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

bookmark

李義府看着這個世家子弟,眼神中帶着欣喜,道:“我乃朝中御史,奉命查案,別說七年,哪怕十七年也要查出個交代。”

打量着這隊人,又問道:“崔仁師何在?”

“不知道。”

“不知道?”李義府提高語調,翻身下馬,無視了四周保護這個世家子弟的家僕,獨自一人走入人羣中。

走到近前,聞到了對方身上的藥味,此人病怏怏的。

崔仁術先是看了看四周的家僕,面對李義府他步步後退道:“我認罪。”

“認罪?”

“你要做什麼?”

李義府擡起一腳踹在這個崔仁術身上。

人當即被踹在了泥濘裡,崔仁術的咳嗽聲更劇烈了。

雨水不住落在身上,眼看四周的家僕就要圍上來,李義府忽然回頭,瞪着這些家僕,怒喝道:“我看你們誰敢!”

只是這一聲怒吼,讓這些家僕嚇得一哆嗦,紛紛丟了手中的棍子,竟一時不敢上前護主。

崔仁術倒在地上,忽然笑了,想起了半月之前。

半月之前,在平陰縣,崔仁師帶了一個大夫走入了一間宅院內,大夫給崔仁術診脈良久,而後走出宅院道:“崔老先生,他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崔仁師低聲道:“能讓他多活一些時日嗎?”

大夫略作思量,又看了看站在崔仁師身後的諸多的弟子,又道:“倒是可以。”

崔仁師行禮道:“有勞了。”

養病幾天之後,崔仁術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病情有所好轉,他道:“勞煩兄長了。”

當初離開長安,崔仁師還是壯年,如今也多了不少白髮。

這些年,崔仁師奔走各地,但世家根子已爛透了,他想要世家能夠重新團結起來,但事與願違,河北的士族不肯幫范陽的士族。

若不是自詡公卿之後的信念,一直讓崔仁師堅持着,恐怕也早已放棄了。

現在他還能想起將盧元推下湖時,那個年輕人驚愕又困惑的神色,崔仁師時常會夢見他。

朝中步步相逼,他幾近要崩潰了。

是呀,朝中從未說過要殺光世家,但只是一樁韋挺案,牽連了多少人,朝中又殺了多少人。

崔仁師這些年老得很快,他的白髮一年比一年多,現在都快比黑髮多了,他低聲道:“當初老夫得知韋挺任職饋運使,又正當皇帝東征,韋挺與那京兆韋氏想要趁機兼併田地。”

“老夫當初勸阻過他們,可他們不聽,甚至還變本加厲,是呀……朝中沒有說過要殺光世家,他們只是在殺一些有罪的人,皇帝出征在外,他們竟敢在後方趁機吞併田地,他們不該死嗎……”

話語頓了頓,崔仁師又道:“他們該死,真該死!”

“咳咳咳……”

聽到弟弟的咳嗽聲,崔仁師拍着他的後背。

“先生,江南的人來了。”門外傳來了弟子的話語聲。

“老夫知道了。”

“還請先生抓緊時日前往江南,不能再耽誤時日了。”

崔仁師沒理會外面的話語,看着這個弟弟,道:“大夫說你沒有多少時日了。”

崔仁術緩緩睜開眼。

“你自小就不懂事,長年服散,沉溺酒色,是老夫沒照顧好你。”

崔仁術不住地搖頭。

崔仁師看向門外,坐在塌邊,低聲道:“你知道盧元一家的案子,他們一家人一定要死,不然就會牽連更多人,老夫讓人殺了盧元一家,可朝中的人聞到了味,一旦咬住就不會再鬆口了。”

“術,願助兄長。”

崔仁師低聲道:“有勞你了。”

崔仁術笑着道:“是兄長保着我,這麼多年我做了很多錯事,都是兄長幫着我遮蓋過去,我該報答兄長。”

門外又傳來了催促聲,崔仁師吩咐道:“只要你做一些引人注目的事,朝中派來的人就會來找你了。”

崔仁術道:“術知道該怎麼做。”

崔仁師重新走出這間宅院,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堅持什麼,爛到根子的世家,還有什麼人能救?

