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第467章 運糧

第467章 運糧

李承干與徐孝德打量着眼前的大沙盤,整片關中以長安爲核心,四周村縣林立。

“關中的繁榮並不是來自長安,而是來自關中的這些村縣,沒有村縣獨留長安城,關中是繁榮不了的。”

在徐孝德看來近年來,關中修了不少村縣,這些村縣都快將長安城給包圍了,村縣是關中的富裕由來,也是長安的根基,這些年來由各縣發展的作坊,給關中繁榮的確帶來了巨大的助力。

“陛下,今年給各縣又派出去不少人手,修建各縣通往長安的馳道。”

李承幹頷首道:“平日裡你多費心,多看看進度。”

“喏。”

“讓少府監將這個沙盤製成拼圖,送給父皇。”

幾個內侍搬起沙盤,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生怕壞了沙盤上的一個個積木。

當殿內安靜下來,李承幹飲下一口茶水,目光看着奏章,面對國事的時候神志很快就恢復了理性,看清楚眼前的現實的問題,當初的大唐基層是十分空虛的。

這就導致了中樞強大,基層虛弱,且地方治理有所失衡。

現在的朝堂中樞依舊是強大的,同時補足基層人手不足的短板。

就如眼前奏章,于志寧身爲兵部尚書主持遼東的糧食運輸,運輸過程是否執行高效,也恰恰在考驗地方的基層能力。

哪怕大方向是好的,可執行過程中細碎,那也都是空談。

因此,李承幹頷首道:“讓上官儀來一趟。”

陛下的話語聲落下,又有人離開去傳話。

半刻時辰之後,上官儀腳步匆匆走入殿內。

李承幹合上手中的奏章,道:“近來御史臺的諸多事,可還順利?”

上官儀回道:“糾正朝野之風尚可,只是在軍中還有不少矛盾。”

“朕都知道。”李承幹站起身,將奏章放在了一旁的書架,又吩咐道:“派出御史從洛陽沿着運河上游查探,看看糧食從遼東運送下來,過程中是否順利。”

“喏。”

李承幹又道:“過程中不用參與,只是旁觀就好。”

上官儀心中會意,神色凜然再一次行禮,道:“臣領命。”

吩咐完這些事,李承幹一個人站在殿前,感受着入秋後的關中,空氣中帶着的絲絲涼意。

司農寺平日裡的官吏是很少的,郭駱駝是一個很重實事的司農寺卿,他將衆多司農寺的官吏都派往各地,那些官吏會在中原各地查訪各類作物的情況。

現在關中氣候很適宜種麥子,這也是司農寺得出的結論,以至於關中與河北多數都是以種麥子爲主。

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人們開始慶賀豐收。

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是做甑糕,也會有人們進行祭祀。

這個時候的關中是最熱鬧的,李承干與郭駱駝,還有英公走在鄉野間,看到了人們宰殺牲畜正在歡慶。

“有人說朕所治的社稷有貞觀之風,可朕怎麼想都不覺得像貞觀一朝,現在也沒有像當年這麼大的規模的戰爭了。”

郭駱駝道:“人們有了充足的糧食就不會想着打仗了。”

李承幹想過,如果關中的幾百萬人口能夠搭建起一個簡單的工業模型,關中的財力與生產力足夠支撐李唐兩百年了,況且現在的關中正在往這個方向走着。

哪怕河北遼東再一次凋零,只要關中的根基還在,也不懼怕中原各地的抗衡。

關中幾百萬人口,獨挑大樑就夠了。

再者說現在的父皇還沒有成爲先帝。

李承幹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接過旨意,遞給他道:“郭寺卿,聽聞你是豐樂鄉人,朕聽聞那個村子人口不多,但朕願將豐樂更名爲豐樂縣,賜豐樂縣縣公。”

聞言,郭駱駝忙行禮道:“臣謝陛下。”

李承幹又道:“再賜殿中侍御史,如有奏報可以在朝堂上直接遞交。”

“喏。”

郭駱駝惶恐地站在邊上。

李承幹擡首道:“種地是要與天時地利做打算的,朕還要憑藉你的才能治理社稷,伱依舊任職司農寺卿。”

郭駱駝的神色終於輕鬆了許多,道:“臣只會種地。”

看到遠處人家的用香火只能祭祀着,這是人們在秋季裡慶賀豐收的節日。

李承幹很喜歡這種景色,又道:“也好,凌煙閣的功臣無關官職高低。”

