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

翰林院的一把手叫做翰林院學士,也可以叫翰林學士,當今翰林學士是禮部尚書潘晟兼任,這是高務實知道的。但有一個問題,以禮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的潘晟其實是並不怎麼來翰林院管事的。真正翰林院管事的那位,應該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掌院事”,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常務副某某。

翰林院侍讀學士按理說應該是定員兩人,但實際上由於經常有加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員存在,如今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實有四位,分別是陳思育、許國、餘有丁、何洛文,這還不算上個月剛剛退休致仕的姚弘謨。

而現在真正的翰林院“常務副”,也就是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其實是陳思育,按理說今天接見高務實的應該是這位纔對。至於許國,他是內閣的東閣大學士,同時餘有丁是禮部左侍郎,何洛文是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對他們幾位而言都只是兼官,掛名的那種。

然而聽曾朝節剛纔的話,他說的是“掌院部堂”,那表示現在要見高務實的,竟然是潘晟,這就很詭異了。不過高務實隱隱猜到了潘晟要見他的原因,可能這位實在很想在致仕之前進內閣混一圈。

畢竟,閣老和部堂,那可真是聽起來都不在同一個檔次,以潘晟的資歷和年紀,有這個心態完全可以理解。

曾朝節朝高務實笑了一笑,當下領高務實來到內堂。進入翰林院內堂,一擡頭,就見牌匾上書有“玉堂”二字。所謂玉堂,本是來自道家的說法,唐時稱居翰苑者,如凌玉清溯紫霄。

須知普通人進士及第,可以叫登瀛洲,而翰林是進士中的進士,是以登瀛洲已不足以形容翰林之清貴,於是要稱登玉堂,畢竟玉堂乃是神仙居所,而鼎甲三人被官場視爲“天上神仙”,庶吉士被視爲“半路修仙”,反正都是位列仙班的,“玉堂”完全合適。

高務實跨入內堂,這就算是登玉堂了。

唐宋以來玉堂上都設有視草臺,翰林學士草擬製書即稱爲視草。視草臺,就是翰林學士爲天子起草或修正詔諭之處。到了現在視草臺只具形式,不具實際意義,仍代表着翰林學士代天子制詔,爲王者言的權利。

視草臺前設有公座,乃正官掌院學士,侍讀,侍講學士座位。本來內堂裡也有內閣大學士的公座,且是大堂之中,而掌院學士反要側坐在旁,故而明朝的翰林學士也可以稱閣臣爲中堂。

公座而下分別擺着兩排交椅,這乃侍講廳,檢討廳的翰林公座。待商量議事時,各位翰林就依官位尊卑,入官年限依座次而坐,誰坐在哪裡,不得有誤。

此時一位身穿大紅紵絲飛魚服的正坐在翰林院學士的公座之上,朝着高務實微微露出笑容,正是潘晟潘部堂。

但在他身邊,卻還有一人,正坐在侍讀學士掌院事的位置上,身穿緋色官服,一臉嚴肅。

高務實心道:原來不是潘部堂侵了陳掌院的權,而是兩人一同接見——這麼高的規格麼?

不過想歸想,他卻已經上前參拜道:“翰林院修撰高務實,拜見大宗伯、光學士。”

潘晟與陳思育微微頷首,潘晟畢竟是名義上的正官,微笑道:“高修撰,本部堂今日本不該來,不過待會兒確實有事要和你說,因此就不請自來了。”

高務實忙道:“大宗伯百忙之中能來坐堂,學生感激不盡。”

潘晟又笑了笑:“我的事待會兒再說不遲,且請陳掌院先給你說一說翰林院的規矩,這也是入翰林院必須知曉的第一件事。”

高務實點頭稱是。

陳思育仍是一臉嚴肅,微微點頭道:“高修撰是這一科科試魁首,乃同科進士裡的翹楚,聖上也多有讚譽,但你既入了翰林院,就需得知道這裡都是你的前輩,務需保持尊敬,知曉禮數。道遇前輩,譬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你當引馬迴避;科深前輩,立馬讓過;科近前輩,分道而行,略後一馬背……”

高務實心道:陳掌院這意思,怕是擔心我挾聖眷和元輔門生之威不尊前輩?

