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

bookmark

這一夜的商議最終沒有得出結論,高務實雖然知道歷史上高拱在這個時期的確是先妥協了一次,並將海瑞調職的,但也不敢肯定眼下高拱和張居正商議之後是否還如舊史。

即便仍然將海瑞調職,其實也不代表就真的放棄了,原本歷史上,數月之後高黨一反前策,再次出手打擊了徐黨,朝中鬥爭更加明顯。

高務實始終想不通的是,在這先和後戰之間的那幾個月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本來已經放棄打擊徐黨的高黨最後仍然選擇開戰。

實在想不通也只能先放一放,時刻注意觀察,一俟情況有變再立刻做出應對。

這夜除了商討兩件大事之外,各門生也分別說了幾件“小事”,一些朝政上的具體事務高務實目前並不打算插手,畢竟高拱在歷史上已經乾得很不錯了,而他一個小孩子如果連具體各部的事情都表現得很熟悉,就太不正常,這裡頭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他基本只是在聽,沒有發表什麼看法。

但其中有一個小插曲,引起高務實的重視,乃是塗夢桂提到說,自師相起復,趙貞吉先是避之不迎,繼而數次與李春芳私會,師相以大學生之尊又掌吏部,沒多久趙貞吉便在李春芳的推薦下掌了都察院,這其中恐有什麼關聯。

趙貞吉原先也有領導都察院的職責,但那種領導和“掌都察院”不同,前一種情況類似於後世某副市長分管某些工作,譬如說該副市長分管公安,但“掌都察院”則相當於該副市長兼任了公安局長,其中區別其實是很大的。

塗夢桂認爲這裡頭可能有什麼陰謀,李春芳可能實際上已經站到趙貞吉一邊去了。

高務實心裡是同意這個推論的,否則就不能解釋歷史上趙貞吉去位之後,李春芳爲何會惶惶不可自安,最終連續上疏請辭而最終致仕回鄉了。

其實後世有史學家對隆慶後期內閣進行研究之後提出過這種設想,不過高務實並不清楚,他是從另一個方面推論:李春芳原本的政治立場就跟徐階接近,而趙貞吉也是徐階一派在朝廷裡的明棋,因此李春芳跟趙貞吉接近甚至聯合是合情合理的事。

內閣現在一共五位閣臣,高拱和張居正歷來政見相近,可以算做一派,李春芳和趙貞吉一旦接近就可以另算一派,而陳以勤兩不相幫可以算中立派。

李春芳有沒有可能和趙貞吉接近?當然有。

李春芳雖然表現得像個好好先生,但不管脾氣多好,當着內閣首輔卻絲毫沒有首輔的權勢地位,心中肯定不會痛快,和趙貞吉接近之後,藉着趙貞吉掌握的都察院的威勢,李春芳這個首輔對百官才能多少有些震懾力。而趙貞吉因爲前些年被打壓得太狠,此次忽然一步入閣,根基上自然不足,所以他既需要徐階留下的政治資源來夯實基礎,又需要李春芳這個首輔爲他樹大旗、打掩護。

李、趙二人完全有聯合的基礎,也有聯合的必要。

高務實想到這裡,忽然有些明悟:高拱如果打擊徐階一黨,實際上不就是在打擊趙貞吉的政治基礎?那麼李春芳肯定不肯,因此李春芳上疏力保徐階就說得通了——並非因爲他只想做個好好先生,而是因爲一旦徐階倒下,那麼趙貞吉多半也要倒,趙貞吉一旦倒了,他李春芳就真的只是個掛名首輔了,至於他爲徐階求情卻被海瑞直接懟了回來,那是海剛峰太牛,沒辦法的事。另外,李春芳也知道,這件事陳以勤不會跳出來跟高拱對着幹,因爲陳以勤對徐階當初的做法也是有所不滿的。

結合原本的歷史,高務實很清楚,陳以勤是真正一貫堅持“君子不黨”的,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他這個堅持現在有一個很爲難的點,他和高拱是裕府同僚,偏偏和趙貞吉又是同鄉,無論他偏向哪一邊,世人都會覺得他黨同伐異。

