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第657章 文武分治

第657章 文武分治

當天,奉天殿內舉行大朝會,當庭正式宣佈旨意,改組內閣與軍機。

旨意中明確表示,皇帝之下分爲內閣和軍機。

內閣辦公地點在紫禁城奉天殿東邊的文華殿,軍機辦公地點在奉天殿西邊的武英殿。

住在文華殿的永王和定王二人,搬出紫禁城,朱慈烺將抄家所得的魏國公府和保國公府,分別賜給定王和永王,作爲王府。

內閣大臣管理全國政務,治理國家促進發展,掌管除軍隊和宗室外的一切國政事物。

內閣下屬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教化部、財政部(稅務部)、海事部、鴻臚寺(外交部)、翰林院。

軍機大臣管理軍事,負責軍事作戰,開疆拓土。

軍機控制全國的軍隊,掌軍令,可以對軍隊發號施令,對武官選拔、考覈、升降、賞罰。

軍機下屬兵部、情報部、後勤部、軍器部、贊畫部、軍工研究院、皇明軍校。

其中兵部是軍屯部和五軍都督府的集合體,新的五軍都督府包括了軍屯職責,總部以前叫大都督府,朱慈烺將其直接改爲兵部。

軍機與內閣的職權平等,凡軍機要務,內閣無權過問。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氣,分別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兩者之間的異同,直接控制軍權和政權。

遇到戰事,皇帝召開御前會議,商量要不要打,打的話將要達到什麼戰略目的,然後軍機去執行,下達作戰命令。

內閣只負責調動各省的後勤支援,當然了,各地都督府也會在當地設立後勤戰備倉儲,隨時應對戰爭,避免文官們後勤不繼拖後腿,影響戰況。

內閣大臣和軍機大臣,皆由皇帝親自任免,主要以政績與軍功爲依據。

除了皇帝可以制約內閣與軍機,朱慈烺又將都察院和軍法部獨立於內閣與軍機外。

都察院監察文官,軍法部監察武將,按章程辦事,形成制衡,聽命於皇帝。

朱慈烺本想將財政權也單獨拿出來的,後來想想還是放棄了,財權要是拿出來,就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了,容易造成冗官的現象,行政效率差。

爲了保持行政效率,朱慈烺採用問責制,明確官員崗位職責,任務不重合,是誰的責任由誰來承擔。

追究具體問題的具體過錯,不問功勞苦勞,不搞將功抵過,形成真正的賞罰分明。

最後,在殿上,朱慈烺宣佈了內閣大臣和軍機大臣的名單。

吏部尚書,楊廷麟,內閣首輔,太師,侯爵,文華殿大學士。

戶部尚書:張國維,內閣次輔,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禮部尚書:朱繼柞,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

工部尚書:方孔照,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方孔照本是內閣次輔,因兒子方以智擔任浙江巡撫,他避免方家權勢過重,樹大招風,因此甘願讓出位置,掌管個沒什麼影響力的工部.

刑部尚書:馮英,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任應天府府尹,掌天下刑獄。

教化部尚書:李巖,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年輕遭人妒忌,未封爵,留用教化部。

財政部尚書:程國祥,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海事部尚書:沈廷揚,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

鴻臚寺卿:(外交部)冒襄,內閣大臣,這是唯一一個不是文華殿大學士的內閣大臣。

若不是外交工作日益重要,以這位學渣的資歷,再努力十年都入不了內閣!

翰林院大學士:楊士聰,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翰林院集中了知識分子中的精英,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爲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原本翰林院的老大隻是五品學士,其他官職都是些六七八九品的小官,每天只負責抄抄寫寫的工作,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

朱慈烺有意將翰林院搞成智囊團,特地在原有的學士上面再設大學士一人,正二品銜,楊士聰爲首任大學士,掌翰林院。

都察院院長:李邦華,負責監察以上所有部門官員,不入閣,授正一品特進光祿大夫。

朱慈烺覺得左都御史這個官職沒逼格,不配當都察院的老大,於是在左都御史上面又加了個院長

軍機大臣及下設部門。

兵部尚書:孫應元,首席軍機大臣,秦國公。

情報部尚書:李廷表,軍機大臣,太保,侯爵。

此時的大明情報網主要分成三部分:錦衣衛主要側重於軍事情報,往別國派出細作;

龍驤夜不收相當於特種偵查大隊,隸屬於軍機;

東廠接管全國官員和民事情報網,直接對皇帝負責。

後勤部尚書:太監盧九德,軍機大臣,祖墳冒青煙,成爲歷史上唯一一位太監當官的傢伙。

軍器部尚書:趙景麟,軍機大臣,侯爵,掌管各地軍器局、武器製造。

贊畫部尚書:趙士驤,軍機大臣,伯爵。

贊畫相當於參謀,主要職責是整理戰鬥信息,爲軍事長官提供資料並提出一定的戰略戰術,爲行軍部隊指路、以及爲將帥們起草報告和文書。

經軍事長官授意,贊畫可以向下面單位佈置具體的戰鬥任務。

最重要的是,贊畫部要對士兵們進行思想教育,精忠報國,守護百姓,讓士兵們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夠積極的戰鬥,充滿必勝的信念

