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

北苑外,李承干與父皇坐在一處涼亭內,這裡是個充滿學術味道的地方。

李世民飲下一口茶水,在寒風中呼出一口熱氣,“你果然是對國事厭了,煩了。”

李承幹剝着核桃,笑着沒說話。

李世民擱下茶碗,眯着眼看着一卷卷書送出北苑,又道:“換作以往,你多半還埋頭看着各地送來的卷宗,一坐就是一整天,一整天不會離開。”

李承幹依舊剝着核桃,又將一些核桃仁放入口中嚼着。

“你去外面看過了,與朕說說外面是什麼樣的?”

核桃吃多了就會覺得口中有些苦澀,李承幹拿起爐子上的水壺,給自己也沏了一碗茶。

“怎麼?不想與朕說?”李世民感慨道:“近來朕聽到了一些傳聞,說是你帶着兩個監察御史在揚州殺了很多人?”

“其實這個傳言不對。”

“有何不對?”

李承幹斟酌了一番,回道:“李義府與劉弘業還沒回來,其實不只是揚州,還有其他地方的鹽商。”

“當年朕說過要與民休息,要讓大唐休養生息,這是當年……”李世民的話語短暫地停頓了片刻,又道:“當年玄齡,輔機,溫彥博,還有鄭公一起與朕制定的治國方略,不涉鹽鐵,不涉賦稅,讓民生休養,讓國力恢復。”

言罷,李世民反問道:“你怎麼就……”

李承幹解釋道:“干涉鹽鐵不好嗎?”

大概是上了年紀不願意爭論了,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吩咐道:“朕餓了,有什麼吃的嗎?”

李承干將剝好的核桃仁遞上。

李世民又飲下一口茶水,轉頭看向後方的李績。

鬚髮皆白的李績拄着柺杖站起身,低聲道:“老臣帶了一些乾糧。”

說着話,見到他從懷中拿出一張餅,這張餅的正面看起來油乎乎的,看着十分可口。

李世民對這張餅也沒什麼興致,正好臨川領着一隊宮女而來,衆人端着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麪條。

臨川走到近前,掃視皇兄,父皇,還有英公,又道:“母后怕你們餓死了。”

李承幹接過麪條,道:“這蔥花很不錯。”

李世民接過麪條就痛快地吃着。

見李績手裡還拿着那張餅,他解釋道:“東陽公主說老臣需要時常吃東西,說是臟腑對食物消解有些不好,偶爾吃一些。”

李績又指了指自己胃的位置,又咬了一口餅,在口中嚼着,雪白的鬍子也跟着一起動。

父子倆收回了目光,十分有默契地不再爭論。

治理國家是不是要涉及鹽鐵,這是一個兩面性的問題。

若真要爭論起來,誰都會覺得自己有道理,最後吵得無休止。

因此父子兩人同時停下了爭論。

一個退位了,一個不理國事了,至於東宮那個太子,現在說不定是忙得不知什麼時候睡,或者是不知什麼時候醒。

吃了一碗麪,李承幹提着魚竿來到龍首渠邊釣魚。

“懋功這個病……”

“是積年的老病,一些老府兵也是,飢一頓飽一頓沒,積年累月就這樣了。”

李世民回想起當年,道:“懋功當年的確不容易。”

說着話,李世民又回頭看了看李績,低聲詢問一旁的兒子,“這能治好嗎?”

“不好說。”

李世民嘆息一聲,道:“當年的老兄弟們,誰不是一身的舊病,那些老府兵每個人都不容易。”

一陣寒風吹過,英公拄着柺杖站在父子倆身後,巋然不動,像是一座山。

這些天,太子面對朝章政事滿頭打轉。

中書省內,於菟的桌前是堆積如山的卷宗,面前是于志寧,上官儀,裴炎還有許圉師,郭正一這些人。

於菟盤腿而坐,眼前是黑壓壓的人,聽着衆人的言語聲,一時覺得兩頭堵。

於菟扯了扯一旁上官儀的衣角,道:“以前父皇是怎麼處置這些事的?”

上官儀回道:“通常陛下都是直接下令的。”

“嗯……”於菟遲疑道:“不需要朝議嗎?”

自從陛下出遊至今,回到了關中之後也沒有來處理朝政。

這似乎是在考驗太子,身爲太子需要有處理朝政的能力,畢竟太子監國……這是李唐的傳統。

朝議是決定朝政與政令下達的一個過程,正常來說要辦一件事,大家是需要討論的。

“其實是陛下很少會安排朝議,多數時候朝中各部配合陛下。”

於菟蹙眉道:“也就是說父皇多數時候是自己做決策的?”

