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臣有一計

王黼要拉童貫一起來墊背。這話在趙佶聽來,似乎變了一個味道,只見趙佶擡頭看得一眼王黼,面色頗爲平靜,語氣也極爲平和說道:“如此也罷,你且先回去吧。”

王黼聞言,直感覺渾身立馬輕鬆起來,終於不用再在此處受煎熬。

卻是趙佶開口又道:“老貨,去把童貫叫來。”

便是這一句話語,本已輕鬆的王黼忽然又感覺壓力重重,這皇帝趙佶把自己打發回去,又單獨見童貫。實在不是一個好苗頭。

“陛下,臣未能爲陛下分憂,惶恐之至,臣哪裡有臉面讓陛下一人在此憂心忡忡,且讓臣陪着陛下想想辦法吧,興許一會就能想出妥善之策。”王黼此時又不願意走了,一來不能讓皇帝趙佶疏遠他,二來也不能讓童貫背後構陷自己,若是童貫真有什麼比較有成效的辦法,王黼也想在一旁幫腔幾句,如此也顯出自己一些功勞。

不料趙佶卻是語氣平和開口說道:“你且回去想辦法吧,有辦法了再來稟告就是。走吧!”

王黼聽言,已然無可奈何,只得行禮退去,

樑師成先動身而出,過了小路轉角之處,步伐緩慢起來,便是想等王黼過來。

王黼一臉擔憂出得絳霄樓,過了小路轉角看見樑師成,連忙幾步上前與樑師成並排而行,開口道:“太傅,官家要單獨見童貫問策,那童貫最近屢屢與我過不去,此事麻煩啊。”

“此事才知道麻煩,頭前爲何不多想想,你爲何非要與這童貫過不去,那鄭智又是如何把你得罪了。如今多事之秋,正是用兵之時,童貫正是春風得意,你該親自與之和緩一下了。”樑師成歷經三朝皇帝,當真也是見多識廣,雖然並不多讀聖賢,卻是也知朝堂上許多人情世故。

“太傅,並非我要與童貫過不去啊,是那童貫非要與我過不去。”王黼答得一句,也不正面回答樑師成的話語。便是在王黼心中,也是如此認爲的,就是童貫與自己過不去,鄭智直言打壓自己的心腹秦檜,在王黼看來,豈是當初鄭智一個從四品的外地小官敢做的事情?背後難道沒有童貫的支撐?

樑師成搖了搖頭道:“童貫與蔡京熟識多年,若想童貫棄了蔡京來支持你,你怎麼可能不付出一些代價?不花費一些手段與心思?”

樑師成還算是明眼人。卻是這王黼當局者迷,王黼眼中當真就只有蔡京,只以爲朝中上下十幾年來唯蔡京馬首是瞻,是蔡京的身份帶來的。只要自己巴結好皇帝,代替了蔡京,必然也會得到該有的尊重。

王黼把這一切想得太過簡單,一個人超晉八級,陡然乍富,沒有了官場中最重要的這八級的上升過程,沒有了這個過程之中的合縱連橫,王黼顯然與這些朝堂真正的大佬是脫節的。一個官位並不能真的帶來一切,合縱連橫、利益均沾纔是能服衆的真正手段,至少要確保朝堂之上大部分人的利益纔是穩固的根本。

成功的政治永遠都是最大利益公約數的集合。

沒有做到這些之前,低調與謙虛纔是王黼應該做的。而不是仗着皇帝的信任便把自己當成了原來的蔡京,認爲自己就應該如當初的蔡京一般地位超然。信任可以建立起來,信任自然也可以瓦解下去。

“太傅,我並非沒有與那童貫示好,他也不想想那太師之位,那楚國公的爵位,是誰在官家面前與之謀來的。”王黼心中大概是真覺得童貫有些忘恩負義了。

樑師成聞言搖了搖頭,只道:“那些是童貫該得的,不是你替他謀來的,更不是你給他的恩惠。”

王黼聽言心中並不認同,只道:“太傅,若非我,童貫豈能得到這些,若是蔡京當朝,豈會與他這般大的名頭?”

王黼此話,當真也有一定的道理,蔡京當朝,興許還真不一定會給童貫這麼大的好處。

樑師成又道:“蔡京予之與否,與你又有何干,兩個名頭而已,算不得什麼真正的好處?”

