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

就連御史下江南都是如此,在皇帝的有意或無意地縱容下,這風氣越來越重。

要說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或許是從鄭公過世之後就有了這等風氣。

即便是鄭公過世了,現在的陛下依舊很看重鄭公當年留下來的勸諫話語。

儘管,這些勸諫話語是當年鄭公對當年的陛下,也就是對太上皇說的。

但如今的陛下依舊推崇這些話語。

身爲陛下信重臣子的許敬宗也是如此,恨不得將鄭公留下來的話語寫滿長安城的每個角落,人稱鄭公名言。

鄭公過世了,但千千萬萬個“鄭公”如雨後的春筍。

就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是鄭公當年說過的話語,現在已成了京兆府的行事準則,京兆府行事從來不會只聽一家之言。

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這是陛下從鄭公諸多話語中挑選出來的標榜。

鄭公過世了,但鄭公留下來的精神與話語,在大唐閃耀着光芒。

孫思邈老神仙是大唐的瑰寶,那麼鄭公就是大唐的明鏡。

前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鄭公是一個備經喪亂的人,如此亂世下,還有如此品質實在難得。

可能……現在的陛下覺得大唐缺少的正是鄭公的精神,如今的人們太需要標榜了,也需要警示與教導。

兵部尚書于志寧站出朝班,他言道:“陛下,兵部近來查閱卷宗,這才驚覺朝中已很久沒有募兵了,臣敢問,崇文館的支教人手能否入軍中?人們可支教兩年入仕,是否也能入軍中兩年再入仕。”

朝中衆將領紛紛點頭,薛萬均當即答應了。

程咬金站出朝班道:“那人選交給朝中各個衛府的將軍挑選。”

于志寧否決道:“不可。”

程咬金,薛萬均,牛進達,張士貴等老將軍皆是臉色一黑。

于志寧又道:“科舉之後的學子入軍兩年後,還要再還給朝中,自然是由朝中主持。”

牛進達道:“你們這些文官知道什麼兵好,什麼兵壞嗎?”

程咬金不屑道:“若是他們在軍中不肯回去了呢?”

“朝中各部會考覈。”

“難道軍中就不要新人了嗎?”

事關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雙方又開始爭執不休,看英公與舅舅皆是沉默不語。

這場朝會在爭論中結束了,李承幹退朝之後,便離開了太極殿。

也就當陛下離開之後,許敬宗帶着禮部與鴻臚寺的官吏,還有褚遂良帶着民部與太樸寺的官吏,雙方數十人,在太極殿前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從太極殿前石階上滾下來。

午時,陽光正好,李承幹在兩儀殿與蘇婉,還有寧兒用了飯,午休片刻。

期間不斷有內侍來報,稟報現在太極殿內的情況,文武雙方受傷如何,爭執的情況。

大致情況就是,大將軍們與文官皆是互不相讓。

李承幹就在一聲聲地稟報中,斷斷續續睡了一個時辰。

再醒來的時候,李承幹也不願意去管朝中的爭執情形,就去了太液池釣魚。

正是太液池風景正好的時節,李承幹坐在太液池的水榭中,手拿一根魚竿,安靜地垂釣着。

又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這內侍還未開口,見陛下已是蹙眉不悅的神情,他只好將話語嚥了下去,而後退到一旁不語。

又有沉重的腳步聲從身後而來,這腳步多年如一日沒有變過。

李承幹也沒有回頭,而是拿着魚竿,看着水面,道:“父皇,今日怎麼有閒心來宮裡了?”

小於菟也跟着快步跑來,“爹!”

看着已有八歲的兒子,李承幹遞給他一個魔方,道:“解開它。”

小於菟拿着魔方坐到一旁,如臨大敵地一次次轉動魔方。

母后也來了,正攙扶着爺爺走在太液池邊。

“問朕還有閒心?你怎麼有閒心來這裡釣魚?”

李承干將身體的重量放在一旁的扶手上,神色輕鬆地道:“國事很累的。”

“朕聽聞太極殿又打起來了?”

“朝堂充滿了生機,新人敢於各抒己見,老臣也能指教,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談呢?”

“這也是美談?”

“如何不是了呢?”李承幹遞給父皇一個柿餅,反問道。

“麗質她說,就算是朕現在坐回皇位上,朕也不好處置國事了。”

李承幹也拿起一個柿餅吃着,道:“今年各地進獻了很多杏仁,宮裡多得吃不完,父皇回去時帶一些去。”

李世民點頭,坐在一旁,讓身邊的三個內侍,將魚線放了下去。

父皇不親自釣魚,而是讓一旁的內侍手執魚竿,如此一來就算釣不到魚,也能說是內侍魚竿沒有拿好。

而自己獨坐在一旁,看着魚線就可以了。

或許,這纔是皇帝釣魚該有的樣子吧。

李承幹揣着手,思量着,那要是釣不到魚,父皇會不會將內侍的手剁了?

