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工匠學堂

高務實之前和郭樸說會試之前都住在他的大學士府,其實那只是個說辭,主要是用這個姿態表示對郭樸的支援,從而加強郭樸在高黨的權威性。這一點,高務實知道郭樸一定能看得出來。

既然只是個姿態,那麼在接着朱翊鈞的“君威”,高黨雷霆萬鈞的扳倒了凌雲翼之後,高務實就不必真的一直住在郭閣老府中了。

會試的主考官都是皇帝在考試之前臨時決定的,但高務實知道郭樸就算被皇帝點將主持本次會試,他也也一定會拒絕。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高務實這次也會參加會試,而高務實是他的學生。

出於同樣的理由,高務實估計大舅張四維也不會出任本次會試的主考官。

這就讓高務實有些撓頭了,因爲會試主考,是有很大機率會讓一位內閣閣老領銜的,而現在內閣只有三位閣老,如果郭樸和張四維都不肯出任主考,那很大機率這次的主考官會是申時行。

申時行在先帝隆起朝時就是“同知太子經筵事”,雖然不是日講官,但因爲他“負總責”,其實也是給朱翊鈞講過課的——那也就是給高務實講過課。

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金榜的狀元公,學問水平自然毋庸置疑,不過這位狀元公的課高務實一直不是特別喜歡,倒不是他講不清其中道理,而是申時行講課的風格實在是太過於四平八穩,說話也是小嗓門,溫文爾雅有餘,威嚴肅殺不足。

不過,這恐怕也是申時行的個人風格,他是個溫文爾雅的人,其做學問甚至有些把儒學往道家的無爲上帶,某種程度上而言,他代表了現在心學中的某一派傾向,就是過於注重所謂心性的修養,而把現實中的許多事情刻意淡化。

中國有兩千年封建史,這兩千年中的大一統王朝自漢以降,一直是尊儒家爲正統價值觀。但是所謂儒家學說自孔孟之後,也是變化發展的。自從宋代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北宋五子開創的新儒學,在南宋分爲朱陸兩派,至南宋末年,程朱理學逐漸成爲思想文化界的主流。到了明朝建立,程朱理學則進一步成爲官方正統意識形態,並通過八股取士等措施,固定爲君主統治的正統要義。

而至明代中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江南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級的壯大,一股帶有平民主義色彩的個***思潮,開始猛烈衝擊以程朱理學爲代表的官方意識形態和綱常禮教觀念。王陽明心學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比起從政的經歷,他的思想成就更令人矚目。結過艱苦卓絕的現實磨練,他成就了自成一說的心學理論。“致良知”是王陽明哲學的核心。後人因此也稱王陽明哲學爲良知之學。

據說,曾有人請王陽明講學,問他:“除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的呢?”問話人的意思,是希望他不要只講良知,不要守着“致良知”不放。而王守仁用了一模一樣的話來反駁他,說:“除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的呢?”

其實對於這一則故事,高務實是有個人看法的,而且是“不同看法”。

儒家的“太宗”《孟子》裡說,良知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本性,是不學而知、不學而能,人們通過性善所體現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些東西都是先天固有的。而王陽明卻把這個本能的道德感應變成了三觀的核心價值觀念。

高務實一直認爲,禪宗就是把佛教中國化和通俗化了,而王學與禪宗頗有些異曲同工,是將儒家學說也通俗化和大衆化了,不必拘泥四書五經教義,人人都可隨心所欲地領會儒教,人人可以爲聖賢。

陽明心學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但因爲沒有系統的嚴謹理論,所以無法取得正統思想地位,甚至在不同階段遭到官方打擊。即便王陽明死後,嘉靖帝還評價他說:“守仁放言自肆,詆譭先儒,號召門徒,聲附虛和,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此論若一言以蔽之,可謂“心學即歪理邪說”。

然而奇怪的是,心學在王陽明死後半個世紀,依然火了起來,並得到官方承認。歷史上的萬曆十二年,張居正已死,一些心學門徒進入了權力中心,在他們的鼓譟下,萬曆帝將心學當成了儒教理論發展創新,使王陽明從祀孔廟。

高務實的觀點是,王陽明也許是夠資格入孔廟的,但當時的心學卻已經是走火入魔的心學,不再是真正的“陽明心學”了。

因爲當時心學在朝堂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首輔申時行,其堅持的做法實在談不上“致良知”。

實際上,“良知”本身就是最難定義的一個詞,“性善論”和“性惡論”還爭了幾千年呢,也沒爭出個絕對勝負來,“何爲良知”又哪有那麼簡單?

問兩個最簡單的問題:殺人是對是錯?殺侵略者是對是錯?

可見良知有時候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問題的根源其實壓根就不是出在良知之上,而只是出在利弊之上。

“小孩子才論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心學大佬們當然都是成年人,但他們又必須打着“致良知”的幌子,這就麻煩了。於是就產生了徐階、申時行這樣的人物。談論學問的時候是一套,行事理政的時候是另一套。

致良知,終於淪爲了致私慾。

徐階和申時行的“致私慾”,表現爲中庸堅忍,只要能保住位子,其他的事情可以暫時不論,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和稀泥就好,講究的是和稀泥的本事,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張居正夾在他們中間,雖然出身心學,卻受高拱影響很大,於是走上了另一條路子:爲國理政的時候偏向於實學,爲己謀私的時候偏向於心學。這其實就是張居正歷史上一邊反別人腐,一邊自己腐的根源所在。

不過,高務實並不擔心申時行如果真的擔任主考官之後會對自己不利,因爲申時行的這種理政和爲人的思想,使得他不敢跟高黨撕破臉——這一點高務實有十足的把握,尤其是在高務實剛剛斷然出手將凌雲翼拉下馬來之後。

以申時行之謹慎,這段時間他甚至很有可能小心翼翼地避免跟高黨發生衝突,畢竟高黨在高務實回京之後似乎有重新團結起來的趨勢,如果這個時候對高務實有所動作,“拔劍四顧心茫然”的高黨搞不好就突然發現了對手,爭先恐後來“槍打出頭鳥”了。

高黨從高拱初次入閣開始算起,到現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懟天懟地的風格,以申時行的處世之道,怎麼肯當這隻出頭鳥,去和高黨死磕?

所以高務實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內閣中排名最末的申時行做了主考,那麼副主考會是誰?會不會對自己的進士之路有影響?

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23章 意氣高於百尺樓第244章 千帆覆海(中)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179章 “刑天”行動第070章 逐保倒張(十)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052章 又面聖第034章 高黨大隱憂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完)第158章 去遼南搶他孃的!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下)第050章 四方會談(上)第033章 我三伯在蒙古成佛了?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094章 目的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130章 開平潛流(上)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123章 大危機第076章 四九之外第041章 議編衛隊(上)第213章 交心第201章 吹,盡情的吹!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040章 瞭解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229章 指點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054章 頭疼的圖們第076章 七鎮經略第184章 變色龍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52章 一小步,一大步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08章 所爲何事(下)第024章 政績量化(上)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189章 督撫相會(二合一)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144章 這是在針對誰?第127章 高拱出題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80章 務實之請(下)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147章 天亡我莫氏啊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35章 陛見,廣西巡按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056章 水中望月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067章 決戰沙城(二)第001章 輕車簡從(下)第154章 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