王黼聽言,只道:“太傅有所不知,童貫對我,必然是心中嫉恨,聖寵在我,他心裡不平爾,非利益好處得失的問題。”

王黼下了定論,樑師成搖搖頭也不多言,只道:“多事之秋,三思後行。”

王黼也聽言並不上心,回得一句:“太傅,今日看那童貫與陛下說了些什麼,煩請晚上的時候告知一下。”

“這是自然。”樑師成答道,童貫與皇帝說的話語,樑師成自然是要再轉達給王黼的。

見到童貫進來,趙佶愁眉不展的面色立馬緩和不少,待得童貫拜見,趙佶開口就問:“河北已經聚兵操練了,糧餉卻是一籌莫展,此事該如何?”

“陛下,王僕射今日在朝堂之上已經明言,唯有等江南兩浙的賦稅了。如今只有多加催促,督導各路州府轉運使錢糧運送,以最快速度送到河間府去。”童貫答道,也是中規中矩。

趙佶聽言,嘆了一口氣問道:“若是錢糧久久不到,河北軍將你可能確保。。。”

童貫一聽,立馬答道:“錢糧久久不到,軍將無以果腹,必然譁變,更甚者,興許會劫掠州府以充飢。”

趙佶聞言,心中深信不疑,大宋趙家,最是不信軍漢,這趙佶是那每日提防軍漢造反的皇帝,哪裡會不信軍漢會搶劫以果腹。

“若是解散軍將,讓其各自迴歸州府,明年再聚如何?”趙佶問道,既然沒有錢糧,便讓這些軍將從哪裡來的就回哪裡去,如此也就解決了這些問題了。

“陛下,契丹不比党項,草原大漠之兵,源源不斷,若是士卒不操練,必不能勝。燕雲也不可收回。鄭智在滄州還招了幾萬人馬,更是等米下鍋,若是盡皆遣散了。明年哪裡來的兵馬大戰啊,遼人善戰,等閒不可勝,唯有如此妥善備戰,否則戰端不可輕開,還請陛下三思啊。”童貫答道。

趙佶眉頭緊鎖,左右踱得幾步,問道:“糧餉之事,你可還有別的辦法?”

“陛下恕罪,臣向來只掌兵事,朝堂大事多不參與,臣也無良策。”童貫答得一語。

一旁的樑師成聽得面色一鬆,童貫的這個回答倒是符合樑師成與王黼的利益。若是童貫忽然冒出一句“臣有一計!”,那樑師成當真就要着急起來了。對於樑師成這麼一個太監來說,不論見識了多少朝堂之事,也侷限在個人的基礎認知了。國家大事如何,那都是朝堂諸公的事情,樑師成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憂國憂民實在不是一個太監應該具備的素質。

趙佶聽言,忽然擡頭望向遠方艮嶽,望向艮嶽上方的蔚藍天空,長嘆一聲,惆悵說道:“歷代先皇之遺願,到得如今,卻又付了一江流水。燕雲如鯁,一百多年橫在喉中,父皇嘔心瀝血還歷歷在目,朕無能,愧對列祖列宗啊!”

趙佶一語,當真有幾分感動。至少這一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抱負,是可以稱道的。

童貫見鋪墊得差不多了,上前說得一句:“陛下,蔡太師多日之前與臣巧遇,閒談之時曾出得一計,此計可解此時艱困。只是此計臣不敢奏。”

要說童貫高明,就在於此了。如此前後鋪墊,實在是把趙佶的心思摸得透徹,還借勢又幫了蔡京一把,至於什麼計策之事,大概也是與蔡京沒有什麼關係的。

果然趙佶聽言渾身一震,連忙轉頭來問:“還有何敢奏不敢奏的,快快道來。”

“臣斗膽,還請陛下恕罪。”童貫恭敬一禮。

“快說快說。”趙佶已然等不及了。

“陛下,蔡太師與臣說,各路州府每年的賦稅,除了上繳東京之外,都會有不少結餘,以供地方築路修橋、修繕道觀府衙等開支耗費,如今戰事緊急,糧餉艱難。若是派兵到各個州府清查衙門府庫,把這些結餘一應充當軍資,必然能聚少成多,北地幾十州府,應當能聚齊糧餉,明年大戰可保無憂。只是如此,各地百姓頗爲受苦。”童貫話語說得倒是直白,但是又說得極爲隱晦。

州府衙門之富庶,不是皇帝趙佶能想象的。說是聚少成多,只怕這一招下去,要大發一筆橫財。倒是童貫說話也極爲謹慎,州府貪墨之財被童貫說成了爲民修路之類的經費。卻也說百姓會頗爲受苦。

趙佶一聽,眼神一亮,問道:“可是鄭智帶兵南下剿賊時候所行之法?”

