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認真的一箭

殿外的凍雨還在下着,關中溫暖驟降,凍得猝不及防,東宮的菜種得早,也不知會不會凍壞了菜苗。

李承乾喝下一口熱茶,沒有第一時間答應,而是看向一旁,“於詹事?”

于志寧連忙回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先是擺了擺袖子,一手放在膝蓋上,目光打量着武士彠,道:“現在朝中要告老還鄉,大概是個什麼樣的章程?”

“回殿下,按照官階,若尋常侍郎以下,吏部批覆便可以,倘若侍郎以上則要陛下批覆。”

李承乾笑了笑,道:“應國公,爲何不去驪山向孤的父皇告老辭官。”

“臣……”武士彠欲言又止。

與去年相比,如今太子殿下表現出來的談吐越發強勢。

當初還是那位謙遜的太子,平易近人。

徐孝德坐在太子身邊,全神貫注,不敢疏忽殿下的半句話。

шшш .тTk Λn .¢○ 這位太子殿下,這一年成長得未免太快,言語間已有了威嚴。

“應國公不用拘謹。”李承乾嘆道:“今年,告老還鄉的官吏太多了。”

于志寧,徐孝德,武士彠三人皆是沉默。

就是因高士廉爲,虞世南,王珪等人一步步退出朝堂,正值權力的更替階段。

如今這個朝堂,權力交接還是很順利,舅舅平穩過渡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

房玄齡掌僕射之位,主持朝政手握大權。

當年跟隨父皇的秦王府舊人,一個個閃亮登場。

老人們也一個接着一個離開。

徐孝德遞上一份奏章,道:“殿下,這是應國公這些年的行狀。”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老徐,潼關的水位如何了?”

“回殿下,稍有起伏,可依舊比往年低了一尺。”

言罷,見殿下也沒打開奏章,而是放在一旁沒打算當場看,徐孝德只能蹙眉低着頭。

大風還在呼呼吹着,可以聽到凍雨沙沙落在地面的動靜。

李承乾擡頭又看武士彠,緩緩道:“應國公,不是孤不答應您告老,此事還要與房相他們商議,還望您不要着急。”

“喏。”武士彠躬身行禮,“老臣先告退了。”

看他轉身就要離開,李承乾又道:“徐長史,送送應國公。”

等徐孝德與武士彠一起離開,于志寧低聲道:“殿下,其實徐長史一直是個熱心腸的人,自從應國公來長安,已爲他奔波多日。”

李承乾看着徐孝德的奏章,都是這些年武士彠在中原奔波的種種事蹟,武德八年調任揚州,武德九年調任豫州,又是出任利州,再是調任荊州。

大半個中原自南向北,都快被他走遍了。

其實武士彠算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只不過在大唐能臣人才輩出的年代,貞觀一朝羣星閃耀,大唐的人才都快變得不值錢了。

武士彠也在房玄齡,岑文本,或是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人的光輝下淹沒。

再者說武家是商賈出身,當年爲了資助涇陽起兵的皇爺爺,幾乎是用盡了家產。

光憑武士彠與皇爺爺的交情又能如何?

可現在坐在皇位上的是父皇

如果父皇還看當年交情,用還人情的方式補償他們,兌現當年的許諾,這朝堂早就亂得不成樣子。

就如當年的關隴門閥支持皇爺爺起兵,當年的承諾都是皇爺爺給的。

現在呢?

父皇即位之後,根本不搭理他們關隴門閥。

當年情面,哪有社稷重要。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低聲道:“以往武家都是經商的,他們現在還經商嗎?”

于志寧回道:“不再經商了,應國公前來告老也有緣由,他的家眷都在幷州,而現在他的身邊只帶着一個小女兒,多半是回鄉心切。”

李承乾吃着茶葉蛋,也給於志寧一顆,“於詹事?”

于志寧剛剝了蛋殼,還沒吃,只好又將剝了殼的茶葉蛋放入碗中,端坐着道:“殿下請講。”

“你這些天一直都在中書省辦事。”

于志寧道:“正是。”

“來年科舉的事準備如何了?”

“回殿下,在來年六月便能開科舉,今年休沐之後,房相會主持將佈告傳下去,告知中原各縣。”

李承乾盤算了一番,要等休沐後讓各縣張貼布告,前前後後的時間還挺緊張的。

于志寧拿起剝好的茶葉蛋,咬下一口仔細品嚐着美味。

“科舉的會糊名嗎?”

“糊名?”于志寧嘴裡還嚼着茶葉蛋,好奇道:“糊名是何意思?”

李承乾比劃了一番,又解釋了一番。

于志寧大致會意,頷首道:“爲何要在捲上糊名?”