臨走前,崔仁師看着一座寺廟,十分虔誠地下拜行禮。

當崔仁師跟着幾個江南人士離開平陰縣,他又見到了當年的啞巴。

啞巴笑呵呵,發出一些呼喝聲,用手錶示着找他很久了。

“你也與老夫一起去江南吧。”

啞巴滿臉的微笑點頭,“呃呃呃……”

他的口中發出聲音。

等到崔仁師再次轉過身,啞巴從腰間忽然拿出一柄刀,捅入了崔仁師的後腰。

崔仁師如同觸電般站在原地。

啞巴又連續捅了好幾刀,道:“你該死!你害了她全家!”

這個啞巴竟然開口說話了,崔仁師緩緩回過身,錯愕地盯着這個啞巴。

崔仁師的護衛衝上來,拿出刀砍在這個啞巴身上。

“你殺人,你就該死!”啞巴身中數刀,留下了這麼一句話,倒在了血泊中。

同樣倒在血泊中,沒了生息的還有崔仁師。

雨水不斷落下,捉拿了崔仁術之後,平陰縣的縣官送來了消息,他們找到了兩具屍首,其中一個就是崔仁師。

平陰縣縣令道:“行兇的可能是一羣江南人士。”

李義府看着兩具屍首,沉默不語。

上官儀道:“將屍首帶下去吧,追查行兇的人。”

“喏。”平陰縣的縣令行禮告退。

屍首被帶出去了,李義府也疲憊地走出官衙,他神色痛苦地在官衙門前的臺階坐下來,看着溼漉漉的地面出神。

當初見到這個啞巴,甚至還一度沾沾自喜過,可還是脫離了控制,成了這副模樣。

杜正倫走來道:“怎麼了?”

李義府低聲道:“本來我應該做得更好的。”

杜正倫道:“崔仁術交代了,事情都是他們兄弟做的,只不過我們不知道死去的另一個人,他是什麼人,是誰?”

李義府站起身快步離開了,他不想說出這個啞巴的事,那是啞巴的秘密,既然是秘密那就不用讓世人知道了。

有人送來消息,陛下距離博州只有兩天的路程了。

天氣重新晴朗之後,李義府將啞巴安葬了。

上官儀穿着一身官服走來,道:“他的戶籍改好了,從此是博州人士,不再是個家奴了。”

李義府拿過戶冊,道:“多謝。”

“人都死了,你還爲他做這些。”

李義府將戶冊在他的墓碑前燒了,低聲道:“他做了一輩子家奴。”

上官儀低聲道:“崔仁術將一切事都攬下了,昨天夜裡他病死在獄中。”

“是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查得不夠快,查得不夠多,我們人手不夠,我們應該更敏銳,動手更快。”

上官儀拿出一封書信,遞給他,道:“我讓人將這裡的事送信給太子了,這是太子的回信,對你有交代。”

李義府拿過信,看着上面的內容,唸了出來道:“下查江南各地,尋找兇手,建設監察隊伍,人手交由監察御史李義府挑選,直到案子了結,不設年限,查到底爲止。”

看到書信的內容,李義府擡首道:“多謝。”

上官儀笑道:“不用客氣。”

李義府道:“我是在謝太子。”

上官儀不悅道:“你這人真不識好歹,我爲你忙前奔走……”

“我就是個不識好歹的人,你又當如何?”

“你……”

李義府釋懷一笑,重重拍了拍墓碑道:“老兄弟,我會好好當一個御史的。”

貞觀二十年,五月,皇帝到了博州。

皇帝是坐船而來的,沿着黃河一路而來,大船就停在黃河上,這艘船很大,但卻不華麗。

比當年楊廣之奢華,差了許多。

李承干與父皇下了船,就看到了博州的臣民都站在黃河邊相迎。

李治與李慎快步跑來道:“父皇,皇兄。”

李世民瞧着兩個長高不少的兒子,道:“待朕問過博州諸事,再來教訓你們兩個豎子。”

博州的事肯定是瞞不住父皇的。

李治退到一旁,又見到母后下了船,忙上前道:“母后,皇姐。”

李麗質領着小於菟與小鵲兒下了船,沒搭理這兩個弟弟。

李治識趣地站在母后身邊。

長孫皇后看着滿城的臣民,低聲道:“闖禍了?”

“兒臣與人打架了。”

“你姐說你笨,這話真沒錯。”

李治很想說這件事的緣由,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只能一副認錯的態度低着頭。

李承幹跟着父皇的腳步走入了博州城內。

上官儀一路上講述着博州諸多事,以及現在的治理狀況。

父皇正一路聽着稟報。

李慎跟在皇兄身邊,道:“何時前往泰山?”

