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驚人的消息

“回易處又賺錢,升官又快,這等肥差誰會不羨慕?出海一趟,上繳利潤幾千萬貫,在旁人看來,即使我們手指縫裡夾一點,也有幾百萬貫,沒人不會眼紅。如果還沒覺察,你看看朝廷下達的回易任務,商船百艘,利潤六千萬貫。顯然朝中有些人以爲回易很簡單,賺錢很容易,以爲回易船隊賺取的利潤遠遠多於上繳的利潤。殊不知,船隊出去的次數越多,督造回易的成本越高,換回來的海外貨物也越少,最終能賺回來的利潤越少。這次的嘉獎、拔擢和任務,很可能就是一副枷鎖,稍有不慎,便要丟官罷職!”

楊叢義看着沉默的陸游,繼續說道:“在臨安城裡,誰都可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唯獨我們不行,如果不夾起尾巴,也許馬上就會有災難降臨。你說朝廷賞賜我一座府邸是何用意?朝中那些位高權重的朝臣,有多少人在臨安有自己的府邸,有多少人有資格被賞賜府邸?放眼望去,根本找不到幾個。我楊叢義何德何能,朝廷賞賜我一座臨安府邸?我敢大搖大擺的進去住嗎?”

聽到這裡,陸游終於明白了楊叢義的意思。

“楊兄教訓的是,是我過於輕佻了,從現在開始,一定注意!”陸游擡手認錯,十分認真。

楊叢義道:“陸兄知道就好,眼下是非常時期,據我所知,朝廷正因爲金人是否在準備南下,是戰是和,激烈爭鬥。我是武學出身,在軍中時間也不短,陸兄和沈兄這些年也都在軍中,跟軍隊接觸頗多,不瞞陸兄,當年選將營之事,我三人已經得罪了主和派,但由於我們常年在外,沒有出現在他們的視線裡,所以我們才安穩至今。今日高升之後,如果不保持低調,麻煩很快就會來了。”

“我知道了,明天我就離開臨安,暫回山陰休養,避一避風頭。”陸游如是說道。

楊叢義點頭道:“如此也好,等我安排好回易處之事,把府邸還給朝廷,也會找個理由暫離臨安,避開風頭。”

說完之後,忽然又道:“對了,有件事不妨提前跟你透露,沈兄這兩年負責北方回易,得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消息,金國朝廷上下正在加緊徵招馬匹,在往燕京和汴京一帶彙集,再加上朝廷的戰和之議,我推測金國很可能會在明年夏秋揮軍南下,如果明年沒有,最遲後年秋天一定南下,如果沒有意外,大宋守不住長江一線,所以如果可能的話,你們最好搬家,不要留在山陰,可以去鶩州、衢州一帶暫住,等以後擊退金人,再回山陰不遲。”

“金人南下?楊兄有幾分把握?”陸游心下一驚,明顯有些慌張。

“十分太滿,至少九分吧。在我看來,完顏亮必定南下,毫無疑問。當初他將金國都城從遙遠寒冷的上京遷到燕京,我就猜到他有意南下,聽說他得位不正,如果不發動一場大戰,不把反對他的人清洗乾淨,不從大宋撈取一點好處,贏取軍心民心,他心裡不會踏實,時時刻刻都會擔心堤防那些反對他的人,與其這樣,不如一勞永逸。大宋現在軍力薄弱,二十年前能在淮河一線跟禁軍拼的旗鼓相當的幾大屯駐軍,如今已經分崩離析,沒有戰鬥力,金軍一旦南下,兩天之內就能跨過淮河,來到長江邊,到時候敢留下來抵抗的軍隊不會多,有一戰之力的會更少,預計金軍兵臨長江一個月之後就能收集好船隻,直接渡江,最終的結果應該是金軍劫掠江南,將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劫掠一空,他們的最終目標肯定是攻破臨安,紹興、明州一帶自然不會放過,再往南都是山地,他們的腳步也就僅限與此了,原因有四,一是行軍不便,二是沒有多少劫掠價值,三是戰線太長,後勤補給會有問題,四是到了這個時候,大宋各地的勤王之師會陸續趕來臨安附近,如果兩軍糾纏在江南,荊湖一帶的水軍沿江而下,截斷長江,那麼金軍就回不了江北,之前的戰果就會付諸東流。所以,金軍南下之後,一定會攻下臨安,劫掠江南,而後趁各地的勤王之師沒到之前回到長江北岸,後面會如何,就看朝廷想怎麼辦了,你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先顧好家人,避一避,躲一躲,將來的事將來再說。”

楊叢義這番分析推演,已經存在於腦海中很多年了,只是在對陸游說的時候,更改了一些情況,他沒有充分考慮大宋軍隊可能在長江一線的抵抗。

然而,陸游將他的分析推演全部聽了進去,頓時就有些心神激盪,眉頭幾乎快要皺成一團。

“金人南下,難道要重現當年的靖康之難?大宋就沒有辦法嗎?楊兄能想到結果,難道就不能想些辦法,阻止金人南下?”想了好一會兒,陸游擡眼看着楊叢義,眼中有些許期盼。

楊叢義搖頭,繼而嘆息道:“大宋錯過機會了,阻止金人南下的最好機會是在二十年前,當年軍中幾大將帥手握精銳之師,人人都能獨擋一方,抵擋金人,多次將戰線從長江一線推至淮河北岸,甚至還攻到蔡州、許都附近。如果那個時候朝中上下一心,未嘗不能將戰線壓至汴京一線,收復汴京也不是不可能。可惜啊,那個好機會永遠丟失了,面對金人,大宋的防線只能在長江南岸,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土地說是大宋的,其實金人想拿就拿,根本不費力氣。如今,大宋二十年沒打仗,軍中沒有新人,當年的那些將帥幾乎都凋零了,還活着的都已經六七十歲了,哪兒還能打得了仗,幾支實力強大的屯駐軍經過二十年閒置,根本沒有戰鬥力,剩下也多是老弱病殘,要兵沒兵,要將沒將,拿什麼抵擋金人?”