陳以勤除非改變其爲官的基本原則,否則就只能中立。

那麼內閣就成了二對二,看起來好像是個僵局。

但高務實心裡清楚,這個所謂的僵局裡頭有兩個不穩定因素。

第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於張居正,此人看起來一貫站在高拱一邊,甚至此次高拱起復,他就在其中出了大力。然而他之所以出大力使高拱起復,源頭在於他想利用高拱來對付趙貞吉。實際上張居正作爲徐階的得意門生,徐階的留下的政治資源一直被他默認爲自身力量的一部分,但趙貞吉的入閣讓這一力量分化了,這就讓張居正十分不滿。或許徐階當時的初心是讓趙貞吉在內閣裡頭配合張居正,誰料趙貞吉倚老賣老,視張居正爲後生晚輩,對其頤指氣使,甚至當衆稱呼張居正‘張子’(無風注:大抵相當於現代稱呼某人爲“小張”),張居正一貫恥居人下,當然不能接受。

所以張居正站在高拱一邊,慫恿高拱成爲抗趙先鋒,根源並不是他真心實意尊高拱爲魁首,而是利用高拱的性格和高拱的聖眷爲自己擊敗派系內部的敵手。一旦高拱順利完成這一使命,張居正肯定分分鐘調轉矛頭對付高拱——歷史上他就是這麼幹的。

第二個不穩定因素正是高拱的聖眷。眼下的內閣二對二,其實高拱實際上肯定佔優勢,這個優勢就是聖眷:皇帝對高拱言聽計從。然而全天下只有高務實知道,隆慶帝只有兩年的生命了……他駕崩時年僅三十五歲。

隆慶帝若在,高拱無論在不在首輔位置上,他都是實際上的首輔。隆慶帝若是駕崩,則這種聖眷頓時消失:無論萬曆小皇帝還是後宮陳太后、李太后,他們對高拱可沒有那種近乎親情一般的信任,到時候所有閣臣其實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後宮真正信任的反倒是宦官——後宮不瞭解閣臣,只好信任宦官。然而信任宦官不代表信任此時的掌印太監孟衝——他是高拱推薦的,而且並非兩宮太后的身邊人。陳太后無心干政且不去說,李太后因爲皇帝兒子尚未成年的關係,想不幹政也不行,而干政就必須掌握司禮監,於是用自己身邊的馮保取代孟衝幾乎是必然選擇。

然而歷史上高拱不肯讓馮保爲司禮監掌印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爲馮保乃李貴妃親信,又是太子的“大伴”,一旦將來太子登基,指不定馮保就成了下一個王振。

高拱的這個“預判”當然不是沒有道理,因爲後來魏忠賢走的也是這條路。而作爲文臣領袖的首輔而言,壓制宦官是其正常選擇,尤其是類似王振那樣的權宦,在文臣看來是絕不能接受的。但高拱沒有料到的是,馮保因爲是李太后的親信,而李太后對萬曆過於嚴格,導致馮保也只能充當一個嚴格的監督者,並沒有跟萬曆建立太過於親密的羈絆,結果萬曆親政之後除了鞭屍張居正之外,接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放逐了馮保——放逐了事,可能還是給了李太后面子的緣故。

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113章 高戚之會(七)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197章 高孟男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83章 馮保心思第104章 權貴子弟(下)第056章 太嶽燒竈(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中)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159章 會元之爭(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211章 目標第057章 隆慶教子(上)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131章 戰爭窗口期第072章 姐弟相商(下)第151章 枕邊風(上)第067章 倒高風波(七)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016章 是敵是友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040章 紓驛路疏(上)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172章 漢計蒙用第112章 東返第067章 倒高風波(八)第109章 要麼請降,要麼等死!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030章 河南民變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184章 變色龍第186章 捷報背後第095章 破虜(中)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111章 交接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123章 準備回京(上)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18章 真是世事難料第233章 謙之不讓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35章 密奏第031章 務實被擄(上)第095章 破虜(中)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267章 你喜歡嗎?第003章 這是唱哪出?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94章 貴妃相召(上)第129章 複雜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05章 好好做,不要怕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010章 朕這主意絕了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053章 君臣相商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021章 門生聚會(下)第142章 代號:捕蛇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28章 都給哀家跪着去第029章 郭閣老的擔心(4更破萬字)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99章 高拱秉國(上)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08章 翰林面面觀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114章 新的時代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007章 亡命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