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

bookmark

製鹽肯定是賺錢項目,這一點從兩淮鹽場和長蘆鹽場等地的鹽商之富就能看得出來,本來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問題,然而遼東的鹽場辦着辦着居然快要折本了,這就很值得深究。

當然高務實現在沒工夫去深究,因爲在他看來,製鹽都能搞到快要虧損,那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管理制度漏洞太大,二是製鹽技術陳舊落後。

大家都是同根同種的漢人,總不能說這遼東人就格外懶惰一些吧?要知道遼東本來生存壞境就更惡劣一點,怎麼還可能更懶?顯然不能。

所以新開遼南鹽場的事,難點不在於在哪開辦——不必說整個遼南了,光是一個營口,就已經“百里銀灘”了,只要有錢有人,在哪開不出大鹽場來?

難點還是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

在管理體系上面,京華雖然沒有開辦鹽場的經驗,但企業運作的大方向是類似的,絕大多數可以照抄,頂多做出一些相關的技術性改動,所以這個方面無須高務實過於費神。

倒是技術體系需要升級一下。

高務實在請張四維、張四教二位舅舅幫忙提供了長蘆鹽場的幾位製鹽大匠之後,經過交流了解,確認現在大明的製鹽技術有不小的提高空間。

中國的製鹽技術發展到大明時期,原材料主要是海水、池滷、井滷和礦鹽這四種,原料不同,製鹽方法當然也不同,具體到海水製鹽,方法主要有兩類:日曬製鹽和熬鹽。

一開始高務實是完全沒有考慮熬鹽這個選項的,因爲熬鹽就得用燃料。

以前中國曆朝歷代曾經流行燒炭熬鹽,這顯然是個成本極高的製鹽法,雖說熬鹽並不需要大火急燒,相對來說能耗也不能說特別高,但畢竟炭價不低,還是很不划算。

後來開始有了燒煤熬鹽,成本開始降低,這對於高務實來說就是好消息了,因爲他是真的不缺煤。

京華現在的煤炭開採能力相對於用量來說近乎爆表——主要是礦多,後世的河北、河南以及著名煤炭大省山西,這三處都是京華的主要勢力範圍,京華除了老早就提前佔據的開灤煤礦和門頭溝煤礦(燕京城郊)之外,在高務實的河南老家、山西“舅家”都有好些大礦,只要他高務實一聲令下,產能完全不成問題。

就算這年頭運輸耗費大,營口頂多能用從開平海運過來的煤,也能支撐得起,但京華作爲商業集團,成本肯定是越低越好,所以一開始高務實並不打算在熬鹽上動腦筋。

他最先考慮升級的還是曬菸技術。

根據長蘆鹽場的大匠介紹,目前大明的曬菸技術一共有四種,分別是畦曬製鹽法、灘池曬鹽法、坎井曬鹽法和木盤曬鹽法。【不詳述,有興趣的朋友我給介紹一篇論文:《15—19世紀中國與歐洲製鹽技術的發展》,作者徐寶政、王連第。】

此時的歐洲,在製鹽技術上與東亞尤其是大明並無技術交流(史學界目前無證據),但有很強烈的趨同性,差別只在某些小問題上,但有一項,歐洲領先了大明乃至更往後的韃清很多,那就是汲滷設備。

歐洲人早在1437年就搞出了“抽滷機”(法國的艾哈德·漢),到1507年又被海因茲汲水器取代,後來的發展越來越快,最後在蒸汽機時代就理所當然的搞出了蒸汽汲滷設備。

除此以外,長距離輸滷管道也是歐洲的一個優勢項目,不過這個項目跟歐洲分裂的局面有關(尤其是神聖羅馬帝國),和高務實所處的環境不同,因此關係也不大。

高務實目前第一項打算升級的技術就是汲滷設備,這可以顯著提高製鹽效率,尤其是在採用了這一技術之後,熬鹽也可以納入升級範疇——指在製鹽的最後階段進行熬製加工,以期加快製鹽速度,關鍵是這樣做需要的煤炭用量不大,對於煤本身的要求也很低,可以使用一些用處不大的煤種(煤分很多種)。

