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

bookmark

“太嶽,你說高肅卿帶個孩子跟我們見面是個什麼意思?”陳以勤看着高拱朝皇宮而去的馬車背影,面現疑色地朝身邊的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想了想,也搖了搖頭:“我也有些想不明白,不過這孩子才七八歲上下,見了這麼多朝廷大員卻毫不怯場,倒是頗爲難得。我觀中玄公今日表現,對這孩子可是重視得很,莫不是要過繼?”

陳以勤恍然大悟,一拍額頭:“是了,高肅卿沒有兒子,這孩子他剛纔說是他家老六的兒子……那隻怕真如你所言,是想過繼過來,給他高老三這一支留個香火了。”然後一轉頭,問李春芳道:“首輔怎麼看?”

李春芳滿臉笑容:“過繼好啊,中玄兄國之棟樑,將來定是要恩蔭子孫的,沒個兒子豈非浪費?就算皇上那兒,若是中玄兄真個無後而終,也定然覺得遺憾。”

張居正見李春芳笑得輕鬆,也知道他是因爲剛纔高拱一副舊事不計的模樣,覺得內閣齟齬的機會大大減少,因此才滿面春風。

他面上帶着微笑,心中卻不禁冷笑,暗道:“這種老好人哪裡做得來首輔,自打高肅卿和老師先後離任,內閣的權威一日不如一日,閣部之爭幾乎就要擺上檯面來了,再加上現在多了一個管着言路的趙貞吉進了內閣,每每仗着老資格作威作福,整個內閣根本就是一團糟,再沒個有實力的大臣壓陣,只怕這內閣政令就要難出午門了!唉,若非如此,我又何必……”

張居正心念及此,忽然想起一事,問李春芳道:“趙閣老今日不肯來迎,中玄公對此雖然隻字未提,但心中是否會有不滿,可還難說。眼下皇上親自設宴,將他召進宮一同用膳,要是他在皇上面前提上一句半句的……”

李春芳笑容一滯,強自乾笑道:“中玄兄雅量高致,即便昔日有些……呃,有些齟齬,今日也說一併釋之,何況這區區小事。再說趙閣老今日未曾來迎,乃是因爲養病……中玄兄想是不會爲此記恨什麼吧。”

哼哼,昔日,只是有些齟齬?

陳以勤輕哼一聲:“記不記恨暫且不說,太嶽的意思首輔怕是理解偏了,他是說,若皇上問起,結果高肅卿又‘順口’提了那麼一句,那麼即便皇上不當回事,但這事兒最終也是瞞不過趙大洲【注:趙貞吉,號大洲。】的,到時候就算高肅卿不記仇,那趙大洲呢?眼下趙大洲在內閣裡頭是個什麼情形,別人不知道,我們三個難道也不知道?要是他認爲高肅卿這是要跟他別別苗頭,我看吶,多半又要鬧個雞飛狗跳、不得安生。”

李春芳清瘦的面頰上青筋跳了兩跳,頓時着急道:“那可如何是好?”

這時候張居正反而不急了,擺手道:“其實這都是小事,也許皇上見了中玄兄喜不自禁,忘了問這茬也是沒準的事……眼下襬在內閣面前的問題是,言路越來越不把內閣當回事,而六部裡頭,也很有些人仗着言路的威風,想要從內閣手裡分權。他們卻不想想,若是沒有內閣總攬政事,他們之間又慣會互相扯皮,那我大明朝廷上下整日裡就光顧着吵架去了,還能做得什麼事成?”

李春芳深有同感地點了點頭,道:“是啊,眼下言路這些人已經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了。唉,想當初華亭公在時,言路多少總還聽得進招呼,現在怎麼就……”

張居正眼角抽了抽,沒說話。按他的想法,徐階當政那會兒言路就聽招呼得很麼?只怕也不見得,只是恰巧徐階和言路的目標一致,再加上徐階一貫放縱言路,所以言路看起來“聽得進招呼”,可也正是徐階的放縱,導致他下臺之後,言路就幾乎完全失控了。不過徐階是自己恩師,張居正不可能於此事此時說他的壞話。

陳以勤卻無須顧忌,直言了當地道:“華亭公或有千好,但縱容言路一事,責任只能在他身上。想當初先帝之時,言路何其規矩?若非華亭公大引言路以倒高肅卿,言路何有今日之張狂跋扈,無以制約?”

