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

bookmark

寒冬的臘月剛結束,李承幹翻看着現在的長安縣誌,萬年縣與長安縣也總算是落成。

長安城的坊市衆多,需要劃分街與坊之間的關係是一件很龐雜的工作。

李承幹剝着核桃,看着眼前的模型,很是安靜。

站在一側的是趙國公長孫無忌與工部尚書徐孝德。

這個模型確實很漂亮,房屋整齊,錯落有致,整個長安城看起來四四方方,很是舒心。

長孫無忌道:“陛下,萬年縣與長安縣劃分的街道衆多,是否多增派官吏。”

李承幹嘴裡嚼着核桃,又飲下一口茶水道:“就依舅舅所言。”

長孫無忌遞上奏章道:“萬年縣與長安縣新增設縣尉十人,縣丞四人,主簿各六人。”

李承幹接過卷宗,看着上面的一個個名字,都是一些朝中新晉的科舉入仕臣子。

見陛下又放下了名冊,長孫無忌又道:“若陛下覺得不妥,臣可以拿去吏部,再議。”

李承幹頷首道:“朕沒覺得不妥。”

長孫無忌再一次行禮。

“聽聞長安的憤青越來越多了。”

“憤青?”

“就是一些較爲激進的年輕人。”李承幹隨口解釋了一句。

“臣已向關中與長安各縣都給了交代,再有青年學子鬧事,定會嚴懲。”

李承幹忽然一笑,也不再看舅舅遞來的名冊,當年父皇還在位時,那是一個說幹就幹的時代,其實現在的唐人也更開明,如舅舅這般守舊的人也不多了。

如今的唐人高興或難過就要喝酒,酒水與唐人的喜怒哀樂是難以分割的。

在這個包容的大唐民風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很樸實的。

來濟說得也沒錯,皇帝是表率,一個節儉不奢華的皇帝,需要有帶頭作用。

這一點可以讓崇文館多寫一些關於大唐一路走來的艱苦歷程的故事,這或許也會有些作用。

殿內,陛下已有一會兒沒有講話了,近來陛下時常這樣,陷入沉思之後,很長時間不會講話。

長孫無忌又遞上一份奏章道:“陛下,這是近年來的道州府規劃。”

將奏章遞上,長孫無忌觀察着陛下的神情,擔心會覺得國事多了,陛下會惱。

但身爲長輩,該遞交的國事一定要呈給陛下。

李承幹接過舅舅的奏章,隨後說起了現在的大唐區域規劃。

國事是煩瑣且複雜的,結束完一天的政事,李承乾親自送着舅舅走出了新殿。

“國事枯燥,今日聽舅舅說了這麼多,朕確實有些累了。”李承幹揣着手停下腳步,感慨了一句。

長孫無忌躬身行禮,頗有告罪的意思。

李承幹接着道:“餘下的國事還要有勞舅舅,其實朕的這點辛苦,算得上什麼,其實舅舅與朝臣比朕更辛苦。”

徐孝德聽得感動,行禮道:“陛下聖明。”

翌日,距離元宵佳節還有一天,即便是當了皇帝,還是要釣魚的。

李承幹身邊有英公陪着,還有女兒也扛着魚竿跟在邊上,身後跟着三百人的侍衛。

如果算上在四周警戒的人手,大概有一千人。

前方有一個新的釣臺。

皇帝的喜好不多,不好外物,釣魚算是一個難得的愛好。

李承幹領着小鵲兒走到這裡,便見到了有一個穿着官服的人,正站在這裡躬身行禮。

走到近前才發現在這裡行禮的人是劉仁軌。

“你也喜釣魚嗎?”

“臣近來閒暇之餘,便會釣魚,元宵過後就要開朝,臣忙完了眼前的事,便來這裡釣魚,看陛下釣魚久了,不知不覺也喜歡了,其實釣魚是一件很磨礪心性的事,臣享受其中。”

見小鵲兒已走到了釣臺上,放下了魚線。

李承幹走入釣臺,從一旁的侍衛手中拿來了凳子,坐下來道:“朝中本就是休沐,你們也該休息,不用這般惶恐。”

劉仁軌依舊站在釣臺外。

此刻的陽光很溫暖,李承干將魚線放入河中,感受着陽光的暖意,笑道:“與朕一起釣魚。”

“喏。”

言罷,他也將魚線拋入河中。

劉仁軌倒也不矯情,也不拒絕。

君臣兩人坐在一起,而一旁的小鵲兒嘴裡吃着零嘴,目光看着遠處,大眼撲閃着。

劉仁軌道:“公主殿下的五官與陛下一樣。”

李承乾笑道:“她的臉型像她娘。”

這位年輕的陛下給人的感覺是陽光又開明,沒有陰鬱之氣,看起來也沒太多的城府。

或許是陛下少年時就與朝中武將走動多了,這纔會顯得這般開朗。

“鵲兒,看好魚,爹爹給你烤肉吃。”

“知道了。”這孩子的話音拉得很長,吃着堅果雙手扶着欄杆看着河面。

劉仁軌看着陛下父女這般融洽,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李承乾道:“你家裡的孩子呢?”

