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提前南侵

“朕今日倦了,諸事改日再議。都散了吧!”

此時的趙構疲態盡顯,精氣神全無。

陳康伯見皇帝已經無心議事,便只能作罷。

衆臣恭送皇帝離殿而去。

隨着趙構離開,大殿裡馬上爆發出了更激烈的爭論,一時之間人聲鼎沸,文武百官分成戰、和、逃三派激戰不休。縱使有些說不上話的,也沒有隨着趙構離開而退朝,他們站在一邊靜靜的圍觀。

朝堂上激烈紛亂的爭論持續了大約一刻鐘,在內侍前來傳皇帝諭,命他們散去,各歸部、司之後,文武百官這才離開大慶殿,朝宮外走去。

但在出宮的路上,百官隱約形成了三大陣營,各聚一處,依然在高聲議論,主戰派聲勢浩大,逃派其次,主和派人數最好,還有一些搖擺不定,沒有主意的,要麼默默的跟在他們後面,要麼腳步匆匆的離開。

縱使一路出了和寧門,百官就戰、和、逃的議論仍然沒有停止,打破了以往出皇宮不議事的慣例,因爲金使高景山的話給了他們極大的刺激,使他們遇到了二十年來最大的危機。

主戰派以左相陳康伯、右相朱倬爲首,召集兵部、戶部、工部、吏部郎官去三省議事,積極備戰,防禦金人南侵。

主和派、逃派也各有支持者,各去司衙,聚衆議事,商討辦法。

一天後,金使高景山在賀天申節上說的話,迅速在臨安城內傳開。

接着,謠言四起,說金人百萬大軍正在汴京集結,大宋軍隊無法抵抗,皇上和文武百官已經決定要遷往福州。

沒過多久,又有人得到可靠消息,說皇上和百官要遷往衢州。

不消半天,又有人說在禮部任職的親戚正在收拾家財,準備跟皇上一起遷往蜀中。

皇帝和百官要逃離臨安的謠言就像一個落入平靜湖面的巨大石頭,瞬間將臨安城繁華、祥和的景象打破,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很多人開始考慮逃離臨安。

留在回易處等待消息的楊叢義,自然也聽到了這些消息。

朝廷得到金人準備南侵的最確切的消息,應當不會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了吧!

大敵當前,任何一支可用的軍隊都會出現在朝廷視野之內,精武軍也不會例外,他現在要等的就是朝廷的詔令,而後率軍北上,伺機立功。

結束回易貨物採購,準備離開臨安的陸游,聽到了金使高景山在朝堂上猖狂無禮的言論,以及文武百官對此事的議論和態度,憤慨之下邀楊叢義一起向朝廷上書,堅決反對割讓長江、漢水的土地,建議朝廷在軍事重地囤積糧草軍需,積極備戰,給南侵的敵人迎頭一擊,同時提出,皇上和文武百官留在臨安對穩定軍心和民心至關重要,絕對不能南遷、或西遷,否則軍心一散,前線必亂,此戰必敗!

楊叢義與陸游共同署名,沒有再另行上書。

他知道,這幾天飛進三省和皇宮的奏疏肯定堆積成山,這些奏疏不是建議備戰出戰,就是建議遷都暫避,或是遣使割地談判,此時不管有多好的對敵之策,都會埋沒在成堆的奏疏中,各派想要的想知道的只是他們有多少支持者。

再說,楊叢義在軍中資歷不深,不是專職的統軍將官,又沒打過什麼仗,他一個回易使的軍事建議,哪裡會有人聽。

目前來說,他要做的就是靜靜的等待消息,獲得徵召之後,在戰場上證明自己,而後他的地位纔會穩固,纔能有更進一步的機會。

他、陸游、沈縉,他們三人的官職地位,得來的實在太容易,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他們不就是出了幾趟海,給皇帝帶回來金銀財寶,給豪商勳貴帶回來稀有珍貴之物,爲權貴撈好處,才獲得提拔和官職,這其中肯定有見不得人的交易。

特別是楊叢義,仗沒打過幾場,短短十年時間,就升任諸司正使中的西作坊使,官居武顯大夫,同級別的諸司正使哪個不是爲官幾十年,苦苦熬上來的,如何讓人不嫉妒?

正因爲感覺到了旁人的嫉妒,楊叢義在臨安時就特別低調,幾乎不參加任何應酬,就連升官,也不宴請任何人,更不會去酒樓、勾欄之地慶賀。被別人記恨,還不知道低調做官做人,那就距離走黴運不遠了,他懂得這個道理,因爲他想走的更遠。

在臨安城紛繁的爭論聲中,沒人聽到楊叢義的聲音,他在靜靜的等一個機會。

隨着雪花般的奏疏飛進皇宮,經過激烈角逐後,戰、和、逃三派很快分出了勝負,主戰派以很大的優勢壓制了主和派和逃亡派,朝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以左相陳康伯爲首的主戰派佔據,二十年來主戰派第一次在朝堂上完全佔據上風。

