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集權求治

王綰的辭官文書送進王城時,嬴政堪堪用罷午膳。

王綰的辭官書不長,理由也只有寥寥幾句:年高力衰,領事無力,見識遲暮,無以與皇帝同步。

就事論事,王綰所言都是實情。論年歲,王綰已經年近七旬,經年在丞相府沒日沒夜連軸轉,精神體魄已大不如前了。論政見,王綰力主分封制,且公然以《呂氏春秋》爲根基,也確實與嬴政的決事軸心難以同心協力。唯其如此,王綰確實該讓出領政丞相的位置了。

遠在滅齊之前,嬴政就已經思謀好了左丞相王綰的歸宿:晉爵一級,加食邑千戶,以徹侯之身兼領博士學宮,整飭天下典籍以爲治國鑑戒。嬴政一直在思謀,想給王綰在未來的新官制中謀一個類似太師一般的尊榮職位。也就是說,一定要讓王綰以功臣元老之身平安離開權力軸心。

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嬴政心中偏袒,恰恰相反王綰與嬴政有着人所共知的根基疏離。王綰是呂不韋的門人,也是呂學的忠實信奉者;而嬴政,卻是法家商鞅的忠實信奉者,是呂不韋真正的政敵。

二十多年來,以呂學爲根基的王綰能放棄治道歧見,忠實地以嬴政爲軸心的法家決策領政治事,誠不易也。

有句話說的好: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

臣職若此,身爲君主的嬴政豈能以治道之爭而另眼看待王綰!更有一層,當年因爲麗姬遇刺一案嬴政逼文信侯呂不韋自裁,得知此事是昌平君嫁禍之後贏政對呂不韋始終有一種負疚之心,如今面對呂不韋的這位最大的門人,他實在不想再做出任何冷麪絕情之舉。

在此之前,若王綰上書辭官,嬴政是一定要教王綰盡享尊榮再淡出廟堂的。然而,如今有了這麼一場公然爆發的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且天下皆知,王綰恰恰要在此時辭官,嬴政便頗見難堪了。所謂難堪,是嬴政無論如何處置,都會不上不下不妥貼。王綰終將被天下看作因政見不合而遭貶黜,嬴政也終將被天下看作對呂學一門餘恨難消而最終報復。

從權謀的角度來看,嬴政若要擺脫這種難堪境地,最好的辦法便是拖,一直拖到有一個合適的時機。但是,天下初定,大政如山,若不盡快解決此事,實際上便等於將丞相府施政的職能效用大大地打了折扣。而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丞相府,他這個皇帝也勢必會處於手忙腳亂的境地,諸多需要他總體籌劃的大事便無法推進。

一邊是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名聲,一邊是秦國的未來。如此兩難,讓嬴政實在是難以取捨!

“君上,丞相府呈來《郡守縣令擬任書》。”

蒙毅的稟報,讓嬴政的思緒驀然折回,轉身之際問了一句:“國正監附議沒有?”

蒙毅拱手道:“丞相府上書剛到,國正監的上書便跟了來,言丞相府擬定派任的官員中有二十餘人是博士,不宜派任郡守縣令。”

“二十餘博士?”贏政驚詫道。

“正是。臣下已經數過,丞相府舉薦的博士共有二十三人。”

“你意如何?”

“臣亦贊同國正監之說,郡守重臣,博士不宜派任。”

“丞相可有親筆附言?”

“有。兩句話:郡縣未必盡法家之士,博士未必盡王道之人。”

沉思片刻後嬴政問道:“丞相府舉薦派任的博士中,你能記得幾個?”

“周青臣、叔孫通、淳于越、鮑白令之、侯生、盧生,剩下的臣記不太清了!”蒙毅撓頭道。

“周青臣?博士僕射也做郡守?”

“正是。臣沒有記錯。”

“老丞相也!”嬴政一聲嘆息,斷然一揮手:“即宣李斯進宮。”

蒙毅領命匆匆離去。

嬴政回到書房,立即吩咐專掌圖籍的書房內侍張掛起了昨夜由李斯主持繪製的天下郡縣圖,拿着丞相府擬定的郡守縣令名冊,站在了地圖前,看一個名字往地圖上寫一個。等贏政快要寫完三十六郡的郡守時,李斯匆匆趕到了。

嬴政沒有說話,繼續寫着最後幾個郡守。李斯也沒有說話,只凝神端詳着圖板上贏政寫下的一個個名字。

“廷尉以爲如何?”嬴政擱下了大筆,開口問道。

“恕臣直言:如此派任,天下大亂也。”

“此乃朕親自遴選,廷尉不以爲然?”

“臣據實評判,無論是否陛下親選。”

“廷尉評判,依據何在?”

