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各縣彈劾

bookmark

第115章 各縣彈劾

雖說這些天一直都沒有見到弟弟妹妹們。

不過翌日早朝,李承幹站在太極殿,聽着滿朝文武又在爲了互市爭論,卻見到了一個老太監站在了殿外。

這位老太監便是時刻都站在父皇身邊的那位,多半是父皇有事要吩咐了。

接連下了幾天的雨,昨天雨水才停歇,今天的清晨還有些許涼意,可當太陽完全升起來的時候,天地間彷彿熱浪翻涌。

雨天積累的潮溼與水汽瞬間就被蒸乾了。

現在太極殿內很吵,朝臣分成文武兩班,吵得不可開交。

這件事有武將們加入之後,更是爭得面紅耳赤,在殿內又覺得悶熱,衆人的額頭都有汗水。

李承幹站在太極殿內,一臉麻木。

這早朝眼看是進行不下去了,李承幹嘆息一聲,繞過衆人走出太極殿時,羣臣還在吵架。

殿外,老太監笑呵呵走上前,道:“太子殿下,陛下召見。”

李承幹回頭又看了一眼混亂的殿內,也不知道是誰的鞋子從殿內被丟了出來。

先是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李承幹緩緩道:“這位公公帶路吧。”

老太監還是一臉的笑容,道:“太子殿下這邊請。”

跟着對方走着,身後的大殿內,爭吵聲也越來越遠了。

有時候也挺理解父皇的,畢竟這麼強盛的一個朝堂,大家都是爲了有意義的事爲此奮鬥,不過就是鬧騰令人腦仁疼。

這是一個多好的時代呀,每個人都在爲了家國大事而爭論,大家從來不會因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背地裡使陰招。

李承幹跟着老太監一路從甘露殿後方走過,司寶庫邊上的三清殿。

三清殿內此刻顯得空蕩蕩,只有一張八卦圖掛在牆上。

李世民站在殿內,正背對着。

李承幹蹙眉看去,父皇雙手揹負,正擡首看着這張八卦圖。

自從李唐尋根問祖,找到李耳爲祖宗之後,父皇對道門一直有着別樣的感情。

但對於皇權的正統性又有着必須存在的理由。

走入殿內,見到父皇還看着八卦圖愣愣出神,李承幹也沉默不語地站在後方。

殿內安靜了許久,只有一旁的香爐還在燒着香。

“唉……”

一聲嘆息在殿內響起。

李承幹蹙眉道:“父皇何故嘆息。”

李世民往前走了兩步,在一張用紅木所製成的椅子上坐下,目光看着這個兒子,緩緩道:“朕聽聞你昨日去各縣查看今年夏收了?”

李承幹也在一旁坐下,回道:“兒臣不放心今年的夏收。”

給了兒子主持關中農事的權力,他便十分有責任心地去查看,對兒子這種責任心,做父皇的心裡是滿意的,但又覺得這個兒子行事太過講究實際了。

老太監遞上一碗茶水,李世民品着茶水道:“往後這種事你也可以找幾個信得過的人去查問。”

“父皇說的是,兒臣往後行事會注意分寸的。”

又想到這個兒子畢竟也只有十六歲,就算是他心智比同齡人成熟,可畢竟心思還是純良的。

李世民又問道:“你不想朕將太液池賞賜給伱嗎?”

“父皇若賞賜,兒臣怎敢拒絕。”

“呵呵呵……”

見父皇又笑了,李承幹一手扶着太陽穴,坐在椅子上斜靠着,神色多了幾分犯愁,又道:“等父皇願意給兒臣了,不用兒臣開口,父皇自然會交給孤的。”

笑聲停下,李世民詫異地看着這個兒子。

“兒臣覺得如果只是用葡萄的成果來換一個太液池,未免顯得父皇小氣了。”

“那你想要什麼賞賜?”

李承幹蹙眉道:“還沒想好,等兒臣想好,再與父皇說。”

李世民頷首道:“可沒人敢和朕這麼談條件。”

李承乾的目光也看向掛在牆上的八卦圖,緩緩道:“兒臣並不是在與父皇談條件。”

與這個兒子談話不出三五句,便會覺得心裡不痛快,李世民站起身看向三清殿旁的一處樓臺,目光看着道:“當年的天下英雄如今還剩下多少人,朕有朝一日若年紀大了,想必也會忘了他們的樣子吧。”

李承幹遲疑道:“父皇何出此言?”

