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親征燕京

十天之內,北伐軍先後滅金軍六萬,重挫燕京城守軍。

十一月二十七日,北伐捷報傳至大宋皇帝設在濟南府的行營,趙昚得報大喜。

二十八日,趙昚召集隨營羣臣,與一衆重臣商議繼續北上河間府,犒賞北伐軍,鼓舞全軍士氣。

大宋君臣在行營內商議一個時辰,除少數大臣支持皇帝親赴河間府外,絕大多數大臣極力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也不外乎是皇帝的安全問題。

濟南府不論是距離真定府還是遼陽府、燕京城,都足夠遠,一旦北伐軍前線戰事不利,皇帝可以馬上撤離,不管是從陸路撤往南方,還是從海路南撤,都較爲方便迅速,可如果皇帝以身犯險去河間府,金軍以騎兵奔襲,將難以從容撤離。

除安全問題外,河間府物資也相對缺乏,特別是生活物資,與濟南府相比實在太少,要保障北伐軍之用,就難以保障行營和一衆官員所需。要知道皇帝行營及官員隨行人員總數達到一萬人,就這還不算宿衛軍,一旦北上河間府,後勤補給之困難將難以想象。

即便絕大多數朝臣反對趙昚繼續北上,他依舊堅持。

因爲楊叢義在捷報中告訴趙昚,燕京城內守軍不超過六萬,十日之內,大宋二十萬北伐大軍便能包圍燕京城,臘月二十之前,必取燕京!

御駕親征,奪取幽燕這等千古盛世,對想成爲千古帝王的趙昚來說,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若奪取燕京城時,他趙昚不在現場,不在最前線,那他此次離開汴京,御駕親征又有何意義?

雖然此時前往河間府確實有被金軍騎兵襲擾的危險,但趙昚有不得不去的理由。

其實那幫反對趙昚御駕前往河間府的老臣也知道他冒險前去的原因,他們同樣也對楊叢義獨掌三十萬北伐軍心存極大顧慮,也擔心楊叢義奪取燕京,北伐成功後在大宋軍中和百姓中聲望太隆,再也難以壓制,難以控制,但他們有更擔心的事。

他們擔心楊叢義指揮三十萬北伐大軍奪取遼國、金國曾經的都城後,他在軍中的聲望和威望,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匹敵,如果他心存不軌,甚至可能不需要他開口,北伐軍中就會有人替他披上一件特別的衣裳,這纔是這幫老臣們最擔心的事情。

當年太祖趙匡胤能黃袍加身,如今北伐軍裡盡是親信的楊叢義又何嘗不能?

可這些話,在北伐關鍵時期,老臣們誰也不敢當面向趙昚提及,因爲他們不知道羣臣之中有多少是楊叢義的人,如果這些話說出去,泄露風聲,楊叢義即使不想反,聽了這話,也極有可能不得不反,到時候這個亂局誰來收拾?

這幫老臣雖然不會打仗,可他們也知道這個時候一旦朝廷對北伐前線統帥失去信任,不管是對他們,還是對朝廷都無益。

說白了,還是整個北伐軍主力之中沒有多少是他們的人,這次北伐調動的軍隊中,絕大多數將官或多或少都跟楊叢義有關係,很多人還是他曾經的部下和心腹,雙方在軍中的力量極爲懸殊。

其實從遷都汴京開始,文臣和皇帝對黃河以北的軍隊就已經失去控制,幾十萬大軍的控制權和指揮權都在楊叢義手中,即使楊叢義曾經離開過汴京一段時間,交出了手中的兵權,可朝廷根本不能有效指揮北方的軍隊,一場大敗,兵權便重新回到楊叢義手中。

整個大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都在大名府、濟南府、益都府、河間府等北方地區,而這些軍隊全是楊叢義在反擊金主完顏亮南侵和隨後的北伐大戰中建立起來的,而同樣在北伐大戰中立下大功的李顯忠和吳拱,他們率領的軍隊從來沒有跨過黃河以北。

所以,不管是趙昚還是朝中的各路大臣,都知道黃河以北其實就是楊叢義的地盤,如果他不想讓旁人插手,就沒人能插手。

然而,楊叢義這些年來並沒有太過干預朝廷對大名府、濟南府、益都府、河間府等地的各級官員任職,當然皇帝和朝廷在這些地方任命重要官員時,也不會不詢問他的意見,如果他對擬任職官員表現出異議,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官員是很難獲得任職的。

這些年金軍一直有威脅汴京的可能,在收復關中、河東之前,完顏亮隨時可能揮軍東出函谷關,驅兵汴京城下,也能夠集真定府全部兵力,三日之內兵臨汴京,因爲汴京頭上懸着的劍一直存在,所以不管是趙昚還是朝中各路大臣,誰也不敢向楊叢義發難,強逼他交出兵權。

直到四年前,大宋數路兵力齊出,一舉收復關中、河東幾十個州府的土地,將金人在關中、河東的勢力全部清除,汴京城西邊的威脅方纔消失,加上川蜀軍隊完全佔據關中,而川蜀大軍又跟楊叢義幾乎沒有關係,如此一來,汴京君臣便有了在危機時刻退往關中、蜀中避難的可能,有了這條退路,於是趙昚和文官集團對楊叢義的忌憚便少了幾分。

所以在大宋軍隊收復關中、河東之後,趙昚和文官集團便開始逐漸主掌大名府、濟南府、益都府、河間府等地各級地方官府官員的任命,甚至開始往這些地方安插歸附於文官集團的將官,一步步限制、掣肘楊叢義在北方的軍事部署。

趙昚雖然默許了文官集團的這些動作,但他也很清楚,如果沒有楊叢義,他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幾乎不可能,想做千古一帝,利用無以復加的名望和聲望收復江南半壁江山,就更加不可能,他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他需要楊叢義凝聚軍心。

趙昚很清楚,遷都汴京這十幾年來,楊叢義對朝廷和整個天下到底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人可以腦袋一時不清楚,但他不能,至少現在還不到時候。

雖然絕大多數人反對趙昚北上河間府,但縱使可能身處險境,爲了大宋江山永固,爲了是成就千古一帝,他這次也必須要去!