郭駱駝是很簡單的人,他不像許敬宗那樣有着複雜的心思,也有着上進心。

郭駱駝是一個沒有強烈上進心的人,他說他只會種地,簡單到一心種地。

這個時節的風還是很乾燥的。

吹得孩子們的臉頰通紅,田地裡還有幾個孩子一起騎在一頭牛的背上。

李承幹這纔想起來,人們用來耕地的牛,也比以往更多了。

當秋日裡,人們還在慶賀豐收,這位皇帝在夕陽下回到了長安城。

郭駱駝手中拿着旨意,目送着陛下,這一次的封賜沒有在朝中宣讀,而是直接給了旨意。

本來,郭駱駝也不想自己太過受人矚目,這樣其實很好,陛下有識人之明,郭駱駝心中感激,再一次行禮。

若是在朝中宣讀旨意,並且讓所有人都知道,郭駱駝心中反而會覺得不好受。

眼看着遠方的太陽就要沉入視野盡頭的地平線,郭駱駝也帶着旨意回了家。

關中秋季度過了乾燥的幾天,今年的秋雨比往年來得更晚,秋雨欲來風滿樓,秋風吹過皇宮宮殿各處靜謐的過道,一場雨水隨風落下。

小鵲兒伸出手掌,接住一些從屋頂落下的雨水,這位小公主擡首問道:“今年的雨水好涼呀。”

侍女問道:“公主殿下,往年的秋雨不涼嗎?”

小鵲兒搖頭道:“去年的秋雨就沒有這麼涼。”

這孩子的記性尤其好,不論是讀書還是對各種事物的記憶,雖說沒有到過目不忘的地步,簡短的文章只要讀幾遍就能夠背誦了。

更不要說她自記事以來總是記得以前的種種瑣碎事,寧妃找不到以前的舊物時,她總能第一時間想起來。

可能是十歲不到的孩子,記憶力應該都是極好。

“該寫字了。”

聽到母妃的話語,小鵲兒聞言,揣着手走入殿內,走到桌邊還未坐下,她依舊揣着手,又皺了皺鼻子,擡首問道:“父皇是不是做甑糕了?”

寧兒道:“是啊,等你寫完字就能吃甑糕了。”

她咧嘴一笑,便坐下來開始寫字。

殿外的秋雨更大了,當風吹過的時候,甚至能夠看到雨水飄灑在地上的漣漪。

小鵲兒寫完今天的字,見爹爹真的端着甑糕來了。她高興一笑。

她又帶着妹妹與弟弟坐在兩儀殿前,吃着甑糕看着雨景,很是安靜。

李承幹剝着茶葉蛋,一邊與蘇婉,寧妃說着話。

兩儀殿經過幾次修繕之後,加寬了屋檐,不論外面的風雨有多大,雨水都飄不進殿內。

有內侍走入殿內,遞上一份奏章道:“陛下,御史臺的奏章。”

夫妻間的話語被打斷,李承幹拿過書信看了眼,奏章是上官儀遞來的,說的是他已派人跟着兵部的官吏前往了遼東,會一路在暗中查探。

幹慶六年十一月,遼東的糧草從涿州一路南下,送往洛陽。

一袋袋的糧食被人們扛上了大船中,隨着船伕的一聲大喊,船隻順着河道從遼東而下,一路前往洛陽。

在各路鄉民將糧食運來之後,朝中給了他們足夠的買糧銀錢。

在駱賓王的目光中,他看到了鄉民將糧食交給朝中得到了錢之後是多麼地喜悅。

駱賓王的目光再看向河道,已有船隻出發順流一路而下。

“老師,這運河真是楊廣開鑿的嗎?”

李義府道:“當然不是了。”

駱賓王疑惑道:“不是嗎?”

李義府又道:“是人們開鑿的。”

駱賓王頷首道:“學生明白了。”

糧食又裝滿了一船,李義府帶着駱賓王藉着客商的身份也登上了這艘大船。

正值涿州下着大雪的時節,十三歲的駱賓王坐在船頭上,他的目光看着遠處的風光,盤腿而坐,感受着迎面吹來的風雪。

有個同齡孩子上前道:“你不怕冷嗎?”

駱賓王收緊身上的大氅道:“不冷。”

那孩子也在一旁坐下,他看向四周同樣正在行進的船隻,道:“叔父說往後的大唐會以運河爲要道,運河的中心就是洛陽,只是叔父想不明白皇帝爲何不遷都洛陽。”

言罷,這個孩子又道:“我叫楊炯。”

駱賓王依舊面帶笑容,又道:“你叔父也在朝中爲官?”