劉仁軌道:“在書舍讀書,還算是懂事。”

羊肉串正烤得滋滋冒油,李承幹遞給他一串,道:“吃吧。”

“謝陛下賜。”

劉仁軌接過肉串,當即就吃了起來。

在河對岸還能看到不少勞作的鄉民,他們看到這裡的官兵,紛紛行禮。

李承幹低聲道:“昨日舅舅與朕說了很多國事。”

劉仁軌回道:“臣昨日也收到了趙國公給京兆府的政令,加緊關中的治理。”

“其實也不用聽風就是雨,關中的年輕人就是彪悍的,不能扼殺他們彪悍的天性,朕很喜歡他們的作風,大唐的年輕人就該無所畏懼的。”

劉仁軌道:“那陛下爲何不攔着趙國公。”

“爲何要攔着呢?這是舅舅的主見。”

“陛下尊重長輩。”

“倒是舅舅說了一些別的事,想問問你的看法。”

“陛下請講。”

“如今的天下分爲,關內,河南,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舅舅想要增加地方監察的力度。”

劉仁軌還吃着羊肉串。

中原十道,其實只是朝中監察與一個地理單位,如果監察官員成了這政務官吏,那就是歷朝歷代喜聞樂見的事了,地方總管的權力越大,對中樞的威脅也就越大。

如果道實際意義上只是地方的一級,往下再分州,縣兩級,自上而下的從屬關係,倒是簡潔明瞭,但又太過籠統。

見劉仁軌不說話,似乎這些事並不是他所長,也就沒有發表看法。

一個認真的人能力也是有限的,這些國事並不是他所長,超出他的能力極限了。

李承幹也不再與他說這些,安靜地烤着肉。

來年的京兆府會很忙,關中要劃分咸陽,渭南,銅川,陳倉四府,建設上的事……要在來年才正式鋪開。

關中的鄉民們似乎還沒預感到,這種巨大的變化即將到來,他們還是如往常一樣地生活。

日近黃昏的時候,李承幹領着女兒這纔回到了宮中。

令人感到高興的是,回到宮中就見到了捷報。

蘇婉與寧兒正在盤算着宮裡的賬目,李承幹坐在兩儀殿前,看着手中的捷報,說的是王玄策的兵馬已拿下了邏些城,並且活捉了欽陵。

倒是有些意外,對王玄策來說,吐蕃人似乎並不難對付。

在軍報中,王玄策用一種充滿智慧的打法,將欽陵圍在了邏些城,反倒是邏些的牧民將欽陵活捉之後,獻給了唐軍。

從除夕夜至今,大唐平定吐蕃只用了正月的半個月時間。

至此,吐蕃平定,往後數年,就是大唐對吐蕃的治理。

軍報中還說了桑布扎的事,他回到了藏布江邊,一心編寫吐蕃的書籍。

吐蕃還是會有自己的書籍與文字的,但往後也會有大唐的書籍。

在對外上,自然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吐蕃的子民也是天可汗的子民,突厥與西域的子民,也是天可汗的子民。

地方上的偶爾叛亂都是子民不懂事,大唐出手平亂,並且教化。

這是作爲天可汗的職責。

大唐是能夠包容萬象的。

天可汗也可以包容天下的子民。

李承幹對一旁的內侍吩咐道:“將這份捷報交給松贊干布。”

“喏。”內侍還是有些猶豫的,對松贊干布來說,這不能算是捷報吧。

可站在陛下的角度來看,大唐幫助吐蕃平亂,那對松贊干布來說也算是捷報吧。

翌日,正是長安的元宵佳節。

李世民沒有去長安過節,正與幾個老傢伙田地裡走着。

穿着一身圓領衣衫的李世民,他的鬚髮多了幾縷灰白,看着渭北的風光,走在龍首渠邊。

柴紹坐在輪椅上,讓兒子推着,他道:“陛下治理關中多年,如今關中不像當年這麼蕭條了。”

房玄齡也走在一側,年邁到也看不清遠處的風光了,眼神要停留片刻,才能讓眼前模糊的景色,清晰許多。

尉遲恭道:“如今的長安一定很熱鬧,聽輔機說今晚的長安燈火通明,人們在夜裡也不睡的。”

房玄齡笑道:“朝臣還是要睡的,明日一早就是早朝。”

幾人仔細聞了聞,就知道有人家在做菜,飯菜的香味也飄到了村外。

還有孩童在夜色裡的笑聲。

有個孩子道:“我娘給我制了新棉衣。”

另外幾個孩子紛紛比較着自己的新衣服誰的更好看。

房玄齡上前問道:“你們現在一天吃幾頓呀?”