數天後,朝廷下令,挑選兩浙、江東、福建各州禁軍一半的弓弩手,送往樞密院測試。

一天後,左相陳康伯、右相朱倬召集同安郡王楊存中、三衙帥趙密和同樞密院事周麟之等在都堂商議起兵之事。

同一天,下詔將金使高景山的話傳達給各路統制、帥守、監司,讓他們隨機應變,不要喪失有利作戰時機。

同樣是在這一天,朝廷爲先帝趙桓發喪,特令服斬衰三年。

第二天,下詔以吳璘爲四川宣撫使,命制置使王剛中共同處理軍務。

第三天,命主官馬軍司成閔帥兵三萬人防守鄂州。

又數天後,命兩浙、江、湖、福建各州徵集禁軍弓弩手,送往明州、平江府、江州、池州、太平州、荊南府,補充前線軍隊。

六月初,得知金使在臨安大放厥詞的劉錡給朝廷上書,請求立即率軍渡江,朝廷應允,詔令開拔,三千騎兵駐守揚州。

十天後,朝廷詔令,任鎮江府都統制劉錡爲淮南、江東江西、浙西制置使。

五天後,朝廷又派步軍司都統制戚方統帥江上諸軍的策應軍馬,聽從劉錡指揮。

同一天,曉諭吳拱嚴守襄陽,如果情況危急,可以命令鄂州一帶的田師中和成閔部隊,前去支援。

數天後,又詔令,允許淮南各州遷移治所,堅壁清野。

宋金兩國盟約還未正式撕毀,金國遷都,皇帝完顏亮南下,朝廷不得不遣使迎賀,商議之後,認爲派遣四月份剛剛出使過金國的同樞密院事周麟之較爲合適。

誰知周麟之卻拒絕再次出使,於是不得不命令樞密院都丞旨徐嚞代他前往汴京迎賀金國皇帝。

七月初,命兩浙、江東沿海各州防備敵軍來襲,同時詔各路帥臣檢閱士兵和弓手。

數天後,拒絕出使金國,迎賀金國皇帝的同樞密院事周麟之被貶爲分司閒職,遷往筠州居住。

中旬,代周麟之出使金國的樞密院都承旨徐嚞返回臨安,帶回了令趙構和滿朝文武震驚的消息。

原來他一路北上,剛剛到達盱眙縣就被在那兒等待的金國迎送使攔住,向他傳達了金國皇帝的諭旨,要他即刻返回臨安,要朝廷重新派遣宰相和太尉前去。另外,對方還告訴他,金國皇帝早在六月已經到達汴京,若再拖延不去,將親率百萬大軍,南下狩獵!

這個消息對趙構和滿朝文武來說無疑的晴天霹靂!

五月份金使高景山不是說他們的皇帝八月底,或九月初纔會到汴京嗎?怎麼會提前兩三個月就到了?

朝廷下達的備戰命令,送達邊境不久,糧草物資剛剛開始籌集,更別說運往江北軍事重鎮,也就是說整個戰備幾乎還沒有實質性推進。

得知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主戰派、主和派全都亂了陣腳!

就在其他兩派慌神之際,逃亡派趁機崛起,在朝堂上的聲勢越來越大,竟然迅速佔了上風。

他們鼓動皇上趁金人尚未南下,趕緊退避福州,若等他們渡過淮河長江,則避之不及,恐怕將要重蹈靖康之亂的覆轍!

趙構驚懼之間,抗金之心動搖,經逃亡派大臣稍一勸說,便同意離開臨安暫避,並命陳康伯、朱倬等早做準備。

陳康伯很快鎮定下來,言辭拒絕執行逃離臨安的命令,當即舌戰逃亡派,陳述逃離臨安對大宋的利害。

他告訴趙構和衆臣,朝廷逃離臨安,皇帝和一些官員雖得暫且偷生,但放棄江淮、江南、荊襄、荊湖軍民,必定會失去民心,一旦金人南下,大宋軍隊和百姓,人人都會像皇上和文武百官一樣向南逃亡,到時候金人從淮河到長江,再渡江到臨安,定然是如入無人之境,毫不費力就能將江北、江南大片土地全部佔據,一旦丟掉江南富庶之地,即使一時逃得性命,大宋最終必然難逃滅亡之命運!

陳康伯極力勸說趙構留在臨安,不然不論能否抵擋金人南下,都將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與此同時,他提議將主張逃亡的官員全部免職,逐出臨安,永不錄用。

隨着陳康伯一番激烈的言論,主戰派官員很快又在朝堂佔據絕對上風。

第104章 考試結束第91章 討價還價第529章 重返巴格達第205章 五盞燈滅第485章 問話第417章 問題太多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127章 謊言第438章 再拉一人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561章 香水賣誰第590章 伏軍皁角林第45章 合圍第761章 設伏蓋州城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327章 殺敵萬人第432章 召集令第145章 組建新軍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611章 駁斥第373章 記性不好第687章 別無選擇第302章 秘密差事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65章 奶頭山第279章 中秋之約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52章 自尋死路第697章 三個條件第415章 勸告警告第285章 調防安遠第62章 道長援手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158章 新軍遠行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617章 冷水驚夢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195章 人員協調第457章 思想準備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335章 監軍反擊第62章 道長援手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393章 三個媒人第621章 經歷(二)第605章 分兵備戰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247章 非長久之計第568章 升官太快第9章 不速之客第509章 匆匆再見第208章 知州殷勤第13章 據實以告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264章 宴會尾聲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375章 無力控制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215章 討個說法第46章 回城覆命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32章 憤怒的村民第413章 內侍造訪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38章 西進第405章 湯鷽的消息第502章 西作坊副使第761章 設伏蓋州城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55章 衆怒第29章 初見知軍第484章 御史中丞第486章 傷心處第4章 人證物證俱在第719章 復官北返第582章 密令第417章 問題太多第86章 夜半鬼叫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613章 合圍殲敵第202章 正使講話第399章 前往臨安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783章 分兵突圍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775章 抄底金營第31章 鳳凰村第123章 送別第659章 攻取城池第650章 給條活路第600章 退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