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利益至上

當時,需要營救的不僅僅是遭到扣押的外交人員。

在外交人質危機爆發的時候,仍然有數百名中國公民滯留在伊朗境內,而且全都在交通與通信極爲不便的邊遠地區。更重要的是,這些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志願者極爲分散,且其中部分人有不同一般的背景。

當時,在滯留人員中,就有前任國防部長丁明聰的女兒丁婷芳。

丁婷芳是在一九七七年,以醫療志願者的身份前往伊朗的,五年多來一直在伊朗的呼羅珊省救助當地的貧困百姓。與她一道從事志願工作的還有另外四名中國人、兩名泰國人、三名日本人與一名充當翻譯的巴基斯坦人。根據官方記錄,這支醫療小組在當地救助了數千人次的患者,深受當地人的愛戴與尊重。

事件爆發之後,中國大使館一直沒能聯繫上丁婷芳。

五月十日,在確定通過軍事行動營救外交人員之後,總參謀部也同時批准了尋找其他滯留人員的軍事行動。

營救丁婷芳的任務就交給了狙擊手部隊。

爲此,李承志在五月十一日,帶領第一中隊的二十多名官兵飛往巴基斯坦,準備由巴基斯坦進入伊朗。

五月十四日,在陸軍特種部隊出動的時候,李承志也率領部下展開了行動。

所幸的是,李承志沒有遇到沙塵暴,而且不需要中途停留。

此外,營救滯留人員的行動並不起眼。甚至不爲外界所知。

當時,全世界都盯着被伊朗當局扣押的中國外交人員,以及中國當局有可能爲此採取的軍事行動。

也就是說,世界各國的新聞媒體都忽視了一點,即仍然有很多中國人滯留在伊朗。

只是,中國當局沒有忘記。

五月十三日,中國總統郭明善在出席“華僑聯合會”的全體委員大會時就提出。中國政府不會放棄一名僑胞,哪怕需要使用最強硬的軍事手段,中國當局也會盡全部努力保護僑胞的利益。

顯然。保護僑民與在外公民的生命安全最爲重要。

營救丁婷芳的行動非常順利,李承志率領的狙擊手中隊在當天就找到了丁婷芳,並且在五月十五日回到巴基斯坦。

接下來。中國軍隊的特種部隊還執行過十多次類似的營救行動。

到五月下旬,滯留在伊朗境內的中國公民,以及持有雙重國際的華人和申請了政治避難的中國僑民都已撤離伊朗。

問題是,中伊關係再無改善可能。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一九八三年下半年,總參謀部向國防部提交了一份針對伊朗的戰爭計劃,但是被顧祝同否決了。理由就是,中國暫時沒有能力發動這場戰爭,而且已經錯過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

當然,這不是真正的原因。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當局看不到發動這場戰爭的好處。

說白了,就算髮動了戰爭,而且取得了勝利,中國又能得到什麼呢?

扶持巴列維復辟顯然不大現實。畢竟革命不僅僅是宗教與意識形態,而是巴列維主政時期的一系列政策嚴重損害了伊朗民衆的利益,起來頹放國防的不是宗教實力,而是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平民。

顯然,在伊朗建立另外一個世俗政權也不大現實。

要知道,革命已經引發了伊朗的宗教狂熱。不管伊朗是否能夠因此變得強大、伊朗民衆是否能夠因此改善生活,至少在短期之內,絕大部分伊朗人都不會認同巴列維曾經努力推進的世俗化改革。

更重要的是,伊朗民衆把巴列維時期的政策根源都歸結到了中國身上,即認爲中國的殘酷掠奪是導致伊朗社會普遍貧困的根本原因,而且革命份子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點燃了伊朗民衆的仇華情緒。

也就是說,如果發動戰爭,伊朗將成爲第二個危地馬拉。

反之,即便軍事行動取得了勝利,推翻了伊朗政權,中國又能得到什麼呢?

不可否認,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其已勘明石油儲量在海灣地區僅次於沙特,而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也只僅次於沙特與聯邦美國。此外,伊朗還有豐富的天然氣,其儲量僅次於中國。在其他礦產資源方面,伊朗還有較爲豐富的鐵礦、銅礦與磷礦,黃金儲量也名列全球前十。

問題是,這些資源並不是不可否缺的,也不是不可代替。

當然,最關鍵的是石油。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的石油危機中,來自伊朗的石油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在進口石油時遇到的麻煩。事實上,在阿拉伯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期間,正是伊朗等產油國積極擴大對華石油出口量,才使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基本沒有減少。到一九七九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甚至超過了一九七五年。

