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硬化官道

皇帝詔令,再加上資歷深厚的宰相史浩背書支持,言官朝臣再反對也無濟於事。

雖熱不能更改詔令,但言官們的奏摺還是如同雪片一般飛至趙昚案頭,北伐大事他不能廣爲宣揚,自然不能解釋,令他十分頭疼。

爲掩護楊叢義籌備北伐,無奈之下,趙昚只能讓史浩發動懲治貪贓枉法的行動,給言官們找些事做,轉移他們的視線。

沒想到這場皇帝和宰相親自發起的反貪腐行動,前前後後持續了兩年,殃及江北絕大多數州縣,下至縣令,上至六部侍郎,期間不知多少官員被牽連貶官、罷免。

在這場聲勢浩大、綿延兩年之久的反貪行動中,當年在宰相陳康伯主持,通過捐獻獲得官職、爵位的鄉賢,多數都被罷免了官職,削掉了爵位,就連已經過世多年的陳康伯都被言官們拉了出來,逝者不究,但他在朝中爲官的兒子卻被貶去了蜀中偏遠之地,這輩子恐怕都不會有機會再入朝堂。

除了那些捐獻的鄉賢外,曾在金國統治時期在金國做過官的官員,很大一部分也遭受牽連,絕大部分都被直接罷免,即使表現正常的官員也被降職貶官,只有少量政績突出、官聲不錯的官員得以留任和升遷。

這場反貪行動使江北各州縣出現了大量官職空缺,無官補任,汴京便向江南放出風聲,有功名在身的天下人才皆可入汴京求官。

此消息一出,三兩個月內便傳遍江南。

江南地界,成百上千通過科考之後,身負功名,卻只能在家待選的人,和沒有門路升遷的低級官員,紛紛北上求官。

甚至連臨安城內的太學生和江南各地書院的學子,都紛紛北上,臨安已老邁腐朽,年輕的學子根本沒有多少機會,既然汴京需要大量人才,必定是要開科舉的,到時候他們就能像汴京第一次科舉那般,力壓江北學子,一步登天!

兩年中,幾乎每天都有官員被貶被罷免,前邊的空缺職位還沒選出合適的人選,又有職位空缺,請求派官。

爲選官挑選人才,吏部、禮部忙的焦頭爛額,連兩部侍郎都換了幾個,都是因爲忙中出錯,被言官揪住不放,不得已辭官,或是直接被罷免。

選人充官,忙碌的吏部和禮部被御史臺的言官們盯得很緊,主掌國庫和天下賦稅的戶部也被御史臺盯着,刑部、工部更不用說,言官們根本不會放過,唯獨極爲低調、幾乎沒什麼事做的兵部,難以引起御史臺注意。

反貪兩年,是御史臺言官們最輝煌的兩年。

這兩年裡,只要被他們盯上的官員,幾乎就不可能逃脫貶官和罷官的下場。

提起御史臺,從汴京到地方,大小官員聞之色變,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官場關係複雜的地方官員,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誰牽扯出來。

當然這場反貪行動,除了風光無限的御史臺言官們喜歡,汴京城內聚集的成百上千的學子、以及等待派官的年輕士子們也十分喜歡。通過反貪,官職不高的言官們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感,而學子、士子則擁有了迅速進入仕途的機會。

這場爲轉移視線而發動的轟轟烈烈的反貪,直至北定八年五月,大宋與金國完全撕破臉,撕毀和議盟約,朝中言官們的視線轉向邊關,才漸漸結束。

在汴京反貪開始後不久,河間府與真定府、燕京的關係忽然變得緊張,爲防西金、東金聯合,南下奪取河間府,入侵大宋,樞密院副使楊叢義便請纓趕赴山東濟南府,親自主持前線防務。

河間府局勢緊張,朝中無人不知,之前周振也因爲此事被罷免了官職,是以楊叢義請命赴前線,朝中沒有太多反對聲音,他得以成行。

北定六年四月,二夫人孟芸娘產子兩個月後,楊叢義隻身離開了汴京,沒有帶任何家眷,當然像他這種手握重兵的人,家眷也不可能離開汴京,除非交出手中的權力。

離開汴京之後,楊叢義直接趕往濟南府,而後就在此地駐紮,整軍備武,大有增兵河間府,強奪燕京、真定府之勢。

期間更是多次北上河間府巡視邊防事務,每次都要求守將勤練邊軍,修整城池,以防真定府、燕京金軍忽然襲擊,並不止一次警告邊軍守將,若河間府任何州縣有失,軍法處置!

幾次巡視之後,河間府駐軍開始每日不間斷的操練,每支軍隊都被調動起來,戰備級別驟然提高。

由於河間府的宋軍忽然提高了戰備級別,日日練兵,真定府和燕京便坐不住了,先後開始加強整軍備武,提防宋軍忽然發動戰爭。

準備戰爭就需要大量財力民力,更進加強軍備,本就財賦不足的真定府和燕京更加窮困,只能向當地百姓、鄉紳加徵賦稅,強徵徭役。

如此一來,真定府和燕京地區的百姓負擔加重,再加上他們感覺到大戰將近,便紛紛開始逃離居住了幾輩子的土地,但他們能逃的地方不多,往北天氣寒冷,不適合耕種,往西是高大的山脈,沒有土地可耕種,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南下了。