李春芳是個好好先生,雖然他其實也能看得出其中緣由,卻不敢訴之於口,但他沒料到陳以勤對眼下朝局當真是失望之極,因此反而敢於直言不諱。李首輔頓時支支吾吾,半晌也沒吭個聲出來。

其實陳以勤這話說得雖然有些絕對,但大致倒是不錯,的確正是因爲徐階,才導致了言路猖狂至斯。只是話說回來,後來徐階之所以去位,也與其放縱言路有着直接關係。

當初所謂“滿朝倒拱”,其實核心主力就是徐階所控制的言路,而高拱致仕後,徐階纔在百官的呼聲中復出視事。這一場口水大戰以徐階大獲全勝告終,徐階由是聲望益隆。

當時的情況是徐階格外倚重言官,凡事都向他們示恩;言官也憑恃徐階如日中天的威望,愈發自我膨脹。先前驅逐高拱一事,任憑皇帝如何眷戀,最後也不得不妥協了,言官們於是越發認定今上與先帝不同,是個軟弱可欺的貨色。自此,言官們的上疏言事愈發肆無忌憚,無論公私幾乎都要與皇帝一爭。

這些爭論裡頭,當然有一部分是合理的進諫,比如要求約束宦官專權任事;然而更多的卻是無關國計的雞毛蒜皮。譬如:禁止皇帝去裕邸懷舊;禁止皇帝去京郊散心遊玩;懷疑皇帝有公費旅遊的意圖而禁止其去泰山拜祭等等,大有一股欲將皇帝圈養起來當豬喂的勢頭。甚至,連宮闈私事也要大張旗鼓地拿出來,堂而皇之地論上一論,正氣凜然地講大道理。凡此種種,搞得連脾氣好到沒話說的隆慶帝也時不時大發肝火——偏偏他發完火之後卻也沒轍,只能又把氣給強行咽回去。

其實,皇帝到潛邸散散心、懷懷舊,這偌大個國家就要滅亡了嗎?

純屬扯淡。

可既非如此,又何必危言聳聽!

想這班掌控全國輿論和公理正義的七尺男兒、熱血好漢,放着政事諸多弊端不去關注,偏將目光聚焦於家長裡短,盯緊了皇帝的私生活說三道四,這般孜孜不倦地饒舌,與里舍村婦何異?偏偏還要洋洋自得,以正義之士自居,實則徒增後世之人笑耳。

而徐階對言官的偏袒,也漸漸失去原則——又或者說,他對言路的各種行爲本來就沒有約束的原則。

隆慶元年七月,皇帝下旨內閣,擬對科道進行考察。官員正直無私且稱職者自不會畏懼考覈,這原非過分要求,但徐階卻爲了保護言官而諫止了皇帝。

是的,皇帝連按例考覈官員都要被首輔拒絕了!

此時的皇帝,可以說是完全被以徐階爲首的文官集團控制在手裡,想做什麼都做不成。

正是這種事事都不順心,逐漸消磨了皇帝的忍耐力。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之前因爲言路攻擊他最信賴倚重的師相高拱,隆慶帝本來就有些忌憚這些人;現在這些人愈發囂張,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也非要上綱上線,已經是有理要爭、無理也要攪上三分了!到了這個地步,換了誰當皇帝能不討厭他們?因此自然也就順帶討厭上了總是一味袒護他們的首輔徐階。

然而光討厭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皇帝在外廷沒有倚仗,其人本身又膽小懦弱,私下發火歸發火,真出了什麼事吧,又實在不敢與徐階去爭,只能間中批示,略表不滿——就這樣,還不敢把這種不滿說得太過,生怕又被抓到把柄,被言官們強懟回來,甚至吃一頓排頭。

比如到了九月,因內官團營事,科道再次議論蜂起,徐階一如既往地代表內閣對言路表示支持。科道言論每每過激,皇帝不堪承受,發手諭抱怨內閣,言辭間極盡委屈:“這麼一點事情,言官也說我不是,你們內閣也說我不是,你們到底想要怎樣?”

