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

第463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錢

高延壽的死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不知道這人究竟是怎麼死的,聽阿史那社爾說,他一開始都沒見過高延壽,第一次見他的時候,他就是個死人了。

要追究死因,多半是與高句麗或者百濟的舊恨有關,無非就是一些恩恩怨怨。

李承幹對他的死因沒什麼興趣,死了一個有上進心的將軍而已,況且這個將軍的上進心不是正道。

如果人人都想着給皇帝送美人來博取上進。

這世道還能不能好了,莫名其妙遏制了一股風氣。

只能說其人死得正好,死得太值了。

正與阿史那社爾說着話,又有內侍遞來了奏章,是御史臺的御史李義府讓人送來的。

奏章所寫的都是一些關於天下“名仕”的話語。

這些當年門生上千,如今卻已落魄的“名仕”肆無忌憚地議論着國事,在他們眼裡似乎大唐撐不過十年就要亡了一般。

畢竟前隋纔多少年,大唐比前隋好不到哪裡去,現在的皇帝不是楊廣,但和楊廣一樣。

李承幹神色帶着享受地看着這些罵皇帝的話語,大致看了一眼,就擱在了一旁,不再打算理會。

朝堂還是有敵人的,可朝堂的敵人沒有武器,沒有任何的威脅,甚至不用朝中出手,李承幹覺得哪怕再過幾年,這些敵人就會自己滅亡。

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一件事做多了容易疲憊與厭倦。

可能是殺人殺多了,流放西域去種樹的犯人太多了,就這麼厭倦了。

還能怎麼辦呢?

讓李義府再去一趟把他們都殺了,殺了之後呢?這種人又冒出來一批,一批接着一批,累不累呀?

阿史那社爾道:“陛下,臣且告退了。”

因這份奏章打擾了雅興,李承幹也只好道:“去看看家人吧。”

“喏!”

阿史那社爾起身行禮告退。

新殿內,楊內侍見到這位突厥將軍離開後,又道:“陛下,御史臺說是都等陛下旨意。”

李承乾道:“朕的國事繁重,就讓御史依律辦事。”

“喏。”

今年的倒春寒很漫長,這股寒意還未退去,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官吏離開了長安奔赴各地,每年來長安城的人一大批,離開長安奔赴各地爲官的人又是一大批,周而復始,歷年來循環往復。

留在長安的官吏並不多,絕大多數的官吏都被派往了各地,今年派去西域的官吏最多。

褚遂良看着離開的官吏長長一聲嘆息,今年派往西域的人中有一個叫做崔玄暐,本以爲頗有才學,可惜被派往西域,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纔會回來。

“下官王九思,見過褚尚書。”

褚遂良轉身看向這個年輕人,問道:“幾歲了?”

“下官今年二十了。”

褚遂良頷首道:“朝中要的官吏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年輕了。”

王九思再一次行禮道:“下官……”

“司農寺與民部還有些事要遞交,你去一趟司農寺將去年遼東的奏報拿給我。”

“喏。”

王九思在長安城奔走着,從春明門一路來到了司農寺的官衙。

在這裡王九思見到了如今已位列凌煙閣的司農寺卿郭駱駝。

郭駱駝正在觀察着一盆盆栽。

“郭寺卿,下官奉褚尚書命,前來領遼東的奏報。”

郭駱駝從一旁的書架上拿下一卷書,道:“遼東的耕種奏報都在這裡了。”

王九思躬身行禮,接過奏報,這才離開。

走出司農寺的時候,王九思心裡還想着,郭駱駝如今依舊是司農寺卿,就已位列凌煙閣。

陛下是想讓朝臣知道,能否位列凌煙閣與官位無關。

即便是一個寺卿也能夠位列凌煙閣,只要你的功勞足夠大。

都說現在這個朝堂是很公平的,這也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朝堂,或許將來位末的小官也能夠位列凌煙閣。

這纔會有這麼多人爲了李唐社稷,前仆後繼,不論出身,官位高低。

這卷奏報是打開的,並沒有用封蠟封存。

王九思打開卷宗瞧了一眼,看着上方的各種記錄,看到了遼東的稻米一年收成,四畝田可以產出一石五的糧食,而司農寺在遼東開闢了近八千萬畝田地。

看到這個數目,王九思愣在原地,他驚詫遼東的田畝數量,按照自己的理解,遼東是黑土地,而且屬於高寒地帶。

遼東不知什麼時候,成了中原的糧倉?

