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變化、崇禎皇帝的新煩惱

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按照江楓的指點,成立了一個秘書監。

官員便是直接從內閣以及六部之中挑選,成立了另外一個機構。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至現在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爲明朝行政中樞。

內閣輔臣的人數爲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爲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

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爲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閣臣與皇帝矛盾,除了反映爲封還詔旨一類以外,很多反映爲閣臣在中葉以後不斷提出辭職。

內閣這個制度算得上是爲皇權的穩固做了很大的貢獻,可是卻也牽制住了皇權的影響。

這種完全就是皇帝一言堂的制度,要完全依賴於皇帝是一個明君。

就算是皇帝昏庸,那也要內閣首輔是一個有能力的大臣,並且也是有聲譽的大臣,可以穩固這個政權。

就像是朱厚照和楊廷和一樣。

而面對非常強勢的崇禎皇帝,內閣完全就失去了作用。

崇禎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

內閣能夠怎麼辦?

內閣首輔都能夠經常換,直接就罷免了。

所以這便是內閣。

江楓要做的就是讓皇帝身邊有一個謀士團,能夠爲皇帝出謀劃策。

但是卻也要防止,這個謀士團直接被野心之人利用了。

在遇到了昏庸的皇帝的時候,秘書監就直接做大,成爲了另外一個隱形的皇帝。

所以在成立了秘書監之後,其實還要加強六部官員的權力,也要加強御史臺的監督權力。

更要加強內閣監督秘書監的權力,形成一種各個方面的牽制。

不會讓一個機構的大臣,成爲了一個權臣。

這對於後期的穩定,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影響。

而以前,內閣必須要靠司禮監的宦官來遞交奏摺,現在就不用了。

內侍也就只能是內侍,用來服侍皇帝,而不能觸碰任何政務。

這一點。

崇禎皇帝直接就贊成了。

經過了劉瑾、魏忠賢這樣的閹黨之亂以後,他就擔心內侍的權柄過大,會再一次出現那樣的情況。

按照歷史上,在後來真正的忠臣都死光了。

而所謂的“忠臣”卻是一個奸臣之後,崇禎皇帝是一個大臣也都不相信了。

孫傳庭能夠被彈劾入獄,盧象升能夠被彈劾罷官。

這就是崇禎皇帝的疑心病。

而原因便是大明時不時要遭受韃奴的入侵,還要遭受大順大軍的箇中叛亂。

周延儒是個貪、官,溫體仁是一個奸臣……,再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還能夠相信誰?

這也是環境的促使之下,讓崇禎皇帝的疑心病也越來越重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洪承疇、孫傳庭、袁崇煥、盧象升等人的能力,那是真正展現出來了。

他們能夠抵擋住來自於韃奴的入侵,也能夠保住大明的邊關之安危。

讓紫禁城再也不會遭受來自於韃奴的入侵。

這才讓崇禎皇帝的疑心病慢慢地減弱了。

要不然,他會完全相信江楓,相信這些個改革?

秘書監的建立,的確遇到了一些阻礙。

但是大臣們見到秘書監的權力並不大,而內閣的權力也被加強了。

六部的權力同樣被加強了之後。

也就沒人反對了。

不過就是一個給皇帝分類奏章的秘書監而已,還有一個內閣看着。

翻不起什麼大浪來了。

而加強了權力的六部和內閣,卻要積極利用好自己的權力了。

皇家銀行也在崇禎六年的年末,在長安建立了第三座。

自從也算是形成一個三角。

紫禁城爲北方、長安爲西方、南京府爲東方,接連起來,便是一個穩固的三角。

這也是江楓的意思。

皇家銀行需要連接的就是大明的大江南北,好讓百姓們能夠看到福利。

而紫禁城算得上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城市,而南京府在曹化淳這幾年的帶領之下,也是一樣。

長安府雖然差一些,但是他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

這可是西部第一座重城啊!

至於這第四座,已經在漢中之地開始建立了。

漢中作爲一個比較富裕之地,也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地方,必須要在這裡建立一個銀行,才能方便蜀地的富商輕鬆地走出蜀道。

也能夠方便外面的富商能夠輕鬆地進入蜀道。

在這蜀道之地,那可是很多很多悍匪。

這也是蜀地看起來富裕,那也僅僅是漢中之地富裕而已。

其他的地方,比如說涼山,那就是一個不毛之地。

大學府的建立,那就要比皇家銀行慢多了。

皇家銀行有着商賈的牽頭,在他們的捐錢支持之下,建立起來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在最開始,這些商人比較牴觸皇家銀行。

