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

bookmark

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

李世民看着地圖稍稍頷首,尋找着需要指正的地方。

穿着道袍的明達道:“皇兄,父皇可以祭祀了。”

李承幹又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拿了告祭的書卷,看了眼身後的孩子們,於菟爲首的一羣孩子,穿着新衣裳正自在地玩鬧着。

面對道祖的畫像,父子兩人下拜行禮。

這並不是大祭祀,這只是除夕時節,用來祭奠自家先祖。

李家的先祖是不是道祖他老人家也不可知,他老人家認不認當了皇帝的李家,反正道祖也不會開口講話。

當祭祀完成之後,父皇又問起了國事。

一張地圖放在父子面前,李世民蹙眉看着地圖道:“天山腹地當真有十萬畝田地?”

“建設安西四鎮,建設安西大都護府就是爲了屯田,龜茲是一片富饒的地界,算上北廷焉耆還有五十頃地。”

李世民看着地圖上所畫的巨大屯田之地,撫須不語。

李承乾道:“當初征戰怛邏斯城又撤回,就是擔憂後方馳援不濟,有了屯田就能夠駐防兵馬,況且還有坎兒井,用安西四鎮將西域連成一片,建設好安西都護府,就能夠與大食人抗衡了。”

“現在司農寺的官吏大多都派往西域了,他們還在想着要種什麼,總不能都種棉花。”

李世民道:“朝中的事如何,朕聽聞你近來要做不少事。”

“兒臣要建設安西大都護府,向東還要建設運河的漕運,東西兩邊一起做事,不論是文臣還是軍中,來年必定會很忙。”

正說着話,坐在輪椅上的爺爺又睡着了。

現在的爺爺總是這樣,到了這種高齡,隨着身體越來越虛弱,總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睡着,睡醒之後又想不起來自己在哪裡,總是要等身邊的勸說之後,良久纔會想起來身在何處,何時。

話再說回來,李承幹又拿出另外一幅地圖,道:“漕運必須拿在社稷手中,才能惠及運河兩岸的萬民,經過這幾年的清理,運河兩岸的地方勢力都被拔得差不多了,這條運河也該發揮些成效了。”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喝下一口茶水,“輔機近來一直在隴右那些大族間走動。”

“兒臣自登基以來確實沒有顧慮他們的利益。”

“你舅舅爲此費心不少。”

李承幹揣手端坐着,道:“兒臣有必要考慮他們的利益嗎?”

李世民緩緩搖頭,“倒是不需要。”

“倒是有些人的利益,兒臣必須要考慮。”

“嗯,你說說吧。”

“兒臣看了歷年來鄉民與軍中行伍將士們的書信。”

李世民沉聲道:“書信?”

“嗯。”李承幹從袖子裡拿出一卷褐色的布絹,道:“這是邊關將士送往家中的家書,這些家書讓人蒐集了不少,有些人家的孩子去當了府兵,而他們的家人就當去邊關的兒子已死了,兒臣雖說讓京兆府照顧邊關將士們的家眷,也讓他們善待老府兵。”

“可兒臣還想多做一些事,往後崇文館隨軍,讓崇文館給軍中的將士寫家書,家中但凡子嗣進入府兵,不僅要增加口分田,還要按照月俸將將士們的錢餉送去家中,他們的家眷可以得到房屋,醫治與他們的孩子能夠讀書。”

見父皇也不言語了,李承乾道:“父皇當初是天策上將,兒臣雖不是將領出身,但我們李家不能忘了那些將士。”

於菟看罷書信道:“爹,爺爺!孩兒要當將軍。”

李世民瞧了一眼孫子,無視了這個孩子的話,又神色平靜道:“你安排吧,朝中用度一直都是你在安排,這些事你去辦,朕也放心。”

“嗯。”

“你是皇帝了,這些事不用與朕說的,若軍中的老將軍們需要朕去知會,你只管去做便好。”

李承幹頷首,“謝父皇相助。”

幹慶七年二月,上元節這天,朝中召開了大朝會,長安城的坊民們多數匯聚在朱雀門外,看看今年是不是有新的國策張貼出來。

早在去年的除夕之前,朝野就傳聞要開設漕運,也不知道如今情形如何。

人們站在朱雀門,隱約能夠看到遠處的承天門,倒看不見太極殿。

有內侍快步來到朱雀門前,朗聲道:“今有人勸諫陛下遷都洛陽,自武德,貞觀以來皇帝皆扼守關中,朕自知關中建設還未結束,斷不離開,望勿要再議。”