難怪郭駱駝可以位列凌煙閣。

這是何等的功績啊。

王九思回頭看向司農寺,又看到了郭駱駝有些佝僂的背影,再一次作揖行禮,快步跑向了民部。

走到民部的門口,王九思又聽到了官吏們的議論。

聽着從官邸內傳來的沉悶話語,他們是在抱怨現在的御史臺又與鹽過不去了。

王九思將奏報放在了褚遂良的桌上,耳邊依舊是官吏們的抱怨聲。

褚遂良看了一眼奏報道:“我這就去呈給陛下。”

送這位民部尚書離開官邸,王九思還在對田畝數量震驚。

張柬之正巧路過,見到王九思道:“我記得你,當初科舉考試伱就坐在我前面。”

王九思自然認識對方,也行禮道:“見過張典儀。”

張柬之問道:“你在民部任職?”

“不過是微末的文吏。”

張柬之感慨道:“我們那一年許多人在朝中任職都是要從微末任職,你知道盧照鄰嗎?”

“有聽說過。”

“他盧照鄰也不過是崇文館一個管典籍的,我們這些人中唯有裴炎,狄仁傑年紀輕輕就在朝中任要職。”

王九思道:“狄仁傑與裴炎都在蔥嶺一戰立功,在下豈敢與他們相比。”

張柬之又嘆道:“真是可惜吶,爲何當初去蔥嶺征戰的人不是我!”

王九思又道:“如今吏治清明,朝政公允,我等還是有機會的。”

褚遂良又回來了,兩人齊齊行禮。

走回民部,褚遂良道:“陛下有旨,去萊州尋訪能夠用海水製鹽的人。”

幾個官吏聞言,便又匆匆離開。

“王九思,你就不用去了。”

聞言,王九思停下腳步。

褚遂良吩咐道:“你去一趟文學館,找魏王尋找海水製鹽的相關典籍。”

“喏。”

臨走前,王九思又聽到了褚尚書對御史臺的抱怨。

在朝中任職的第一天,王九思很忙,他這一天都在跑,幫着民部遞交各種奏章,一直到了天色完全入夜,這纔回到家中,忙完了一天的事。

中原各地的鹽都是夠用的,何況現在還有青海的鹽。

陛下還是覺得鹽不夠用,命人用海水製鹽。

海水無窮無盡,取之不盡,若真的能用海水製鹽,中原就有了用之不盡的鹽。

深夜,長安城寂靜。

魏昶走入京兆府內,道:“狄書令,我們的人跟丟了,讓慕容順在安西都護府跑了。”

狄仁傑看着書道:“知道了。”

“是在下的人手不夠靈醒。”

“能夠跟到安西都護府就不錯了。”狄仁傑輕描淡寫地道:“下一次他再來長安,還要盯着他。”

魏昶道:“他還會再來長安?”

狄仁傑頷首道:“會的。”

魏昶應聲道:“在下慚愧。”

對狄仁傑來說這不過是一次嘗試,這個慕容順就是一隻老狐狸,不良人能夠跟到這個地步算是欣慰。

幹慶六年穀雨時節剛過,朝中就開始科舉。

科舉的時日很不好,天有不測風雲,科舉要開戰的當天下起了一場大雨。

天空雷聲隆隆,一羣學子都擠在朱雀門下躲雨。

有官吏冒着大雨而來,朗聲道:“陛下旨意,今年科舉延後半月。”

聽到旨意之後,一衆學子這才散去,過了半月再來考試。

早已準備好的科舉考場正在被大雨澆灌着。

李承幹坐在武德殿前,爺爺也有八十七歲的高齡了,舅爺也七十八歲的高齡。

高士廉抱怨着,道:“哼,你個老東西怎麼還不死吶,老朽都要死了,你都快活成宮裡的祥瑞了。”

李淵笑呵呵道:“朕也想死了,那羣小子都不讓朕早點過世。”

“當初老朽就不該聽東陽公主的話養病,越活越久,當真是煩了。”

舅爺講話還是一如既往地抱怨,有些人看多了會煩,活久了他更煩。

李承幹坐在武德殿的屋檐下,聽着殿內兩位高齡老人的抱怨,十分享受地喝着茶水。

陛下的心思是不好猜的,這是宮裡所有人的共識。

李承幹從一旁的鍋中撈出一顆茶葉蛋,一邊吃着蛋,一邊看着漫天的雨水,怡然自得。

高士廉拿着一個杯子,這個杯子是用琉璃所制,道:“現在的琉璃都能做到這種地步了?”

