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秦國路政(下)

眼見鄭國喉管喘聲甚重,嬴政揮手道:“教一工師來說,老令只須在旁補正便是!”

鄭國也不勉強,轉身指定了旁邊一個推圖進來的中年官員對嬴政說道:“這是老臣大弟子,職任府丞,熟悉道路的全程勘察。”

得到鄭國的示意後,那個中年府丞執一木杆,指點着立起來的《四海大道圖》從天下官道繼續說起。

第三大層級:天下馳道,以四大馳道爲交織幹線。

馳道是帝國時代的高速公路。這種馳道,經鄭國帶領一衆手下審慎踏勘,只確定了四條主幹線:第一條,咸陽至函谷關的出關馳道,東西方向;第二條,函谷關連通燕齊之馳道,稱秦燕齊馳道;第三條,函谷關連通吳越之馳道,稱秦吳越馳道。第四條,函谷關連通南海諸郡之馳道,稱秦楚粵馳道。

咸陽至函谷關的出關馳道的路徑是:沿渭水南岸的故道拓寬東去,經櫟陽、下邦,進入桃林高地,過函谷,出函谷關,與關外兩馳道分別接口。這是早已形成的關中東出的中樞幹道,除卻區段修補,基本不存在別的什麼工程問題,只是需要重新統一整合路政。

秦燕齊馳道的具體路徑是:連接周、韓、魏三國的河外故道,北出安陽,經邯鄲,向北抵達薊城,由薊城東南折,進入齊地,直達臨淄,最後抵達最東部的瀕海要塞即墨。這條馳道,雖多有當年各國的骨幹官道做根基,但如今這些官道都如同前述郡縣道一樣,斷斷續續千瘡百孔,或許其中有個別區段路面尚好,但亦不合新馳道之堅固宏闊的規制。因此,除了不須重新勘察路線,這段馳道工程幾乎是要全部重修。

秦吳越馳道的路徑是:北以函谷關馳道爲接點,南抵郢壽馳道爲轉折點,東南經丹徒、吳中,過震澤南岸,進入會稽郡,再南下進入閩越之地。

秦楚粵馳道的路徑是:北以函谷關馳道爲起點,經洛陽、新鄭、安陵南下,經故楚陳城、汝陰,抵達故楚都城郢壽(壽春),再南下穿越衡山郡、長沙郡,翻越五嶺抵達南海郡,再抵達桂林郡。

關於馳道的修建標準,鄭國亦做了規劃:馳道寬五十步(合今六十九點三米),三丈而樹(即道路中央三丈爲高速中道,兩邊栽植青松隔離),厚築其外(路基夯實,上以黃土、砂石、石灰夯築厚厚路面),隱以金錐(路肩培土中隱藏一定密度的鐵條效用類似後世之鋼筋混凝土,既擡升路面,又兼顧平整便於排水),馳道最外兩側各有一道壕溝,一則排水,二則與田疇隔離。兩道壕溝內側是間距確定的連綿青松,形成馳道兩邊的林木隔離帶。

外側青松與“中道三丈”青松之間,爲臣民車馬行走。中央三丈,爲皇帝車馬及緊急國務車馬的高速馳道。如此遙觀總體形制:四道青松將馳道分割成三條大道,中央爲皇室國務高速道,兩側爲臣民高速道。如此連綿千里,青松蔽日煙塵不起,翻山越谷直達海天,其壯麗氣象聽的嬴政和李斯心曠神怡。

第四大層級:關中至九原直道。

在帝國大道中,只有這一條直道是鄭國單獨列出的。直道者,塹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這是一條逢山開路,遇谷填埋,不迂不繞,從關中徑直北上九原的一條大道。之所以叫做直道,除大道本身徑直,尚有着久遠的理念根基。秦人秉承周文明,周人曾經有過一條已經湮滅的直道。《詩·小雅·大東》歌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歌唱的便是這條古老的王道——傳聞路面像磨刀石一樣光潔,路線像射出去的箭一樣筆直,何其令人神往也!而北上直道所要做到的,便是實實在在修一條這般平直的有實際用處的大道。

鄭國查勘天下大道,所以北上九原,是受了嬴政皇帝的秘密囑託。皇帝派給了鄭國一輛王車,也帶給了鄭國一卷密書。書雲:“北邊匈奴,終將爲華夏大患也,不能根除,朕寢不安枕矣!根除匈奴之患,根基在諸多後援;後援之難,道路險狹遙遠。老令可借踏勘燕趙之際,入九原與蒙恬會商,若能勘定一條最具效用之大道,則反擊匈奴事半功倍矣!”