“臣啓陛下,”李斯全然依着新的典則禮儀說話,平靜如水的臉色上顯出另一番凝重:“非博士無才也,非博士不忠也。其根本之處在於:眼下大勢,不容書生爲政。天下初定,陛下若欲重整華夏文明,必將雷電施治,大刀闊斧地整飭天下積弊。當此之時,戰國遺風猶存,列國王族世族及依附遺民,必然圖謀復辟;天下郡縣推行秦法,亦必有種種磕絆;腹地郡縣,有復辟作亂之憂;邊陲郡縣,則有夷狄匈奴之患。如此大局之下,任何郡縣都將面對治情動盪起伏之勢。說是危機四伏,亦不爲過。一班博士,尤其是儒家博士,素無法行如山之秉持,輒遇亂象,每每以王道仁政彷徨忖度,而不知奉法立決。如此二十餘郡相互生髮相互激盪,天下如何不大亂也!”

“那依廷尉之見,應當如何處之?”

“全面更新官制,集權求治。”

“集權求治?”嬴政目光驟然一亮:“願聞其詳!”

“陛下明察,”李斯顯然是早有謀劃,沒有絲毫躊躇不定:“戰國官制,行於戰爭連綿之時,故有兩大弊端:其一,爲求快捷而歸併職司,官制粗簡過甚,諸多權力模糊不清;其二,官府職司以支撐戰爭爲根基,官吏構成多以將軍軍吏爲主,軍事壓倒政事。而今天下歸一,文明施治將成主流,戰國官制必得翻新,方能應時而治。而官制翻新之要便是要以郡縣一治爲根基,以求治天下爲宗旨,以施政治民爲側重,以治權集於中央爲軸心。如此,方可與郡縣制一體配套,自上而下有效施治。臣之謀劃,是謂集權求治也!”

“好!”嬴政奮然拍掌:“廷尉大論,至精至要!可當即着手籌劃。”

“陛下,此事關涉全局,非廷尉職權所在。”李斯猶豫片刻後拱手說道。

第五十八章 想知道?打贏我再說!第一百七十七章 楚雖三戶第四章 殺機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命之恩無以爲報第四十三章 打臉第二百八十八章 喜歡就要大聲的說出來第三百五十四章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四百零一章 一劍曾當百萬師第四十六章 番吾之戰(上)第八十六章 平頭百姓的人生智慧第二百五十九章 調虎離山第一百六十一章 強顏歡笑第四百七十三章 禮尚往來第二百六十九章 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第二百七十九章 來自十八銅人的死亡凝視第四百五十六章 真真假假第七十三章 背叛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第二百二十一章 連消帶打第六十五章 一朵珠花引發的血案第四百九十三章 理智能當飯吃第四百四十八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九章 什麼樣的將軍帶什麼樣的兵第四百零七章 善、惡和對、錯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第一百四十二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二百二十二章 誰動了我的奶酪第四百九十三章 理智能當飯吃第二百六十八章 抱薪救火第三百零五章 女人的戰鬥永遠離不開脣槍舌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來自靈魂的拷問第二百五十章 區區墨家說滅就滅了第二百零四章 天道在秦不在趙第四百七十三章 禮尚往來第四百二十二章 始皇東巡第十一章 三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後院失火第一百二十一章 女子癡情時,感人最深第一百九十八章 權利是這世上最浸蝕人心的毒藥第四百七十三章 禮尚往來第三百七十章 路見不平第九十四章 假公濟私?不,我這隻能算假公濟公第八十四章 秦朗妙計安天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我再睡一會兒,就一會兒第九十八章 陷陣之志,有死無生第八十五章 與女無瓜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錢易還,人情難還。第二十章 宮廷奏對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於戰亂,死於一統第二百八十九章 論補刀的重要性第一百九十一章 最後的瘋狂第三十四章 新婦嫁衣壓縞素第四百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一百四十四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三百五十章 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爲什麼的堅持第二百七十九章 來自十八銅人的死亡凝視第三百零一章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第四百二十四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八十五章 牆頭草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七十三章 背叛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第五百零六章 蟻多咬死巨象第一百九十四章 兩千年的的“仙人跳”第四百二十章 狸貓換太子第三百六十五章 自亂陣腳第一百九十二章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第七十八章 是像人一樣死去,還是像豬一樣苟活第一百九十三章 韓國張良第四百四十五章 千里不運糧第三百七十九張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第七十五章 歪打正着第二百三十四章 我以真心換真心第四百六十六章 只傷不殺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四十章 秦子戈的野心第三十七章 意外的發現第四百六十六章 只傷不殺第二百七十一章 活下去第四百四十三章 化干戈爲玉帛第八十八章 “深謀遠慮”的秦子戈第三百二十一章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第一百八十九張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第四百零九章 軟硬皆施第四百零八章 靠人不如靠己第三百一十七章 囂張就被打臉第二百八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第五十八章 想知道?打贏我再說!第二百五十七章 聰明人的調情手段第三百三十二章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第四百六十章 不曾贏但也不曾輸第四百二十九章 自投羅網第二十五章 請殺第四百四十二章 若想取之,必先予之第二百五十三章 你喜歡簡單的?那我就給你簡單的!第三百二十一章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第一百二十四章 十死無生第一百五十九章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第三百五十八章 子明、子羽第二百二十六章 集權求治第一百章 送魚入海,放虎歸山第四百八十三章 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