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

聽着算盤珠子的撥動聲,李承幹又道:“其實所謂大興作坊,徵調勞力會引起朝中非議,並不是這一次京兆府動員規模太大的緣故,如果要說彈劾,早三年前就該彈劾了。”

“而這一次朝臣非議的目標看似是京兆府,其實是權力分配的問題,由東宮主導,繞過三省六部,直達京兆府的政令,一開始看沒什麼問題,因那時候一切都在起步階段,可如今五年過去了。”

“當利益與好處出現的時候,他們就會抽絲剝繭找出弊端,從而開始正視起來,這就像是一塊無人耕種的田地,沒有人去耕種沒有人去播種的時候,無人問津。”

“可當一塊荒地種出糧食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來找你講道理。”

言至此處,李承幹感慨道:“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都不重要,面對障礙就要掃除障礙,面對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腳踏實地一步步來。”

在這個新年剛有點暖意的陽光下,李承幹又道:“咦?爺爺你還在聽孫兒講話嗎?爺爺?”

李淵有些迷糊地睜開眼,道:“聽着,聽着的。”

爺爺雖說年紀大了,其實精神還算不錯,就是與他說得太多,他老人家就會瞌睡。

等李治又走出來,李承幹遞給他一顆核桃,道:“反省好了?”

李治毫不在意地道:“嗯。”

“不覺得委屈了?”

“不委屈。”

李治接過核桃坐在邊上又問道:“父皇想讓弟弟拜張玄弼爲師,可弟弟不願,弟弟想要拜許敬宗爲師。”

李承幹吃着核桃點頭。

“可許敬宗又不願意收稚奴爲弟子。”說着話,李治又拿起一旁的布巾將桌上的一片核桃殼擦下來,裝入一個布囊中。

看着桌子恢復了乾淨,李承幹滿意地飲下一口茶水,道:“許敬宗收不收你當弟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伱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你能用學來的本領做什麼,誰是你的老師不重要。”

李治點頭道:“嗯,知曉了。”

快要入夜的時候,長孫無忌又匆匆入宮,一路走到興慶殿的墨池邊。

池邊放着一個燭臺,燭光照映着皇帝的臉。

“陛下。”長孫無忌作揖行禮。

“你知道今年關中市稅有多少銀錢嗎?”

“臣還未看過戶部的核查。”

“朕看過了。”

長孫無忌站在一旁,若有所思。

李世民手裡拿着一塊拼圖,還不知該放在哪兒,接着道:“許敬宗與褚遂良的事就此揭過吧。”

“臣已與褚遂良說過了,他不會計較的。”

李世民道:“唉,朕的這幾個兒子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長孫無忌沉默不語。

“承幹也好,稚奴也罷,這些孩子越來越難管。”

因當年還是少年,陛下與趙國公就已是布衣之交,有些交情是與其他臣子不同的。

李世民將一份奏章遞給他,道:“你看看吧。”

長孫無忌接過奏章,先是看了看陛下,見陛下目光還在拼圖上,這才走到燭臺邊,打開奏章藉着燭光,看着其中內容,神色凝重。

看完之後,又將奏章放在了陛下的桌邊。

“你覺得如何?”

長孫無忌困惑道:“關中看似變化並不大,哪裡來這麼多的市稅?”

“肥皂,絲綢,茶葉,紙張……”李世民擱下手中的拼圖,道:“也就這些了,朕聽聞關中的肥皂已賣去了大食。”

隨着河西走廊興建,從西域來的商旅也越來越多。

長孫無忌低聲道:“既然貨物沒有增多,市稅卻越來越多,可想而知河西走廊對關外商旅的苛稅,已到了何種地步。”

李世民回想着,想要從兒子以往的文章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從中探尋一些市稅來由,現在可以得知的武威郡通過販賣店鋪的位置就能賺取不菲的銀錢,而這些銀錢也都算在了市稅中。

“稅法……”長孫無忌緩緩道:“太子殿下所用的稅法是不一樣的,若臣能夠得到河西走廊經營方略,便可從中得知,殿下所用的是何種稅法。”

有太監提着燈籠腳步匆匆而來,行禮道:“陛下,太子殿下出東宮了。”

李世民雙手揹負,仰頭望着天道:“他去釣魚了?”

