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八百六十八章 封茅包土開國爵

劉裕的眉頭一皺:“我一直沒有想明白的也是這點,曹操以刑名之術治天下,推行惟纔是舉,是故天下士人不服,而經過了東漢近二百年的瘋狂發展,原本在秦朝和西漢時期還無法成氣候的地主豪強們紛紛坐大,出現了象袁氏這樣四世三公的家族,但仍然算不上是世家門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這個爵位之上,以兩漢的法令,非爵不得爲官爲吏,東漢雖然不抑豪強,但並沒有允許某一家一姓靠了爵位的世襲而一直擔任中央朝廷的職務,袁氏這種情況也僅此一例,可是到了曹魏後,就全變了。”

劉穆之點了點頭:“是的,曹操本人雖然出身地主豪強家族,但是也深知地主豪強佔地圈人,與國家徵稅抽丁的基本職能是完全相反的,地主豪強越強則國家越弱,所以曹操把全國戶口在戰爭中實現軍戶民戶的分別管理,而爵位也只授軍功之人,對於那些反對他的士族,則無情誅殺,如此一來,雖然加固了皇權,但是與士族地主豪強們離心,在曹操在世時,他們還不敢如何,但到了曹操的末年時,已經在很多地方開始有對抗的傾向,尤其是在篡漢之事上,有荀或這樣的多年老臣帶頭反對,還有楊修這些人也是與他離心離德。”

劉裕笑了起來:“這個楊修不是當年初代黑手黨的成員之一嗎?好像這個黑手乾坤的建立,就是爲了對付曹操這種實權在手的統治者。”

劉穆之微微一笑:“是的,當時是世家初步成形的時候,天下由大亂而到初治,人口損失十分之九以上,急需要恢復元氣,這時候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因爲識字和文化的原因,這些人才多半還是原來的士人,曹操也不得不用。地多人少,在曹操的時代開始已經出現佔地蔭戶的這些現象,而他也不可能全面打擊,只能針對一些公開反對他的士人,殺雞儆猴,楊修他們是初代的黑手黨成員,爲的就是有辦法反對曹操,不知道是不是曹操知道了這個組織的存在,而痛下殺手,但最後的結果,就是黑手黨從此轉入了地下,繼續秘密對抗,這個機會,就出現在了曹丕的身上。”

劉裕正色道:“是的,曹操的世子奪嫡之爭非常慘烈,最後曹丕勝出,但在這場爭鬥中,曹操諸子也是死的死廢的廢,本身曹家就是宦官之後,家族根基不深,人丁單薄,再這麼一內鬥,更是宗室稀少,天下總是需要有人治理,鎮守,如果沒有宗室,就只能靠地主豪強或者是這時候開始形成的世家高門,從大地主到世家,只差最後的一步。”

劉穆之用力地點了點頭:“就是讓大地主能世襲權力的規則,法令!”

劉裕長舒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是的,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由來,曹操沒有篡漢,一來是不想背上這個惡名,交給兒子去做。二來也是得不到地主士族們的普遍支持,荀或這樣的老臣也許是因爲自己忠於漢室不想背這罵名,但楊修這些新生代的士人們則顯然是在政治上站隊了。如果天下士族不公開支持,那曹操就算篡了位,也會給視爲亂臣賊子,不能長久。”

“所以,到了曹丕的時候,必須要跟地主豪強們作出妥協,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由來。在東漢時,地方上當官,是有舉薦之法,由地方上的賢人長老,這些人往往是當地的大地主豪族,來舉薦地方上的賢良爲官,所謂舉秀才舉孝廉,就是如此,但在東漢時,這些人還要注意一下影響力和聲望,不至於隨便舉薦本家品行不端又無才學的後輩,多是舉薦在地方上有賢德之名的人,這個賢德之名,多半是一個孝字。”

劉穆之笑了起來:“是啊,西漢以來,以孝治天下,畢竟劉邦以秦朝官吏的身份奪天下,雖然可以說是興兵除暴,但這個忠字是無論如何也談不上了,只能大談孝道,到了東漢時,這樣的舉薦無法直接考查被舉薦之人實際治國理政的能力,甚至無法考其經史儒學,於是只能靠這個孝字來作爲判斷德行的最高標準,這就是東漢有大量孝子賢孫故事的由來。不過這樣出來的人才,雖然未必有真本事,但是如果是真的孝子,往往有顆仁愛忠誠之心,對國對民,倒也不至於壞到哪裡去。”

劉裕嘆了口氣:“只可惜到了曹丕時,九品中正制一出,就變了味了,以前是本地的中正來舉薦人才,還要顧及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但曹丕的交易很快讓這個中正變成了朝中派人去地方上舉薦考察人才,這就很快變成了權力交易,中正會和本地的豪強相勾結,舉薦這些豪強子弟,或者乾脆就舉薦本家的子弟,在曹丕時期,這種舉薦和爵位掛勾,這就保證了權力就永遠給那些豪強大族所壟斷,平民百姓再無出頭之日,跟我大晉南渡以來,何其相似也!”

