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這是機會

果如楊叢義所料,實戰演習選將之事,最終還是落到他頭上。

在都指揮使衙門,都指揮使大人說的很清楚,殿前司臨時設立選將司,都指揮使兼任正使,楊叢義任副使,由他具體負責選將之事,不光兵案要協助,若有需要,殿前司諸司衙門全都要協助。

除選將司外,還要在婺州義烏縣設立選將營,普安郡王爲統帥,殿前司選將司副使任副帥。

在任命文書正式下達之前,楊叢義可以繼續在兵案辦公,之後就要去都指揮使衙門。

楊存中如此安排,便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選將的影響力,降低楊叢義主持此事的阻力,他自己兼任選將司正使,那麼縱使楊叢義主事之時有些行爲常人不能理解,他們也不會輕易向楊叢義發難,減輕他的壓力。

都指揮使大人這麼安排的用心,楊叢義還是能看得明白,選將司的地位拔高,那他主事之時就能輕鬆不少,令出都指揮使衙門,其他人哪有不聽的道理。

但他也明白,這都是暫時的,一旦此事完成,選將司馬上就會撤銷,他還是會回到兵案去,不能因爲突然提高他的地位,給了他一些權限,他就有了跟諸司正副使平起平坐的能力,不過是權宜之計,一片曇花而已。

認清定位,纔不至於飄飄然,得罪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所以,從都指揮使大人告訴他任命那一刻起,他就明白,即使給了他獨立做主的權限,他也不能真的行使,所有命令都必須出自選將司,出自選將司正使,而他只是一個執行命令之人。

臨安任職不同於回易船隊,也不同於宣威軍,這兩個地方盯上的人少,且都遠離臨安,幾乎不會有人插手,很多事他都可以決斷,但在臨安,他就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看不順眼,隨時就會被人踢開,不得不低調再低調,小心再小心。

方纔在都指揮使官署,他們沒有聊任何關於選將的具體事項,只是告訴張大人關於選將章程之事,說他呈報的章程很好,朝廷已經批覆,可以馬上按章程施行選將,原本是要兵案全權負責此事,但考慮到張兵案身體不太好,恐怕難以適應長時間外出,兵案又無其他合適人選,所以將此事從兵案單獨提出,再建一個臨時機構負責。聽到這話,張兵案自然心喜,他纔不願意招惹那麼麻煩、又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隨後馬上又說了設立臨時機構選將司之事,直接宣佈將楊叢義借調到都指揮使衙門,臨時擔任選將司副使,並告訴他們,選將司副使將擔任選將營副帥。

張兵案本就不想管事,楊叢義的去留,他一點都不關心,只要沒他的事,一切都好說。所以對於選將司把他排除在外,沒一點不高興的意思,因爲他知道這個選將司就是爲此事設立的而已,差事一完,馬上就會撤銷,畢竟不可能年年選將,動這麼大幹戈,誰受得了。

一回到兵案,張大人便把楊叢義叫去他的官署。

“楊秘書,此次選將章程是兵案所出,原本選將之事也應該由兵案來辦,無奈我身體不允許,兵案也沒其他人能協助,只憑兵案,此事萬萬不能完成。不得已,都指揮使大人才把你單獨從兵案調出去,放在都指揮使衙門,雖然你調出去了,可你還是兵案的人,除了挑選將校,大教閱轉資也是兵案份內之事,今天一併把此事全權交予你辦理,如何?”張大人直言不諱,道明其中的關係,又將兵案的一大差事安排下去。

不管能不能做好,張大人既然都已經開口了,楊叢義就沒有說不的道理,於是應承道:“是,大人,下官一定盡力辦好此事。”

稍稍一想,隨後問道:“大人,但不知今年的轉資員額是多少?”

張大人道:“每年都是一樣,可轉資一百人,充補殿前司諸班直。”

“是,下官明白了。”楊叢義應道。

大教閱轉資,說了白就是通過校場考覈,挑選一批附和條件的士兵進入殿前司直屬部隊,用做守衛臨安和皇城,守衛臨安的禁軍待遇自然是要比駐守在外地的禁軍好,守衛皇城的禁軍待遇又比守衛臨安的好上不知多少倍,其中還有不少士兵是勳貴之後,特別是內宮殿試,他們來頭不小,官職也不低。

當然,通過大教閱轉資的禁軍不可能直接進入皇城,他們先得充入拱衛臨安的禁軍,而後經過歷練挑選才能編入守衛皇城或各中樞衙門的班直之中。

楊叢義要做的只是從各地方駐守的禁軍中挑選出一些身體條件優秀的士兵就行了,至於是否補充殿前司諸班直,可輪不到他做主。

幾句話將事情交代清楚,張大人感覺渾身舒坦無比,今年的幾件大事都算安排出去,下半年終於能悠閒幾個月了。

此間無事,楊叢義告退離去。

眼下他在兵案實際上已經無事可做,回到署衙以後,他便開始思考選將之事具體如何推行。

孫淼眼見楊叢義閒坐,而他卻要處理文案,心裡頓時就有些忿忿不平,憑什麼他一個引發諸多流言蜚語之人,近期還可以多次出入都指揮使衙門?