“回陛下,太子殿下去中書省拿了一張圖。”

“嗯。”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世民已沒有看朝中的賬目了,只是知道朝中很有錢。

想要知道這些稅與經營也很簡單,只要派幾個去看看京兆府與戶部的卷宗就能知曉。

李世民忽然一笑,真要這麼做了,未免會讓這個小子看輕朕。

長孫無忌低聲道:“是否召見太子問個緣由?”

“呵,朕還要請教他?”

長孫無忌又有些惶恐道:“臣不是這個意思。”

且不說眼前這些事暫時不重要,想起現在的西域的形勢,問道:“郭孝恪與薛萬備到安西都護府了?”

“回陛下,送來過急報,大軍在一個月前就抵達西州,契苾何力所部多半會在四月抵達天山。”

李世民又問道:“蘇定方動身了嗎?”

“率五千騎昨日已開拔。”

李世民稍稍點頭。

深夜,寧靜的宮中,李承幹拿着一張圖從中書省回到了東宮,打開着圖中的進攻路線,思量着大後方與前方的路線。

李麗質雙手揹負,站在皇兄身邊也看着地圖,“聽說舅舅今晚又去見父皇了。”

“孤知道。”

“是舅舅與皇兄有分歧了嗎?”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燭臺,揣着手道:“舅舅是在站在高處太久了,忘記了很多事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不過舅舅是忠心的,他始終忠心父皇。”

“都是爲了社稷,舅舅與許敬宗有分歧,有了矛盾不見得是壞事。”

李麗質道:“舅舅位高權重。”

“你說得不錯,正是因爲舅舅的位置太高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

李承幹轉回身走了兩步,道:“權力就是這樣的,當你站在權力的最高處,你就看不清山腳下的景物,也就不知道誰在山下數落你,誰在山下吃苦耐勞,慢慢地你在高山上就會失去感情,沒有人交談,無情地像山上的一塊石頭,風吹雨打冥頑不化。”

“以前沒聽皇兄說過這些。”

李承幹又解釋道:“這是莊子他老人家說過的,依照我們家老祖宗的典籍來看,莊子也算是道祖他老人家的弟子,不過孤又不喜歡莊子老人家的處世態度。”

“爲何?”

“當年楚王幾次讓他爲官,莊子都拒絕了,可能是他老人家想得太深太遠了。”

聽着太子殿下講述的學識,確實是從莊子的典籍中可以看到端倪,蘇婉整理着入春時節要更換的衣裳,仔細聽着殿下的話語。

忽然覺得太子殿下學識很是了得,傳聞中的太子性情孤僻且偏執,又不近人情。

蘇婉看着太子殿下的神色,心中又想着,身爲妻子想要儘可能地瞭解丈夫,只是太子的心深似海。

李麗質道:“妹妹還是覺得,應該依照人與人之間的底層邏輯去辦事,當足夠的利益驅使人改變,只要勞有所獲,京兆府的謀劃必定是會成功的。”

李承幹頷首道:“那就要看許敬宗做得好不好了。”

這就是身爲東宮太子的優勢,也是權力的優勢,一件事辦不成可以換一個人來辦。

哪怕是許敬宗辦砸了,從中吸取失敗的經驗,再換一個人就好了。

而不會傷及自身根本,再不濟讓許敬宗回涇陽縣繼續任職一個縣令,守着坎兒井度過餘生,東宮太子也能夠給他一個善終。

兄長教導妹妹是應該的,也是理所當然的,蘇婉不是沒有看過東宮的書籍,也領略過東宮學識,這些學識十分地真實,真實到將生產關係上的人與政令剖析一清二楚。

翌日,下了早朝之後,李百藥便匆匆從殿內走到了殿外,道:“太子殿下,松贊干布命人帶來了國書。”

松贊干布還是穩定了現在吐蕃內部的局勢,他又一次用智慧與手腕平定了吐蕃就要爆發的內亂。

李承幹走下太極殿的臺階,詢問道:“怎麼?他又請求大唐放歸祿東贊?”

“這一次倒是沒有,松贊干布命人送了黃金三百斤恭賀大唐,不再求娶公主,要與大唐修好,答應了在吐蕃地界修建唐人的崇文館。”

李百藥又補充道:“他還給祿東贊寫了一封書信,說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真有意思,這個松贊干布真是太有意思了。”

李承乾麪帶笑容道。

青海一戰的失敗,松贊干布認了,他也接受了這個現實。

李百藥又道:“殿下,臣以爲松贊干布是想要重整兵馬,再一次奪回青海,此人會隱忍,會平定人心,賊心不死必成大患。”

“邏些是坐西朝東的是吧?”