對於京華而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乎於廢物利用。

這樣的兩大升級,除了一開始製造汲滷設備得花點小錢之外,剩下的就只需要付出一些煤炭海運的運輸費用,但卻可以把製鹽效率提高兩到三倍,高務實覺得這就很值得幹了。

這兩件事,高務實通通丟給了開平方面,交給高瑞負責聯繫京師的京華工匠學堂聯手搞定,北洋艦隊方面單純負責運輸。

接着高務實就去學習後世的某位偉人,去營口的海邊“畫了一個圈”。

封建主義的“制度優勢”在這一刻體現無疑,高兵憲先上疏一道,連批覆都沒等,便親自跑到營口看了看,把一些早就荒掉的衛所鹽田大筆一揮就給改了性質,原先的衛所鹽丁舊地遣散回衛,兵憲衙門發給本年薪水——這筆錢是高務實個人補貼的,但最後會找朱翊鈞分攤。

各衛所對此並沒有什麼特殊反應,反而紛紛請求高務實上奏朝廷,說既然不曬鹽了,是不是應該免了他們的額鹽。

高務實膽子很肥,直接答應了下來,送走了將信將疑的各衛代表。

其實這個問題,之前他就和朱翊鈞談好了,原先的遼東25衛和2個自在州每年兩百萬斤的額鹽,由將來的京華鹽場一力承擔,保質保量提供給各衛、州,並且京華鹽場會在這個額度的基礎上上浮一成,也就是實際上繳二百二十萬斤細鹽。

這也是高務實不怕捱罵的原因:以前說是遼東額鹽兩百萬斤,但實際上能有多少,連神仙都說不準,現在京華接手之後,不僅從兩百萬斤提高到兩百二十萬斤,而且從粗鹽標準提高到了精鹽標準,這其中的溢價可不少。

實際上,他這一手就彷彿是一個“承包制”,把以往遼東的“額鹽”全部進行了個人承包,以後朝廷就不需要在遼東額鹽產出不足的時候,一個衛一個衛的去查、去催,而只需要找高務實一個人就行,從行政效率上來說,上升了至少二十五倍。

如果這還要被人罵,只能說明對方這樣做,根本不是對事,完全就是對人來。

高務實的奏疏送到京師,還真的引起了一些爭議。

不過,爭議的焦點居然不是高務實這個“承包制”——大明的鹽業實際上現在就是承包制,只不過在其他地區是通過“鹽引”這個形式來承包的,好比張家掌握了長蘆鹽場大部分的鹽引,就差不多壟斷了該鹽場。

而高務實現在的做法,也只是一種不要鹽引的承包制,而不要鹽引的主因則是由於他吃下了整個遼東的額鹽——反正就他一家,具體多少引就無所謂了,只要能交出他自己承諾的兩百二十萬斤細鹽,其他一切好說。

因爲對於朝廷來講,這麼坐反而讓他們能夠擺脫一筆陳芝麻爛穀子的壞賬、死賬。

真正引起爭議的問題,在於那批被高務實遣散回衛的鹽丁安置問題。

----------

感謝書友“i58”、“ASolaF”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59章 絕代雙嬌(下)【爲盟主單騎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251章 取勃固第153章 太順利了!(4更破萬)第019章 高黨的底蘊!第236章 收服陳黨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057章 財迷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041章 太子賜賞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24章 奉旨觀政(二)第080章 布日哈圖的殺招第056章 漠南之戰(二)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161章 殿試金榜(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下)第200章 立威之戰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126章 所爲何來(下)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79章 瑤蠱異術第041章 脫脫恭請聖安第022章 天壽山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051章 議定出兵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053章 最後一課(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30章 立威(中)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088章 戊辰羣星(上)第280章 驚喜連連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129章 複雜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67章 決戰沙城(八)第021章 照高愛卿說的辦(5更,祝七夕快樂)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225章 三策(中)第093章 撲朔迷離(4更破萬)第013章 籠絡陳矩(上)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261章 準備“私會”第284章 設計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105章 慈寧宮的哭聲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81章 內廷行走(上)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068章 隆慶託孤(二)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188章 巡撫遼東(二合一)第115章 務實回京(上)第110章 兩個倒黴蛋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167章 十萬雄師過馬江第124章 道統之爭(下)第150章 宮牆內外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148章 娛樂活動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45章 諭德上疏(上)第178章 此乃詐降也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277章 逆轉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三)第123章 俺答封貢(九)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073章 厚道人第187章 葉赫女婿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099章 莫與爲敵第094章 目的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