李世民低聲道:“朕想要建設這處樓閣,將當年馳騁天下的英雄豪傑都畫下來,掛在這裡,就如東宮所畫的全家畫一般。”

三清殿香爐中的縷縷青煙飄向那處目光所及的樓閣。

“凌煙閣?”

李承幹忽然道。

李世民撫須點頭,笑着道:“好,這個名字不錯,就叫凌煙閣。”

李承幹安靜地坐在父皇身邊,其實父皇是一個很善於處理君臣關係的皇帝,這一點作爲兒臣是值得學習的。

因父皇的個人魅力,讓父皇身邊有房相,李藥師,尉遲恭這樣的能人相隨。

李世民又道:“近來如何?”

“挺好的。”

老太監站在一旁,聽着陛下與太子殿下心平氣和地談話,在這處三清殿也只有三人。

看爐子中的香就要燒盡了,老太監連忙又還了三炷香。

“挺好的?”李世民沉聲道:“朕可都聽說了,昨天滿朝文武在中書省大吵了一架,現在太極殿內文武雙方又吵起來了起來,你說這挺好的?”

李承幹喝下一口茶水,平靜道:“兒臣能應付。”

李世民道:“如果有什麼事,需要朕出面,你說便好,朕知道你監理朝政有時分身乏術。”

“兒臣能應付的。”

太子殿下的回答語氣與之前一樣。

聽得一旁的老太監低着頭,悄悄嘆息一聲。

李世民道:“倒是朕多慮了。”

父子之間沉默良久。

李承乾道:“父皇,兒臣想問一件事。”

李世民點頭道:“你說。”

“如果兒臣在長安城外大興土木,被朝臣彈劾了,父皇會幫着兒臣嗎?”

“你要建設宮殿?”李世民好奇問。

“倒也不是。”

李世民沉聲道:“朕會看朝臣如何彈劾,公允地處置你。”

“公允?” “朕行事向來是公允的。”

一旁的老太監又是一聲嘆息。

李承干犯難道:“原來父皇還在因兒臣阻撓建設夏宮與九成宮,還惦記在心裡。”

李世民強調道:“朕說了,朕向來公允。”

眼看再說下去,父子兩人就要吵起來,老太監連忙道:“陛下,天色不早了,該用午膳了。”

李世民點頭道:“將飯菜送來就好,朕與太子在三清殿用飯。”

“喏。”

老太監在殿外吩咐了一兩句,便有殿外的太監端來了飯食,飯菜很簡單就是用黍米與蓮子熬成的一碗粥,還有一碗黃花菜與半隻雞。

李世民喝下一口粥道:“今天朕想着來三清殿來上香,便吃得清淡一些。”

李承幹喝着粥道:“近來確實有些上火。”

言罷,父子兩人安靜地用着飯菜。

就是有些太安靜了,安靜得不太正常。

老太監讓其餘的人都退下,只留他自己站在一旁。

一頓飯用完,李承幹舒服地打了一個飽嗝,站起身道:“用了飯就想要休息,兒臣就先回東宮了。”

李世民叮囑道:“遇到什麼難事,就與朕說。”

“兒臣若真遇到麻煩,一定會與父皇說的。”

太子殿下邁着腳步走出了三清殿。

老太監還侍候在一旁,低聲道:“陛下,太子殿下年輕氣盛。”

李世民嚥下口中的粥,點頭道:“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這樣的,何止朕的兒子,尉遲恭的兒子,程知節的兒子都是如此,等這些孩子闖禍了,便知道痛了。”

午時的陽光高照,李承幹從三清殿走到太極殿,原本在殿內吵架的羣臣早就不在了,殿內空蕩蕩的。

又走了一段路,被烈日嗮得有了汗意,感受着烈陽將地面烤得炙熱。

李承幹快步走到東宮,用涼水使勁洗了洗臉,往嘴裡灌了一口冰鎮過的涼水之後,這才舒服不少。

脫下外衣與靴子,赤腳踩着地面,整個人寬鬆下來,剛一躺下便不想動了。

在這個年紀的孩子或許都有叛逆期,但李承乾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心理年齡上早就甩開了不成熟的叛逆期。

從自身來說,太子是個身份,也是一個工作。

將太子身份當作一份職業,那麼處理朝政,監理國事,守備長安本就是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的事。

