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第339章 議東征

第339章 議東征

李承幹看着兒女的模樣,正笑着,享受着今日的寧靜。

直到一個太監腳步匆匆而來,道:“太子殿下,陛下召見。”

蘇婉走上前給丈夫披上外衣,手還放在丈夫的肩膀上,道:“注意冷暖。”

李承幹輕拍她的手點頭,而後跟着太監走入了夜色中。

興慶殿內,一張巨大的地圖掛着。

李承幹走入殿內,看到父皇舉着一盞油燈正看着地圖,邁步走到一旁。

見兒子來了,他也不說話,李世民詢問道:“朝中那些事都安排好了?”

李承幹頷首,道:“兒臣與舅舅,許敬宗他們都安排好了。”

李世民神色多了些許放鬆,道:“有勞你了,東征之前,這些事不得不有人去辦,昨日玄齡來見朕,他說換作別人恐怕沒有三兩月,無法安排這麼多事,唯有當今太子與京兆府只用了半月就將這些事都安排妥帖了。”

“父皇,之所以能夠如此快且有效,是因權力下縣下鄉,無外乎也不過是利用龐大的人才體系,崇文館與京兆府缺一不可。”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油燈,收緊了披在身上的外衣,低聲道:“你覺得此番征討高句麗,該怎麼打?”

“以往,父皇不會問兒臣的。”

“是嗎?”李世民錯愕一笑,撫須道:“鄭公與李衛公都十分看重你,你是一個學什麼都很快的孩子。”

李承幹低聲道:“父皇若真讓兒臣說,兒臣也只能從自己對高句麗的瞭解來說。”

李世民點頭示意說下去。

“高句麗是一個以農耕爲生的小國,兒臣看了前隋朝大軍往來高句麗的卷宗,而如今的高句麗兵馬悉數盤踞在遼水河道兩側,在遼水以東有數座城池盤踞,每到九月與十月,遼水都會大漲,漲水甚至能淹沒數個村落。”

“攻打高句麗,選擇天時十分重要,若要攻打高句麗最好是在十月之前渡河,並且高句麗地界沼澤林地衆多,大軍行進需要多準備土石鋪路。”

李世民點着頭,目光依舊看着地圖。

也正是當如今朝中諸多事都已安定,今年各項事宜都安排好了,李世民才能沉下心神好好對高句麗做盤算。

關中的寒意還未褪去,冰雪也還未消融,這些天陛下與太子經常走在一起商談,也不知道陛下與太子都商談了什麼。

宮中甚至有了傳聞,陛下與太子命人採集了不少石料,說是爲了專研攻打高句麗一戰,總會聽到一些奇怪的響動,如雷炸響。

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宮裡的內侍對太子與陛下更加畏懼了。

此事也成了宮中的傳聞,很快就沒人再提及了。

二月的中旬,臨近開朝就剩下這麼幾天了,李承干與父皇坐在水榭內。

李世民道:“此物該如何用?”

李承乾道:“在城牆的承重處挖洞埋入,或者在城牆薄弱處鑿出洞,塞入即可,兒臣還準備了不少殺毒酒。”

“好。”

稍稍有些暖意的風吹入水榭,父子倆的衣袖隨風而動着。

小於菟與妹妹走在太液池邊,遠遠地望着水榭內的爹爹與爺爺,滿眼皆是好奇。

臨近朝中開朝,有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此人名叫相里玄獎,乃是唐鴻臚寺派去高句麗的使者,他出使高句麗兩年終於是回來了。

因此送來了不少消息。

陛下召見了相里玄獎,與當今太子一起聽着奏報。

相里玄獎是一個四十歲出頭的中年人,他雙手遞上卷宗,又道:“陛下,太子殿下,這是臣探訪高句麗的所見所聞。”

李承乾道:“你但說無妨。”

相里玄獎躬身行禮,他的目光稍稍看了眼太子,見到這位太子神色平靜又隨和,便道:“當初高句麗王高建武向唐歸還了前隋時的一萬漢人戰俘,而就在去年高句麗的一位大將軍過世了,如今在高句麗得兵權的便是那位過世大將軍的孩子,此人名叫淵蓋蘇文。”

“朕有所耳聞。”李世民稍稍頷首。

“你接着說。”李承幹拿起茶碗點頭示意。

相里玄獎接着道:“去年冬季,在高句麗王高建武的筵席上,淵蓋蘇文帶兵進入宴席,殺害了高句麗臣子數百人,而後淵蓋蘇文親手斬殺了高句麗王高建武,並且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爲高句麗的新王。”