於是真定府、燕京地區的百姓開始冒死向南逃難,他們一路從燕京外圍逃到河間府,得到賑濟之後,又覺得河間府不安全,便又從河間府逃至滄州,到了滄州又認爲南邊的濱州更安全,最終他們在各地官府救濟下,一路逃到山東境內,方纔逐漸穩定下來。

而從真定府南逃至大名府的百姓,並沒有全部留在大名府,不少人直接渡過黃河,來到黃河南邊的興仁府境內。

北方局勢持續緊張,真定府、燕京地區百姓紛紛逃離,河間府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即使官府一再安撫,隨着緊張的局勢持續,多數百姓爲了活命還是先後遷至濟水以南的山東各州府。

這麼一來,河間府便有了大量無人耕種的土地,當地駐軍即使屯田,也種不了那麼多地,幾個月後,那些良田便成了荒地。

與此同時,隨着無數北方流民遷入,山東境內已經沒有太多土地供他們開墾耕種,如何安排安置他們,不引起動亂,便成了問題。

好在益都府知府兼山東安撫使沈縉以前曾統管山東多年,各州府主官雖對他了解不多,但山東各州本地官吏和鄉紳百姓卻知道他的大名,感念他的功德。

當年山東之亂,便是在他帶領下迅速平定,無數流離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三年免賦,讓他們渡過難關,活了下來,並積累了一些糧食和資產,而後朝廷又繼續免賦三年,前後六年,山東才漸漸富庶起來。

所以這批南下的流民,沈縉出面,稍一號召,很快都得到安置。

這些人一部分租種了田地,繼續種地,一部分進了工廠作坊,還有一部分入行漕運和陸運,只要勤勞,吃飽飯沒有問題。

眼見山東境內百姓大幅增多,民力充足,經過籌劃,沈縉聯合益都府、濟南府、濰州、密州等地豪紳巨賈,修建連接密州、濰州、萊州、濱州、益都府、濟南府等山東重要城市的水泥道路。

經過多年試驗研究,當年他從流求帶來益都府的造院人才,已經研發出更好用的水泥,築城修路,綽綽有餘。

當年濟南府城池的重修加固便用了大量水泥,使工程進度大幅縮短,工期減少不少,準備反撲的金軍發現濟南府城牆比之前高了一丈,自知無論如何也難以攻破,便直接放棄了山東。

現今的水泥比當年那些又有進步,既然各州各府每年在修路上耗費不知多少民力財力,那爲何不拓寬官道,在上面鋪上水泥?

水泥堅固,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每年重修,一勞永逸。

加上密州、萊州臨海,航運逐漸發達,貨物轉運需求大,再加上濟南府臨濟水,而濟水又連通黃河、運河、淮河,溝通長江,漕運也很發達,物資豐富,但濟南府與益都府等山東其他州府沒有河流相連,只有陸路官道相通,物資轉運困難。

所以修築堅固的官道對山東各州府豪紳巨賈還說十分必要,但要讓他們自己修建,那是不可能的,因爲修築官道只有官府纔有權力。

於是在沈縉找到他們共商修築硬化路面之事時,他們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

但接下來,到商議各出多少錢財時,便出現了分歧。

有人建議按各自財產多少攤派,資產多的多出錢,資產少的少出錢,有人建議各修一段,還有人建議兩州之間的官道有當地商賈自己組織修建,比如萊州到濰州的官道硬化,就有這兩州鄉紳商賈出錢修建,不管花費多少,他們自行負擔,當然還有人建議,所有商賈平均分擔修路的錢。

衆人爭執不下,出錢修路,各有想法。

最終有商賈提出另外一個辦法,兩州之間的官道兩州自己修,修好之後,外地商賈和沒有出錢修路的商賈想要運貨路徑這條官道,就得按路程繳納一定數量的過路費,每年收取的過路費一部分用來維修道路,一部分按出資多少,返回出錢修路的商賈。

第419章 軍演章程第706章 皇帝沒錢第35章 誘餌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146章 良人新軍第42章 成功營救第716章 五龍觀第34章 餓狼圍困第222章 城外對峙第383章 來回溝通第198章 皓月爲證第258章 使團進城第783章 分兵突圍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159章 建營昌國第245章 流落孤島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626章 腦中浮圖第262章 鬥舞比武第592章 大勝憂心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58章 青石崖第252章 突發慘案第577章 臨安如舊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59章 夜半蛇影第776章 以雪爲牆第546章 烤羊飄香第26章 跑商去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726章 趙昚疑慮第383章 來回溝通第752章 北伐大計第584章 叛軍北上第192章 正使未定第596章 敵軍渡江第277章 得償所願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561章 香水賣誰第36章 殺戮第398章 驍騎軍第358章 報案證物第452章 點金點銀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146章 良人新軍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16章 血案兇徒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330章 毫無頭緒第210章 兵分兩路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637章 故人相見第511章 徇私之憂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548章 成親第503章 分工協作第722章 硬化官道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78章 繼續查探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550章 交代緣由第637章 故人相見第284章 清塵的煩惱第721章 皇帝承諾第554章 芸娘陪同第319章 沿途殺戮第435章 娘子隨行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362章 兇案現場第324章 李耕的難題第126章 別了第432章 召集令第276章 緊閉營門第402章 超出預算第544章 籌備退路第4章 人證物證俱在第590章 伏軍皁角林第68章 切磋試技第683章 難題第594章 巡視建康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92章 紅沙谷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103章 初入臨安第764章 劉汜辯解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496章 文武全才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414章 怎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