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九章 新幣

天鳳朝新幣不搞銅錢,反而搞鐵錢,肯定不是舅侄倆腦子抽了。

這隋初時幣值混亂,北有北齊的常平五銖,北周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南有陳五銖、太貨五銖,民間還有流通的劉宋鵝眼錢、蕭樑的剪邊錢,河西諸郡甚至還有使用西域金銀幣的。

到了隋文帝時,隋朝的財政日漸豐糴,所以在開皇年間以成色較好、含銅量也較高的開皇五銖錢完成了貨幣統一。

前文也說過,楊堅和楊廣父子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貨幣體系,也不明白什麼佈雷頓森林體系,更不懂什麼貿易與貨幣的關係,只是單純的認爲幣值混亂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天下所有的錢幣收繳之後一爐熔了,再只鑄成一種便好用了,然後如果缺錢的話,就只管去鑄。

而結果也顯而易見,他老子的時代還好,到了楊廣一通胡折騰,直接把他老子的臉面丟了,甚至最後朝廷因爲無銅鑄幣,只能弄出“白錢”來充數。

而對於正兒八經的雙學士而言,什麼金銀本位、什麼佈雷頓森林體系、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等等這些她可是正兒八經的學過,什麼老路、彎路,摸石頭過河還用研究麼?

所以一早在幽幽谷中,就給新朝的貨幣體系確定了方向,設計了一套既符合隋末貿易習慣,又能在未來五百甚至一千年間不至於淘汰的貿易體系,那就是:糧信本位!

所謂的“糧信本位”,即是以主糧(錨定物)和國家信用來作爲貨幣的兌換等價物,相比起銅鐵、金銀這些自然界的礦產而言,糧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必須經由可靠的有序生產才能獲得。

那麼,爲什麼非得要用“糧信本位”,而不用“金銀本位”呢?

這裡就拿兩個典型的例子講上一講:一個是東面的日本,在16世紀的初葉,日本的石見國發現了石見銀礦,於是在整整四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以平均每年超過百萬兩以上的體量向中原的明朝輸入巨量的白銀,結果也就是讓中原從宋末時代的銅賤銀貴開始不斷的下跌,到了清末直接弄成了銅貴銀賤。

而在這期間,等同是日本人用從土地裡挖出的銀礦石,瘋狂的薅中原王朝的羊毛,用價值等同於石頭的銀礦換取了海量的絲綢、瓷器、茶葉和工商業品,最終日本人民的生活質量未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都被什麼國主、大名、僧侶吃用掉了),而中原人民卻是的確得到了大量只能埋藏在地窖裡既不能吃也不能喝,還得擔心氧化起霜後分量會嚴重摺損的“貴重金屬”。

而另外一個例子,也就是著名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開啓之後,荷蘭人的一個典型的經濟策略,就是從全世界的殖民地一船船的大量往歐洲運回金銀,然後用金銀在歐洲大勢購買物資和優質資產,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歐洲的大面積金融崩潰,貨幣也瘋狂貶值。

所以對於這種坑爹的金銀本位制度,自然是越早摒棄越好啦!

那麼,施行“糧信本位”制度,又該怎麼操作呢?

很簡單,一個就是把糧食與本幣的幣值直接掛鉤,也就是以官方的信用來爲糧價兜底,採取國儲糧庫定價收購和出售糧食的辦法,使糧價恆定不產生波動。再一個就是不髮型官方金銀幣,並且把金銀的貨幣屬性取消,將之定位爲“有價金屬”,設立專門的機構將之商品化,如製成金銀飾品、金器、金箔、銀器,這個樣子或許在短時間會對金銀的貿易價值有一定的提升,但時間長了之後所有人都會接受金銀本身價值不大,需要進行貿易加工後纔會形成價值的思維慣性。

反正像黃金這樣的金屬,其最好的結果就是要像是後世印度的三哥三嬸那樣每天戴在身上作爲載歌載舞的配飾點綴,而不是將之鑄造成一塊塊的方錠子,藏在暗無天日的保險庫裡擺着發黴。

那麼話說回頭,在黃小剛制定的新朝金融體系裡面,爲什麼不用銅幣來作爲基礎貨幣呢?

因爲根據實際調查發現,在如今這個時代銅的產量還有儲量還不足以支持銅幣的純貨幣化,乾脆就藉着給楊廣擦屁股的名義,繼續搞鐵錢就算了。

至於幣值方面,本來舅侄倆也是有過爭論的,兩人的分歧之處也就是所謂的“花大錢”還是“使小錢”。

所謂的“使小錢”,也就是黃小剛記憶裡後世中國早期的貨幣政策,他記得那時民間貿易最小的貨幣單位是“分”,比如說買把青菜三五分,吃碗粉面一角幾分,一斤豬肉就五六毛錢,而最大的貨幣是面值十元的“大團結”。

而後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改革的開放,很快分幣就最先退出了流通,後來角角錢也漸漸沒了蹤影,以至於市面上流通的最小貨幣單位變成了“五角”,也就是五毛!