“若有人看到名字籍貫,徇私了該如何是好?”

于志寧將吃了半顆的茶葉蛋放入碗中,皺眉思量道:“既然是朝中主持科舉,自然是公正的,登科及第亦是看各家文章,若糊名,是朝堂不信任士子,還是士子不信朝堂,這可不是君子之道。”

“於詹事,平時讀聖賢書多嗎?”

于志寧道:“已很久沒看了。”

“那孤再問你。”李承乾放低聲音道:“假如,孤是說假如,往後的科舉成了考官的斂財之道,真有人徇私又該如何?”

于志寧神色中多了幾分懼色,緩緩道:“會死很多人的。”

科舉制度還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制度需要完善。

再者說在隋朝以前,中原的選官制度所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是地方鄉紳或是大族來評價一個人的資質。

這種看身份,看出身,甚至看父輩身份,家世來判斷一個人的德行與才學的選官制度。

竟然延續了數百年?

也就有了之後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搞笑情況。

上品官吏中沒有出身貧寒的人。

往下的人才中,卻沒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世家大族能夠成爲延續數百年,甚至左右皇權,都是這幫混賬害的。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

世家的壟斷就是學得好,不如生得好,主打一個任性一個認命。

科舉要開了,李唐的社稷要和世家叫板了,估計又要死不少人。

于志寧低聲道:“開科舉也就罷了,看朝中官吏任用幾成世家子弟,若一概不用世家子弟,那些人多半又會痛罵陛下。”

李承乾道:“怎麼?我們開科舉還要看他們臉色?”

聽殿下這麼說,于志寧欲言又止。

“呵呵,孤真是越來越喜歡這個世道了。”李承乾搖頭笑着

等殿外凍雨稍稍停歇的時候,于志寧才離開東宮。

李承乾獨自坐在殿內,這個于志寧沒有否定糊名的必要性,只是答應了會給中書省遞交奏章。

走出崇文殿,陰沉的天空,還有些細雨在下。

還沒到用晚飯的時辰,小福已經在廚房忙碌了。

李麗質又來了東宮,她與寧兒坐在一起說着話。

李承乾獨自坐在殿內,看着一塊鐵出神。

“皇兄,你在做什麼?”

“孤在想殺人的事。”

“殺人?要殺誰?”李麗質當即看了看殿內,目光掃視四周。

“沒什麼。”李承乾又換上一副溫和的笑容。

小福端着一個陶鍋而來,她將鍋放在殿下面前,道:“殿下,東宮的規矩,一定要按時用飯。”

李承乾拿過筷子,打開這個砂鍋,裡面有蘿蔔,芹菜,還有些麪條與肉丸。

一個簡單的砂鍋,便是今天的晚飯。

小福又道:“殿下要好好吃飯,這也是東宮規矩。”

李承乾吃着飯,點頭道:“孤知道了。”

“嗯。”小福這才滿意點頭,又拿出另外兩個砂鍋放入食盒中,低聲道:“公主殿下,吃的時候記得用爐子熱一熱。”

李麗質笑着接過食盒笑着道:“小福的手藝真是越來越好了。”

本來東宮的飯食一直都是寧兒在做的,只不過她的天分與手藝確實沒有小福來的好。

做飯這種事,自然就落在了這個丫頭的身上。

雨水淅淅瀝瀝下了一晚上,凍雨過後天氣更冷了。

翌日,早朝不到半刻時辰就結束。

近來的早朝越來越清閒。

與平時一樣,李承乾在武德殿前練習箭術。

李淵撫須看着靶子,頷首道:“承乾,你的天分很不錯。”

李承乾道:“因孫兒心中有殺意,所以今日手感很好。”

又是一箭射出,箭矢命中靶心。

之後太監又將靶子放在更遠的地方,朗聲道:“太子殿下,有六丈了。”

李淵笑道:“是什麼人讓朕的孫兒有殺意了。”

李承乾道:“皇叔說世家都是蟲豸,那些人都該死,孫兒想要將他們用箭矢釘在牆上。”

“還是孝恭說的?”

“沒錯。”

李淵蹙眉道:“不對呀,朕記得孝恭昨日一早就去了驪山。”

“孫兒與皇叔心有靈犀,他在夢裡與孫兒說的。”

李淵神色擔憂,叫來一旁的太監小聲道:“朕聽說承乾小時候的病應該好了纔對?”

“老奴不知。”

見到這個孫兒又是一箭放出,箭矢在靶子上卻沒有落在靶心,李淵還是朗聲道:“好箭術!”

其實在場的太監都知道,太子殿下的箭術放眼軍中算不得什麼。

根本上來說,尋常的士卒的箭術都比殿下好。

那又有什麼辦法呢?