最終,趙昚力排衆議,決心御駕親征河間府。

並且,趙昚還毫不保留的昭示羣臣說,他還將親率北伐大軍奪取燕京城!

半公開的詔令很快傳遍天下,不到十天時間,黃河長江兩岸不論官民百姓,都知道大宋皇帝趙昚將要親率北伐大軍收復燕京!

皇帝一意孤行,身處濟南府的一衆朝臣也很難以死相逼皇帝收回成命,不得不妥協,答應同皇帝一同行動。

五天後,趙昚帶着文武百官在宿衛禁軍護衛下,一行五萬餘人從濟南府出發,沿着寬闊平坦的官道北上河間府。

得知趙昚將要御駕親征燕京城的楊叢義,深知皇帝北上的風險。

燕京城內的幾萬禁軍雖不敢出城,但真定府六七萬西金精銳卻不是吃素的,若他們全軍出動,僅憑大名府駐守的蘇仲、潘誠兩軍十萬人,很難調兵北上阻止西金精銳東進襲擾趙昚行營。

於是楊叢義不得不將在通運戰役中立下大功的精武禁軍派往濟南府,以加強皇帝行營護衛能力。

在北伐燕京的緊要關頭,趙昚絕對不能出事,否則這些年的努力全都要付諸東流,這等結局楊叢義難以接受。

燕京城唾手可得,如果趙昚北上河間府期間出現任何變故,哪怕只是被金軍襲擾或圍困,整個北伐大好局勢都可能發生巨大的變數,他不得不重視。

只是如此一來,精武禁軍調走,北伐軍便少一支靈活機動的尖兵,在抵禦金軍可能的騎兵襲擾大軍行動上便沒了迅速拒敵和牽制襲擾的能力,對整個北伐軍迅速合圍燕京城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各路大軍行軍和集結時間不得不延後。

臘月初一,楊叢義沒等趙昚北上河間府,也沒有親赴行營陪同趙昚北上,便親自率領整頓後的四萬大軍從固安縣城直驅燕京城南。

臘月初二,明覆則率四萬大軍從香河出發,直逼燕京城東。

臘月初四,姚昶率領潮白河大營近四萬人渡過潮白河,目標直指燕京城北。

與此同時,平州、來州城守軍調撥三萬人,在羅聰率領下支援燕京城,來州、平州整體防禦則交由章岱之手。

北定十二年臘月初,大宋北伐軍四路大軍共十五萬人,從南、東、北三面齊進,合圍燕京城。

而此時燕京城內守軍不過六萬,完顏雍從遼陽方向派遣的三萬援軍則被阻於錦州城。

加上大宋水軍在水軍都總管柳時親自統轄下堅守蘇州城,始終沒有離開遼東半島,並隔三差五的利用密州造院製造出來的可逆風行駛的車船襲擾蓋州、辰州等東金沿海各地,使得完顏雍難以繼續分兵支援錦州。

不但如此,就在完顏雍親自統兵與大宋水軍戰於蘇州之時,一支不知從哪裡來的軍隊忽然襲擊了遼陽城,雖然最終那支來歷不明的軍隊被趕出了遼陽城,但對遼陽城造成了巨大的混亂,使得完顏雍不得不從蘇州撤兵。

第508章 登門拜訪第97章 交換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253章 平安歸來第341章 報到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120章 遇襲第442章 此生相隨第254章 老婆免費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660章 隨軍軍屬第712章 誰都沒虧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398章 驍騎軍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480章 雨夜心冷第757章 進軍平州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787章 投降第764章 劉汜辯解第630章 緊急敵情第439章 暗流涌動第657章 獻城第170章 都不乾淨第715章 對耗國力第404章 僱傭下人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225章 拖住守軍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188章 登陸泉州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13章 據實以告第163章 宣威軍建成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178章 全權接手第108章 規矩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532章 副使落海第787章 投降第483章 關係拉近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28章 隱情第524章 臨行準備第298章 深入敵後第100章 分鍋大會(上)第15章 失竊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751章 罷兵回撤第682章 交心之語第456章 他們來了第710章 家事國事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654章 勸降臨沂第195章 人員協調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771章 殲滅騎兵第394章 得失好壞第45章 合圍第72章 逃犯的消息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320章 共守涼山第29章 初見知軍第38章 西進第59章 夜半蛇影第738章 招降平陽第411章 如實對答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34章 通關南下第406章 殿中議事(一)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662章 幫扶信任第328章 別無他途第585章 遼陽起事第51章 挑花眼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707章 陸游北上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28章 隱情第317章 棄守大南關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432章 召集令第232章 各取所需第535章 重獲新生第370章 命案線索第454章 換錢之亂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700章 帝師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