第一次旨意傳出來了,這幾乎是每年的慣例,又有人勸說皇帝遷都了,皇帝又一次拒絕了。

旨意被張貼在朱雀門邊上,人們正在圍觀着。

又有旨意傳了出來,內侍太監朗聲道:“陛下旨意,提高天下各道州折衝府府兵,天下兵馬皆提高錢餉五成,戍守邊關將士提高錢餉三倍,子女家眷增設口分田,給予房,醫,教,凡戍守邊關將士上至大將軍,下至隊正,兵士皆如是。”

這道旨意一出來,一經唸誦就引起軒然,皇帝的旨意頗有一種一人戍守邊關全家無憂的架勢。

越來越多的人擠向朱雀門,想要看清楚這道旨意,已有人抄錄下來分發給後方的人。

幹慶七年,上元節的這場朝會,皇帝的旨意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坊間傳播着。

高士廉對老將軍李大亮道:“你看看,這等風景此生可有見過?”

李大亮看着在朱雀門擁擠的人羣,人們就差衝入朱雀門,去皇帝的面前傾聽旨意。

近年來,想要聽皇帝旨意的人越來越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朝中的旨意開始與最最尋常的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就導致人們時刻關注朝野的風聲。

李大亮道:“老夫沒見過歷代的光景,可這光景老朽的確是第一次見。”

高士廉滿意地點頭。

接下來又是第二道旨意,內侍朗聲道:“陛下旨意,修建關中十二座糧倉,儲糧五千萬石,由洛陽轉運,兵部,工部共同主持,各縣聽從號令。”

關中人口三百萬有餘,若能夠在關中儲備五千萬石糧食,即便是保持現在的人口增長,數年內關中不用擔心會鬧糧荒。

皇帝終於出手要遏制住糧價,人們紛紛猜測皇帝是希望關中的糧食價格能夠降,降到六錢一斗?

高士廉低聲道:“又是錢糧,又是兵馬,朝中官吏越來越累了。”

李大亮笑道;“恐怕又有不少人要辭官了。”

高士廉也面帶笑容,“陛下從不在乎那些辭官的人。”

換作是以前,貞觀一朝若是有人要辭官,太上皇是一定會挽留的。

但如今的皇帝不同,現在的皇帝不會與朝臣討價還價,想要辭官的一概都準了。

當年兩位輔政大臣離開,皇帝都沒有多加挽留。

接下來又是關於建設的旨意,大抵上都是一些鼓勵生養孩子,並且增加房屋建設的事。

一直到了午時,太極殿已接連給了五道旨意。

午時過去了半刻,又是一道旨意,“御史臺增補河道巡查官吏,工部安排工匠,由魏王與吳王主持。”

人們還在消化着這道旨意的深意,緊接着又有旨意傳來。

“官以正氣持之,人間無正氣,則國不寧,鄭公勸諫之言以警醒世人,命崇文館編撰《文貞錄》願貞觀年間軼事流傳不止,命弘文館編撰《貞觀政要》”

這道旨意就顯得很簡單了,只是兩道編撰書籍的旨意。

自兩晉南北以來,禮法一度喪亂。

以前還在爲儒道兩家爭論,治國或以儒,或以法家,又論王道……

不過幹慶一朝並沒有受限於此,在諸多古老治國理念的學說中,陛下哪家都沒有選,而是選了一個對大唐意義深遠的人,魏徵。

《文貞錄》的文貞二字便是魏徵的諡號,皇帝又將鄭公擡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治國理念與朝政主張,以鄭公的思想爲主,以唐律爲核心,教化官吏。

或許這種方式,並不會引起太多人的爭論,也不會像儒家典籍那樣,動輒引起長達數十年的爭論,那種爭論會令國家長久沒有核心的治國理念,以至於陷入混亂。

因此,幹慶一朝的理念很明確,且簡單。

明確的點明鄭公的主張,戒奢以儉,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居安思危,善始慎終……

皇帝將鄭公作爲天下文人的標榜。

魏徵的話語所有人都要背誦,孩童從蒙學開始就要通讀。

在這個手腕強硬又極度集權的皇帝安排下,今年的朝會上大唐幹慶一朝,文治的主要基調就此定下了。

也不知是從哪裡飛出來一隻鷹,或許是哪個胡人帶入長安城的,它撲扇着翅膀從長安城的坊市掠過,越飛越高,又掠過了圍得水泄不通的朱雀門。

承天門後,視野的盡頭就是太極殿。

皇帝坐在太極殿內,神色平靜地聽着殿內朝臣們的爭論。

今天是新年的大朝會,這位皇帝穿着隆重的天子冠服,目光所及是滿朝的文武官吏,以及太極殿前一眼看不盡,從太極殿一直排列到承天門的文武臣子。

李承幹也見到了那隻飛掠而過的鷹,陽光下甚至能夠看到它羽毛的顏色。

大殿內,從蔥嶺而來的使者,正在用生疏的關中話,唸誦着大食人的國書。

這是大食第四任阿里發所寫的國書,國書內容無非就是願與大唐交好,大食願意與大唐交好,從此互爲友鄰。

他的話語聲落下,李承幹依舊端坐在皇位上,面色平靜沒有話語,其實心裡很不喜歡這些話。

許敬宗站出朝班道:“陛下,大食人如此自持,竟要與天可汗平起平坐?”