李承幹揣着手走在博州城的街道上,道:“等此間事了就去泰山,你與稚奴也一起去。”

李慎點頭道:“河北的事對博州的影響很大。”

“畢竟是山東地界,這裡士族衆多,難免會有影響。”

父皇到了博州之後就與一些舊友走動。

李治與李慎帶着於菟與小鵲兒去遊玩了。

博州的事就落在了太子身上。

博州守備將軍府,李承幹手中拿着卷宗看着,眼前站着李義府,上官儀,杜正倫。

這三人作揖行禮,等候着殿下發問。

李承幹看完卷宗揉着眉間道:“比預想得要更復雜。”

三人又是沉默不言,在博州三年,到現在只有這些成果,就算是太子殿下打罵,他們也認了。

李承乾道:“自漢魏之後,士族門閥幾乎包攬了國事,要說這是皇帝對地方的妥協也罷,又或者是皇帝樂見其成,之後尋常黔首與士族幾乎成了兩種人,這樣的天下談何治理。”

換言之當個皇帝還要看地方的臉色,那當個什麼皇帝?

李承幹不知道以往歷朝歷代的皇帝是怎麼過來的,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當皇帝的。

這世間社稷重若千鈞,豈能一言以蔽之。

當然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改變了環境,才能改變人,支教事業還是要繼續,任重道遠。

李承乾道:“在來時,這裡的事孤就知道了。”

東宮右率的李景恆早就將消息送到了自己的手中,比上官儀還要迅速。

李義府道:“是臣沒有做好。”

李承幹搖頭道:“這不是你的問題,是你手中的人手不夠健全,孤聽孫伏伽說過,他將緝拿當作一生的依靠,那就是他的本領,他以抓賊爲業,說來說去,你不夠專業。”

“你手中需要一些以查案爲生的人,這類人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孤讓你建立一個監察隊伍,就是希望以後這樣的事能夠越來越好,不設年限是爲了有案必查。”

李義府朗聲道:“臣明白,只有如此,那些人才會害怕,畏懼。”

“至於人選的事你可以自己決斷,下了江南之後如有必要,可以調動各地的兵馬。”

李義府朗聲道:“臣領命。”

上官儀道:“殿下,他們爲了掩蓋錯事就會用做更多的事來掩藏,但只要他們這麼做了,就會留有痕跡。”

說出這番話,上官儀是有些後悔的,他很佩服李義府,人家說下江南,說去就去。

李承幹又道:“都退下吧。”

“喏。”

兩人皆退下之後,眼前還站着一個人。

李承幹問道:“杜侍郎,你還有事嗎?”

杜正倫神色糾結,眉毛都快擰在一起了,又道:“臣得知杜荷要被趕出家門了?”

“你若心中牽掛,幫一幫杜荷也好,他只是經商又不是罪大惡極,反正上官儀此人孤也要帶走,你也跟着走吧。”

杜正倫忙道:“喏。”

“還有。”李承干將卷宗放在桌上,吩咐道:“名冊上與崔仁師,崔仁術有關的官吏,全部查辦。”

杜正倫拿着卷宗腳步匆匆而去。

在京兆杜氏,杜荷的處境很尷尬,也只有杜正倫這個堂兄能夠與杜構抗衡,能夠護着他了。

在博州滯留了半月,李承幹擺平了博州諸多事宜,換下了當地六十餘個官吏,送去洛陽法辦之後,便與父皇再一次動身前往泰山。

博州距離泰山只有五六天的腳程。

車駕內,長孫皇后揉着陛下的太陽穴,道:“就要到泰山了,陛下怎麼還如此憂愁。”

李世民道:“如今各州府傳聞,近來各縣各州的官吏寢食難安。”

“爲何?”

“還能爲何,看看押往洛陽的官吏哭得有多悽慘。”

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190.第190章 下蛋了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478.第478章 臣慚愧267.第267章 蘇亶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467.第467章 運糧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109章 指指點點298.第298章 中秋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第181章 老師家事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29.第429章 讓步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345.第345章 夢中驚坐起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第539章 又年輕又真誠的人第554章 無底洞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533章 冬至大壽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161章 監察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84章 戰書336.第336章 老府兵406.第406章 少年才子第137章 波斯奇物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183.第183章 識大局第115章 各縣彈劾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18章 彪悍的早朝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262.第262章 祿東讚的生活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198.第198章 一地雞毛第27章 長安傳聞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471.第471章 河東裴第163章 杖責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第172章 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