朱慈烺很明白,這樣的文武分治制度,不一定很完美,而且面對時代的發展,以後也需要再作出調整,比如拓展海外時,隨着地盤的變大,很多問題又會出現。

最後,朱慈烺確定了巡撫制度,命吳忠宣佈各省巡撫的名單。

巡撫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基本上是皇帝派遣官員出巡邊鎮和賑災撫民。

大明開國之初,在各省設立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別主管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按道理說這三權分立的制度挺好的,然而不到百年的時候,隨着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勢力做大,武將集團地位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

加上社會矛盾激化,三司條條分割,都在推卸責任,運轉不靈。

這個時候,大明朝廷才另置巡撫,地位在三司之上,使三權歸一,掌管地方軍政大權,行政效率蹭蹭往上提,朝廷對地方的統轄權也重新得到加強。

即便如此,大明的巡撫依舊是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哪裡不穩定就往哪裡派出巡撫,基本都是都察院的御史兼職。

巡撫開始是主管民政方面的,隨着天啓、崇禎朝地方戰事變多,巡撫側重於主管軍事,走了文官指揮軍隊的下坡路。

鑑於此狀況,朱慈烺正式確立巡撫制度,在各省設一名巡撫,從二品,掌管一省民政、司法、監察大權,不掌軍事。

老鐵不要急,設置這些後,再頒佈天武新政內容,奠定治國的基礎,主角立馬出宮嗨,開展感情線

(本章完)

666.第663章 微服出宮811.第808章 天皇的小心思1182.第1176章 刻石記功634.第631章 密謀173.第173章 騎步兩棲作戰1254.第1248章 點火865.第861章 新的時代878.第874章 排華401.第399章 抄家八大晉商297.第295章 陣斬親王763.第760章 西征沙漠257.第255章 慶功150.第150章 民衆的聲音1010.第1004章 日奸的自我修養136.第136章 皇太極的小心思1270.第1264章 改朝換代420.第418章 鳳陽府1198.第1192章 亂局35.第35章 軍工發展569.第567章 北伐計劃766.第763章 證我強明!437.第435章 推行新政745.第742章 進京告御狀362.第360章 皇太極的決策1210.第1204章 政治聯姻790.第787章 琉球王覲見509.第507章 兄弟反目41.第41章 新營298.第296章 友軍來趕場子(爲盟主猩紅男爵862.第858章 東方殖民者533.第531章 危機823.第820章 戰歌起145.第145章 兵圍承天門687.第684章 太狂妄了!(爲盟主Cz丶加更)1251.第1245章 大東國遠勝英吉利652.第649章 漢家禮儀902.第897章 錦衣衛現身說法52.第52章 想當包衣的建奴340.第338章 圍攻 撤軍679.第676章 計劃901.第896章 清算1098.第1092章 皇家狩獵606.第604章 來自上帝的問候419.第417章 出發 南下1280.第1274章 惹毛了352.第350章 皇后,你被廢了嗎?1292.第1286章 沙皇親征783.第780章 外交事件513.第511章 天下大勢881.第877章 大明的激烈反應994.第989章 和平大業987.第982章 敵襲822.第819章 太上皇陣前罵漢奸176.第176章 應對之策414.第412章 奪位之爭(加更還盟主的債)677.第674章 緣分1130.第1124章 名利雙收353.第351章 國丈的神操作403.第401章 驚天財富(爲舵主流年似水年華565.第563章 慘烈烤餉160.第160章 正旦朝賀587.第585章 大勝227.第226章 回鳳陽628.第625章 西征蒙古544.第542章 定計北上1269.第1263章 平西王241.第240章 完善皇太子集團475.第473章 燒燬東林書院1011.第1005章 戰前部署1276.第1270章 明廷大變(大章)1102.第1096章 封王1342.第1336章 父子172.第172章 不堪一擊647.第644章 漠北1159.第1153章 血戰878.第874章 排華615.第613章 隨朕殺奴!150.第150章 民衆的聲音169.第169章 一鍋端206.第205章 追擊革左五營440.第438章 令人懵逼的國考357.第355章 大軍夜襲960.第955章 歐洲的王者206.第205章 追擊革左五營427.第425章 強行清查 抄家分田845.第841章 新式武器1080.第1074章 皇帝召見179.第179章 清查土地1315.第1309章 天武風雲會1202.第1196章 重新洗牌127.第127章 天雄軍1204.第1198章 關鍵證人950.第945章 結盟202.第202章 老營探子(爲盟主JackieZXW加更775.第772章 皇明一統118.第118章 清軍會師435.第433章 君子動口不動手1009.第1003章 女皇的心思32.第32章 勇衛營的訓練506.第504章 艦隊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