“正是!”童貫答道。

歷史之中,童貫伐遼,過境州府之時,便是“搶”了一路。如今卻是更加名正言順,只怕河北兩路,河東路,京東兩路,皆要遭殃。

趙佶思慮片刻,開口說道:“家國大業,唯有如此了。百姓受些苦楚也是爲國效力,便如此法去辦,着令各路州府安撫百姓,不得出了亂子。”

童貫聽言心中大喜,卻是面色之上還有一副憂國憂民,只道:“陛下爲國殫精竭慮,其中苦心與無奈,百姓必然感同身受,更知陛下聖明。”

這句馬屁恰到好處,也正是時候。聽得趙佶極爲受用,便是心中也極爲安慰,有人能懂自己的爲難與苦心,是一件多麼讓人欣慰的事情。

卻是也聽得樑師成眉頭大皺。

半夜時分,樑師成結束了一天的差事回得家中,直接從院牆上的小門到得王黼家中,王黼早已等候多時。

兩人攀談一會兒,王黼心中大急,喚來筆墨紙硯,便是奮筆疾書。

第二日再早朝,趙佶一臉不耐到得大殿,最近幾日的朝堂再也不復頭前兩個月的輕鬆氛圍了,又迴歸到了原來的壓抑,甚至比原來更加壓抑,也讓趙佶對這早朝的心思越發的厭煩起來。

萬歲三呼。王黼連忙上前稟奏:“陛下,臣有奏,北地糧餉之事,臣昨夜徹夜思索,一夜未眠,終於有了權宜之計。”

趙佶聞言,倒是來了幾分精神,便道:“說來聽聽。”

“啓奏陛下,各路州府,平常上繳賦稅都會有一些結餘。。。。。。”王黼侃侃而談,談論的內容自然是昨日童貫之語,不過也不盡是童貫之語,而是加了更多細節,比如該如何清查州府府庫,該派那些官員負責到各地清查,如何安撫民心等等。倒是也有可取之處。

不論這王黼說得如何精彩,卻是趙佶聽得眉頭一皺,眼神直往身邊的樑師成盯了幾眼。心中似有懷疑一般,又不那麼篤定。

王黼話語,洋洋灑灑,卻是趙佶越聽越不耐煩,開口說道:“可有奏章?”

趙佶一語止住王黼話語,王黼一臉意猶未盡模樣,連忙從懷中拿出昨夜寫到半夜的奏摺,一個小太監下來接過,便往上呈。

趙佶拿過奏摺,隨意翻了幾下,開口道:“朕回去再作細讀,衆卿可還有奏?無事退朝。”

趙佶話語一落,便已經起身了。

刑部尚書範致虛連忙上前稟道:“陛下,臣還有奏,所奏之事,事關重大。”

便是範致虛也怕趙佶就這麼走了,話語之中還說得一句事關重大,便是要留住趙佶的腳步。

趙佶聽得這“事關重大”,果然止住了腳步,問道:“何事?”

“啓奏陛下,臣今日所奏,彈劾大內總管李彥強取豪奪,以西城所之民,強佔百姓良田三萬餘,更是激起民變,還強行彈壓,杖斃上千無辜百姓。如此行徑,臣不得不奏。”範致虛語氣義憤填膺。

趙佶聞言,一臉不可置信,這大宋安穩之天下,哪裡聽說過這等事情,一個皇城之內的太監還有這般能量,還能到皇城之外強佔百姓良田,還能有彈壓民變,這等手段便是大宋一百多年聞所未聞的。

只可惜,這一切都是史實,明明確確記載在史書之中。

只聽趙佶喝問:“此事當真?”