李淵道:“朕就不喜戴那眼鏡,老眼昏花有什麼不好,朕現在過得很開心,放眼看去,滿眼都是美人。”

高士廉打量着手中的玻璃杯,還往桌上敲了敲。

老太公的舉動嚇得一旁的內侍肝膽俱顫,每一次磕碰在桌上,他們就會跟着嚇一跳,雖說這是宮裡燒出來的,可這畢竟是很值錢的物件。

高士廉努着嘴舉起手中的玻璃杯,通過玻璃杯還能看到一個個模糊的人影。

隨後,只聽啪地一聲,這位老太公終於將玻璃杯摔在地上,一衆內侍見狀齊齊下跪。

李淵道:“朕早就想摔了看看其中奧秘。”

殿外,當今皇帝李承幹依舊鎮定自若地吃着茶葉蛋,價值上百貫的琉璃杯舅爺說摔就摔了。

這東西的成本肯定沒有百貫錢,算上人力與燒製的成本,勉強有個五十錢?

舅爺高興就好,隨便摔,孫兒都是皇帝了,他老人家多摔一些都無妨,只要他老人家高興就好。

李承幹心中想着,揣着手而坐,看着雨景面帶笑容。

武德殿內,高士廉撿起一塊碎片,觀察良久,後又道:“這東西摔了可以當兇器吧。”

李淵也湊上前,撿起一片玻璃,細細端詳着,又道:“這果然是假琉璃,真琉璃可沒有這般通透的質地。”

高士廉搖頭道:“當真是好手藝,這圓面是怎麼燒出來的。”

話語剛出口,李淵又自語道:“這假貨該比真的值錢。”

“哼!果然,以前的琉璃就是騙人的,明明可以像這般通透,還要用質地如此差的貨騙老朽。”

武德殿內,說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前隋年前發生的事,當年楊廣賜舅爺一個琉璃珠子,那時候隋末天下大亂,舅爺爲了安頓家人,還賣了那琉璃珠子。

現在想來,原來這珠子這麼不值錢,高士廉想起當初他對楊廣有多麼感恩戴德,現在就有多懊悔。

高士廉隨意年邁,但也是有脾氣的,他大聲道:“楊廣屍骨何在,老朽要將其挖出來揚灰。”

一衆內侍還跪在大殿中。

李承幹依舊坐在殿外,聽着舅爺極爲豪邁的話語,這般年紀的還能如此豪言壯語,當真是佩服。

有內侍腳步匆匆而來,他擡着一個箱子,箱內裝着的是一個個模具,這是用來做活字印刷的。

李承乾道:“工匠們是如何說的。”

內侍回道:“雖說比雕版省力,但若要印刷工整還是用雕版最合宜,這東西說不上好用。”

言罷,他還遞上了圖紙。

外面的雨勢越來越大,偶爾還有幾滴雨水落在陛下的身上,內侍還聽到了殿內老太爺與老太公的低語。

見到又有幾滴雨水落在陛下手中的圖紙上,這內侍忙站到陛下的面前,用自己的後背幫陛下擋着風雨。

這個季節的雨水很涼,後背很快已溼透,不斷地滴水。

李承幹翻看着圖紙,看着器械的一個個的細節,活字印刷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有相應的設備,才能發揮出活字印刷的生產力。

看着印書作坊內的種種器械,前端與後端都有槓桿,反倒是缺少了一種連貫的感覺,少了一些環節,也不知道是哪裡少了。

“朕果然是不懂機械化。”

皇帝也有不擅長的事,工業方面的基礎還是薄弱了。

李承幹又收起圖紙,吩咐道:“交給稚奴,若他能在半年內用這些模具將印書的效率提升兩倍,朕不吝賞賜。”

“喏。”

這個內侍將圖紙放入懷中,而後扛着大箱子的又走入雨中。

第35章 越活越平庸第314章 臘月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200.第200章 皇兄很忙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410.第410章 學子矛盾第318章 稚奴的事業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448.第448章 相聚西州第54章 臣來告老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第150章 仗義出手441.第441章 塞人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17章 他要卷死孤215.第215章 存糧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474.第474章 彪悍又可愛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161章 監察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484.第484章 比試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74章 分寸405.第405章 律法之森嚴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524章 同盟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351.第351章 少了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325章 佳節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113章 班底構成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43章 一朝一夕間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336.第336章 老府兵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499.第499章 千秋殿第168章 一夜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434.第434章 再遇金幣第109章 指指點點260.第260章 談人生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479.第479章 高人指點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329.第329章 這是唐人的智慧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569章 葬了一個時代的昭陵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第524章 同盟203.第203章 河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