孩子們對眼前這位慈祥的老人家很好奇,便回道:“兩頓。”

“我家三頓。”

“你家第三頓,就一張餅,這要也算的話……我家也三頓。”

一羣孩子紛紛爭執了起來。

房玄齡笑呵呵走入村子裡,他拄着柺杖在一戶人家的家門口坐下,打算休息會兒。

李世民帶着尉遲恭走向了另一頭。

柴紹坐在輪椅上,來到了房玄齡的身邊,道:“你教出了一個好弟子。”

“陛下自小就是心性純良的。”

柴紹嘆道:“心性純良的人,能殺這麼多人嗎?”

“殺人者不一定是惡人,純良之人如何不能殺人了?”

柴紹笑呵呵道:“這也是你教給陛下的?”

“老朽哪裡能教陛下這麼多,只不過是陛下是一個善學的人,不論是政事還是爲人世故,陛下自年少時就學得很快,陛下也始終很清醒,不會被外物所困擾。”

柴紹低聲道:“這樣的人,朋友太少了。”

房玄齡笑着點頭。

這戶人家的婦人見到了坐在門口的兩人,一手擦着圍裙走出家門,詢問道:“兩位老先生,這是在我家門口做什麼?”

房玄齡道:“老朽走累了,過來歇歇腳。”

柴紹也是面帶愧意笑了笑。

那婦人見一個白髮又慈祥的老人家,還有一個酷酷的中年男子,那中年男子一頭的白髮,神色上帶着缺少氣血的虛弱。

但看起來尤其好看,那婦人見到如此好看男人,對方又有着憂鬱的氣質,一時間也笑開了花。

婦人道:“兩位餓嗎?”

柴紹擺了擺手。

婦人又道:“家裡平日裡沒什麼客人,兩位貴客來家裡用點飯吧。”

柴紹還是搖頭拒絕。

婦人看着兩人穿着便知道一定是長安城的富貴人家,雖說新買的圍裙能夠擋住污漬,但自己的衣裳令她沒了往日的自信,也是陪笑就要走入家門。

房玄齡問道:“你們現在過得如何?”

婦人收住腳步,還是帶着笑容,回道:“以前呀,村子裡是什麼樣都是鄉長說了算,這鄉長呀……平日裡不管事,一有事就勞煩我們,我們沒少受以前的老鄉長欺負,現在好了呀,現在官府都管着。”

“那些老鄉長都換走了。”婦人說着話臉上就又有了笑容,她道:“說來好玩,現在的鄉長都擔心我們對他不滿,還擔憂我們去長安上告,上門來詢問我們的境況,呵呵呵……誰家是這麼當官的。”

這婦人打趣地說完,等着兩人的回話。

柴紹點頭道:“朝中是這樣的,京兆府的重心變了,監察的權力更大了,御史臺有御史六百多人,史無前例。”

聽對方談吐不凡,這位婦人更加恭敬了,站在門口不知道是該進家門,還是該站在原地,又怕失禮,這兩人恐怕不是長安的富貴人家,多半是公卿。

房玄齡道:“去年的時候有一夥人踩壞了瓜田,劉仁軌帶着不良人抓捕了一夜,還將人家的功名革去了,罰去苦役,有人說京兆府是不是太嚴厲了。”

柴紹道:“不是京兆府太嚴厲了,是以前的各縣太過寬鬆了,貞觀初年時,一切都很破舊,有時鄉縣也有士族中人,那時候爲了安定人心,朝中能讓權就讓了,如今時局不同了。”

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491.第491章 不過年的文臣武將們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141章 陳倉縣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72章 能從天黑講到亮第16章 德智體美337.第337章 “奇觀”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50.第250章 夜釣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502.第502章 唐人與西域人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第52章 爺孫倆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第21章 豈不是一樁美事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第185章 果然成了祥瑞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199.第199章 臨近新年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158章 講學第13章 耿耿於懷197.第197章 叔叔們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第167章 夏收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51章 想要“強權”的太子第92章 兄弟三人478.第478章 臣慚愧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498.第498章 皇帝的班底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15.第215章 存糧第311章 不那麼輕鬆的早朝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3章 太子講故事443.第443章 胡人的恐懼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第83章 頡利的近況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85.第385章 登基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503.第503章 老君山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517章 大宛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102章 科舉揭榜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70.第470章 罪不至死的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69章 願爲前鋒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517章 大宛280.第280章 史書難寫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360.第360章 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