“回稟陛下,此事千真萬確,御史臺必然也收到了地方官員彈劾之奏摺,只是都在御史臺積壓不發,還請陛下明鑑。”範致虛這一句話,已然就把王黼秦檜拉進來了。卻是範致虛還有一語沒說,就是這些少數敢上奏彈劾的官員,早已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

趙佶聽言,轉身又落座在龍椅之上,開口問道:“王黼,可有此事?御史臺可收到彈劾李彥的奏章?”

王黼聞言,心中一驚,事情他是心知肚明的,卻是不知爲何忽然被人捅了出來,只得上前開口說道:“陛下。。。此事。。。臣從未在御史臺見過彈劾李總管的奏章,且問問秦中丞。”

秦檜聽得話語,心中更驚,實在沒有想到王黼直接把這事情往自己身上推,連忙上前拱手道:“啓奏陛下,臣倒是在御史臺見過有這麼一篇奏摺,似乎是滑州通判所奏,內容大概如此,只是並無佐證,滑州衛州等地也不見有其他人上奏此事,如此大事各地州府皆無上奏彈劾,臣當時以爲,興許是這滑州通判所言非實,也就未多理會了。”

趙佶一聽,問道:“這滑州通判是何人,此時身在何處?且喚其到東京來奏對。”

秦檜連忙答道:“回稟陛下,臣不知,且待臣回去翻看一番再來稟報。”

範致虛又道:“啓稟陛下,此滑州通判因彈劾此事,如今已經被貶謫至廣南東路(廣東),若是喚其回來,一來一去,只怕要大半年。不僅滑州通判因此事被貶,還有滑州治下韋城知縣也因此事被貶廣南。”

趙佶聞言大怒:“豈有此理,着刑部往滑州衛州徹查此事。退朝!”

趙佶回身就走,樑師成心中大急,連忙跟隨而去。這大內總管李彥只怕就要遭殃,雖然事情還不知真假,但是這李彥也少不得一遭苦頭了。趙佶回去第一件事便是要把這李彥叫到面前來問,不論李彥如何辯解,只怕這李彥也坐不穩這大內總管了。若是罪名坐實,人頭也不可能還保得住。

王黼心中怒不可遏,見得趙佶已走,回頭大喊一句:“範致虛!”

範致虛已經回頭,聞言停住腳步,拱手問得一句:“王相公喚下官有何事?”

“你爲何屢屢與本相過不去?”王黼直言耳聞,滿朝文武皆駐足來看。

“王相公說的哪裡話,下官何曾與王相公過不去,相公乃尚書省僕射,下官只是尚書省下刑部尚書,如何敢與王相公作對。”範致虛答道。

“你今日所奏之事,爲何不與本相提前商議一番?你眼中可還有我這個尚書省僕射?”王黼已然怒火攻心了,這幾日在朝堂之上顏面盡失,此時哪裡還能不發火,若是再這樣下去,滿朝文武還有何人會把自己放在眼裡。

“哦,原來王相公是說此事,難道下官彈劾一個觸犯國法的太監便是與王相公過不去,若是如此,下官明白了,明日便與官家再奏一番,把王相公對於李彥強取豪奪之事的看法稟明官家,幫王相公把此時迴旋一番就是,還請王相公恕罪。”範致虛開口說道,臉上還似有一些笑意。

左右文武聽言,大多忍俊不禁,便是這範致虛當真會說話。

王黼聽言,擡手指着範致虛,氣得練練說道:“你。。。。你。。。你怕是這尚書不想幹了。”

“王相公恕罪纔是,未想王相公與宮中內侍關係這麼好,頭前下官也並不知曉,不知者不罪,相公息怒息怒。”範致虛便是要當衆出這王黼的醜,話語看似請罪,實際便是當着這麼好的機會,所有文武都在場,就是要王黼難堪。

王黼聞言,看得左右圍觀之人的面色,又氣又怒,起身就走,口中還道:“秦中丞,這範尚書主政刑部多年,是否一向奉公廉潔。”

王黼當真沒有了手段,沒有了辦法,威勢一去,留下的手段只有這般了。這麼多人面前,王黼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去給自己立威。

秦檜連忙跟上幾步,開口說道:“待下官回去翻查一下近幾年來的奏摺,看看這範尚書是不是一向奉公廉潔。”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往外而出,話語聲音不小,皆入左右之耳。

