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亂華五胡淵流探(一)

劉裕微微一笑:“原來是這樣,看起來胡人也並非鐵板一塊啊。以前我只聽說過五胡,分別是匈奴,羯,羌,氐,鮮卑這五種胡人,可是這丁零人,倒是第一次聽說。看起來他們在胡人內部,也是給欺壓的底層人啊。跟我們漢人這裡的高門士庶之分是一樣的。”

檀憑之一下子來了勁,笑道:“劉大哥啊,你世居南方,對北方胡人的情況可能並不清楚,這位劉先生看起來讀書多,他應該都懂的。要不,讓他來說說吧,要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再來補充就是。”

劉穆之微微一笑:“也罷,反正寄奴是要從軍了,這些事情也應該知道,所謂五胡,就是寄奴剛纔說的那五類胡人。但是世上的胡人千千萬萬,又豈止這五類呢?”

“自古以來,中原就是華夏族世居之地,而四方的蠻夷,粗野無禮,強橫好戰,與禽獸無異。我族自軒轅皇帝以來,歷經三皇五帝,夏商周三朝,周朝分封八百諸候,四處擴張,打的就是尊王攘夷這面大旗,賴有先人的奮鬥,纔有了我中原華夏的這一大片疆域。自秦漢以來,修建長城,這長城,就是我們華夏一族,與塞外蠻夷的分界線了。”

“自漢以降,四周的蠻夷漸漸地也形成了幾大部落。首先就是西方的羌人,這些人世居河湟隴右之地,半耕半牧,發展程度很低,有些部落與漢人雜居,在隴右一帶,是爲熟羌,漸漸地又成了一個部落,就是氐族。”

“羌人和氐人,同種同源,只是因爲漢化程度的不同,分成了兩個種族,自從王莽篡漢以來,關中大亂,很多羌人和氐人開始東進,進入河西隴右一帶定居,到東漢中期之後,多次發動叛亂,尾大不掉。三國之後,曹操還遷移了大量的漢中,河湟一帶的羌人和氐人部落進入關中,從此漢羌雜居,已有一百多年。這就是羌,氐兩個部落的由來。”

“至於北方,茫茫的草原之上,則是不停地出現強悍的遊牧部落,要說羌人和氐人因爲半耕半牧,和漢人的習俗還有頗多相近之處外,這些遊牧的部落,則是完全與漢人風格迥異了。”

“首先是匈奴人。他們自稱是夏朝末代皇帝桀的少子,在夏朝滅亡之後,逃到了草原之上,定居了下來,從此成爲遊牧部落,到了秦漢之交時,已經成了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部落,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出現了雄主冒頓單于,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第一次在整個草原上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汗國,甚至連漢高祖劉邦,都敗在了他的手下!”

劉裕聽得心中一陣激動,慨然道:“只恨我沒早生五百年,幫着漢高祖解那白登之圍,雪我漢家之恥!”

劉穆之笑道:“寄奴啊,會有機會的。其實也不用你雪恥,到了漢武大帝時,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有了文景之治後國力強大,漢武帝奮全國之力一擊,終於大敗匈奴,從此把匈奴勢力逐出漠南草原,退到千里之外的漠北苦寒之地。自那以後,匈奴元氣大傷,部下的衆多僕從部落分崩離析,各自叛離。”

“可是匈奴仍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後面仍然經歷了上百年的戰爭,反覆與漢朝爭奪漠南和西域,但終因人口的不足,尤其是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漠南草原後,持續力不行了,到了東漢時,匈奴又發生內亂,五單于混戰,最後分裂成南北兩部。”

“北匈奴的致支單于最後逃到了西域,被當地的漢將陳湯所殺,還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言,這是我漢家兒郎最風光的時候,是何等的揚眉吐氣。幾百年前的白登之恥,終於一掃而光了!”

劉裕和檀憑之,魏詠之三人聽得心神激盪,不約而同地喝了一聲採。

劉穆之說得興高采烈,喝了一口水,繼續說道:“至於那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着漢室投降,還迎娶了漢家的宗室公主,儘管那只是個冒牌的宮女而已,但從此漢匈之間再次和親,南匈奴也一直留在漠南草原之上,附塞成爲漢朝的附庸,漢朝還設立了護匈奴中郎將來監視和管理這些匈奴人,這一下就是百餘年。”

“到了東漢末年,皇權不振,天下大亂,南匈奴的這些部落在草原上也失去了依靠,曹操爲了補充兵源,一統天下,把南匈奴的十幾萬帳部落全部遷入了關內,分爲五部進行管理。可是他沒有想到,這一舉動,卻爲百年之後的五胡之亂,埋下了伏筆。”

劉裕聽得心潮起伏,嘆道:“百年之後,司馬氏的晉朝篡奪了曹魏的江山,而匈奴貴族劉淵,則是當時著名的士人,精通漢學,他趁着晉朝八王之亂,國家無力再管控這些胡人之時,逃回自己的部落起兵,讓這些匈奴人直接在中原生亂,並最後打敗了晉國軍隊,俘殺了西晉最後的兩個皇帝。在北方建立了匈奴人的漢趙帝國。所謂永嘉之亂,神州陸沉,就是指這個啊。”

劉穆之的神情也變得痛心起來,嘆道:“是啊,這是我們每個漢人的恥辱,現在北方的江山還在胡人手中,我們卻坐視祖宗的江山淪陷而無能爲力,每思至此,都不免咬牙切齒,痛心疾首啊。”

