚矣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120章 私人秘書第074章 如日中天的威望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244章 千帆覆海(上)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088章 安南人第157章 人事調整(上)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105章 京師大局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164章 手長的優勢第011章 大閱很難啊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13章 平臺召對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54章 翻雲覆雨等閒間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152章 天下己任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137章 水來土掩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039章 靠山吃山(上)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010章 優劣利弊(下)第132章 萬衆矚目第095章 徐爵背鍋第004章 京營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130章 立威第070章 西北望第067章 茶樓聽報(上)第115章 務實回京(下)第055章 霧裡觀花(下)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一)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023章 連中三元(上)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下)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055章 分道揚鑣,圖們西進(2更破萬)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058章 老師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