那麼將來升職,那就是當皇帝了。

現在的自己需要爲將來打好基礎。

東宮的基礎很薄弱,因滿朝文武都是忠心於父皇的人,等將來凌煙閣建成,滿朝文武對父皇就會更忠心。

李承幹鬆了鬆領口,用冰水浸溼的布巾擦着脖子。

寧兒站在一旁,看太子殿下使勁擦着脖子,很快殿下的脖子便紅了一大片。

李承乾乾脆將冰水浸溼的布巾掛在脖子上,翻看着京兆府送來的奏章。

因涇陽縣不肯給予葡萄種植術,高陵縣彈劾涇陽縣縣丞,京兆府少尹許敬宗,此人獨斷專權……

杜陵縣縣丞彈劾許敬宗,爲人利己,不肯分享葡萄坎兒井灌溉之法。

藍田縣縣丞彈劾京兆府少尹許敬宗私相授受。

……

太子殿下看着一份份奏章,寧兒見到殿下的額頭有汗水流下,忙拿起一旁的扇子,給殿下扇風。

李承幹看完了桌上的奏章,無一例外不是彈劾涇陽的,就是彈劾京兆府少尹許敬宗的。

氣惱地將奏章放下,李承幹也沒了午休的心思,道:“這個許敬宗是怎麼辦事的。”

寧兒繼續給殿下扇着風沉默不語。

李承干將這些奏章全部放在一旁,而後寫了一封信,將這些奏章與信放在一起,道:“讓崇文殿的看管太監交給京兆府。”

寧兒示意一旁的宮女,當即有宮女拿着奏章離開。

李承幹又往嘴裡灌了一大口涼水,這才躺下來,低聲道:“難怪父皇在三清殿與孤說這些話,許敬宗被長安各縣彈劾,父皇比孤知道得更快。”

寧兒低聲道:“長安的風吹草動都瞞不過陛下的眼睛的。”

李承幹躺在地上翻了一個身,身後從一旁的榻上拿下一個枕頭,全程保持着側躺的姿勢,將枕頭放在頭下。

又覺得這個枕頭太軟了,拿了一卷竹簡放在了脖子處,這才覺得躺着舒服一些。

有風從東宮的窗戶吹進來,吹得太子殿下的衣衫飄動。

李承幹低聲道:“你也早點休息吧。”

寧兒停下扇風的動作,退出了殿下的寢殿。

呼吸平穩之後,李承幹這才逐漸進入了睡眠中,夢中又見到了承天門前人頭滾滾。

忽然間從噩夢中驚醒,李承幹坐起來深吸兩口新鮮空氣,頭髮散亂地從額前落下。

收了收心神,讓自己的情緒重新穩定下來,痛苦地撫着額頭,可能是最近面對的壓力太多了,纔會有這種噩夢的。

站起身看向殿外,日頭已逐漸西沉。

其實各縣彈劾許敬宗這種事,除了許敬宗個人問題外,也是別的原因。

因現在的涇陽縣太過富裕了,光是杜荷給涇陽縣的村民們所發的工錢,就足夠讓涇陽縣的村民成爲家中有點餘錢的富戶。

而以前的涇陽,是關中幾近赤貧的一個縣。

涇陽是關中華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案例。

雖說這個案例其實吧……本來也並不是太典型,畢竟肥皂這個東西本就是東宮交給杜荷的。

而杜荷就成了東宮的錢袋子。

而後涇陽又種出了葡萄,因此涇陽縣的富裕在關中有目共睹。

從各縣彈劾許敬宗的奏章來看,再從身爲太子的角度來分析,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各縣都有脫貧致富的心思,這很好,恰恰說明了關中脫貧致富是有希望的。

起初各縣都很窮,沒什麼物質基礎,那麼大家都苦哈哈地過着,甚至可以擺爛躺平。

而當其他各縣還在解決溫飽的階段,涇陽率先富裕了起來開始吃肉了。

當各縣看着涇陽縣只此一家吃肉,便會有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許敬宗會成爲各縣口誅筆伐的對象,也不奇怪了。

誰讓許敬宗是涇陽縣的縣丞,又是京兆府的少尹,京兆府的二把手怎麼能厚此薄彼呢?

李承幹深吸一口氣,看着殿外的菜園子安靜思量着。

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514章 驚蟄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77章 立冬宴席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68章 孤有進步嗎?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79.第79章 家宴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138章 從不退讓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37.第337章 “奇觀”第161章 監察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第132章 豪傑依舊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493.第493章 李孟嘗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368.第368章 新設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19.第219章 調令第326章 蘇亶家事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第130章 請你道歉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181章 老師家事368.第368章 新設第57章 善終的老臣206.第206章 真話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第127章 遊園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337.第337章 “奇觀”第35章 越活越平庸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第12章 等暖風來206.第206章 真話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66章 大將軍教導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117章 善意的話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521章 五色鹽與阿里第95章 合力撈魚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第61章 迎接陛下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