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仗義可直言

就算親自彈劾鄧光賓成功,崔耕也是夠跌份的。

按說,碰上了這種事,應該是崔耕隨便打個招呼,讓手下的官員彈劾鄧光賓,直接把他咬死。

但是,崔耕在長安形同軟禁,要大臣明確地投靠他,那也太難了點兒。

更多的時候,崔耕是通過太平公主發揮影響力。對於聽從太平公主命令,那些大臣毫無壓力了。

只是現在有點小麻煩。

隨着崔耕和曹月嬋的婚期將近,太平公主表現出了明顯的吃醋之意。無論崔耕如何小意逢迎,她都橫挑鼻子豎挑眼的。

崔耕也有點小脾氣,不願意爲了這點小事兒去求她。

……

……

皇宮內,甘露殿。

“擦!”

崔耕一進殿門,就暗罵了一聲。

原來,這裡面的人真不少。

除了李旦之外,太子李隆基、宰相張說、劉幽求、姚崇、宋、郭元振都赫然在列。

另外,還有一人分外顯眼,那就是殿中侍御史鄧光賓。

這是惡人先告狀吧?

這是組團準備着坑我吧?

難道鄧光賓打蘇禮不是單純地出口氣,而是受了李隆基的指使,早有預謀?

崔耕一邊心思電轉思量對策,一邊上前給李旦見禮。

“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崔愛卿免禮平身,賜坐,”

“謝陛下!”

崔耕按照位次,坐到了李隆基之後,其餘朝臣之前。

李旦輕咳一聲,道:“崔相今日前來,可是爲了鄧光賓毆打蘇禮之事?”

“正是。鄧光賓身爲殿中侍御史,理應作爲陛下的耳目,查民情糾不法,上諫言。可他卻知法犯法,毆人重傷,理應嚴懲。”

劉幽求不以爲然的道:“崔相今日之所以出面,還不是因爲蘇禮是你的親戚?說得那麼嚴重,真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李隆基接話道;“還有,鄧光賓打蘇禮,也不是什麼無故傷人。他爲殿中侍御史,身份尊貴,一般百姓理應避讓。可那蘇禮卻仗恃自己的身份,橫攔在鄧光賓的儀仗前,藐視朝廷命官。鄧光賓命左右打了他,不過是依律行事罷了。”

“蘇禮橫攔在鄧光賓的儀仗前?”

說實話,崔耕還真不確定,到底有沒有此事。雖然曹昊轉述,蘇禮是“無緣無故”地被打,但誰知道這是不是蘇禮在故意掩飾自己的過錯?

當然了,要說蘇禮“無緣無故”地攔在鄧光賓的儀仗前,崔耕也是不信的。

最多,最多,是雙方都有錯。

他今日找鄧光賓的麻煩,無非是出於一點原因:打狗還得看主人呢。

又沒什麼大事,你鄧光賓把我崔耕的親戚打個半死。那不是硬生生打我崔耕的臉嗎?

所以,他冷笑一聲道:“既如此,那本相敢問鄧御史,蘇禮是因何攔了你的儀仗?”

鄧光賓道:“剛纔太子不是已經說了嗎?他仗恃自己的身份,給本御史找不痛快。”

崔耕好懸沒氣樂了,道:“就算蘇禮想仗勢欺人,爲什麼非得欺負你?你們往日有仇怨?你鄧御史的名聲比較大?抑或是……你比較好欺負?再說了……蘇禮瘋了嗎?一個人欺負你們一羣人,還他孃的是在去青~樓的路上!”

鄧光賓白眼一翻道“那我哪知道?總而言之,蘇禮衝撞本御史的儀仗,本御史的左右把他打了!崔相若想公報私仇,儘管來!我姓鄧的接着!”

“你……”

這擺明了是不講理啊,崔耕真是無言以對。

他只得看向李旦道:“陛下聖心燭照,想必已經把是非曲直看明白了,還請將鄧光賓依律治罪,以儆效尤。”

“這個麼……”

李旦想了一下,道:“崔愛卿高看朕了,此事雙方各執一詞,朕也辨不分明。這樣吧,着鄧光賓賠蘇禮湯藥錢一百貫,再登門賠禮道歉也就是了。”

“不可!”崔耕反對道。

“臣不敢奉詔!”鄧光賓也高聲道。

李旦眉頭微皺,道:“怎麼?你們都不樂意?”

