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造船招募

“好,我今天一次給你兩萬貫。”楊叢義說着就把桌上的銀票推過去。

費大人還沒把錢拿到手裡,楊叢義又道:“不過我還有要求。”

“大人有什麼要求只管提,只要能做到,絕不推辭。”

“多招工匠,擴大造船廠,加快造船進度。”

“十月份建好六十艘船已經很快了,再加快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擴大場地,增加人手,這要不少錢呢。”

“擴建造船廠的錢我出,但你需要至少再招五百人工匠,十艘戰船八月十五之前要建好,那艘四千料大船也要在九月下旬之前建好。能做到嗎?”

“沒問題,只要錢到位就行。船廠邊上有不少空地,擴建一點倒是不花多少時間,就是費錢。”

“要多少錢?”

“怎麼着也的七八百上千貫吧。”

“也不說一千貫了,我給你兩千貫,能擴多大就擴多大。我要你多建造一批兩千料左右的海船,價錢跟之前的一樣,一千貫一艘,可以是新船,也可以下水不到三年的舊船,但舊船必須保證跟新船一樣無任何破損、安全,舊船要重新出水上油。”

“沒問題,多少艘?”費大人一聽又下訂單,十分乾脆的一口答應下來。

“至少五十艘尖底海船,兩千料左右,不要太小,十月初十之前都要建好。能做到嗎?”

費大人思索了一番,回道:“五十艘太多了,泉州一帶,近幾年建造的海船不多,不會超過四十艘,願意賣的不會超過十艘,擴大船廠再造新船,四個月時間最多能再多造二十艘左右,這麼算下來,我這個船廠最多能再接三十艘海船的建造差事。”

“好,既然能接那我就把這三十艘兩千料海船的建造訂單也交給你。錢款先付一萬五千貫,中秋節我來接收戰船的時候,再付一萬貫。你以爲如何?”

“多謝大人對我這船廠的信任,保證完成海船建造差事。”費大人笑的很開心。

楊叢義又交給費大人七千五百兩銀票。

隨後兩人就造船事宜繼續細談,並簽訂了造船契約,簽名蓋印。

還有二十艘海船沒有着落,只能去一趟廣州港看看,那裡應該有不少海船。

泉州造船廠的事情談妥,楊叢義決定去一趟廣州,但在去廣州之前,他去了一趟市舶司,再次拜訪市舶司嚴大人。年初請嚴大人幫忙招募一些舵手、水手,這次過來,自然要去看看結果。

從市舶司出來,楊叢義臉上的神情還算輕鬆,已經登記的舵手、水手有一百多人,等船隊真正組建起來,前來應徵的會更多,招募百十名舵手,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讓幫忙招募熟悉去大食水路的大宋商人或舵手、水手卻是一個也沒有,去過三佛齊國和占城的倒有一些,再往西就沒人去過。雖有些大食商人遠渡重洋,現在還在大宋,但他們都是乘小船沿陸地邊緣行進,他們走的海路,大宋海船幾乎不能行走。

泉州沒有,不知道廣州有沒有。

兩天之後,楊叢義啓程離開泉州,催馬趕往廣州。

在離開泉州前,給湯鷽寫一封信,信中告訴他海船建造進度,現已有三十艘海船可用,若臨安無事,可以提前來泉州,做商品物資交割的準備工作,順便在泉州港附近建立回易督造處。

半個月後,楊叢義順利抵達廣州。

從泉州開始,越往南邊越荒涼,路過的城鎮都很小,一個縣城的人口規模還不如江南,甚至連淮西的小鎮也比不上,等到了廣州,才稍稍好起來,城裡的人多了,街市也熱鬧一些。

騎馬穿街而過,街市上時不時可以見到外國人,看依着打扮和膚色面相,基本也可以看出有來自南洋諸國的,天竺地區的,大食地區的,廣州城裡的外國明顯比泉州要多。

楊叢義先找去了市舶司,把來意說明,主管市舶司的是一個年紀很大的官員,已經連話都快聽不清楚,楊叢義不得不一再提高嗓門。經過好一番折騰,才瞭解到一些廣州港回易情況。

廣州港從唐朝起就是外商很多的南方大港,南洋諸國前來朝貢,必須要在廣州港上岸,然後走陸路進京,那時候來廣州的外商都由朝廷派宦官管理,跟現在有所不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來廣州的外商更多,每年足有上千人,但由於路途遙遠,海路不安全,來做貿易的基本都是方便操縱的小船,最大的船也不超過一千料,帶來的貨物有限,運走的貨物也十分有限,每年的外商交易額不超過五百萬貫。

原本想請市舶司幫忙招募幾個去過大食等地的大宋客商或舵手,但看年紀大了的官員耳朵不行,交流起來十分不便,也就只有好放棄,等把造船之事確定下來,有時間再自己招募。

辭別市舶司的官員,楊叢義催馬去找造船廠。廣州的造船廠不少,大大小小五六個,但會造尖底海船的,還真不多,跑來跑去找了一整天,只找到一個。

找到主管船廠事務的官員,亮明身份,表明來意後,楊叢義不囉嗦,直接就把三個月要三十艘兩千料尖底海船的要求說給對方聽,問他們的船廠能不能在三個月建造出來。

那官員直接就回答不能,他們建造的船不少,但尖底海船不多,一年也就那麼幾艘,用來做南洋回易。現在三個月就要三十艘,他們三年都造不出來。

見對方沒有造船的慾望,楊叢義直接告訴他,兩千料的尖底海船,一千貫一艘收購,即使是舊船,只要下水不超過三年,也是一千貫一艘收購。

果然在優厚的銀錢誘惑下,對方對建造海船產生了興趣,開始鬆口,三個月內湊齊十艘船沒有問題,再多就難了,他們平常很少造尖底海船,工匠不多,三個月最多能造出五六艘來,再購買幾艘舊船,加起來十艘應該可以。