楊炯道:“正是。”

駱賓王擡首,面帶笑容道:“你們真好,家父早早就過世了,我連家父長什麼樣子都不記得了。”

“啊……”楊炯一時語窒,他又道:“我也快忘了,我要去長安,你叫什麼名字。”

他笑道:“我叫駱賓王。”

兩個孩子似相同的過去,現在要一同前往長安,相約同行。

船上有了一些積雪,一直到了夜裡當船隻離開了涿州地界,這場風雪才停。

夜裡很是寒冷,船上的落雪很快就結成了冰渣子。

船艙內,李義府沒有穿官服,又道:“你要是覺得冷,可以去穀倉睡。”

駱賓王在被窩裡凍得直打擺子,又道:“不冷,能睡着。”

聽這個孩子很是倔強的樣子,李義府也不再言語了,他將油燈拔亮了一些,就在搖搖晃晃的船艙中書寫着沿途而來的見聞。

御史臺一共安排了十六名御史,就在河道沿途的村縣中,按照上官儀的意思是要看看沿途的村縣是否聽從調度。

朝中不是僅僅將官吏派到各地就可以的,還是要看各種風聞,以及各地的治理情況來做判斷,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可以留在地方任職。

翌日,當船隻停靠之後,已從涿州來到了河間州。

船隻一停靠就有民夫將糧草運送到大船上,要運送的不僅僅是遼東的糧食,沿途而來的道州,也需要將糧食運入船上。

駱賓王腳踩在實地上,與楊炯短暫告別之後,就與老師走在這處岸口。

兩人來到了一間食肆,打算吃點吃食。

正吃着就看到了三兩個穿着圓領官服的人也走入這裡,他們坐下來就抱怨着。

“你說朝中是怎麼回事,這天寒地凍的還要我們運糧。”

“你敢忤逆朝中嗎?有苦就吃着吧,現在的皇帝有多麼嚴苛你知道嗎?西域的樹都種到沙州了,再過幾年都要種到安西都護府了,現在還缺人手。”

“唉,我們這些人是一年比一年忙,你看看那些支教的夫子,他們還不知道等他們支教回來以後會比我們更累。”

這些話語停在耳中,讓駱賓王感到格外地氣憤,他剛要站起身喝罵,就被一旁的老師按住了。

李義府知道這孩子向來是疾惡如仇,壞人和好人分得清楚,就是性情有些沉不住氣。

每每看到駱賓王這樣,李義府就想到了以前的自己,若當年在博州自己能夠沉住氣,或許那個啞巴就不會死了。

那三個官吏口中依舊有抱怨的話語聲,他們抱怨完,忍受着寒風走到酒肆外,開始安排糧食的調運。

李義府始終坐在食肆內看着,這些官吏就算再有怨言,也不敢當場發作。

因現在的監察力度十分嚴格,鄉民是可以上奏的,哪怕被地方官吏欺壓,鄉民可以一步步上告,甚至上告長安。

在這片岸口停靠了一天,後方還有船隻正在南下,駱賓王見到老師與一個農夫正在交談着,待交談完這才重新登船。

楊炯與他叔父姍姍來遲,差點沒有趕上船。

“駱賓王,你知道玄奘嗎?”

“當然知道了。”

楊炯坐盤腿坐在船頭,看着遠處開闊的河邊,又道:“當年在寒山寺,玄奘教過我要如何讀書。”

“他不是還俗了嗎?”

“嗯。”楊炯道:“我也聽說了,叔父說玄奘與皇帝有過約定,咦!你見過皇帝嗎?”

駱賓王搖頭。

楊炯一臉憧憬地道:“真想去看看長安,看一看皇帝,聽說現在的皇帝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這麼厲害的皇帝在歷朝歷代都罕見。”

駱賓王一想到自己的老師能夠見到皇帝,臉上就浮現了驕傲的笑意。

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286.第286章 轉變第181章 老師家事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514章 驚蟄第56章 告老辭官第150章 仗義出手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467.第467章 運糧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497.第497章 規矩成明文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168章 一夜第50章 天分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376.第376章 封禪第86章 補貼與孝順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288.第288章 皇帝的中年危機第116章 用心險惡第517章 大宛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554章 無底洞467.第467章 運糧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314章 臘月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5章 你猜我猜?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第73章 “肥羊”第17章 他要卷死孤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65章 難免的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309.第309章 發兵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186.第186章 杜正倫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第522章 玄奘走過的蹤跡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第545章 關起來的權力第48章 恢復寧靜的東宮(今晚凌晨零點上架)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457.第457章 李義府回朝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411.第411章 又來賠罪的老丈人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39章 解釋不清的誤會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480.第480章 鄭公話語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42章 正義的一戰365.第365章 宴席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第2章 “人肥”265.第265章 母后與妹妹的安排第6章 小女徐慧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93章 苦惱的舅舅第554章 無底洞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469.第469章 百代之過客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536章 成了傳說208.第208章 大唐飛虎隊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520章 戰前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第526章 謀士與險地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