“難道真的沒有一點辦法?”陸游還在追問,他不信這麼繁華的大宋,這麼多人,就不能阻止金人南下,大宋已經經歷過屈辱的靖康之亂,怎麼還能任由金人南下劫掠!

楊叢義沉默良久,而後回道:“不讓金人南下劫掠的唯一途徑,就是把他們擋在長江以北,而守住長江就是唯一的機會,只要他們不能渡江,三兩個月後可能就會因爲後勤問題退走,但不能排除他們爲了南侵準備了足夠多的糧草。但不論如何,只要守住長江,江南就能保住。”

“怎麼守?”陸游似乎看到了一點曙光,於是馬上追問。

“擊敗金人的水軍,燒燬他們的船隻,長江寬廣,沒有足夠多的船隻,他們不可能渡江。但有一個問題,長江實在太長,只要他們完全佔據江北,就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渡江,如果朝野上下不能齊心,還是擋不住,只要一聽說金人渡江了,估計長江沿線的軍隊都會跑,最終結果還是一樣。除非我們有強大的、水上經驗豐富的水軍,能夠控制住綿長的長江防線,將一切可能的渡江敵軍統統摧毀!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金人渡江南下。”

楊叢義說完這番話,便不再多言。

該說的其實他都已經說了,從陸游的表現來看,有些話他聽進去了,至於他會怎麼做,他也猜不到。

“好了,先不要想那麼多,今天跟你透露的這些,其實也都是我分析和猜測,也不一定準確。至於要不要搬家,避一避,全看你們自己。回易處的事,我們再合計合計,等處理完了,我們儘快離開臨安暫且避避風頭。”

楊叢義主動將今天的談話結束,這些話估計以後也不會再跟陸游提起。

“楊兄說的對,我們還是先顧好回易處,金人南下,我們人微言輕,還真沒什麼辦法。”陸游點頭,嘴裡這麼說,臉上的神情卻絲毫沒有放鬆。

數天後,楊叢義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將賞賜給他的三進府邸改成學堂,教授耕種、桑植、紡織、制瓷、冶煉、鍛造、水利、工具製造等促進農業和工商發展的技能技巧,此等學堂可稱爲“技學”,若此學辦成,定能爲大宋培養多種多樣的實踐人才,創造看得見的價值,爲大宋繁榮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隔天,陸游離開了臨安回易處,聲稱常年在海上飄蕩,身體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狀況,眼下回易處無事,請求暫回山陰老家休養幾個月,等身體好一些,明年春天再回回易處督造回易,楊叢義作爲他的上官,同意他的休養請求。

三天後,朝廷一紙嘉獎送達回易處,對楊叢義主動獻出府邸營建官學,表示稱道和嘉獎,念他一片赤誠忠心,朝廷接受他獻出的府邸,至於是否用來營建官學,則需要詳細商討論證,最後賜錢百金。

與此同時,朝廷廣發詔令,號召羣臣以楊叢義爲楷模,不論何時,都要心繫百姓,對朝廷要實心用事,赤膽忠心!

第780章 金軍計議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140章 紙上談兵第521章 再回淮西第625章 拒敵之策第6章 偷雞道長第650章 給條活路第399章 前往臨安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127章 謊言第106章 初入齋舍第267章 最後一批第576章 水戰訓練第273章 交易規則第58章 青石崖第572章 中間人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549章 一家親第78章 繼續查探第528章 天竺回易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179章 商船進港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663章 北方對峙第86章 夜半鬼叫第247章 非長久之計第602章 挑戰第702章 商議方略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107章 通名報姓第458章 全軍集訓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245章 流落孤島第144章 遠洋護軍第142章 考察船廠第736章 進軍忻州第13章 據實以告第33章 人心本善第63章 解圍第300章 得勝而逃第765章 趕人第657章 獻城第88章 意料之外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74章 演技逼真第294章 修壩蓄水第222章 城外對峙第44章 伏擊第582章 密令第78章 繼續查探第149章 故人相見第213章 突遭圍困第28章 隱情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434章 怨第713章 州試第698章 宋金議和第4章 人證物證俱在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127章 謊言第539章 北上銷貨第74章 演技逼真第674章 四面合圍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653章 奪城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540章 船上遇故人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30章 心裡有數第138章 武學公試第580章 爭執不休第280章 臨別怪夢第83章 失而復得第46章 回城覆命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263章 道長險勝第488章 蛀蟲之嫌第450章 亮明背景第611章 駁斥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249章 不可思議第2章 寂靜官道第68章 切磋試技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45章 合圍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708章 招賢之策第132章 太學辯議(五)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727章 訓將練兵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759章 奪取平州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547章 大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