鄧光賓道:“微臣無罪,因何要向那蘇禮賠禮道歉?至於一百貫錢麼……微臣兩袖清風,卻是湊不出來。再說了,這筆錢根本就不該我出!”

崔耕也道:“微臣以爲,這件事的是非曲直並不難辨明白,找幾個目擊證人不就得了?”

鄧光賓毫無示弱地道:“對,就是找幾個目擊證人!我就不信了,你崔相還能一手遮天不成?”

嗯?

崔耕聞聽此言,忽然心中一動,覺得自己有些想當然了。

不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雖然是清晨,此事是發生在大路上,應該有不少人看見了。

但是,長安的老百姓們,政治敏感性太強了。他們雖然未必知道鄧光賓是李隆基的人。

但是,他們可以確定,牽扯到自己和鄧光賓之爭的,絕對是一個驚天大漩渦,他們這小身板攙和進去了,稍一不慎就是粉身碎骨之局。

所以,最終的結果,肯定還是無人作證。

自己堂堂冀王、當朝宰相,和一個小小的殿中侍御史打個平手,丟人不丟人啊。

唉,當時不該舍不開面子,沒去求太平公主的。要不然,隨便一個御史言官跟鄧光賓硬懟。我進可攻退可守,怎麼也不會如此被動。

現在該怎麼辦?簡直無解啊!

崔耕一着不慎說錯了話,心思電轉,也沒什麼破局之策。

李旦卻點頭道:“好,既然兩位愛卿達成了一致,那就貼出告示,找尋目擊之人吧。”

李隆基在一旁推波助瀾道:“不如父皇御駕玄武門,當着天下人的面審理此案,以示大公無私之意。”

“也好。”

皇帝陛下金口一開,崔耕也只得和大家一起,隨着李旦的儀仗登臨玄武門。

自大唐建立以來,皇帝登玄武門的次數多了。或者宣佈公告天下的詔令,或者與民同樂,或者發生兵變暫時避災。

今日羽林軍並未驅趕玄武門附近的百姓,那自然是皇帝要與民同樂了。

一時間,玄武門下百姓雲集。

不少得到消息的官員不明所已,也前來觀看。

稍後,有大嗓門的羽林軍士宣旨,將今日李旦登臨玄武門的因由說了一遍。

“啊?敢情不是陛下遇到什麼喜事要與民同樂啊?”

“尋找紫雲街上,殿中侍御史鄧光賓和蘇禮衝突的目擊證人。你看見了嗎?”

“沒看見啊。再說了,就算我看見了,我敢說嗎?神仙打架,咱們一幫小鬼攙和個啥?”

……

百姓們議論紛紛,卻沒有人站出來作證。

李旦笑吟吟地道:“崔愛卿,你以斷案之能聞名天下,人稱崔青天。朕今日一見,人有失手,馬有漏題,你的斷案之能也有不準的時候呢。”

“呃……”崔耕無言以對。

李旦道:“既然沒有人出來作證,崔相也就莫再不依不饒的了。還按朕剛纔的處置如何?至於鄧御史那邊……想來他會識大體的。”

按說李旦這麼做,足夠稱得上仁至義盡了。

但崔耕不甘心啊!

別看名面上這次是鄧光賓吃了小虧,但那是在自己堂堂宰相當場彈劾的情況下。甚至這次不能說鄧光賓雖敗猶榮,得說是人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先打了自己的親戚,再接着踩自己往上爬,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了,話說回來,自己現在已經不佔理了,又能有什麼機會翻盤呢?

崔耕一陣爲難。

李旦卻再次催促道:“怎麼樣?崔相想好了沒有?”

“我,我要作證!”正在崔耕爲難之際,忽然城下有人高聲喝道。

誰?是誰在仗義執言?”

崔耕心中大喜,往城樓下看去,卻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穿着樸素,身材矮小,相貌普通,自己完全不認識。

李旦命人將他帶上玄武門。問道:“你家住哪裡,姓字名誰?紫雲街上發生之事,你都看在眼裡了?”