只是,石油危機已經過去,阿拉伯國家也因爲埃以締結和約而土崩瓦解。

到一九八二年,海灣地區的主要產油國均於中國恢復了石油貿易,而且均在新的金融貨幣體系下,承認了華元的霸主地位。

也就是說,伊朗的石油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佔的比重並不明顯。

說白了,即便沒有來自伊朗的石油,中國依然可以從沙特、科威特、卡特爾與阿聯酋購買到足夠多的石油。

事實上,中國自身就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

受石油危機影響,中國在七零年代後幾年,加大了國內油田的開採力度,還擴大了勘探範圍。

當時,中國已經在東海與南海發現了好幾座儲量驚人的海上油田,而且中國的石油企業已經開始向遠海進軍。

到一九八二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僅次於沙特,爲全球第二大產油國。

爲了獲得了穩固的能源供應,中國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確規定石油的國產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五。

也就是說,中國消費的石油,有半數以上由國內油田供應,進口所佔比重不到一半。

此外,在石油危機期間,中國還擴大了石油的戰略儲備量,儲備能力由滿足國內半年消費需求提高到了一年。到八零年代末,還提高到了一年半,並且在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提高到了兩年。

當然,擴大戰略儲備,主要不是爲了打仗,而是爲了穩定市場。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再次爆發石油危機,中國就能夠用儲備的石油來平定油價,從而降低由油價波動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讓中國擁有控制油價的能力,即削弱產油國集團對油價的影響力。

此外,在經歷了石油危機之後,中國也在積極改善能源結構。

這就是,大力發展以核能爲代表的新興能源。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核電站最多的國家,可核能在全國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還不到百分之五。石油危機爆發之後,中國當局出臺了大量鼓勵發展新興能源的政策,也加大了在新型能源技術領域的國家投資。到一九八二年,中國建成與在建的核電站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近三倍。按照中國政府制訂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規劃,預計到二十世紀末,核能在國家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此外,新興能源佔的比重將達到百分之四十。這就意味着,如果以一九八二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爲準,等於可以減少一億噸的原油進口量。

這些錯誤,無一例外的都削弱了產油國,特別是某個主要產油國發生變動對國際油價與能源市場產生的影響,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讓中國不會再像石油危機那樣被能源綁架。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讓除了中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在能源領域都不具備決定性的影響力。

說白了,在中國建立起了健全的能源生產、供應與保障機制之後,只有中國能夠決定能源的價格,而其他任何國家,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也無法左右能源價格,也就無法控制世界的經濟命脈。

顯然,伊朗的石油並不足以讓中國發動戰爭。

至於天然氣等其他資源,就更加沒有催生戰爭的重要性了。

要知道,要到八零年代末,在lng等船舶得到廣泛應用之後,天然氣才成爲重要的貿易能源,而在此之前,天然氣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大宗貿易的能力,因此在國際能源貿易中佔的比重非常低。

像鐵礦、銅礦等資源,更不可能讓中國產生興趣。

由此可見,中國沒有對伊朗發動戰爭,關鍵就是中國不可能從這場很有可能付出慘重代價的戰爭中獲得足夠彌補損失的好處。相反,即便中國沒有發動戰爭,伊朗革命所造成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革命反而幫了中國大忙。

這就是,在進行世俗化改革的伊斯蘭國家不僅僅是伊朗,而發生在伊朗的事情,足夠讓其他正在進行改革的伊斯蘭國家產生警惕,從而讓這些國家在推動改革的時候,更加需要來自中國的支持。

這其中就包括沙特。(未完待續。。)

第82章 拷問訓練第44章 你追我趕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10章 利益同盟第39章 海軍第一第138章 讓步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7章 重工業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175章 好消息第581章 印象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96章 誘餌第628章 戰略力量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148章 警報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164章 帝國首相第328章 傳統精神第169章 打壓第146章 大使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112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580章 新使命第266章 煙霧彈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451章 登陸前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88章 同胞兄弟第188章 復出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80章 多此一舉第492章 多用途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268章 臆測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607章 放權第169章 轉移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55章 虛與委蛇第85章 陣營第90章 青出於藍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535章 等待時機第155章 農民軍第159章 反擊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第59章 帝國軍人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07章 妥協第94章 決戰在即第416章 解脫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398章 偷襲第294章 有想法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216章 根源第38章 戰略目標第286章 異想天開第43章 大型化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247章 操之過急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42章 低調行事第192章 工程師第66章 走向戰爭第31章 外交家第321章 迷霧第113章 轟炸機貿易第501章 不堪用第133章 不期而遇第1章 當務之急第268章 臆測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16章 慢半拍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98章 游擊隊員第144章 決戰時機第13章 戰端第191章 大工程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127章 不支第285章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