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改造針盤

除了練軍,還有好多事情需要準備,後勤供應尤爲重要。

百艘船,七八千人,一路下南洋,去西洋,少則兩年,多則三年五年,全員吃喝就是大問題,爲安全計,所有糧食全部要自帶,以免遇到危機時,難以應付。還有藥材、輔食、蔬菜、肉類等等,都需要一一提前採購到足夠數量。

潮起潮落,光陰流轉,時間轉眼就到九月下旬。

十天前,郭青已經將宣威軍所需的最後一批糧食和鹹菜運來昌國,江愷給他結算錢款後,楊叢義又跟他簽了一紙關於回易船隊後勤物資供應的契約,將回易船隊八千五百人後勤供應,除軍資軍械外,全部交給他採購。爲確保海上生活所需物資一樣不少,楊叢義還給他請來了不少老水手,儘量幫他補全物資清單。

關於是否跟船供應,二人做過一番溝通後,發現無法確定,郭青則即刻離開昌國,去採購物資運往泉州。至於採購花費,楊叢義預先支付三萬貫,其他後勤費用要等物資運到泉州港,再找回易副使湯鷽領取。

明州地處杭州灣口,是錢塘江入海口,航運發達,商貿繁榮,往來於明州、高麗與倭國之間的商船很多,自然也是造船大港。

楊叢義從泉州帶着戰船回到昌國後,就立即去明州*二十艘兩千料海船,可以新造,也可以是下海三年以內的舊船翻新。從要求交貨的時間上來說,一個半月造新船肯定不夠,若收購舊船翻新,時間就綽綽有餘。

造船之事確定之後,楊叢義每隔十天左右就親自去明州看一次,及時掌握造船進度,又什麼事情不能確定,也能及時商討解決,總體看來,一個半月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在沈縉解決旗語問題之後,楊叢義再次找到他,跟他討論針盤問題。不管是戰船還是海船,雖然都已經用上針盤,但都比較簡陋,就是一根指針,再加一個裝水的碗,指示的方向並不是很準確,不教營指揮等各級軍官和舵手識別和使用,他們基本不會。

楊叢義拿出一張草圖,放在桌上,指着草圖道:“沈兄請看,我以爲可以把針盤做成這樣,圓盤中部凹陷如碗狀,四周對稱標刻東南西北四個大方向,兩個方向之間再分出六個刻度,如此一來,磁針指示的方向就更加精確,發現船有小幅度偏轉,就能及時調整,海上夜晚四周漆黑一片,船隊在海上航行一旦偏離方向就十分危險,特別是到了南洋以後,遠離大陸,一旦晚上看不見前船,後船方向偏離,沒有跟上船隊,就很有可能迷失在海上,大海廣闊無邊,運氣不好,甚至會永遠迷失。”

沈縉把草圖拿過來仔細看了看,道:“楊兄說的有理,之前我也有這樣的顧慮,也有改改針盤的想法,只是沒有想到太好的辦法。這個改法很好,拿到針盤之後,只要看得懂針盤就能辨得明方向。只是根據楊兄這個草圖來看,製作起來怕是有些麻煩,中間凹陷,四周刻上二十個刻度都還好說,針盤上加蓋子卻不容易。”

楊叢義笑道:“沈兄想多了,我雖想在針盤加上蓋子以後指針也能看得清楚,但現在是不可能的,等從西洋回來,或許纔有可能。現在我只是想,在不用針盤的時候給它裝上蓋子,保持裡面的水不會漏出來,磁針也不用拿出來,等需要看方向時直接打開蓋子,不需要再倒水進去,不需要再翻磁針,能如此就行,應當不難吧。”

沈縉看着草圖思索片刻,然後道:“還是有些難度,針盤加蓋不漏水,這樣的針盤用起來是很方便,但做起來怕是很難做成。陶瓷的肯定不行,若不另外保存磁針,不小心摔碎針盤,磁針很可能隨之丟失。除非都做成木頭的,但木頭泡水時間長了會腐爛,也不能保存長久。”

楊叢義道:“木頭的就很好,船一直泡在水裡都沒事,針盤用個三五年也沒問題,不需要一個針盤用幾十年,若有需要,多刷幾遍桐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水、防腐蝕。就用木頭製作一批,沈兄以爲如何?”

沈縉想想也別無他法,只能用木頭一試,便問道:“木頭製作也可以,但不知楊兄想要製作幾個?”

楊叢義笑道:“多多益善,至少需要兩百個。”

一聽這話,沈縉當即一驚,頗有壓力,這是精細活,做出一個來都難,兩百個如何做的出來,真要製作這麼多,待在昌國,待在明州肯定不行,略一思索之後,回道:“那我得回臨安一趟找木工手藝精湛的工匠幫忙,看能不能做出兩百個來。”

楊叢義道:“可以,針盤對船隊來說十分重要,要是真能做出來這樣的針盤,那就太好了。回臨安請人制作,少不得有些花銷,我給你一千貫,爭取在十月下旬,船隊離開前帶兩百個新的針盤去泉州,一定要記得時間,在船隊離開前到泉州。”

沈縉收起草圖,笑道:“楊兄放心,這點事我還是可以辦好。”

楊叢義笑道:“自然難不住沈兄,只是臨安繁華,就怕沈兄回到臨安就忘記了我等,忘記了宣威軍。”

沈縉道:“楊兄大可放心,臨安已經留不住我。船隊離開前,必定去泉州再見楊兄!”

楊叢義笑道:“這就好,等一切準備完畢,我們一起出海。沈兄準備何時回臨安?”