又有內侍端來的茶水。

李世民看了眼茶水道:“你現在還上火嗎?”

李承幹飲着茶水道:“嗯,東陽常說兒臣心火太重,也喝習慣了。”

言罷,又反問道:“父皇近來身體如何?”

說起兒子心火太重,多半是又罵聖人罵得上火了,李世民咳了咳嗓子道:“也挺好的,就是東陽與麗質讓朕少飲酒。”

風吹過這裡,便多了幾分涼意,李承乾的雙腿擱在一張胡凳上,道:“家裡有個行醫的妹妹,總會管着點,父皇不妨也喝點。”

“嗯,也好。”

內侍連忙也給太上皇倒上一碗茶水。

父子坐在一起,沒有議論國事,在父子默契上對朝臣打架這種事也見怪不怪了。

只要不影響社稷,那就是喜聞樂見。

打一打還能讓他們鬆鬆筋骨,不然整天憋着委屈,也容易出事。

因此呀,現在的大唐朝臣也不會內耗,有委屈早就罵娘了。

誰讓如今的朝中重臣一個個都是經歷過大場面的,劉仁軌打死過一個折衝都尉,許敬宗孤身一人就打遍了長安十二縣的縣官。

當年執掌朝中用度,于志寧一人與三省六部爭論也不曾落下風。

還有一個對京兆府充滿敵意的褚遂良。

大抵上,幹慶一朝的風氣與貞觀一朝沒什麼區別。

如此大唐,有如此兇悍的臣子,豈能不強大。

李世民道:“你近來睡得可好?”

李承幹飲下溫熱的茶水道:“睡得挺好的,怎了?”

“朕在你這個年紀,時常睡不好,總是失眠。”

李承幹懷疑父皇當年失眠,多半與喝茶有關,現在喝多了多半也免疫了。

但再一想,自己也年有二十九了,人生就要邁過三十歲這個坎了。

年過三十,也可以自稱老夫了。

李承乾道:“兒臣倒是不失眠。”

水榭旁放着一排魚竿,已有內侍釣起了魚。

李世民又道:“你的叔叔又向朕說讓你多收納幾個妃子,有人覺得你這個皇帝的生活太過清苦。”

李承幹搖頭道:“兒臣自小就不會挑女人,父皇應該是知道的。”

“朕知道。”

“再者說,兒臣堅持鄭公當年的節儉之風,不想鋪張,再納妃的事就算了吧。”

李承幹又道:“要是父皇覺得子嗣不夠多,兒臣與皇后,寧妃都也還年輕,兒臣與她們可以再努力努力。”

剛走到水榭外的蘇婉與寧兒兩人同時聽到了陛下的話語,她們本是來向父皇請安的,此刻聞言又是臉頰一紅。

直到母后來了,讓兩人去看看鄉下帶來的肉菜,這才離開,緩解了不知如何開口的尷尬。

蘇婉看着一些臘肉,道:“這都是母后所制的?”

“是呀,在鄉下清閒,便制了一些臘肉,於菟說太鹹了,也不知道合不合你們口味。”

蘇婉道:“謝母后。”

長孫皇太后看着兩女的氣色,坐下來道:“你們父皇年紀大了,那些話語也不要放在心上。”

兩女明白母后與父皇的意思,皆是有些羞。

其實夫妻之間的感情一直很好。

現在有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

不過母后也說得委婉。

臨近傍晚時分,父皇與母后又帶着於菟,回去了。

走之前,寧兒讓人準備了孩子換季需要穿的衣裳。

到了四月的時候,朝中就頒佈了政令,科舉入仕學子可以入軍中兩年爲期,也可支教兩年,再來朝中任職。

這個消息一出來就在長安城內炸開鍋了。

在支教與入軍之間,學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兩年時間不算短,支教大行其道的如今,連帶軍中也帶上了。

這也無妨,大唐的官吏在文武之間是通用的,誰說文官就不能上馬打仗了。

當年的兵部尚書崔敦禮,就是現在的青海道行軍總管,是鎮守一方的大將軍。

刑部尚書劉德威一把年紀了,還在揚州總領兵馬。

今年的科舉本就是地獄難度,如今朝中又增加了難度,科舉入仕不僅僅要明經,還要懂得兵法。

朝中也給了學子們緩衝,在科舉上會以明經與策論爲主,兵法方面擇優錄用,來年再增設科舉科目。

其實朝中都這麼忙了,科舉的學子壓力大一些又何妨。

前來長安述職的陳倉縣縣令李敬玄不以爲然,別說科舉難了,各縣的縣官以及朝中各部更難。

有一位嚴苛的皇帝,朝野上下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不然太極殿怎麼會經常打架?