上官儀頷首,笑容上帶着驕傲。

似乎是在說,當今陛下是如此地英明,能夠直接安排政令,直接下達政令。

這完全是取決於個人能力上的事,於菟自認是沒有這等本事。

眼看衆人還在議論又沒有結果,上官儀又給了太子一個放心的眼神。

翌日,早朝之後。

太子很勤奮,可他上官儀不能不懂事。

今天的早晨,正值寒冬,地面上結着一層薄冰,上官儀早早就來到了陛下的住處。

李承幹披着大氅,見到站在寒風中的上官儀。

明明天氣很冷,上官儀正凍得打哆嗦,還保持着一個姿勢有半刻時辰了。

李承幹走上前,詢問道:“怎麼了?”

上官儀在陛下身後跟着,落後了兩步,回道:“近來在朝議上遇到了一些事,朝中各部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什麼問題?”

“說是遼東與河北田畝歸屬的問題。”

李承乾道:“具體到戶,不是很簡單嗎?”

上官儀上前一步,低聲道:“可地方送來文書,說是地方多了許多外人,還有田畝有好壞,不好均分。”

李承乾麪帶不悅,繼續走着道:“這不是地方官吏的問題嗎?怎麼拿到朝堂來說了。”

上官儀有些慚愧地低下頭,又道:“鬧大了,各地有人打起來了,地方實在是不敢管,送來朝中了。”

因十年前在司農寺的主持下,河北與遼東進行過一次大開荒。

現在的大唐,土地關係實際意義上是有改變的,不論是關中還是洛陽,都增強了各縣各村對田地的使用權,並且在關中與洛陽取得了尤爲明顯的成效。

有道是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那麼耕者有其田,這句話在土地兼併的封建背景下,卻是這麼地刺耳。

在這個世道還能怎麼辦呢?

既要改變生產關係,還要改變土地關係,改變人們的觀念。

再回想當年商鞅說過的話,變法圖強,決心圖強改革,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幾千年來,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都已嘗試過了,如商鞅這樣的人,敢於向既得利益者宣戰,向陳舊迂腐的制度挑戰。

大唐沒有商鞅,但李承幹覺得大唐早晚也會有像商鞅那樣的人。

哪怕現在沒有,過些年自己多培養幾個,幫助大唐有。

李承乾道:“子民是大唐的根基,沒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上官儀作揖行禮。

“對天下子民來說,田地可以無償使用,無限期使用,這是大唐賦予他們的權力,任何人不得佔用,吞併,兼併。”

“田地歸公,歸縣歸朝堂,歸大唐所有,至於土地上的種出來的糧食,都是他們自己的,讓他們不要糾結田地的問題了,越糾結越糊塗,思維要跳出來多看看其他方向。”

“其一土地上沒有人,那麼土地就會一文不值,這是生產的首要前提。”

上官儀行禮道:“臣領命。”

“其二,任何人不得私自佔有田地,各鄉縣只有土地的耕種權力,沒有土地佔有的名分,一切田畝都歸大唐所有,各縣只有分配生產之權,沒有劃田之權。”

“其三,各縣鄉民只有生產權力,種出來的糧食歸他們所有,沒有糧食的土地亦一文不值,生產到戶,以一戶爲耕種人進行劃分。”

“其四,往後只要大唐社稷還在,任何人可以無償在已有的田地上耕種,並且這個無償耕種的期限是無期限,代代相傳。”

“其五,大唐不再收取任何以戶籍人口爲一戶的田賦,而是隻收取糧食交易買賣的市稅,自耕者無須繳任何田稅。”

“其六,生產田地的範圍以戶籍均分之後,世代相傳,土地不再繼續均分,哪怕往後均稅也不得再均田,凡有再提均田者,罰苦役,鞭笞,流放。”

聽罷,陛下的話語,上官儀消化着這些,只是走了幾步路,陛下說了這麼多,說得也很快。

人到底是到了什麼境界,才能在短時間,就將國策闡述得這般清晰?

李承乾道:“暫且就這些,你去安排吧。”

上官儀道:“臣……”

“怎麼?你擔心有人反對?”