檀憑之冷笑道:“天道輪迴,報應不爽,當年劉淵起兵,打的還是作爲漢家女婿,爲漢朝復仇的旗號,他一開始的國號,還有個漢字,當然,到後來真的稱帝后,他就改爲趙國,以示不同了。但這些匈奴人狼子野心,當年他們兵敗勢窮來投,是我們漢人好心收留了他們,國家有難之時,他們不思報國,卻是趁火打劫,起兵自立。”

“只是劉淵做得了初一,別人就能做十五,他還沒有統一北方就死了,而他的兒子劉聰即位之後,軍權逐漸落入兩大將軍劉曜和羯族人石勒手中,這兩人在劉聰死後就互相攻擊,最後是石勒得勝,一統北方,劉淵的匈奴趙國,又稱前趙,也就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羯人石勒所建的後趙!”

第三千零三章 兵貴神速突嶺南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分裂北府求制衡第三千一百八十九章 後世科技較秘術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 驅民攻城如虎狼第七十章 莫欺匹夫一時窮第三千五百一十六章 黑袍所愛惟自已第三千九百零五章 欲擒故縱授北府第三千一百七十五章 明燈墜落厲鬼出第三千一百一十八章 北海大王欲奪宮第二千八百七十九章 明升暗降奪部隊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 龍城將士思故鄉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情勢驚天大逆轉第四千零二十八章 棄船離舟誘敵追第二千三百九十六章 人間仙境桃花源第一千八百二十章 玄武真容終相見第七百二十五章 桓衝榻前身後事(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姐妹各有如意郎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江南伏擊謝琰涼第四千零一章 誘敵追擊前軍散第三千八百五十八章 控魂之法與蠱術第二千七百七十二章 女子惟愛不可讓第三千二百四十五章 石灰遇水歸於盡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百四十一章 冷血無情是慕容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慕容心碎絕情去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夫妻相對心卻遠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朱雀出擊氣氛異第四百六十七章 小恩小惠結人心第二千七百二十三章 黑袍仍有殺手鐗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蒼生大義忍別離第六百六十四章 宗之終成桓氏人第二千七百七十六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 助力寄奴奪北府第三千八百五十二章 情到傷處鐵漢悲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寄奴婚宴兄弟齊第六百零三章 劉毅招妓收人心第一千八百六十五章 後秦智囊臨終策(二)第三千零九十二章 萬衆一心衆志城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氓北二寨須臾陷第二千三百九十九章 寺中天子引君妒第四千零四十七章 逃亡路上遇黃龍第一千九百零八章 前鋒盡沒北府殤第二千五百六十九章 看透一切是狼主第四百七十一章 戰場狂熱親不認第二千五百章 文壇盛會潑冷水第六百三十章 千軍萬馬來相赴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危機四伏寄奴覺第三千五百八十二章 鐵拳出擊斃敵頑第三千四百九十七章 拔矢嚼鐵真猛男第二千八百八十五章 名相之孫鎮關中第二百一十章 百鍊爲刃熟鐵刀第三千一百四十九章 焚鋼燃鐵蕩奸邪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黑手再聚玄武退第二千二百六十章 王妃正裝守宗廟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冷血無情拔拔嵩第二千六百七十四章 無端懷疑傷士心第三千九百七十七章 鎮守之位相誘惑第四千零四十四章 無情殺戮報血仇第二千二百六十三章 奪妻之恨亦可解第三百七十九章 秦軍騎兵兼程至第二千一百七十八章 舉賢避親爲天下第二千零四十五章 文臣武將逼表態第四千零六十一章 天師羣兇穩陣腳第二千六百八十二章 黑袍陣前訓淵明第二千八百八十六章 宗室封王憑何功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狼狽爲謀各算計第三千五百七十七章 分散接近欲捕獵第二千七百一十八章 孔明飛燈襲高臺第九百四十三章 熊虎殺陣如卷席第二千零九十三章 先秦兵器現人間第五百二十三章 陣前相持下戰書第九百四十五章 阿壽斃敵如霸王第二千六百二十二章 黑袍意爲天下先第三千零三十四章 水底激戰血滿江第二千七百九十四章 生死選擇忠良知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 鬼迷心竅諫無用第二千七百六十四章 十問黑袍多年疑(十)第三千八百七十一章 嫡庶之子定傳承第二十八章 邪廟之中蘊妖風第二千六百五十五章 登臺慷慨意氣揚第四千零四十九章 墨面光豬震敵膽第三千一百九十章 萬年獨活空虛冷第一千九百零九章 中流砥柱安軍心第一百九十三章 虎狼谷中演武急第三千一百三十二章 天地雙鬼猛屍變第七百七十三章 關中之爭羌王隱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 青龍再度成弟弟第二千四百五十四章 指王爲賈女史箴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長生惡鬼力竭亡第三千六百二十四章 欲授雍州與道濟第七百五十九章 生死一線天王現第三百九十七章 鐵甲重步如山迫第三百七十四章 朱家兄弟欲拜師第二千五百三十八章 血濃於水骨肉親第九十四章 孫泰教徒斷情誼第四百九十一章 鐵甲殺神震敵膽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兔爺建言殷仲堪第三百六十三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謝家壓力如山大第七百八十一章 封衡毒計水攻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