誰讓太子殿下是這位太上皇最疼愛的大孫子。

有一個太監領着一位穿着錦服的小胖子而來。

這個胖子不是別人,正是魏王李泰。

等李承乾搭箭拉弓而起,李泰當即躲遠了幾步,腳步匆匆來到皇爺爺的身後。

李淵笑道:“青雀,你從驪山回來了?”

昨夜的雨水到了早晨才停,現在的地面還有些溼漉漉。

李泰行禮道:“孫兒牽掛括地誌的編撰,便提前回來了,今日早晨就到長安的。”

而後,他又行禮道:“皇兄。”

李承乾依舊拉着弓,道:“青雀回來就好,孤一個人監理朝政正好忙不過來。”

李泰又道:“這些天父皇時常過問朝政,朝野上下對皇兄都予以讚譽,父皇很欣慰。”

“嗯,那就好。”

兄弟倆人的談話話裡有話。

大孫兒監理朝政,守備長安真的很忙嗎?

明明他很清閒,清閒得都能夠來武德殿練箭術。

李淵笑着打開一旁的鍋蓋,撈出一顆茶葉蛋,遞給他道:“青雀,這是茶葉蛋,你皇兄想出來的吃法。”

“謝爺爺。”李泰的一舉一動都很有禮數,也很板正。

相比太子殿下時常慵懶,魏王殿下行禮的姿勢令人挑不出毛病。

李泰吃着茶葉蛋在皇爺爺身側的椅子上坐下來,他低聲道:“聽聞皇兄給文學館安排了一個波斯人當編撰?”

李承乾點頭沒有否認,等遠處的有太監將靶子上的箭矢都取下來了,繼續射箭。

平日裡,太子也就隨心練箭,今日練得最久。

李承乾拿過太監遞來的箭矢,又鬆了鬆筋骨道:“那個波斯人掌握着波斯與西域來往的要道,孤想着是不是對伱編撰括地誌有幫助,便讓人送到了你的文學館。”

“謝皇兄指點。”

“孤還將括地誌的綱要擴充一番,也不知是不是合你心意,你不要覺得皇兄多事就好。”

“怎會覺得皇兄多事,皇兄地指點,弟弟一定參詳。”

李承乾放下了長弓,坐下來喝着水。

李泰又行禮道:“孫兒先去看望母后。”

“嗯,去吧。”李淵還是面帶欣慰的笑容,李泰的個子沒有承乾高,長得也胖了一些,但也是個懂事的孩子。

李淵又道:“承乾,你練箭術不能心焦氣躁,你……”

話還沒說完,李承乾拿起一旁的角弓,拉弓搭箭,又是一箭射出,箭矢帶着呼嘯聲正中靶子中心。

剛剛還怎麼都射不中的靶子,這一次竟然正中靶心。

“爺爺,孫兒的運氣很不錯。”

這一次就連李淵也有些動容,這麼認真的一箭不像是運氣作祟。

言罷,李承乾放下了角弓,朝着自己的東宮走去。

李淵剝着茶葉蛋的蛋殼,緩緩自語道:“朕的大孫兒有心事了,男兒有了心事是長大了。”

老太監又道:“太上皇,這個茶葉蛋不能多吃。”

“你們幫着朕一起吃。”

滿滿一鍋的茶葉蛋,實在是吃不完,讓一旁的幾個太監都面泛苦色。

第62章 對錯468.第468章 盛世不白來第573章 終章第138章 從不退讓217.第217章 孤不懂這些的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127章 遊園453.第453章 元宵前後第177章 遠大的理想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371.第371章 虎牢關289.第289章 戍守北疆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467.第467章 運糧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102章 科舉揭榜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第536章 成了傳說第50章 天分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第316章 人的孤獨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第15章 你猜我猜?第13章 耿耿於懷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第109章 指指點點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270.第270章 新家267.第267章 蘇亶365.第365章 宴席424.第424章 重逢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63章 杖責第517章 大宛279.第279章 清查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560章 皇帝的清閒第534章 人前人後的禮部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五 嘴上不饒人第180章 喜歡與人交談307.第307章 太子的實習期332.第332章 中年危機的布衣之交第6章 小女徐慧441.第441章 塞人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458.第458章 美麗的雨景401.第401章 唐蕃之交第109章 指指點點219.第219章 調令451.第451章 再見了,玄奘第512章 倒春寒390.第390章 上官庭芝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532章 能有幾個玄奘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74.第274章 新年第154章 陳年舊事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424.第424章 重逢241.第241章 雪災(感謝唐萌少主的盟主)371.第371章 虎牢關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127章 遊園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37.第237章 笄禮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237.第237章 笄禮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379.第379章 歸長安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