因爲很多商人都有着自己的錢莊,他們覺得這完全就是搶了自己的生意。

可是當不少小商販用了皇家銀行之後,發現皇家銀行要比那些錢莊正規多了。

當這個名氣被打出去之後,也就吸引了更多的人。

所以皇家銀行慢慢地已經吞噬了一些小錢莊的客戶,成爲了一個真正的大錢莊。

商人們也看中了皇家銀行的強大背景和實力,更是看中了那種絕對的信譽。

這纔開始支持起來。

大學府就不行了。

京師大學府建立起來,第二年招收的學生,就不得不招收一些世家之子。

因爲寒門讀書人還是太少了,他們不可能大老遠跑到了京師之地住在學院。

上有老、下有小。

背井離鄉之下,家可能都會沒了。

而這一年的春闈和秋闈,大明再一次補充了更多的官員。

因爲秘書監建立了。

也因爲六部的權柄大了,也因爲還多了一些其他的機構。

崇禎皇帝也再一次開始爲錢發愁了。

曹化淳送來的錢,已經不夠花了。

以工代賑花出去的,有點兒多……。

但是崇禎皇帝見到百姓更加安穩了,有了一份收入之後,最起碼可以安居樂業。

他也就咬牙繼續大力支持。

如此,想到了以前的增加商稅這個辦法。

第三百七十二章 老當益壯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唐第一美男第三百七十章 本宮,不同意和親第四百一十二章 準備戰鬥第兩百三十八章 因果第五百四十九章 爲見仙各逞心機第五百八十六章 仙人啊,你救救這大明吧第四百一十一章 突厥蠻夷,可惡至極第兩百二十三章 軍餉第四百九十五章 王陵山智激阿史那第五百三十二章 江上仙引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九章 人脈第四百五十八章 前所未有的威望第一百三十二章 強熱的野心之火第三百二十四章 盛世大唐(貞觀卷完)第兩百四十三章 藏寶第八十章 大唐科技樹第四百九十六章 不可避免的話題第一百七十章 世襲罔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火牛陣的翻版第兩百七十七章 羅斯柴爾德遊記第四百七十六章 拯救長安首富第三百五十九章 會煉丹嗎?第三百九十二章 薛仁貴一進白玉京第六百三十五章 李自成、錯的不是我們第六百一十五章 崇禎帝,是時候減輕三響第三百一十五章 找人幫忙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宋朝欣欣向榮第三百六十九章 背鍋的太子第兩百二十章 成長第八十四章 鄭宛也想要有自己的事業第四十三章 仙人弟子真的會仙術!第三百三十二章 偷雞摸狗第三百四十二章 胸有成竹狄仁傑第五百七十三章 紹興年天下大變第六百四十六章 顧炎武、一寸光陰一寸金第六十八章 我要自行車第四十一章 畝產千斤的土豆第五百三十二章 江上仙引蛇出洞第一百七十五章 拯救小公主第五十三章 一箭定陰山第四十六章 仙人帶着太子和公主飛天了第六百一十八章 孫承宗、我要拿一人祭旗第四百六十三章 百官請天后重回朝堂第三百三十八章 太史令的遺言第九十三章 王玄策的求學之路第一百九十六章 強盛第三百四十二章 胸有成竹狄仁傑第四百七十八章 揚州李敬業第四百三十四章 捲土重來第四百零一章 裴行儉暗度陳倉第四百一十章 恆州大捷第四百一十八章 武后的頂級謀士第四百五十六章 靈氣復甦了嗎?第一百三十五章 謠言止於謠言第三章 美味的肫肉第三百三十二章 偷雞摸狗第三百零四章 孤臣裴行儉第二十六章 王君廓VS李世民第九十四章 江楓的懷柔手段第三百四十二章 胸有成竹狄仁傑第七十六章 國策的圓滿完成第三百七十九章 給鄭某一個面子第兩百四十四章 軍餉找到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抓賊第三百九十二章 薛仁貴一進白玉京第六百六十一章 多爾袞、一次失敗罷了第四十二章 皇帝和世家的第一次較量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明一暗第六十八章 我要自行車第五百二十五章 吳乞買欲還二聖第三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君子第兩百八十章 錢莊第一百八十六章 刺王第四十一章 畝產千斤的土豆第三百八十八章 不甘心的薛紹第四百五十七章 四聖現世,坐而論道第七十三章 李二陛下想要草原第一百零一章 是誰犯了死罪?第四百五十四章 絕世無雙安南侯第四百三十四章 捲土重來第五百五十一章 賣大米不講武德第五百一十二章 黃天蕩之戰(上)第六百一十六章 多爾袞、本王也很難啊第三百一十八章 抓賊第兩百四十二章 身世第兩百三十三章 新的線索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九晚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武后的城府有多深第六百六十六章 曹文詔、好厲害的紅衣大炮第四百四十六章 變天之前第三百三十七章 長安局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孤軍深入第一百九十章 分利第四章 長安亂象、葡萄美酒第三十五章 練兵備戰、休養生息第十五章 以史爲鑑、可知興衰第三百六十八章 吐蕃求和親第六百二十三章 他來了、大明時代週刊來了第四百七十七章 佈局的人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