陳思育卻不理他,又繼續道:“本院史官、講官升遷,雖由內閣題請,但卻由掌院出考語,再送中堂看定,故而不要以爲背後有閣老撐腰,就心存僥倖,不用心辦事,否則不待九年考滿,這三年在本官手上的考評,就休想得好。”

高務實聽了陳思育這話,就知道這是在敲打自己了。

他沒露出絲毫不滿之色,畢竟他高務實也不是第一次混職場了,這新進衙門,上司給你這一頓“殺威棒”,那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是爲免新人不知分寸。

陳思育見高務實只是老老實實聽着,並無桀驁之色,面色稍霽,但還是繼續警告道:“要想本官給出上評,就需好好辦事,本官自會看在眼底,若是不實心用事,本官也會看得出來,不可心存僥倖,以免自誤。”

“下官明白。”高務實規規矩矩的回答道。

陳思育點點頭,顯然對他這番俯首帖耳的表現尚滿意,於是讓小吏給他上茶。

氣氛有所緩和,高務實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又朝潘晟潘部堂望去。

潘晟卻不像陳思育那般嚴肅,一直面帶笑容,這會兒見高務實朝他看來,才微笑着道:“高修撰,你身爲史官,自是以纂修典籍爲主,不過穆宗莊皇帝實錄已經修成,倒是不必多慮了。眼下當務之急,乃在於《大明會典》。”

聽到大明會典四字,高務實微微擡起頭,露出凝重之色。

《大明會典》是一部明代官修的專述有明一代典章制度的典制體史書。其始纂於弘治十年三月,嘉靖時有過兩次增補,到現在已經有些年頭了。

“萬曆二年四月,禮部覆禮科給事中林景暘復申前請補輯所缺事例入會典,但皆未允行。究其原因,是當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尚未告成,史官披閱校正,日不暇給,爲防止顧此失彼、事難兼理,重修會典一事只得推遲。”

潘晟說到此處,臉色也沉凝了不少,又道:“至萬曆四年六月,穆宗實錄業已進呈,世宗實錄編纂將畢。於是十六日,時首輔高文正公等奏請重修《大明會典》,並就籌備事宜上疏陛下。六月二十一日,皇上下令重修會典。”

潘晟說的這些,高務實其實也是知道的,只是記不得這些具體日期罷了,是以面色也很平靜,只是做出一副傾聽之態。

潘晟見他一句也不多問,心中暗讚一聲“果然穩重”,又道:“此事當時由高文正公親自出任總裁官,大學士馬自強,禮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汪鏜、林士章,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申時行、王錫爵充修輯《會典》副總裁官,陣容浩大。可惜高閣老、馬閣老相繼辭世,汪、林二位少宗伯先後致仕,申瑤泉入閣、王荊石(王錫爵)丁憂,會典竟至乏人主持。更不要提各地缺員嚴重,翰林院不少負責編纂的官員紛紛調離,以至於現在會典編纂缺人極其嚴重,仍在崗者不如此前三成。”

高務實這下不得不答話了,道:“大宗伯的意思,是要下官充任纂修官?”

潘晟笑起來,但卻一點沒客氣,而是肯定地道:“是纂修官,但要實際負起責來。”

高務實頓時有些愕然。

第070章 萬事俱備(上)第121章 劉馨的建議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231章 會館夜話第037章 別院隱富(上)第126章 所爲何來(上)第087章 回京嘍第124章 奉旨觀政(九)第109章 喜與憂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170章 他們的船有妖術!第051章 賊酋叩首(下)第084章 西暖閣中第067章 倒高風波(三)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104章 高務實依賴症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069章 戰略與降溫第127章 心緒不寧的李成樑第218章 聖心獨重啊(4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五)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160章 給升龍報捷!第149章 不急第002章 張四維丁憂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03章 徽州異相(上)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27章 劉氏獻藥第017章 利益捆綁第070章 逐保倒張(四)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三)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190章 京華十六條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32章 全權欽使第113章 高戚之會(五)第043章 步丁耗費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125章 可戰方和(二)第065章 承意詳處第117章 暹羅反了第126章 封爵換升官?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130章 有個叫努爾哈赤的小子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040章 本欽差等他來參見(3更破萬)第116章 陽謀!第123章 俺答封貢(五)第148章 娛樂活動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107章 科學巨匠(上)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146章 閣老相商(上)第081章 高宮保的信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082章 暗箭就位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209章 加銜第143章 聖眷無雙[第4更]第078章 吾早晚必擒之第027章 倒潘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121章 以勤致仕(上)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15章 驚天大發現!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