“而淵蓋蘇文封自己爲高句麗的大莫離支,一手把持朝政,一手把握兵權,臣從高句麗逃出來時,淵蓋蘇文似乎察覺了幽州的兵馬異動,並且在遼水安排了重兵把守。”

在相里玄獎的講述中,皇帝與太子聽了高句麗王室內部的血腥奪權。

李世民面無表情,李承幹也是沉默良久。

相里玄獎作揖道:“高句麗的兵力與人口,臣都記錄在卷宗上,只是還未記錄完備,逃離高句麗時實在匆忙。”

“一來一回你也不容易,且先回去歇息。”

“喏。”

等人出了殿,李承幹低聲道:“父皇,相里玄獎是何出身?”

李世民擱下手中的卷宗,道:“此人出身魏州冠氏,早年前便投效了。”

“禮部尚書的位置空懸至今。”

知道兒子的意思,李世民沉聲道:“用人該多有些城府,先讓他任禮部侍郎。”

李承乾笑着道:“謝父皇,往後兒臣再提拔他。”

李世民拿起茶碗準備飲下一口,但又放下,不悅道:“你還覺得你在朝中的羽翼不夠多嗎?”

“有功之臣自然要升遷封賞。”

李承幹很想說,現在朝中六部的官吏都是父皇的親信,東宮這點羽翼算得了什麼,又拿出袖子裡拿出一張摺好的紙張,“這是中書省衆臣對東征高句麗的看法。”

李世民接過紙張蹙眉看着,“這還將他們的話語記下來了?”

李承乾笑道:“父皇善於聽從勸諫,兒臣也要效仿,多聽聽朝臣們的意見。”

李世民將紙張放在桌上,這幾個月承幹又去與玄齡私下談話,又去拜訪鄭公,還敲打了輔機,他一直都在爲東征的事做準備。

“以前朕聽鄭公說歷朝歷代的太子,爲了積蓄朝中的勢力,籠絡人心或者聯姻來捆綁朝臣。”

李承幹坐在一旁安靜聽着父皇的講述。

李世民道:“不過鄭公有說你不屑用這些手段,也從未用過這些手段,所以他對你的讚譽很高,去見了他之後,他一定交代了許多事吧。”

李承幹頷首,“那是老師與舅爺教導得好,是舅爺教會兒臣如何去當一個儲君,也是老師教導兒臣該如何行使儲君的權力。”

安靜的皇城中,吏部的大門敞開着,一羣吏部官吏腳步匆匆,忙碌地走動向關中各縣傳遞着文書。

忙碌中張玄素又看了眼趙國公的臉色,道:“聽聞高句麗的使者來了。”

長孫無忌一邊書寫着文書,全神貫注也沒有搭理身邊的人。

吏部還有幾個人正在交談着。

張玄素又道:“相里玄獎回來了,這高句麗使者也跟着來了長安,聽說是來朝貢了。”

見趙國公依舊不搭理自己,張玄素也不再說話了。

有人湊近又問道:“難道說高句麗朝貢了,陛下不打算東征了?”

長孫無忌不悅地擡頭看了幾人一眼,衆人連忙低下頭接着忙碌,

高句麗的使者被鴻臚寺的使者領到了四方館,此人一到四方館便引來了新羅使者金春秋的敵意。

雙方因此還在四方館打了一架。

等李承幹聽到這件事的事,已與父皇談完了朝會時的安排,在承天門前聽着褚遂良倒苦水。

聽朝臣倒苦水是一件很頭疼的事,他道:“殿下,朝中就要東征了,現在的高句麗又來朝貢稱臣,有人說這一次不東征了。”

李承幹揣着手看着夕陽,聽着褚遂良絮叨的話語。

夕陽下的承天門前,只有君臣兩人,兩人的影子被夕陽拉得很長。

“褚遂良看的書一定很多吧。”

“臣自認學富五車。”

“那你一定聽過臧哀伯的故事,孤先前看春秋又見到了這個故事。”

一聽臧哀伯,褚遂良神色瞭然道:“臣明白了,一個高句麗使者而已,何足道哉。”

“那你還抱怨什麼?”