憤懣之下,孫淼多次有意無意的拍打桌案,弄出各種響聲,引的署衙外的衙役不時探頭進來,以爲是大人們招呼他們有事。

楊叢義一心在想選將之事,他可顧不上旁邊的孫大人有什麼心思,雖然他感覺到孫大人明顯沒有初來兵案時對他那麼友好,但他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敵意,對孫大人的態度依舊。

選將之事,事關重大,關係到禁軍未來十年是否有人可用,是以他接到任務,便十分上心,不願在雜物上分心分神,因爲他很清楚,十年之後完顏亮肯定會揮軍南下,直撲長江,而那個時候就是他建立功勳的最好時機,要建立功勳,憑他一個人不行,得有志同道合的盟友,共同進退。

但整個大宋自十年前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之後,中興四將,死的死,隱退的隱退,十年以來,如今大宋軍力已經式微,軍隊內部也腐敗不堪,再過十年,宋軍是何模樣,不難想象。

因此,楊叢義如果想在十年之後抓住建功立業的機會,從此刻起他就得組建自己的班底,打造一支共同進退的精銳之師。

上學時學過歷史,他知道完顏亮南侵失敗之後是南宋唯一的一個反擊機會,而歷史上,由於一些統軍主將貪生怕死,畏懼不前,致使軍心不能統一,導致一敗再敗,從而再無與金國爭雄的資本與勇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造成這個遺憾有諸多原因,但自紹興十一年開始,宋金議和之後,宋軍荒廢二十年,軍中無人可用,卻是大宋不能北伐收回故土的主要原因。若當年岳飛或韓世忠還活着,斷然不會錯過那次北伐的機會,可惜最後只能啓用垂垂老矣,卻又不太會打仗的文臣張浚,將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北伐民心、軍心葬送。

說到底,完顏亮南侵失敗之際,南宋君臣沒有抓住收回故土的機會,絕大多數原因就是因爲沒有統兵之帥,沒有敢戰之將。

而從後世來到這個時代的楊叢義熟知這些事情,十年前主和派掌權,大宋沒有抓住收回故土的機會,十年後主戰派當政,若再不能抓住,一戰失敗之後,就再也不會有機會。

楊叢義自入武學開始,他一心想的就是利用十年時間獨領一軍,而後抓住完顏亮南侵的機會,建功立業。

如今這個選將的機會落到他頭上,他自然要緊緊的抓住這個機會,挑選出敢打敢拼的青年將校,以期在十年之後多幾個能在戰場上共同進退之人。

此時他的心裡只有選將一件事,除了選將,其他不管什麼亂七八糟的事,他都不在意,包括孫淼製造的莫名其妙的動靜。

不管想到什麼,楊叢義都隨手在紙上隨便寫下關鍵字詞,組建選將營之前,需要將選將和大教閱之事傳達各軍,對參選之人有什麼要求,參與選拔的各軍需要提前做什麼準備,行軍、補給、軍容、軍紀等,都需要一一說明。

根據楊叢義的設想,他想挑選的將校和軍隊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毅力,不符合條件的,根本就不可能讓他們到選將營,各軍到達選將營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諸多考覈,綜合素質優越的,才能最終通過挑選,脫穎而出。

都指揮使大人沒說此次要挑選多少人,但據他猜測不會太多,參選的只有三四十支禁軍,選將司不可能讓他們一下子來七八十支參選隊伍,畢竟還要留一部分軍隊駐守地方。

楊叢義知道各軍真正在編人數不多,一軍抽出五百人,剩下的估計不會太多了,抽出一千人,怕是那支禁軍就成了空殼子。

第740章 宋夏無備第497章 心灰意冷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544章 籌備退路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246章 湯鷽的秘密第744章 林中遇襲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698章 宋金議和第667章 破城之計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207章 煙花爲號第15章 失竊第305章 地道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767章 明覆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280章 臨別怪夢第66章 宋頭領第741章 宰相薦官第536章 陸游的困惑第584章 叛軍北上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603章 應變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653章 奪城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37章 狼王之死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234章 通關南下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342章 官員與平民第462章 山中實戰第567章 生意火爆第21章 閒人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673章 大軍北進第222章 城外對峙第79章 虐菜無情第161章 天天有肉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398章 驍騎軍第25章 療傷第601章 戰前檢驗第736章 進軍忻州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104章 考試結束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48章 議政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83章 失而復得第257章 塞爾柱國第350章 龍騎軍營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47章 升官第380章 兩次點名第307章 重任相托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428章 最終決斷第80章 絕路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592章 大勝憂心第752章 北伐大計第387章 中場休息第161章 天天有肉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63章 解圍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420章 二議章程第190章 夜會湯鷽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23章 赤陣禦敵第93章 一個不留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627章 敵軍異動第130章 太學辯議(三)第636章 密謀奪命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241章 全軍殺戮第211章 出使安南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11章 漏洞百出第768章 隔河對峙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89章 目的達成第96章 傳訊自救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738章 招降平陽第721章 皇帝承諾第379章 全軍點名第336章 占城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