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掌控權力

十天之後,幽燕地區戰局好轉,但楊叢義的病情一直沒有起色。

三月,春暖花開,氣候變暖,北部戰區和東部戰區北伐軍將士,很快從平原進入羣山之中,攻城掠地,搶佔城鎮,將金人由草原進入幽**原的絕大多數通道切斷。

而錦州的戰局也趨於穩定,完顏雍無力聚兵反攻來州,羅聰也暫無精力攻克錦州城,進攻遼陽還得另做籌謀。

北面和東面戰場全在掌握之中,南面戰場因章嵩貿然率軍突進,損兵五萬,大大激起了真定府金軍的士氣和鬥志,使宋軍收復真定府平添變數。

不過好在朝廷部署多年,在大名府部署重兵,阻擋金軍南下,同時又在收復的河東之地修建重重關隘,斷絕真定府金軍經由山區返回草原的可能。

明覆統軍在北,駐紮定州,蘇仲統軍在南,數十年駐守大名府一線,朝廷一聲令下,提軍北上,南北兩軍便可南北夾擊,對真定府形成合圍之勢。

明覆和蘇仲都是久經戰陣之人,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面對兇猛的困獸絕對不能冒進,得比耐心,待對方失去耐心,露出破綻,便可一擊制敵。

所以,南北兩軍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穩紮穩打,穩步推進的策略,可以一天一打,小打不斷,但絕不輕易開啓大戰,一是練兵,二是消磨金軍的耐心,因爲誰都知道,真定府金軍無處可逃,拿下他們只是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趙昚派出使者前往真定府勸降。

如果能不戰而取真定府,朝廷樂見其成,當然這也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

所以對於勸降真定府軍民,大宋文官集團格外上心,在他們看來武將們收復燕京城,已經大展風頭,在朝堂上武人的勢頭上升很猛,若再讓他們把收復真定府的功勞收入囊中,假以時日,武人便有可能在朝堂與文官分庭抗禮,這是有宋一代,絕對不能容忍的!

對文官來說,真定府必須要勸降成功,否則以皇帝趙昚必取真定府的態度,很可能會詔令大軍掃平金軍。

一旦大軍與金軍展開激戰,金軍必敗,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一戰過後,又不知有多少武將收穫功勳,露頭擢升。

自二月底開始,文官集團便開始了勸降真定府金軍的攻堅戰,一個又一個大宋重臣進入真定府,向真定府留守陳明利弊,並開出優厚的條件,苦心孤詣,勸他們歸順大宋朝廷,然而卻難有進展。

大宋邊勸邊打,時常是同一天同一個時間,這邊在開戰,那邊在勸降,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讓金軍統帥留守頗爲頭疼,大宋朝廷的態度也讓他感覺捉摸不定,不知道哪一種纔是宋廷皇帝真正的意思。

蘇仲率軍駐守大名府,一直對真定府持防守之勢,十幾天時間,沒有大戰,屬下將官士兵寸功未建,現在終於接到詔令收復真定府,不管他原本是想迫降勸降金軍,還是不接受投降,此時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爲屬下跟隨多年的兄弟,只想戰,取戰功!

明覆也是一樣,誰會嫌戰功少呢?

受困真定府的金軍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人人都知道,突出重圍返回草原或大同府沒有絲毫可能,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歸順宋朝,要麼戰死,忠於金國,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選擇。

絕大多數人都是惜命的,哪怕是久經沙場的戰士,金國已經行將覆滅,沒有多少人爲選擇爲它盡忠。

但投降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投降的,縱使投降也要有尊嚴,也要讓對方看得起,而不僅僅是爲了乞求活命。

真定府留守和金軍統帥都是風光一世的人,他們之所以此時還能安然留在真定府,那時因爲他們手裡有一支實力不俗的軍隊,而現在他們就要用他們手裡的軍隊,向宋朝君臣證明他們的實力與能力。

於是在五月中旬,一直將主力蜷縮在真定府中心區域的金軍忽然分成數支軍隊,四面出擊,戰法兇猛,大有魚死網破的氣勢。

蘇仲、明覆其實早有準備,面對突然全面出擊的金軍,立即排兵佈陣,正面迎擊。

自五月中旬到五月底,宋金兩軍近二十萬人在真定府周邊方圓百里之內,大戰十餘場,戰況慘烈,雙方損兵折將,伏屍遍地。

六月初一,金軍收兵於真定府城內,城外再無一兵。

六月初三,宋廷使臣再次入城勸降,真定府留守及金軍統帥欣然同意,但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允許他保留一萬軍隊,因爲他不想歸附大宋之後,碌碌無爲。

使臣代表皇帝和朝廷當即應允。

三天後,蘇仲、明覆與勸降談判使臣一起舉行了真定府金軍受降儀式。

當天,除中高級將領外,全部金軍便在宋軍監視下,遷往清河縣整編。

而包括真定府留守的主要官員和金軍統帥在內的中高級將領則全部送往燕京行營,面見大宋皇帝。

至此,歷時將近一年的北伐之戰,在收復真定府之後,基本結束。

也就是說,自紹興三十一年秋,金主完顏亮攜百萬大軍南下,渡過淮河侵略大宋開始,大宋君臣百姓不顧艱難險阻,前後用了十五年時間,收復錦州以西,燕山、朔州、榆林以南,大宋丟失的或不曾擁有的半壁江山,使整個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

隨着北方土地除雲中之外盡數收復,趙昚、楊叢義在百姓中的聲望如日中天,酒樓茶肆,路邊小攤,無不稱頌當今皇帝英明神武,無不讚揚楊叢義戰無不勝,如嶽武穆再世!