至於說“花大錢”,典型代表就是韓幣了,韓紙幣只有四種分別是一千、五千、一萬、五萬,而硬幣也是四種,分別是十元、五十、一百和五百(原有六種,含一元和五元,但因爲幣值太小,已經退出流通)。

然後,這天鳳朝既然要實施的是“糧信本位”,那麼最基本的糧幣單位換算該如何選也就顯而易見了。

就眼下來說,糧食的民間主要重量單位分爲四級,也即是石、鬥、升、合,你要說用“使小錢”的態度來制定兌換幣,你一石糧食是兌一元好還是兌十元好?

就拿十元來算好了,一石兌換十元,一斗便兌換一元,那麼一升便是一角,一合豈不是一分錢?

先不說你這個幣值合理不合理,光是這元、角、分念着聽就不好聽,換算起來還有點麻煩。

而用“花大錢”的思路來制定,問題就簡單了,一石糧食直接兌換一千文、一斗便是一百文、一升就是十文,一合就是一文,既符合了古代人民的使用習慣,也不存在計算方面的難度。

當然了,有人會問如果遇到大宗的交易又該怎麼來算,這不是在文的上面還有緡和貫麼?

黃小剛也不準備逆潮流而動,新幣將依舊承認一千文爲一貫(緡)的換算單位,並且在日後的貨幣流通裡面,會讓銀行根據需求頒發超大規格的特種貨幣,如十貫、百貫、千貫、萬貫這樣的鉅額單位,到時肯定也不會採用紙幣的形勢,而肯定是材質規格更高、防僞效果更好的信用證模式。

除此之外,在新朝的新幣規則裡,還有一個大坑在等着這個時代的地主老財們:新幣只許糧食(實物)、紙幣和糧票三者互換,也接受“五銖白錢”與“天鳳鐵錢”的等值互換,但不接受黃金、白銀和開皇老錢爲代表的各種銅金屬貨幣直接置換。

第三百五六章 點石成金第三百五九章 計劃不足第二百零六章 激將第六百十一章 防守反擊第二百三五章 蹊蹺第七百四八章 安排第六百二五章 繼續勝飲第一百零一十章 軍議(三)第一百二八章 呂漢歸來第六百六三章 所圖第四十七章 頂層設計第二百八六章 新年禮物第二百八四章 旅順港第二百四二章 蟄伏第五百六十章 兵臨關中第四百五四章 驍果借道第七百零五章 南征第一百零二章 拜服第二百六二章 神速第五百四二章 抗凍救災第三百九九章 王者近衛第四百零八章 機不可失第六百九九章 會議第九十二章 心結第一百七七章 廢奴第二百四一章 善後第五百三五章 耽羅來附第六十一章 撒郎嘿喲!第三百四六章 城上有怪第二百九四章 以逸待勞第七百二一章 初八第二百五一章 軍閥第七百五二章 秘法第四百四六章 魯班後人第六百六三章 所圖第三百零七章 第一陣第三百五七章 採購稻米第一百七十章 詐供第六百四八章 蕭後召見第六百六九章 入彀第四百三一章 天子門生第七十四章 突擊卷一 稚鳳初鳴 第一章 雙魚玉佩第三百三六章 土崩瓦解第三百三十章 高歌猛進第三百七九章 聯軍組成第四百七二章 黃泉再見第六百五八章 新法試行第五百四二章 抗凍救災第一百七七章 廢奴第二百七五章 回門第三百六十章 改土歸流第二百三四章 邏輯第四百六八章 瞠目結舌第六百五六章 編戶湊丁第一百四九章 建軍第三百十八章 李唐起兵第一百八六章 招募第五百一十章 土包李柴第二百九六章 收容難民第一百九二章 對陣第五百五三章 坐而論道第五百四六章 檢校空軍第五百七八章 道州矮民第四十章 主線展開第四百九七章 楊浩出奔第三百五六章 點石成金第四百五二章 水師出擊第四百八二章 分崩離析第三百八九章 武力展示第二百一十章 入營第一百二七章 浮客編民第二百三二章 辯論第五百七三章 不似凡人第三百七八章 萬事俱備第三百四四章 交叉戰術第一百二九章 三堂會審第三百八三章 整軍再戰第二百八九章 出擊奢卑城第三百四二章 再馳黎陽第三百三三章 首善之地第四百八三章 曹豹送書第七百三七章 家宴第十八章 盡人事第六百十五章 箭定勝局第二百四九章 謀士第一百四五章 安排第四百十三章 硝煙未盡第三百六四章 獅子搏兔卷五 鳳耀中華 第五百六一章 文都歸洛第四百十三章 硝煙未盡第四百六八章 瞠目結舌第四百二十章 大勢所趨第七百七五章 朝會第三章 荒野求生第七百七四章 無趣第三百二一章 高密軍議第五百四三章 彼長此消第六百六四章 墨者第六百章 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