“啓稟陛下,小人叫閻雲,就住在紫雲街旁邊的雲林坊中。當時正好趕上小的出門,將在場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

“哦?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鄧光賓的儀仗到了紫雲街,行人紛紛閃避,包括那個蘇大郎蘇禮。”

劉幽求斥道:“胡說!你一個販夫走卒之人,怎麼能和蘇大郎相識?”

那人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道:“這位官爺,您莫着急啊。不錯,在下是販夫走卒之人,和蘇大郎並不認識。但是,鄧御史坐在高頭大馬上,高聲道;“你就是蘇家大郎蘇禮”,當朝宰相崔耕的親戚?”他這麼一說,我能不認識蘇禮嗎?”

“然後呢?”

“然後蘇大郎就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可是沒想到。那鄧御史忽然大喝一聲,道:“好你個蘇大郎,竟敢依仗崔耕的權勢,攔截本御史的儀仗,是可忍孰不可忍?來人啊,給我狠狠地打!出了人命,本御史兜着!”。

然後就衝出幾個人來,把那蘇大郎按在地上,狠狠地打了一頓。”

納尼?

還能這麼簡單粗~暴?

崔耕原本以爲,蘇大郎怎麼也得有點小錯呢,沒想到完全是鄧光賓沒事兒找事兒。

到底是因爲當日鄧光賓在萬年縣衙丟了臉面,以至於今日見了蘇禮一時衝動報復呢?

還是這個叫閻雲的年輕人有意歪曲事實?

李隆基也想到了這一點,皺眉道:“荒謬!鄧御史縱然要公報私仇,也要仔細籌劃吧?豈會如此不智?閻雲,你是不是和崔耕或者蘇大郎有什麼瓜葛,才故意偏袒於他?”

“要說瓜葛也是有的。”閻雲大大方方地道:“想當初,小人族中的閻知微投降突厥,則天大聖皇后下旨,將閻家抄家滅族,連三尺小兒也不放過。當時,小人就在那些不懂事的小兒之內。最後,是崔相在天樞下跪了七天七夜,我等才得以生還。如此天高地厚之恩,小人又怎麼可能不報答?”

李隆基道:“所以,你就站在崔耕這邊,故意攀誣鄧御史?”

“非也!”閻雲搖頭道:“正是因爲這恩德,某今日纔敢仗義執言,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

“哼,巧言善辯,顛倒黑白!”

李隆基冷哼一聲,又看向李旦道:“父皇,現在問題已經很明顯了,這閻雲因爲受了崔耕的小恩小惠,就故意站出來爲蘇禮開脫,還請父皇明查!”

“不,不是的!”

閻雲情急之下,乾脆主動站起身來,轉向百姓們道:“崔相是什麼人?大家心裡都沒個數嗎?他在掃除四海幫,還百姓一個郎朗青天。修三門渠,使關內再無缺糧之憂。更別說屢屢顧全大義,委屈自己了。如今他只是要大家實話實說,站出來做做證,就有那麼難麼?你們……你們到底有良心沒有?”

要說好惡,大家當然是喜歡崔耕,不喜歡李隆基的。

就算不談崔耕給長安百姓做的那些好事兒,唐隆政變中,李隆基的手下燒殺淫掠,不知多少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閻雲這番話講完,當時就有一個鬚髮皆白的老頭子站了出來。

他高聲道:“老夫活了八十多了,膝下無兒無女,我活夠了!我今日就要爲了崔相,爲了天下公理做個證!”

李旦眉頭微皺,道:“將那老者帶上玄武門。”

“是。”

簡短截說,這老者自稱叫苗備,其證詞與閻雲剛纔所言差相彷彿。更關鍵的是,他和崔耕以及蘇大郎都毫無關係。

玄武門門前的廣場,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在城樓上說話,下面的人很容易聽清。

很快的,就有第三個人站了出來作證。

這是個三十多歲的屠夫,他剛一開口,玄武門下就一片掌聲如雷,叫好之聲不絕。

萬事開頭難。

最後,竟出現了八個直接目擊者,所述供詞都大同小異。還有二十多個人雖然沒看見全過程,但可以做個旁證。

總不會這麼多人,都是故意冤枉鄧光賓的吧?