北伐之戰結束,楊叢義臥病半年沒有好轉,趙昚御駕親征離開汴京也將近一年,於是在封賞諸將之後,南歸便提上日程。

北興元年整個上半年,作爲樞密使的楊叢義幾乎沒有再親自指揮過任何軍隊作戰,就連調整軍隊部署都沒再參與,他似乎從整個大宋軍中消失了一樣。

眼見沒有楊叢義的樞密院和大宋軍隊運行如常,趙昚和朝廷便想徹底消解他對軍隊的指揮權力,所以即使北伐之戰結束,三個戰區的軍隊指揮權力也沒有統一,仍然讓明覆、姚昶、羅聰分別掌握,相互牽制。

六月中旬,行營南歸,臥病半年沒有好轉的楊叢義自然也不會留在燕京。

八月上旬,御駕親征的趙昚攜北伐勝利之勢,返回汴京。

中秋,汴京舉行盛大慶典,君民同樂,慶祝北伐勝利。

同一天,趙昚發佈詔令,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楊叢義的燕王爵位沒有收回,太保加官也沒有收回,這是趙昚給他的封賞,也是兌現的承諾。

回到汴京,衆多太醫診治,楊叢義的病情依然沒有太多好轉,整日臥病府中,不能上朝,也不能參與朝廷大是,更無力處理樞密院公務,爲了不耽誤大事,楊叢義多次上書請辭樞密使之職。

在上書九次之後,趙昚親自來到楊府探望病情,賜下不少珍貴藥材和補品,並下詔令太醫好生看護,若出意外,定斬不饒,叮囑楊叢義安心養病,不必記掛北方之事。

次日,趙昚應允燕王楊叢義辭去樞密使之職,改由山東安撫使沈縉接任。

隨後數月之內,朝廷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調整任命。

其中宰相帝師史浩致仕,回江南明州養老。

京北安撫使張孝祥入京,參知政事。

戶部右侍郎辛棄疾,調任兵部左侍郎,出任幽燕安撫使兼燕山府知府,節制幽燕諸軍。

戶部侍郎陸游出任河東安撫使,兼任太原府知府,節制河東諸軍。

慶原路、京兆府路、熙秦路經略使周必大,調任河北安撫使,兼任真定府知府。

禮部右侍郎朱熹外任山東經略使,兼任益都府知府,節制山東諸軍。

河東安撫使莫濟調回汴京,參知政事。

此番人事調整不光調整的是黃河以北及關中地區,就連川陝、淮南、荊襄等地也有極大變動,可說從汴京到地方几乎都牽涉其中。

經這一番調整之後,趙昚這才徹底握住了權力。

在府中休養近一年後,楊叢義的病情才漸漸好轉,在這期間,皇帝趙昚親自去他府上探望過他多次,隔三差五賞賜的珍貴藥材和補品更是無數。

雖然楊叢義已經可以下牀走路,但需要攙扶,行動還是很不方便。

北興二年三月,楊叢義才勉強可以自己走動,一能走動,便馬上進宮謝恩。

在宮中,楊叢義只談病情,只談自己,只談臥病期間看過什麼文章,看過什麼書,以及感想,絕口不提政事、軍事。

當趙昚主動提起北方軍事部署,以及他想再次發動北伐,奪取朔州、大同府和遼陽府等地,統一天下之時,楊叢義卻說,臥病一年,身體大不如前,不能再上馬提槍,奔赴疆場,他的時代已經過去,剩下的戰鬥該交給年輕人了。

整個談話聊天,楊叢義沒對朝廷的軍事部署和趙昚的想法做任何評價,也沒給出任何建議。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楊叢義告訴趙昚,這一病之後,他越發感覺到生命的珍貴,在爲數不多的日子裡,他只想安度餘生。

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666章 兵敗城下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92章 紅沙谷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685章 完顏亮的困境第325章 十萬大軍第601章 戰前檢驗第384章 雙方妥協第755章 駁斥腐臣第55章 衆怒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225章 拖住守軍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612章 請纓挑戰歷史背景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112章 郎君風流第545章 收復島嶼第766章 一拍兩散第81章 重生第289章 宣威軍一分爲二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349章 覈查目標第20章 上門收錢第708章 招賢之策第21章 閒人第555章 陌生海域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590章 伏軍皁角林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93章 一個不留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208章 知州殷勤第106章 初入齋舍第593章 請命調防第682章 交心之語第10章 提刑查獄第391章 拜訪湯府第204章 敲船水鬼第655章 取臨沂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611章 駁斥第32章 憤怒的村民第93章 一個不留第45章 合圍第606章 全速攻擊第542章 親赴蓬萊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68章 切磋試技第10章 提刑查獄第10章 提刑查獄第504章 調離臨安第557章 開羅第430章 重磅消息第31章 鳳凰村第505章 扣押車隊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572章 中間人第73章 小舅子分糧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233章 雙方大勝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785章 大陣吃人第275章 賺錢千萬第49章 囑託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624章 升職受命第238章 撤退逃命第147章 學子參軍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61章 飛蛇第219章 一場勝仗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251章 都別閒着第127章 謊言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192章 正使未定第120章 遇襲第241章 全軍殺戮第560章 爭相交易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714章 選才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112章 郎君風流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16章 血案兇徒第145章 組建新軍第406章 殿中議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