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八章 司兵

有關於竇建德的生平,舅侄倆在後世並不瞭解,最多也就知道在電視劇和小說裡有這麼個人物,知道這人是隋末農民起義軍中戰力很強的一位義軍領袖。

竇建德此人據說生於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是年四十三歲,其人祖籍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另一說山東武城縣)人。據說乃是東漢大司空竇融十七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此人家族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尚豪俠,爲鄉里敬重。

大業七年,楊廣募兵征討高句麗,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因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並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縣城西南),舉兵抗隋。

及後,竇建德家人被隋軍殺害,乃率部衆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達,而此時高士達剛剛自稱東海公,於是任命竇建德爲司兵,二人手下義軍隊伍也剛發展到一萬多人,目前還是在高雞泊一帶活動。

今次他自稱代表東海公高士達而來,想要與天鳳軍有所連通,共同抗隋。

他一行二十餘人,與七月底時入得臨淄城,便自向城中天鳳軍自報了身份,北路軍鎮守呂星北倒也不敢怠慢急忙將消息傳回了高密。

對於竇建德這人,黃娜所知的消息自然比黃小剛要少,她也就記得一些帥哥的情況,如竇建德這樣的老人家能知道一個名字就算不錯了。於是舅侄倆一番商議之後,決定還是由黃小剛出面接待,看看這隋末梟雄這般突然來訪,到底打的是什麼主意。

便也說黃小剛不敢怠慢,忙也讓曹獻親自出迎臨淄,將竇建德一行帶往高密而來,於八月初二這日抵達了高密城前。

鑑於這竇建德怎說也是一路義軍領袖,因此黃小剛倒也要以禮相待,便親自領人在城前等候。這日午時才過不久,遠遠便見得一行人馬迤邐而來,至近前便見得曹獻引着一位中年壯漢來見。

只見這漢子身高足有六尺,鬚髮勃長,相貌堂堂,腮下一部山羊鬍子修剪得精細,一身淡綠勁裝武服將整個人襯得十分精神,一條鑲嵌了銅質馬首扣的腰帶跟將便便大腹收束。

黃小剛當即快步上前,抱拳做禮笑道:“來者可是東海公麾下竇司兵?”

“便是竇某!”竇建德哈哈一笑,也是抱拳爲禮來見,隨口卻道:“聽聞天鳳軍做得好大事業,卻不想監軍這般年輕,果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黃小剛淡然一笑,倒也不去想這竇建德話裡是否含有深意,畢竟他因爲穿越,容貌的確是年輕了許多,從年近四十的中年大叔恢復青春變成了二十出頭的俊俏青年,只是竇建德這般一上來就夸人英雄出少年,頗有一點倚老賣老的架子。

當即黃小剛便也隨口寒暄幾句,也就將竇建德一行迎往了高密城中的軍驛行館,暫且將其安置下來,此後接下來的一連幾天都由曹獻出面接待,領着竇建德等人吃吃喝喝,同時也使人悄悄打探其身世消息。

對於竇建德此人的生平,畢竟高雞泊距離膠東也不算遠,使人小心打聽一番後,倒也叫黃小剛瞭解了一個大概,畢竟此時個人名望全看鄉野口碑,比之史書要更爲詳細和全面,也做不得假。

就黃小剛使人打探所得,這竇建德自幼便居於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東北)。其人年輕時,據說是個重信重諾之人,曾經有個相好的同鄉死了父母,家境貧寒無力安葬,當時竇建德正在耕田,聽到後直嘆氣,卻立即放下農活,主動送去辦理喪事所需要的全部財物,因此深受鄉親們稱讚。

後來據說他也曾當過里長,但因犯法逃出去了,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回家,之後他父親去世,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凡是有人送禮,一概辭謝而不接受。

到了大業七年(611年),朝廷招兵征討高麗,郡裡挑選勇敢優異的人當小帥,於是便委任竇建德爲二百人長。當時山東發生水災,百姓大多逃荒去了,同縣有個孫安祖,房屋財產被洪水沖走,老婆孩子飢餓而死。縣裡看上孫安祖驍勇,也把他選進了隊伍。孫安祖以家庭貧窮爲理由不願入伍,向漳南縣令當面申說,縣令大發脾氣狠狠打他,孫安祖怒而殺死縣令,逃跑投奔竇建德,竇建德收留了他。

這一年,因爲山東大鬧饑荒,竇建德於是對孫安祖說:“文帝在位時,天下富裕興旺,派出百萬人馬征討遼東,尚且被高麗打敗。今年發生水災,百姓貧困,但皇帝不體恤民情,要親自到遼東督戰,加上往年西征,損傷的元氣還沒有恢復,百姓疲勞困乏,連年征戰,長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如今又要出兵,容易釀成動亂。男子漢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該建功立業,怎能去當倉皇逃跑的俘虜啊。我熟悉高雞泊面積遼闊方圓幾百裡,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裡去隱藏起來,找機會出來搶劫,足夠生活、積蓄,拉起人馬以後,等待時局動盪,必然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孫安祖贊同他的計劃。竇建德招集引誘逃避徵兵和沒有家產的,得到了幾百人,讓孫安祖帶領,進高雞泊當草寇,孫安祖自稱將軍。鄃縣人張金稱也邀集了上百人,在黃河的險要水域活動。