“因爲這樣的制度出現,所以地主豪強,就真正地成了世家門閥,他們不僅佔有所在地區的大片農田,人口,更是有這種制度上確保其一直能當官,當中央官員的權力,舉薦的人才往往是直接到朝中任官,還不止是在地方上當個父母官,所以權力開始世襲,司馬氏能篡權代魏,就是這種地方大族徹底控制中央政權的最好表現。而這種制度,從司馬懿奪權後,就一直延續至今,不僅釀成了八王之亂的慘劇,更是我大晉南渡以來百年無功的禍根!”

劉穆之的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是的,大晉建國以來,也把爵位和九品中正制這一選官之法給結合起來,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五等爵之上,又開始出現開國爵,在西晉之時,開國只是讓有爵之人可以正式封茅包土,以某塊地方的民戶稅收的三分之一,作爲其食邑俸祿,寄奴啊,你的一萬戶的豫章郡公的開國公爵,鎮軍將軍府的文武佐吏,就是這麼來的。”

第三千六百零九章 兵不厭詐皆可用第七百四十六章 寄奴化身守城郎第九百八十章 避箭過馬弓弦殺第二千四百七十七章 轉扶仲文控朝局第三百九十九章 秦軍重裝兵總攻第五百九十五章 兄弟終將反目仇?第二千三百零五章 毛家忠良欲勤王第一百九十七章 水生耳背中伏擊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助君逃命報舊恩第三千二百九十二章 城頭圍殺勇士悲第三千九百三十五章 傷病滿營蠱作祟第三百八十三章 寄奴妙法平火攻第六百一十六章 妙音巧言責老兵第二千四百四十章 挑明目標爭高下第三千九百七十四章 希樂進退兩難間第三千五百九十章 騎射衝擊險中求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陰謀小子欲奪權第三千五百零五章 兄弟反目不可取第四千零五十六章 網開一面放生途第二千八百一十章 逆天改命死而生第二千六百六十九章 三十步距萬弩發第十九章 妖道作亂禍京口第三千二百二十八章 大敵當前險內訌第三千六百零七章 且道當年反爾事第三千九百四十四章 倭國竟作百濟援第四百六十二章 從軍理當爭將軍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 龍城來使迎君歸第四百二十五章 早起鳥兒浴火歸第二百三十三章 冰原伏擊無情面第三千七百零三章 有所保留誘中軍第二千三百八十六章 後秦朝堂辭色常第三千二百一十四章 恨不相逢未嫁時第三千二百七十章 將計就計布殺陣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後生可畏羣英匯第三千四百一十五章 刀槍不入乃藥人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望師出征師不回第三千八百五十七章 國家存在爲人民第二千一百零四章 羅落橋邊殺機隱第三百四十二章 部曲家丁可逆襲第二千一百六十八章 輿論導向靠宣傳第六百二十二章 豪門盛會將開場第九百零九章 敵我勾結北府危第八百五十三章 寄奴從容布城防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師徒相會索猛士第三千一百零四章 擊掌爲誓奪長安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昔日情緣轉頭空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去國萬里各西東第二千四百七十九章 勸進稱帝爲自保第三千零六十六章 送死出使爲自救第一千八百零六章 事急從權赴前線第二千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三兄弟第六百六十八章 謝家內鬥奸人笑第二百五十三章 狗面王忱看人低第五百零二章 血債要用血來還第三千一百七十三章 生死救援唬敵退第二千六百一十八章 簡靜寺中三人對第三千五百八十三章 堅定守住有辦法第二千五百四十二章 勿謂餘言之不預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短兵相接三對三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大義恩情何以償第八百三十六章 詐敗亦有逃生謀第三百零三章 草叢伏擊如屠場第二千五百四十三章 入侵江北擄百姓第三千二百六十八章 有功同享義薄天第四千零一十七章 帥臺數罪行軍法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大盾硬頂戰車衝第三千二百一十章 血緣繼承非真理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 將不可因慍攻戰第二千五百三十四章 經學大師重出山第二千七百五十五章 十問黑袍多年疑(一)第三千二百零五章 戰後國策不退讓第三千七百九十章 道義人心重千鈞第二千零五十九章 檄文軍服有所任第三千三百零八章 鐵騎出陣阿壽衝第三百一十三章 天王一怒欲南征第二千七百三十章 悍女自斃香魂散第九百六十一章 草原虎狼性兇殘第二千一百二十六章 百年恩怨一道人第三千零七十五章 送盧一顆定心丸第二千零一十章 桓玄得志蒜山對第三千一百八十四章 大道不同不相謀第三千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東城一觸發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天神巫女賀蘭敏第五百二十一章 八公山上草木兵第四百五十九章 權衡利弊聯天師第二千六百七十七章 以命試陣黑袍狠第二千一百八十二章 京八雙巨來相會第七百九十三章 俠女柔情棄復仇第七百三十六章 天降大雨羌神現第一千八百五十章 父子相疑各東西第二千六百一十七章 皇后親征亦北伐第二千六百三十章 阻山清野上中策第三千五百八十三章 堅定守住有辦法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栽贓陷害假亂真第三千九百三十九章 高麗公主通漢典第三千七百零四章 持戟上車必死心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羣情激憤滅獨孤第八十八章 琅玡王氏出手助第三千九百五十四章 大難臨頭奔北魏第四十五章 擂臺之上龍虎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