“臣這就回去寫奏疏,定不會壞了陛下與殿下的大事。”

這褚遂良要說他聰明吧,他也確實有才學,要說他機靈吧……又像是根不點不亮的蠟燭。

唐朝的官吏中,應該是越活越精明纔對,只不過褚遂良也人到中年了,怎麼有種越活越憨厚的模樣。

不多時小兕子就來了,她領着小於菟與小靈鵲一起回來,今天帶着這兩個孩子去欽天監玩了一天。

二月下旬的二十日,過了元宵之後,諸事已畢。

待皇城重新清掃一遍之後,翌日就是大朝會了。

天快亮的時候,太極殿內還有幾個太監正在擦拭着地面,並且打開窗戶通風。

承天門一羣官吏等着宮門打開,前去早朝。

這是貞觀十八年的第一次早朝朝會,衆人皆是神采奕奕,只有吏部的一羣官吏是神色萎靡的。

在場的衆人皆是投去同情的目光,大抵上都聽說了,新年佳節吏部的官吏都在忙碌。

等承天門打開之後,羣臣這才三三兩兩走向太極殿。

房玄齡與長孫無忌走在朝班的最前頭。

“鄭公的身體如何了?”房玄齡問道。

“還在休養,陛下安排了太醫署的醫官就住在了鄭公家裡。”長孫無忌低聲回着。

一羣人走入了太極殿,等着早朝的開始。

今天李泰與李恪也來早朝。

見李恪的精氣神這般好,李泰蹙眉不語。

眼看着大殿之外的陽光越來越明亮,衆人終於見到了太子殿下也走入大殿內。

儲君按時來上朝,社稷穩固,羣臣心裡欣慰。

不多時,隨着太監的一聲高喝,羣臣躬身行禮,皇帝便邁步走入了太極殿。

李世民緩緩坐下,看着滿朝的文臣武將,只是今年的朝臣上少了幾個老將軍,少了幾個文臣。

內侍太監高聲唸誦着今年的旨意,多是勉勵羣臣的話語。

李承乾的目光看向文臣這邊,褚遂良稍稍點頭,給了太子一個放心的眼神。

旨意念誦完,等各部彙報了各自的事宜,岑文本先站出朝班,朗聲道:“陛下,臣聽聞出使高句麗的相里玄獎已回朝。”

李世民頷首。

岑文本又道:“臣請相里玄獎陳述高句麗諸事。”

今年的大朝會,諸國使者還未入殿朝賀大唐,岑文本就率先提起了高句麗的事。

李世民道:“召相里玄獎入殿。”

衆人安靜地站在朝班上,等候着人入殿。

等相里玄獎走入大殿,他行禮道:“陛下!”

岑文本先問道:“敢問高句麗形勢如何?”

相里玄獎朗聲回道:“臣在高句麗時,淵蓋蘇文帶兵攻打新羅,奪去了數座城池,臣勸其將新羅城池歸還,其人言當年隋人攻打高句麗,是新羅趁高句麗後方空虛,趁機攻打高句麗,現在乃收服故地。”

“臣又言,高句麗以北數地自古皆是中原領地,何不歸還,其人聞之竟不聽從,而是將臣趕了出來,淵蓋蘇文發動兵變,誅殺了高句麗王,一度還要追殺臣!”

大殿內,衆人聽得相里玄獎的話語,神色各異。

房玄齡道:“陛下,臣聽聞今年高句麗使者也來朝賀了,不如請使者入殿。”

李世民依舊頷首。

內侍匆匆走到殿外,言語了幾句,一個身着漢人服飾的高句麗使者低着頭走入大殿中。

高句麗是遵循漢人禮制的,那是因很早很早以前,高句麗本就是中原領地,他們的人也都是漢人教化而來。

這位高句麗使者年近五十左右的模樣,他上前遞上一盒明珠,道:“外臣……”

“且慢。”長孫無忌喊住了這個使者的動作,問道:“淵蓋蘇文派人追殺使者,可有此事?”

這個使者低着頭支支吾吾不知該如何說。

“陛下,高句麗既已稱臣朝貢,是否東征有待商榷。”朝班上有人站出來,朗聲道。

李承幹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不語。

270.第270章 新家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63章 杖責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第14章 偏心的父皇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87章 通達?第542章 再遇玄奘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第11章 圖表508.第508章 括地誌只是開端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82章 搶還是買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第321章 臂膀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385.第385章 登基第86章 補貼與孝順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439.第439章 李唐兒女186.第186章 杜正倫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174章 分寸279.第279章 清查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419.第419章 要去西域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158章 講學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50章 仗義出手250.第250章 夜釣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11章 圖表第88章 活得明白第68章 孤有進步嗎?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134.第134章 各縣縣丞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34章 儲君心事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314章 臘月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478.第478章 臣慚愧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323章 新爺孫464.第464章 被眷顧的傻子第45章 冒失舉薦489.第489章 想家的吐蕃人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360.第360章 歸心第102章 科舉揭榜第11章 圖表第92章 兄弟三人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462.第462章 北征的突厥大將軍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