“正是。”

李承乾笑道:“那好,你派個使者去邏些,還告訴松贊干布就說唐人總有一天要爬上他背後的雪山。”

“喏。”

李百藥老臉振奮,當即就去辦事。

東宮太子今日下朝,有人說太子很高興,高興得放聲大笑,上一次殿下笑得這麼開心還是小時候。

今天是魏王大婚,李承幹換了一身新衣裳,獨自一人在承天門下等着父皇與母后,一同去青雀的婚禮。弟弟妹妹已先去了,寧兒與蘇婉要和宮裡的婆婆們討教棉麻工藝。

護送陛下去魏王府的護衛都已準備好了,由尉遲大將軍與秦瓊大將軍護送。

看着遠處走來的一隊人,父皇與母后就站在隊伍中。

看到承幹一個人站在承天門下,李世民道:“走吧。”

李承乾笑道:“父皇母后請。”

長孫皇后好奇道:“聽聞東宮太子今日心情很好?”

聽到母后的話語有些打趣的意味,李承幹行禮道:“今日青雀新婚,兒臣替弟弟高興。”

“朕怎麼覺得你看吐蕃的松贊干布,已牙癢了。”

“兒臣賞識這位贊普。”

長孫皇后搖了搖頭又看四下,道:“父皇不去嗎?”

李承乾道:“孫神醫今天在給爺爺診治身體,多半是不方便去了。”

扶着父皇與母后坐入車駕,李承幹翻身上馬,跟着隊伍一路朝着長安城的魏王府而去。

此時的魏王府門前,賓客已有不少。

青雀自小是個聰敏的孩子,賞識他的前輩老人家,而且德高望重的人不少。

甚至連張玄弼,顏師古,也來了。

舅爺帶着歐陽詢老先生,正在與王珪老先生交談。

隨着父皇與母后的到來,羣臣與衆人,整條街的行人全部下拜行禮,直到皇帝與皇后的車駕入魏王府。

李承幹翻身下馬就見到了舅舅。

“舅舅,今日看起來格外精神。”

長孫無忌道:“天山腳下的大軍就要開戰了,如今焉耆反叛,恐會襲擾西州。”

李承幹微笑道:“今日青雀大婚,舅舅不要憂心,應該高興纔對。”

言罷,李承幹走入了魏王府,魏王府邸不大,倒是很雅緻。

李治道:“姐,弟弟也想要王府。”

聽着弟弟的央求,李麗質沒好臉,“等你年滿十三歲,父皇會給你安排府邸的。”

隨着人員都到齊了,在禮部與宗正寺的安排下,魏王李泰的大婚開始了。

而就在衆人爲魏王李泰慶賀之時,洛陽發生了一件事。

洛陽城外的一處農莊,李義府領着六十餘個人站在農莊的一座倉前,冷聲道:“糧食斤兩不對,還請開倉。”

“我等是清河崔家的家僕,不足的田賦日後一定送到。”

以前就對世家大族早有記恨的李義府,他此刻陰惻惻地咧着嘴道:“你知道某家是誰嗎?”

“你是李義府!”

“某家李義府乃洛陽崇文館主事,東宮太子門下,洛陽長史。”李義府朗聲道:“去年田賦拖了這麼久,今年還要拖,你們家主不來,還要某家與你一個家僕說道?你們崔家的家僕真是金貴啊。”

相比於關中,這洛陽的崇文館在李義府的帶領下更加彪悍,他一揮袖大聲道:“打開他們家的糧倉!凡有阻攔全部拿下,給我打!”

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213.第213章 旱情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95章 合力撈魚第27章 長安傳聞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286.第286章 轉變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謝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賞)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16章 德智體美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325章 佳節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301.第301章 親衛第45章 冒失舉薦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60章 秋獵歸來465.第465章 消化不良的大唐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543章 吐蕃往事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91.第191章 查到底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第167章 夏收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第568章 長安之南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43章 一朝一夕間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127章 遊園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78.第78章 解氣?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206.第206章 真話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121章 負重鍛鍊第323章 新爺孫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366.第366章 請英公相助第87章 通達?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