蓨縣人高士達又興兵造反招集了一千多人,在清河郡一帶活動。當時往來於漳南縣境的各股盜匪,沿路屠殺搶劫當地百姓,焚燒房屋,惟獨不到竇建德的家鄉騷擾。因此郡裡縣裡料定竇建德跟盜匪們相互勾結,就拘捕了他的家屬,不論老少都殺掉了。

竇建德聽到他全家已被殺光,率領他手下的兩百人逃跑投靠了高士達,此時高士達也纔剛剛發展出過萬的人馬自稱東海公,於是也就任命竇建德爲司兵(類似兵馬大元帥)。

據說四月時,竇建德正在高雞泊中操練高士達手下的人馬,突然傳來天鳳軍出兵奪佔琅琊、北海兩郡的消息後,竇建德便與高士達建言,稱天鳳軍在南面與隋軍開戰並奪城掠地,吸引了隋軍的注意力,正好是義軍的一個機會,便慫恿高士達從高雞泊出兵,攻打清河郡治漳南縣城,結果高士達因爲猶豫不決而錯過了戰機。

而這個時候,又聽說天鳳軍以數千人的規模,居然一日之間攻克了有數萬人鎮守的臨淄城,使得山東各地的衆多義軍集體震驚,竇建德於是再次瞧出了機會,便說服高士達以使者的名義派他來臨淄,希望與天鳳軍接觸一番,爲高士達尋求助力。

黃小剛得了這些消息也纔算是心中有數,足足又將竇建德抻了好幾天後,這才於八月初十這日,使人請他來到了城北的天鳳軍後營之中面談。

第三百八十章 萬軍之陣第四百八十章 水軍臨邳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五百六二章 大禍臨頭第五百十八章 飲鴆止渴第二百十三章 安排第九十六章 放豹歸山第七百零一章 錢政第三百九五章 陣前約誓第四百八七章 司馬炸了第五百五五章 國之誥憲第七百四九章 夏收第三百二一章 高密軍議第七百七二章 氣象第五百九九章 事不宜遲第七百七四章 無趣第四百八十章 水軍臨邳第六百零七章 皆入彀中第三百三五章 乘勝追擊第六章 搏命第四十章 主線展開第二百三五章 蹊蹺第七百零六章 質詢第五百十五章 真特麼貴第五百二五章 黎陽整訓第一百七九章 掌櫃第三百七二章 虛與委蛇第八十二章 五禽戲第七百十五章 問對第一百四十章 大日子 【卷一終】第七百三七章 家宴第六百零七章 皆入彀中第一百七七章 廢奴第五百五四章 政策解說第七百三八章 出路第二百七十章 助人第四百零四章 卻月車陣第四百四六章 魯班後人第七百五一章 喜脈第五百七八章 道州矮民第七十二章 開打第七百四二章 安置第六十四章 掘洞爲牢第六百五二章 敢不從命第四百十九章 退無可退第三百七四章 瓦崗入關第二百零一章 埋伏第二百五六章 火龍第六百十三章 小肚雞腸第五十七章 梨花槍與弩第五百三七章 備戰黎陽第五百四二章 抗凍救災第五百三五章 耽羅來附第一百零二章 拜服第一百五一章 口號第六百零八章 應勢而爲第三百十一章 兩難第一百五四章 裴晉第五百二七章 老牛嫩草第三百五三章 日本來使第六百八五章 矮人第八十七章 冤家宜解第二百八八章 再赴遼東第二百九九章 出陣第一百二一章 刀耕火種第十三章 制膠與繩第一百零一十章 軍議(三)第七百三七章 家宴第六百八一章 二武第四百五三章 紅鯉綠鯉第三百四十章 心懷鬼胎第三百九二章 興亡亦苦第一百六三章 約法第五百三三章 登陸日本第三百零五章 推演第三百五二章 咄咄逼人第一百五九章 夢想第四百六一章 合情合理第九十二章 心結第六百五七章 添花錦上第三百四十章 心懷鬼胎第一百五七章 應變第四百三一章 天子門生第六百六四章 墨者第二章 幽幽谷第六百四三章 遷徙預演第四百七三章 得國極正第四百八七章 司馬炸了第六百二八章 禍福難測第六百六一章 政俠第一百七六章 功民第五百四五章 邀約觀禮第六百四一章 二翟授首第五百三四章 滿載而歸第四百九四章 火力溢出第一百四八章 改選第二百五五章 開打第八十九章 分則無益第七百三七章 家宴第七十章 狹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