遞交完去年的卷宗之後,李敬玄去看望了老師許敬宗喝着酒一起罵褚遂良,罵了個痛快,他就回了陳倉縣繼續任職縣令。

幹慶三年的五月,穀雨時節剛剛過去。

金春秋在倭人的地界征戰,讓人送來了第一批銀礦,也不知道這個傢伙是不是將倭人戰俘都安排去挖礦,滿滿當當三十車的銀礦,還有些不知名的黑礦石,白礦石。

這些銀礦,能夠支撐崇文館繼續支教天下各地二十餘年,甚至還有不少富餘。

大致的價值上,這些銀礦……足夠朝中發起六次西征,八次東征。

大概如此……

李承幹帶着捧着一個竹筒茶杯,走到皇宮的北面,各類礦石就被送到了這裡。

李績陪同在一旁道:“陛下,金春秋越來越成氣候了。”

長孫無忌道:“陛下,只要給新羅人足夠的好處,就算是金春秋有反心,可以再扶持一個新羅上柱國出來,也不難”

“末將以爲,待用完此人,還是殺了好。”

“老臣以爲只要一道旨意,召入長安即可。”

聽着英公與舅舅各執己見,英公依舊是武將的思維來行事,舅舅則是安撫爲主,一如既往地穩重。

兩位輔政大臣說着話,陛下正在“欣賞”這些戰利品。

李承幹看着一車車的銀礦,道:“藏有這麼多銀礦,而不告知朕,真是罪大惡極,欺君了。”

陛下的語氣平靜,長孫無忌與英公紛紛認同,從忠心上來看,倭人確實包藏禍心,瞞而不報就是欺君大罪。

“英公,舅舅啊。”

“末將在。”

“老臣在。”

李承幹飲下一口茶水道:“朕憎惡欺瞞,朕想讓金春秋將倭人的人頭送到長安,會不會更好。”

李績道:“陛下,這並不好。”

李承幹拿起一塊沉甸甸的銀礦,道:“不好嗎?”

先是思量了片刻,李績解釋道:“人頭從東海送來,送到長安都已發臭了,不新鮮……”

長孫無忌補充道:“煞風景。”

對金春秋一事的安排上,兩位各執一詞。

這個時候的意見倒是頗爲統一。

李承幹走到最後一駕車上,這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礦石,從中拿起一塊灰白色的,仔細打量着,低聲道:“石英?”

這是現成的石英,看起來挺乾淨的,雜質也不多,李承幹忽然一笑道:“沒想到還撿到寶貝了。”

見陛下十分欣喜地看着這些怪石頭,長孫無忌神色有些擔憂,擔心陛下就此不務正業。

直到陛下命人將一些礦石挑選出來,送入少府監,沒了留戀之意,長孫無忌懸着的心又落地了。

一隊隊的內侍走來,將這些銀礦全部搬了下來,運去燒製成銀餅,而後放入庫房中,以備不時之需。

李承乾道:“朕要褒獎他,一個唐人將領的身份爲條件,他應該也樂意,將倭人的地界挖穿。”

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第92章 兄弟三人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46章 早朝缺席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42章 再遇玄奘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450.第450章 三年之約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第568章 長安之南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206.第206章 真話第115章 各縣彈劾484.第484章 比試343.第343章 皇帝出征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131章 折衝府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33章 孫神醫第568章 長安之南454.第454章 父皇的變化第117章 善意的話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270.第270章 新家408.第408章 一位正直的人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52章 東宮舊人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85章 兵馬未動436.第436章 老將267.第267章 蘇亶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360.第360章 歸心269.第269章 蘇勖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376.第376章 封禪第85章 兵馬未動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27章 遊園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540章 想回家的人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01章 東宮爭吵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573章 終章371.第371章 虎牢關271.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460.第460章 再無鄭公269.第269章 蘇勖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117章 善意的話256.第256章 迂迴繞後第14章 偏心的父皇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190.第190章 下蛋了第554章 無底洞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163章 杖責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175章 莫要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