沈縉道:“時間不多,我明天就走。”

楊叢義道:“我寫封信,沈兄明天替我帶回臨安,帶到保民坊回易督造處,交給那裡的值守人。”

沈縉一口應承下來。

回臨安路途較遠,有些情況很緊急,必須早些將信傳回去。楊叢義從泉州帶來的那匹馬,自然就要借給沈縉,好讓他早些回去,做好針盤再早些到泉州。

從泉州離開前,楊叢義就將海船戰船督造進度報給臨安的黃大人,請他也早日做好來泉州的準備,最好能在十月中旬趕來泉州,最遲不能超過十月下旬,否則冬季風已過,船隊下南洋就不太容易。

如今宣威軍練了四五個月,有一定的戰鬥力。同時,泉州海船應當已經大部分造好,回易督造處採購的物資也應該已經運到泉州,陸續入港,巨量的商品物資需要人守護,而宣威軍建立的職責就是保護回易船隊,因此,宣威軍需要馬上調去泉州。

駐守軍隊調動,需要朝廷下達調令,楊叢義自然無權申請調動宣威軍,他需要寫信給黃大人,黃大人作爲宣威軍統領,他來做這件事正合適,只有辦好調動宣威軍的各種手續,楊叢義拿到調令,宣威軍才能離開昌國,開赴泉州,不然就只能在昌國待着。

其實調令應該早些申請,現在已經是九月下旬,明州離臨安也有好幾百裡,快馬一來一去路上就要四五天,再加上辦理調令所需的時間,等調令送來昌國縣,也應該是半個月以後。

楊叢義在昌國,不用想也知道此時泉州很需要人,一千二百多萬貫錢的契約商品物資,要在兩個月內運到泉州,還有大量的官窯、織錦院物資也要運去泉州,三個港口需要多少人力,根本無法想象,他不知此時湯鷽在泉州到底是一副如何狼狽的模樣,就算有他爹帶來的人幫忙,但想來也輕鬆不到哪裡去。

給黃大人的書信寫好,交給沈縉帶走之後,楊叢義找到趙安商量了一番,他打算用五艘海船先送一部分後備軍去泉州,協助維護港口秩序。

宣威軍訓練正在關鍵的時候,一旦把船調走,就直接打亂他和教導團制定的訓練計劃,船一少,訓練會嚴重滯後,直接影響宣威軍戰力,不利於出海回易護航。

趙安這麼說也有道理,帶過來的船本來就不多,海上訓練時間又少,再把船撤走五艘,海上訓練任務怕是更難完成。

無奈,楊叢義也只得放棄,希望湯鷽能堅持半個月,等明州造船廠的海船造好,就能立即把後備軍全部帶去泉州,到時候既有勞力,又有巡防保衛港口的力量。

九月底,楊叢義去了一趟明州,又去看了造船廠,他們已經買到二十艘海船,從外觀顏色看,其中有六艘算是新船,剛出廠下水不久。新船不需要經過太大的翻修,只進行了簡單的檢查修補,這六艘船直接被楊叢義帶回昌國,當作訓練船。

宣威軍全都上船練過好久,看船隻有限,新軍卻從沒機會到海上訓練。如今又帶回來六艘船,自然要開始對新軍進行一番訓練,讓他們提前適應海上的顛簸和生活。

六艘海船,每船乘坐三百名新軍,由從泉州帶來的舵手和水手操船,繞昌國縣主島一週。有些從來沒出過海的新軍一天下來,被顛簸的精神全無,但隨後幾天繼續出海,等適應海中顛簸,他們就發現乘船也是一種享受。

三千五百新軍輪流進行槳擼練習,划槳是他們出海以後的主要差事,不能不會。

此後,用十天時間,每名新軍都至少摸過一刻鐘的槳擼,划槳這種比較簡單的技能,要想掌握並不難,一刻鐘足夠。

至此,整個宣威軍幾乎天天都在海上訓練,熟悉大海,熟悉戰船、海船,時刻做好離開昌國,南下護航的準備。

第748章 家事第546章 烤羊飄香第790章 毀滅重生第685章 完顏亮的困境第768章 隔河對峙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207章 煙花爲號第325章 十萬大軍第348章 兵案大人第11章 漏洞百出第741章 宰相薦官第173章 再到泉州第51章 挑花眼第670章 宣戰北伐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699章 驚天消息第336章 占城消息第249章 不可思議第127章 謊言第633章 取信建王第177章 修建港口第547章 大有收穫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283章 重聚第344章 功勳覈查第106章 初入齋舍第686章 急功近利第466章 敗軍中伏第81章 重生第488章 蛀蟲之嫌第9章 不速之客第119章 搖擺不定第657章 獻城第756章 使臣挑釁第784章 防線堅固第384章 雙方妥協第665章 進軍濟南府第571章 遼陽府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277章 得償所願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711章 臨潢府之爭第87章 一場混亂第272章 親人來了第693章 來敵覆滅第684章 北金出擊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282章 宣威軍第71章 忠義盟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772章 糧草轉移第41章 戰鬥的理由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35章 誘餌第555章 陌生海域第626章 腦中浮圖第424章 暗中調查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603章 應變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38章 西進第644章 選將建軍第596章 敵軍渡江第16章 血案兇徒第594章 巡視建康第571章 遼陽府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144章 遠洋護軍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488章 蛀蟲之嫌第645章 時機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56章 謀取密州第11章 漏洞百出第478章 流言風聲第198章 皓月爲證第377章 道明原因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600章 退敵之策第281章 重臣議事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744章 林中遇襲第344章 功勳覈查第379章 全軍點名第130章 太學辯議(三)第537章 回京覆命第19章 都是餬口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504章 調離臨安第259章 首筆交易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157章 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