上官儀僵硬點頭。

李承乾道:“所以呀,這大唐只有一個鄭公,若鄭公還在世他一定會贊同朕的想法,並且全力推行,因鄭公與朕是一樣的,朕從來沒有想過讓所有人滿意。”

上官儀神色凜然,道:“臣明白了。”

哪怕再完美的政令都有反對的人,再高明的決策也會有人站出來反駁。

皇帝從一開始就不會顧及所有人的利益。

在時代變遷的大勢下,有些人的利益就是會被再分配的。

身爲臣子自然是希望在自己爲大唐效力的時期,大唐國力強盛。

因此身在其位,頗有感觸,上官儀會堅定地站在陛下的立場,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別無二心。

人總是要割捨的,就像李義府殺人,總要殺光那些既得利益者才能讓利益重新分配。

寒冬休沐的這幾天,上官儀回到家中,常常書寫奏章徹夜不眠,陛下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記憶中,當所有的田地都歸大唐所有,那麼所有人都不得擅自佔有田地,沒有私田也就沒有田賦。

跳出固有的框架之後,思路就會開明很多,沒有了私田,所有人與土地關係就變了,而土地關係轉而成了生產出來的糧食交易過程中的市稅關係。

田地不重要,人最重要,有了人耕種纔會有糧食,一言以貫之,數以千萬計的人,纔是社稷根本。

簡而言之,這就是均稅而不均田!

歷代王朝,爲了遏制土地兼併,卻都在均田。

寫罷奏章,上官儀從書寫時的澎湃情緒,到書寫完之後,反倒冷靜下來,若真要這麼變革會很危險,會有人造反的。

幹慶二十六年,李承幹再一次見到了松贊干布的來信,時隔多年吐蕃劃分道縣之後的第一次來信。

李世民坐在一旁道:“你給了上官儀一個大造化。”

李承幹看着松贊干布的來信頷首。

“你想讓上官儀執掌大權?給將來的太子輔政?”

“父皇說笑了,上官儀雖勤懇,但不夠靈醒,也不夠強大,他會爲了李唐拿出所有,可他不見得會是裴炎,裴行儉他們的對手。”

李世民瞭然道:“你果然要重用裴行儉。”

從幹慶二十四年皇帝出遊開始,到幹慶二十六年,皇帝依舊沒有理會朝政。

有人問起皇帝去了哪裡,有人說皇帝去了終南山,還有人說皇帝去了河西走廊。

太子監理國事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足以震動天下的政令。

上一次改田地歸屬的政令,是在當今陛下還是太子時。

當時爲了發展關中,的確有改變過一次土地關係。

如今又來了一次,從旨意上來看應該是最後一次了,而且先在河北與遼東施行。

幹慶二十六年的秋天,李承幹正在驪山腳下與父皇一起遊獵。

父子幾人都沒有去山下騎射,而是坐在樹蔭下看着一羣孩子們排隊比賽射術。

李世民道:“朕聽聞太子妃近日就要臨盆了。”

李承幹頷首,目光看着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這個男孩是李唐宗室子弟,雖是一支不起眼的旁支,但他叫李林甫。

“你打算什麼時候退位給朕的孫子。”

太上皇有意沒意的一句話,嚇得一旁的李恪一個哆嗦,就連灌下一口茶水的李泰也差點沒噴出來。

“父皇多活兩年吧。”

李承幹也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

這父子間談及退位與讓位的事,竟如此風輕雲淡,令旁聽者害怕。

李世民一手撐着下巴,寬大的袖子無處安放就這麼隨意滑到了手腕處,緩緩道:“那朕就再多活兩年。”

1.第1章 太子殿下478.第478章 臣慚愧435.第435章 哪家皇帝遇不到反賊?414.第414章 長安鼎沸第552章 一生的目標第142章 別人的苦難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32章 拜訪舅爺第173章 妹妹的不滿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449.第449章 安西軍的歸途第555章 也沒有物是人非第2章 “人肥”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351.第351章 少了260.第260章 談人生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115章 各縣彈劾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361.第361章 皇帝歸來247.第247章 意在掃平天山264.第264章 孫神醫回長安487.第487章 唯纔是用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46章 是警告不是遊說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455.第455章 貞觀到如今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431.第431章 寒山寺往事78.第78章 解氣?336.第336章 老府兵1.第1章 太子殿下306.第306章 皇帝出遊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2章 “人肥”446.第446章 寒風第167章 夏收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267.第267章 蘇亶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59章 事必躬親的太子第140章 和諧的宴席第175章 莫要內耗第34章 儲君心事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93.第493章 李孟嘗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54章 陳年舊事421.第421章 我的吐蕃兄弟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365.第365章 宴席224.第224章 玉璧與金車第144章 劉仁軌的新生382.第382章 長孫無忌那一生只用一次的勇氣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531章 只有利益441.第441章 塞人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304.第304章 寒冬482.第482章 埋入土中的過往第96章 以前的事257.第257章 活捉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88章 活得明白381.第381章 看望老將軍們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34章 儲君心事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495.第495章 萌芽的思潮461.第461章 平生所願,位列凌煙閣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549章 劉仁軌與禮部爲敵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12章 等暖風來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