鄭國之後在九原會見了蒙恬,兩人一致認同嬴政的看法。歷經月餘踏勘會商,終於確定了修建後援大道的兩大方略:築路以秦趙故道爲根基,利用有效路段,取直增補拓寬加固;路政由九原大軍專一管制,專行糧草輜重車馬與大軍馳援。

就實際情形來說,關中至九原邊地,不是路不通,而是路難走:一則繞山繞水多迂迴,全程數千裡太過遙遠;二則山道崎嶇坎坷,諸多路段時斷時續,車馬行走很是艱險,無法保障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輸送。

以往,九原秦軍都是未雨綢繆,事先分段輸送,囤積糧草輜重,否則無以應對突然之需。秦滅六國激戰十年,蒙恬北軍始終不能脫身南下,根本原因便在九原形勢之險:歷年所囤糧草輜重堪堪一場大戰,若一戰失利,則無以立即再度出擊,只能後退據守。

蒙恬大軍始終不能放手一戰,非無戰力也,根本在於無法解決二次反擊的後繼糧草。若不具有失敗之後立即展開第二次反擊的能力,爲大局計,秦軍寧可與匈奴長期對峙。這便是在戰國大動盪中錘鍊出來的秦國戰略:軍力固然壯盛,卻依然看重強敵,若無失敗之後再度大舉反攻的戰力與後援,則寧可維持對峙。此等戰略,長平大戰是也,滅楚大戰是也,對匈奴大戰仍是也。唯其如此,秦多大戰,而大戰幾無敗績。

整整說了兩個時辰。期間,嬴政李斯鄭國三人均感站得疲累,於是重新坐回到案前,遙遙看着圖板聽着解說。鄭國時不時補插幾句要點,答嬴政和李斯幾句疑問,及至將天下道路全部解說明白,雄雞的長鳴聲已經在開始衆人耳邊迴盪了。

“直道全長,千八百里。老臣謀劃,三五年後開始施工。”

“何以如此?”皇帝顯然有些着急。

“直道工程浩大,非百萬民力無以成其事,須通盤籌劃。”

“老令所言在理。”李斯贊同道,“屆時天下道路盤整完畢,民力可保。”

“好。教胡人再做幾年好夢。”思忖良久,嬴政終究還是忍下了一口氣。

第三百二十九章 朕非貪功好名之君,爾等亦非阿諛奉承之臣第十八章 弱國無外交第三百零七章 秀恩愛死得快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喜我喜,君憂我憂第六十五章 一朵珠花引發的血案第四百八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百二十八章 青龍會的第一個大本營第一百五十四張 亡命天涯第五十章 鳥擇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仕第一百九十七章 後勝的人生際遇第四百六十八章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第四十三章 打臉第九十九章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第四百四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百七十九章 去還是留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憶來湊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錢易還,人情難還。第一百零二章 相較起僞君子,我更樂意和真小人打交道!第三百六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九十二章 價高者得第一百九十三章 韓國張良第三百四十七章 天志第一百二十八章 送出去的錢財就如同潑出去的水第二百五十八章 情場小白荊天明第三百零二章 一力降十會第一百零五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第一百七十六章 毋以己才爲己身,當以己才報國家第二百二十一章 連消帶打第一百零七帳 別人拼爹,我拼我自己第三百五十三章 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第二百六十二章 鴆羽千夜第一百三十章 開掛一時爽,一直開掛一直爽第四百七十二章 芒種第四百五十七章 你有張良計,我又過牆梯第二百九十五章 有情劍第三百九十章 物是人非第一百一十三章 喜怒不形於色,悲歡不溢於面第一百九十六章 儒家不反秦第三十四章 新婦嫁衣壓縞素第二百二十八章 一個文字引發的血案第三十二章 秘聞第二十一章 劍神蓋聶第六十八章 守株待莊第七十九張 李斯,你怎麼看?第七十六章 絕望纔是世間最好的良藥第二百四十章 永遠不要和女人犟嘴第二百零九章 敗事有餘第一百八十六章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第十八章 弱國無外交第四十七章 番吾之戰(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世楚歌第九十三章 錢只有花出去才能創造價值第三百一十八章 同一個招數使用兩次能功成的只有一種人第五十五章 奪權第一百七十七章 楚雖三戶第四百三十四章 回憶來湊第八十章 毀滅總是比建設來的容易第四百一十九章 囂張的人說囂張的話第三十七章 意外的發現第四百五十三章 時間差第三百八十八章 姜太公釣魚第九十七章 武能安國,卻不能安己第四百三十章 到大叔身後來第一百六十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三十一章 急流勇退第三百八十七章 如虎添翼第一百零一章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第四百九十章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第一百三十四章 晴天霹靂第四百一十三章 在說做不到之前,我沒有放棄第四百二十二章 始皇東巡第三百一十四章 來自靈魂的拷問第三百九十三章 撐死膽大的第九十七章 武能安國,卻不能安己第一百三十六章 我最討厭別人威脅我第四百五十七章 你有張良計,我又過牆梯第四百一十二章 世上沒有失敗的人,只有放棄的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囂張就被打臉第三百二十五章 是誰給你的勇氣第二百二十二章 誰動了我的奶酪第一百五十四張 亡命天涯第二百四十七章 人在場中坐,鍋從天上來第二百六十章 猜不透的攻擊最可怕第三百六十一章 穿虎皮扯大旗第二百二十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第一百六十二章 微明生滅第一百四十四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二百七十六章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羅地網第一百三十七章 如果加上我呢?第一百七十七章 楚雖三戶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二百二十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第七十三章 背叛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第七十二章 你經歷過絕望嗎第三十九章 殺雞儆猴第三百四十二章 天宗曉夢第一百六十五章 青龍掠世第二百四十三章 鼎鼎大名的蓋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