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

巧得很,高小壯也是內舉不避親,這個高富其實是他三叔。

高小壯是高家的家生子,他三叔高富也是。真要算起來,打高小壯的太爺爺之後,他們家一幫子人都是高家的家生子。

這關係說來有點遠了:高小壯的太爺爺五歲時,因爲家貧遭災,被家裡賣掉,那時高務實的太爺爺高魁乃是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這官兒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大致相當於後世某部委的司長,如果外放的話,就算平級調動,也妥妥的是一任知府。

高魁老爺當時雖是京官,但他同時主管薊州冶鐵,高小壯的太爺爺就是高魁在薊州督查官營冶鐵時碰巧買下的。此後他這一家幾代人,便一直以高爲姓,成了高家的家生子。

高富這個人,高務實並不熟悉,只能聽高小壯介紹,按照高小壯的說法,他這位三叔“手巧”,年少時先學木匠,幹得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後來又學泥瓦匠,表現也是異常優秀——嘉靖四十五年三月,高拱以禮部尚書進兼文淵閣大學士之後,高家重修的大祠堂就是由他主持修建的。

簡單的說,這是一名工程人才。高小壯推薦他的理由是:既然大少爺將來要開礦,而開礦必然要挖洞,所以肯定需要他三叔高富這樣的人。

這個理由很充分,高務實一貫喜歡有專業特長的屬下,至於高富的忠誠……幾代的家生子,而且能夠主持修建高家祖祠,那還需要懷疑麼?

高務實心裡算了一算,高陌推薦了三個,高小壯推薦了一個,再加上他們兩個本人在內,到時候自己手底下的“高家幫”就有七個人之多,就算三慎園這邊的人一時還不足以完全歸心,自己也足以控制局面了。

再說,屆時高陌手裡還握着家丁護衛隊這個基礎武裝,就算這邊真有點什麼事,也完全鎮得住場面。

高務實前世既跟過領導,自己也做過小領導,下面的人會有些什麼心思,他心裡清楚得很。三慎園原本差不多就算是天下掉下來的產業,它本來就有自己的一套“組織體系”,而現在隨着高務實的入主,又會新加入一批管理層。

都在同一個地方“上班”,新管理層和舊管理層肯定會天然的形成兩個派系,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況,高務實才不會腦抽到非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團結一致”,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他的處理方式是,儘量讓這兩個派系處於某種微妙的平衡之中:譬如三慎園原先的三位管事,因爲有鄉土優勢,在本地的人望肯定不是高陌和高小壯可堪比擬,所以高務實直接加入了五名新的“高家幫”管理層,這其中甚至還有一名正經的高家少爺。

雖然高國彥的父親、高務實的二伯高掇當年從了武,但高國彥畢竟是如假包換的“高家少爺”,這個名頭往這裡一擺,主僕名份就一目瞭然,只要他本人不是塊爛泥巴,三慎園這邊的三大管事就誰也別想能拿捏住他。

封建社會的地位差距,很多時候就是這麼難以彌補、難以追平——除非你有本事去考個進士回來。

高陌和高小壯二人任務也分配了,人才也推薦了,高務實便讓他們下去自己想想接下去的差事應該怎麼辦。這兩人明天一個要負責招募護衛家丁,一個要組織香皂生產,都得自己去思考工作怎麼展開。高務實自己心裡當然有比較完整的思路,但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不要說,而是看看高陌和高小壯打算怎麼做。

這倒不是高務實存心偷懶,這是他前世自己悟出來的一點點所謂領導藝術:不要把手下人該做的事情幫他們指點得一清二楚,讓他們只要跟着自己的指揮棒去做就能輕易成功,否則這個人就算原本有能力,遲早也要被你這個當領導的弄廢掉。

正相反,作爲領導,要能充分放權,讓手下人自己去思考、去實踐,而領導自己要做的,只是明確大方向,在萬一他們有走上彎路的可能時,幫他們扶一把舵,把方向扭轉回來就夠了。惟其如此,才能鍛鍊手下人成長——前世組織上培養幹部,大多時候不也就是這個套路?

畢竟只有高務實自己才清楚,自己將來可能涉足的產業會有多麼廣泛,如果不是從現在開始就儘可能多的培養人才,難道將來自己一邊做官,一邊還要親自管理那麼多的產業?就算累死了他也辦不到。

他固然有心救明,但卻沒打算做英年早逝的諸葛孔明。

當然,這倒不是說諸葛亮就不明白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歷史上諸葛亮真的就不能挖掘出人才嗎?侍中董允、長史費煒、大臣楊儀、參軍馬謖等,這些人才都是國之輔材,蜀國以三國低弱之姿能夠存在,本身也是其國內安定團結的表現,否則魏吳兩國豈能那麼久找不到機會?

但諸葛亮再厲害,也畢竟是人,有他的侷限性。他自身的多才決定了他更適合做管理層,卻不適合做決策層。他喜好多才的能人,卻不愛用道德不純卻有大能力的人。

用人堅持才德兼備,這種思想在承平之世可以大行其道,但在戰國求存時期,卻不能成爲用才的主導思想,因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可是縱觀諸葛亮主政後期,先德後才的思想偏偏成了他用人的主導,其弊端自然也就逐漸顯現。

譬如蜀中原有人才中,自認才智僅在諸葛之副的廖立,被長期放在清閒職位掛名;能臣李嚴允文允武,卻因糧運一事被貶,再未大用;大將魏延就更有趣了,只因“腦後天生反骨”便不能盡其能而用之,最終在諸葛亮棄世不久被逼謀反。

再有就是,德、才這種東西,本身很難列出什麼具體標準,多數情況下只能以個人標準來判斷。參軍馬謖,馬氏兄弟以名聲起仕,後隨軍獻策,深得諸葛認可,結果街亭一役,一着輸,全盤輸,整個北伐功敗垂成。

所以高務實的人才培養計劃,更加偏向於從低處做起,從小事做起,首先看能力,其次纔去考慮德行。如果手底下某個人可能有才,那就給他一個機會負責某件差事,而高務實自己就從他這件差事的辦理中分析這個人的性格、能力、品性等等,然後再考慮對他今後的使用,或者說考慮進行傾向性培養。

第177章 生擒炒花(中)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114章 獨家代理(下)第122章 蒙疆風雲(二)第057章 支持(4更)第088章 切盡二子之決斷第129章 回鄉之前(下)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99章 借刀第149章 不急第131章 御前閣議(上)第122章 相府夜會(下)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104章 再別京師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決斷第112章 入城式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56章 漠南之戰(七)猶豫就會敗北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下)第067章 茶樓聽報(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四)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131章 御前閣議(下)第136章 此立威耳第293章 臣高務實領旨謝恩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211章 目標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006章 君臣面談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125章 高務實的開平城第006章 留宿安肅(下)第052章 又面聖第087章 金殿發小第015章 伴讀之邀(上)第046章 脫脫願爲欽使驅馳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226章 朱翊鈞的花樣賜婚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076章 豪華配置(下)第078章 太子伴讀(下)第149章 不急第095章 破虜(中)第117章 銷售火爆(下)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62章 劃分勢力範圍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162章 二段擊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71章 影帝隆慶(上)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214章 你即吾鄉(4更破萬)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122章 蒙疆風雲(四)第124章 公主的決絕第033章 京營生產建設兵團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03章 高文正公(下)第207章 京華田莊(4更破萬)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218章 再臨東昌堡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009章 原料來源(上)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207章 女真頭號忠臣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078章 太子伴讀(上)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