楊叢義也頗爲無奈,這麼大的廣州港,建造的海船居然會這麼少。十艘就十艘吧,雙方當即談好造船的細節問題,簽訂契約,先付六千貫錢,等十艘船在九月底之前送到泉州港,再付剩下的四千貫錢。

造船的事情談完,楊叢義在鬧市打出了月薪二十貫,高薪招募舵手的招募旗號,要求只有一個,要去過天竺或大食。

如此高的報酬,當即引來許多人圍觀。

不多時就有人前來報名,說他去過天竺。當楊叢義問他在海上如何辨別方向時,那人盡然回答說,根本不用辨別方向,沿海邊南下,只要能看得到陸地,根本就不會迷失方向。

一聽這話,楊叢義就知道這不是自己想找的人,這種一個人駕着小舢板去南洋的人,對龐大的船隊來說根本就沒有用。

後續又有不少人前來報名,稍稍一細聊,就發現他們不是他想找的人。他要找的其實是船隊的領航人,去過南洋的人有不少,但能去天竺等地的大宋人真的不多,更別說能帶船隊的,更是少見。

在廣州一共待了三天,其中在鬧市招募兩天,卻始終沒有找到想找的人,楊叢義也只能放棄,準備明天一早離開廣州,返回泉州,先在泉州建立回易督造處,把該招募的人力招募到一起。

廣州的天氣跟臨安、泉州都有所不同,來三天下了三天雨,雨一下完天就晴,第二天接着下雨,下完太陽又出來,氣候溼熱難耐。纔來三天,楊叢義身上就熱出了紅點,癢癢難耐。這也是他不得選擇離開的原因。

客棧的房間裡,楊叢義脫光了上衣,依然汗如雨下,用溼毛巾擦了身體,依然不起什麼作用,木盆裡的水用過幾次之後也就變熱了,需得再換一盆井水。

他現在熱的穿不上衣裳,又不好光着身子出去,只好喊夥計來幫忙換水。

北方來的客商不習慣南方的天氣很正常,夥計只是看了一眼房間裡光着上身的旅客,就把水盆拿走。

不多時,夥計端着木盆走進房間,把裝滿井水的木盆放好後,笑道:“客官,你的水換好了。”

楊叢義走近水盆,謝道:“多謝小哥了。”不等夥計離開,他趕緊把毛巾浸溼,在臉上擦了一把。

“客官,你身上起紅疹了,最好不要用涼水降溫,不然會越來越嚴重。”夥計走了幾步忽然回頭。

“哦,那應該如何?”楊叢義微微一驚,一邊拿着溼毛巾擦身體,一邊轉身看去。

“客官這是不適應我們這兒的天氣,身體裡溼氣有些重,發散不出來。多吃點辛辣的東西,發發汗,把溼氣排出來就好。”夥計笑着回道。

楊叢義放下毛巾,看着夥計道:“你如何懂得這些東西?”

夥計回道:“老師傅教的,以前我們出海到南洋去,船上可比地上熱多了,又溼又熱,就是我們過去也受不了,背上起的紅疹比客官身的還大還多,幸好那時候船上帶了很多大蒜,就那麼生吃,每天發發汗,過不了幾天就好。”

第20章 上門收錢第90章 三十二人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661章 等待機會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43章 埋伏第249章 不可思議第314章 又取兩關第676章 聚將議事第404章 僱傭下人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238章 撤退逃命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174章 造船招募第406章 殿中議事(一)第324章 李耕的難題第238章 撤退逃命第522章 駐軍昌國第72章 逃犯的消息第23章 兇犯越獄第260章 邀請赴宴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652章 聯合豪紳第540章 船上遇故人第426章 不醉不休第20章 上門收錢第674章 四面合圍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74章 演技逼真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58章 青石崖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724章 故人西進第314章 又取兩關第783章 分兵突圍第413章 內侍造訪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757章 進軍平州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548章 成親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224章 討價還價第761章 設伏蓋州城第183章 大制魚面第301章 解惑第556章 畫圖溝通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81章 重生第792章 放權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39章 虎頭巖第258章 使團進城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549章 一家親第61章 飛蛇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38章 西進第432章 召集令第739章 合圍關中第68章 切磋試技第553章 協調資格第664章 謀取濟南府第76章 分鍋第278章 我成親了第87章 一場混亂第312章 進軍涼山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4章 人證物證俱在第444章 蘇溪之旅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434章 怨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507章 孟府父女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306章 順利撤退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762章 趙昚的圖謀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613章 合圍殲敵第640章 擒拿叛逆第161章 天天有肉第493章 埋顆種子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727章 訓將練兵第18章 衙門的補償第29章 初見知軍第441章 共赴義烏第772章 糧草轉移第122章 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