將皇帝擠兌到這種程度,不論所爲何事,不論所處哪朝,似乎都有些過分了。但皇帝的軟弱,卻愈發給了言官欺軟怕硬的藉口。隆慶帝本來是個仁柔之君,以仁儉寬和著稱,屢被借題發揮地攻擊,實在已經達到了忍耐的極限。在這種情形下,皇帝自然就愈發地思念高拱。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正如同人的盛極必衰一樣。回頭來看,徐階在隆慶初年政壇上的起伏跌宕,可謂“成也言官,敗也言官”:依靠言路造就的輿論聲勢,達到聲名的頂點;也因爲放縱言路,而失去皇室的信任,後來在一次試探性的請辭中,直接被皇帝批准,黯然回鄉。他精明一世,侍奉喜怒無常的嘉靖帝尚且遊刃有餘,卻不能討得懦弱笨拙的今上歡心,箇中原委,着實引人深思。

但此時不是深思的時候,所以張居正開口了:“事情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現在已經不重要了。眼下重要的是,我等應當看到,如今有能力,也有理由壓制言路的人,只有一個。”

李春芳見張居正的目光一直盯着朝皇宮遠去的高拱一行,恍然大悟:“原來你是說中玄公……啊,不錯!若說現在還有誰能壓制言路,恐怕舍高肅卿外不作第二人想。嗯,你此前一直爲中玄公起復盡心斡旋,莫非也是因爲這個?”李春芳對於自己這個首輔直接被張居正無視居然並不生氣,這……咳,倒是頗有自知之明。

陳以勤聽了,則半是恍然、半是遲疑地道:“高肅卿固然深得皇上信任,但他此前下野就是因爲敗於言路之手,差點從此掛冠歸田、老死林間,此番好不容易再次出山,你又怎知他是否還敢繼續跟言路做對?”

張居正哈哈一笑,胸有成竹地道:“我料他必然會出手抑制現在言路的這種猖獗局面。”

陳以勤饒有興致地看着他,堅持問:“太嶽如此放膽直言,必是有所倚仗,老夫卻偏偏想不出其中緣由,敢問一句:何以見得?”

“緣由就是:高拱是個想做事的人。”

這句話莫說李春芳,就是陳以勤也坦然承認,不加反駁,默認不語。

於是張居正收起笑容,正色道:“但現在這般情形,他想做事,就不能讓自己的耳邊整天有人呱噪、掣肘,出手壓制言路乃是順理成章之舉。”

陳以勤略略思索,卻仍不肯讓步,道:“不錯,他是這樣的人,但這也只能說明他高肅卿有對付言官的理由,卻並不能說明他就一定有這樣的實力。”

張居正的臉色越發嚴肅了,甚至還沉默了一下,這才一字一句地開了口:“言官如火,首輔如風。”

陳以勤沉默了下來,他明白張居正的意思:首輔這風若不夠大,再如何吹,也只能徒增火勢;可首輔這風若是足夠強勁、足夠猛烈,卻是可以吹滅這團言官之火的……

而高拱,只怕最起碼也算得是烈風了,甚至有可能直接就是颶風!

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222章 麻煩大了啊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248章 超級誤會第090章 淨軍圍剿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070章 萬事俱備(下)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067章 倒高風波(二)第126章 俺答求封(一)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015章 切蛋糕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47章 有詔第047章 夜會劉顯(下)第041章 太子賜賞第085章 成交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052章 各有算計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43章 威逼(4更破萬)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134章 戰爭理由到手(4更1W2)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043章 繞開祖制第135章 密奏第127章 劉氏獻藥第003章 徽州異相(下)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149章 不急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002章 翰林清貴(上)第4更第135章 師徒再會[第4更]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102章 八千大軍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060章 不勞而獲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27章 善後安排(4更破萬)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49章 殷去郭來(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209章 加銜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01章 曠世恩典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111章 開平之行(下)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117章 總能找到茬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048章 叛軍舊事(上)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274章 大戰拉開帷幕第089章 吾家寶駒(上)第051章 君臣父子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07章 張氏例錢(下)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27章 鉅富之家(上)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12章 入城式第059章 惟利不破(上)第012章 朕的皇莊那麼壞?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