郭正一站出朝班道:“大食應該派出使者前來大唐,向大唐俯首稱臣。”

樑建方站出武將一列的朝班,朗聲道:“陛下!末將附議!大食人如此張狂,孰不可忍!”

英公還是站在武將一列的最前面,穿着如今當朝一品的朝服,沉默不語,巋然不動。

在對外的立場上,文臣武將站在了統一戰線上。

褚遂良道:“許尚書頗有鄭公當年之風,陛下!臣以爲大食哈里發該來太極殿請罪。”

那大宛國而來的使者跪拜在地不敢言語。

眼下諸多國事都吩咐完了,李承乾道:“當初蔥嶺一戰,是因你們蔥嶺諸胡幾次劫掠,朕幾次派使者說和,爾等卻不聽,昔日怛羅斯一戰,大唐是爲了護衛伊犁河,那時大食人膽敢冒犯我大唐的國事。”

“現在大食一句求和,這件事就這麼算了嗎?”說着話,李承幹緩緩站起身。

羣臣見狀,當即齊齊行禮。

“大唐與蔥嶺諸胡的恩怨不用外人插足,當初大食人衝撞我大唐兵馬的賬,朕早晚要與他們算。”

皇帝的話語清晰且有力,落在每個人的眼中。

英公李績率先行禮,道:“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羣臣跟着山呼。

李承幹一揮寬大的衣袖,眼神帶着寒芒盯着這個大宛國而來的使者。

這位使者跪拜在地,似乎感覺到陛下冰冷的目光,正不住發抖着。

“朕告訴你,大食與大唐還有賬沒有算清楚,在此之前,朕不會考慮任何的議和條件。”

“喏……喏……”大宛使者牙齒都在打哆嗦地應道。

天可汗的氣場強大,光是聽那話語,就令使者跪在地上顫抖不止。

李承幹也道:“各部依照中書省安排,各自施政,退朝。”

羣臣再一次行禮。

太極殿內還沒有人挪動腳步,直到陛下離開,徹底看不見陛下的身影之後,纔有人大口呼吸。

今天散朝的時候,羣臣依次離開了太極殿。

只是,今天,衆人離開太極殿之時出了一點意外。

那個替大食帶來國書的大宛使者在太極殿的臺階跌倒了,發出了一聲慘叫,摔下了臺階。

再看他摔倒在地,抱着腿,看來是膝蓋受了傷,而從膝蓋的彎曲程度來看,一條腿顯然是廢了。

“蔣師仁!”有御史大喝道:“大殿前,你竟然行兇!”

朝臣紛紛停下腳步,只有英公依舊一路走着,對身後的動靜沒有任何反應。

見周遭的朝臣紛紛停下腳步,蔣師仁一臉不在乎地道:“我行兇?我行什麼兇!”

第52章 爺孫倆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夢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56章 告老辭官388.第388章 大赦天下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533章 冬至大壽353.第353章 漫長的辯證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121章 負重鍛鍊501.第501章 飛雪與麻煩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412.第412章 帝國的養分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303.第303章 玄奘的歸心第517章 大宛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71.第471章 河東裴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510.第510章 想鄭公了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202.第202章 掃興的人368.第368章 新設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255.第255章 明智的對手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409.第409章 今有唐人種樹486.第486章 漕運之爭503.第503章 老君山第513章 華清宮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第51章 守備長安的太子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第74章 太子拜師365.第365章 宴席349.第349章 事關尊嚴第572章 長安再見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145章 貞觀八年的尾巴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37章 舅爺與舅舅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第141章 陳倉縣尉285.第285章 生產瓶頸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第323章 新爺孫第512章 倒春寒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128章 風波乍起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433.第433章 兩國使者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483.第483章 運河運河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07章 太子的欣賞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98.第298章 中秋304.第304章 寒冬第5章 東宮前任屍骨未寒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170章 多錢善賈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第138章 從不退讓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第65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301.第301章 親衛第547章 天可汗的旨意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第83章 頡利的近況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第161章 監察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