滿場當真有不少人強忍着,就怕自己笑出了聲。

忽然這大殿之中當真傳出一聲嘲笑,衆人回頭一看,正是童貫。

第三百一十七章 士氣可用第四百零九章 神宗皇帝與司馬光第六百五十八章 年輕劉正彥,知命遼天子第一百三十章 快取地圖來第十五章 五十兩白銀尋王進關於上一章前面冗長之文做一個較爲深度的談論,也回覆一下噴老祝的書友.第六百九十三章 軍政之令,種家後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祝三,小心啊第二百七十九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百七十一章 可願隨我去滄州第三十章 妙計沒有,武藝倒是有一身第一百七十五章 再見又是戰陣第二百八十四章 老子便管教你一番第一百七十章 太尉要殺誰?第三百二十二章 算你走運第三百三十章 血光之災第三百四十三章 上岸便讓宋江開開眼界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教相公失望第五百八十一章 河東田虎第二十一章 哪裡賊人敢在渭洲行兇?第一百五十一章 事起京兆府第十七章 當兵去倒是虧欠了第九十一章 史大郎犯險救魯達,鄭智鐵槍再衝陣第六百五十九章 燕雲攻略,中原屏障第四百九十八章 殿下不必掛懷第一百七十章 太尉要殺誰?第一百四十七章 小蓮,你倒是長大了些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敢殺我?第四百五十九章 世代種家第二百七十章 鄭相公威武!第六百九十五章 自絕於陛下當面第五百五十九章 後果不堪設想第四百零九章 神宗皇帝與司馬光第一百八十二章 魯達戰索超第一百零二章 李忠好戲賺寨門,鄧龍張狂再訛詐第五百一十三章 党項三等人第四百二十一章 家國大幸,社稷有福第一百七十章 太尉要殺誰?第五百六十一章 那一隊騎士怎麼了?第四百一十一章 何以城門未倒?第四章 千里戎機,衆生百態第二百六十七章 許給你慕容彥達這條命第五百六十六章 不可守,守不住第三百零九章 初遇女真黏沒喝第一百七十二章 明日來接你第六百零六章 老弱病殘,成不了精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鄭智初謀,國戰攻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馬蹄狂奔往前第八章 東西之道,女真之悲抱歉,明天上午起來更新,實在碼不動了,睡覺.第一百七十八章 不能讓西軍斷了香火第三百二十七章 當真小瞧了這些賊人第六百五十一章 孤家寡人第七十五章 賣酒起了小風波第一百零九章 某不讀書第五百二十九章 軍令只出經略府第一百九十四章 麻木不仁與殺第九十七章 鄧龍擒周通第三百零四章第八十三章 兩個吊着手臂的好漢第三百七十四章 什麼袖子斷不斷的第五百七十一章李卿快快出城宣旨 四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人都是猙獰第四百九十二章 小種相公稍待片刻第五十三章朱武,你口出甚麼狂言第四百三十三章 嶽爺爺第四百八十九章 好生伺候第四百三十五章甲兵上萬,容之不得第一百二十章 誰的屠刀更鋒利第九章 叢林,文化第十八章 二爺雅間裡的熱鬧第六百二十九章你這個沒卵用的狗東西第六百七十二章 一戰江山,一戰生死第四百一十章回稟聖公,離城門三百步遠第十章 鄭屠變成鄭兄弟第六百三十二章第四百四十章不知相公喚學生來所爲何事?第四百零二章不能在鄭相公面前丟了臉面第五十三章朱武,你口出甚麼狂言第二百三十七章第六百五十四章 宋之南,燕之北章推指雲笑天道1大作《隋末陰雄》第三十六章 當然要多備些禮物第五百四十四章 哥哥,大不了就...第十八章 都頭威武第五百一十章斬!斬!斬!第四百七十章 是那宋狗鄭智第六百二十章 流民之軍,焦急之君第四百七十一章 敦煌、玉門關、陽關.第五百一十七章 登陸耽羅第四百五十二章 爲國盡忠出力第六百六十八章 秦州出獵,城上懸顱第三百七十三章 灑家的寶刀呢?第四十七章面前何人?第四百零五章 恢復故都第一百五十四章 那幾人中可有一人是裴宣?第一百八十九章 鄭智敲打小旋風第三百二十八章 陛下節哀第四百零七章 火藥豈能破開城門?第二百八十三章 小的如何敢逃了官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