想到生活中種種不如意事,想到蘇禮如此身份都險些慘遭白打,更想到現在法不責衆,人羣漸漸開始騷動起來。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鄧光賓無故欺侮百姓,絕對不能輕饒!”

“此乃謀殺之罪,按律當斬!”

……

喊到最後,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殺了他!”

“殺了他!”

“殺了他!”

百姓們齊聲呼喝,聲震雲霄。

李旦面色陰晴不定,待百姓們的聲音漸低,他雙手下壓,緩緩道:“太宗皇帝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知之矣!雖然鄧光賓罪不至死,但朕願意體察民情,將其特旨……”

“別介啊!”

生死關頭,鄧光賓情急智生,道:“陛下莫殺我,。我……我願意將功贖罪!”

“將功贖罪?晚了!”

鄧光賓搖頭道:“不,不晚,一點都不晚,因爲,某要檢舉一樁謀逆大案!”

“謀逆大案?”李旦終於動容,改口道:“‘那你就說來聽聽,到底是誰要謀逆?’

第235章 雙方且休兵第1473章 官逼民終反第1105章 中秋奪美日第1759章 十萬猶不足第1736章 二臣意見一第737章 吐蕃的內情第1744章 燎原平城京第1100章 看花滿眼淚第1551章 破局關鍵處第1678章 斷出沉年案第288章 小舅子駕到第1095章 韋后的心思第1501章 被人破梗了第1775章 猛將萬人敵第848章 挖坑待隆基第483章 今朝得佳徒第1444章 此道非彼道第1011章 喬裝新羅行第1147章 舊案有新功第617章 囧迫臨淄王第1101章 隆基要吐血第674章 崔耕巧揭牌第158章 海內存知己第750章 均有必勝心第303章 啓程定州行第497章 伏兵連番現第1496章 站前總動員第1138章 漢奴入手中第087章 校尉郭奉先第803章 舌戰長生殿第1835章 林甫夜訪記第040章 出發牲口市第618章 魚兒自投網第974章 拍賣新羅婢第170章 周興來獻計第403章 溫泉洗凝脂第1546章 崔琪來救父第973章 新羅倒黴王第1269章 有才無大志第1236章 今朝爲虎父第1064章 二郎面子大第342章 禍從天上來(兩張合一章)第1531章 第三強國立第490章 今朝來鬥寶第1802章 光庭有悍妻第1469章 終於得治癒第131章 樂極驟生悲第1054章 大雨將要至第1242章 陳響爭向王第976章 上元要拔河第1221章 陣斬萬軍主第1374章 父子心相疑第1738章 不死不休局第1697章 雙方終聯合第745章 形勢更惡化第543章 且讓新聞飛第602章 大公能無私第1124章 紅背竹竿草第1785章 萬事有關聯第1706章 崔芬有消息第836章 碑文起衝突第935章 幹活要給錢第367章 形勢忽然轉第1058章 名望可變現第335章 好官與壞官第1361章 唐詩無標點第659章 新羅好狂妄第252章 崔盧初過招第1811章 證人安波注第043章 上任第一案第1192章 貴女而賤男第555章 秘密薄如紙第693章 正面硬碰硬第898章 張家重開業第456章 二郎獻三計第1469章 終於得治癒第1635章 光弼脾氣倔第264章 雙姝初會面第716章 楊賊不認罪第553章 生變璇璣樓第132章 成事卻在天第1352章 蠻疆奇女子第806章 登基之餘波第060章 新套餐計劃第282章 棚內講哲理第655章 月嬋有人追第1275章 持盈說惠妃第481章 事情鬧大了第1078章 白馬可識途第1511章 虎病雄威在第579章 故計又重施第992章 鄭愔換門庭第1394章 大唐奇公主第1699章 狗急莫跳牆第485章 終南有隱士第1321章 齊頌歐陽倩第853章 賀婁內將軍第1616章 南金真作死第334章 證據很確鑿第1477章 雙方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