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六章 意外

相比起去年,今年參加舉人試的學子數量自然是十數倍的增長。

去年也即是天鳳三年,當時鳳朝發佈的考試規程原本是計劃將童生、秀才和舉人考試分別在每年的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並且進士試當時也不準備是年年都考,而是想也學着唐宋搞三年或四年開一起春闈。

不過當年卻是應民間的要求,在天鳳三年的三月舉行了一輪直升聯考。

但結果是,當時民間報名參加童生試的人雖然總計有超過五千多,但最終過線者卻不足五百,而天鳳軍中參考的三萬餘人裡,過線者卻是多達一萬四千有餘,便是滿分者也有兩千多人。

這之後的秀才試結果更是嚇人,這民間不足五百的童生考下來僅有四十二人過線獲得秀才功名,接着第三輪的舉人試硬着頭皮考下來的結果也就不用提了,這四十七人裡又僅有十七人過線獲得舉人資格,至四月初一的第四輪進士試過後,最終勝出者便僅剩下區區的三人而已。

所以,到了天鳳四年新朝這邊也就不得不更改了考試規程,首先就是把各地的定期童生試和秀才試更改到了三月和六月,然後在新都的考試院則允許民間學子自費報名參加機動考試,並把舉人試改期到了開國大典之前的九月舉行。

當然了,政策的變通帶來的變化還是不錯,自費機動考試給了民間學子極大的自由度,讓很多在地方考砸的人有機會來新都補考,同樣也使得擁有秀才功名的學子數量穩步增長,不至於像是天鳳三年那樣尷尬。

誰知道這獲得秀才功名的學子卻是越來越多,截止八月底最後的報名日期,共計竟是有三千五百多人報名,倒也的確是超出了新都考試院的安排能力。

由於舉人試的考試共有五科(語文、數學、地理、歷史、常識),所以至少考上三天,而以新都考試院的房舍,最多也就只能安排兩千人同時考試,所以這考試院方面提出稍作延期的要求倒也合情合理,稍後女王在徵求了監國王的意見只有,便也下旨將考試的日期延後三日。

而這三日時間內,監國王也將會派出工程隊在考試院周圍擇地搭建臨時的露天考場,用以滿足會考的需要。

新朝開科舉之事,既事關社會穩定,也決定了民心向背,肯定是不能開玩笑的,因此女王在批准了考試院的申請之後,也對考試期間的應試學子的食宿問題做了關心,而考試院方面也送上了近期選拔出的成績優異學子的花名冊。

結果女王隨手拿來一瞧,便在翻開的第一頁中發現了兩個相當眼熟的名字。

這第一個名字叫做呂才,想當初天鳳元年時女王出征路過清河,還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女王悄悄傳了他一套簡譜的記錄之法,換了一份“農樂曲”的樂譜,回來之後偶有回憶也才記起這呂才非但是“尺八”的發明者,還是唐初時代少有能與袁天罡、李淳風等人其名的牛人。

要道這呂纔是什麼人,單說在這後世的百科裡面,便將他稱之爲:唐代哲學家、唯物主義思想家、無神論者、音樂家,是位多才多藝的學者、自然科學家。

呂纔出身於寒微的庶族家庭,從小好學,是一位未經名師傳授,自學成才的思想家、學者。興趣愛好廣泛,通曉《六經》、天文、地理、醫藥、製圖、軍事、歷史、文學、邏輯學、哲學乃至陰陽五行、龜蓍、歷算、象戲等,尤長於樂律,而且大都有專門著作和創造,因其學識淵博、博纔多能而逐漸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徵、王珪等都十分讚賞他的“學術之妙”。

其三十歲時,由溫彥博、魏徵等人推薦給唐太宗進入弘文館,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而其最爲叫後世人記憶深刻的成就,便是他一手創作的《秦王破陣樂》。

貞觀初年(626年)時,他奉唐太宗御詔參論樂事,此後每逢唐太宗宴代從臣、賞賜閭里、賦詩抒懷之時,即命呂才依詩譜曲編舞。貞觀六年(632年),呂才相繼創作並譜曲《功成慶善舞》(後更名爲《九功舞》)、《七德舞》(後更名爲《秦王破陣樂》),之後又創作了《上元舞》。

只是當時這呂才與女王初見時也才十二歲,加上當時女王也僅僅是記得他是“尺八”發明者,並未對他有更多的關注,還想着不去幹擾他的成長,留待日後再說。

想不到,如今不過短短數年過去,這呂才竟也學有所成,竟是以清河地方童生、秀才兩級統考都是頭名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女王的眼前。

而第二個叫女王感到意外的名字,便是同樣來自清河,卻以新都八月機動考試連續奪得童生、秀才兩試頭名的馬周!

女王雖然不是專修歷史的,但她的專業對“貞觀之治”的瞭解還是比普通人更多一些,也就自然知道這馬周在“貞觀之治”裡有着怎樣的重要性。

馬周,字賓王,清河郡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區茌平鎮馬莊)人,唐朝宰相。

此人小時候是孤兒,家境貧寒,但喜好學習,落拓不爲州里尊敬。

武德年間,補任博州助教。離職遊學長安,寄住中郎將常何家中,貞觀五年(631年),上書諫言有功,入直門下省,歷任監察御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治書侍御史、諫議大夫。

馬周此人接續鄭國公魏徵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爲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歷任中書侍郎、太子右庶子、檢校吏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等一系列重要職務,深得唐太宗愛重。

可以說,這呂才和馬周兩人比之袁天罡和李淳風,對於李唐開啓盛世之治的用處更大一些,一個是典型的“雜學通神”,另外一個是優秀的“政治操盤手”,比袁李二人身上單純的“神棍”屬性厲害多了。

倒是監國王拿到名單一看,瞧着女王詢問的目光也是樂了,低聲與女王道:“一個年紀尚幼,一個纔是弱冠,便是要用也得是幾十年後的事,豈能操之過急啊!”

第六百零二章 世道不靖第七章 錘神附體第五百二三章 恰恰胡旋第四百七九章 與虎謀皮第八十五章 善後第七百五四章 班長第七百零六章 質詢第三百二二章 秋季攻勢第六百三七章 微縮成人第七百三三章 人間第五百五四章 政策解說第六百二八章 禍福難測第一百八十章 備戰第五百章 司馬西歸第六百四五章 淑女好逑第二百章 束手第六百五一章 傳國玉璽第七百七六章 意外第五百五二章 經典由頭第七百十六章 江山第七百三八章 出路第五百三四章 滿載而歸第七百二七章 早晚第一百零十四章 孫思邈第九章 真尼瑪好第一百八七章 意外第七百四八章 安排第七百零八章 忽悠第五百十七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十五章 何人無臍第三百十六章 奇兵第四百五三章 紅鯉綠鯉第四百章 白刃衝鋒第三百三七章 守城妙物第二百零一章 埋伏第二十七章 轉進第三百八三章 整軍再戰第二百七十章 助人第二百九一章 輕取奢卑城第二百五二章 春播第一百零十七章 呂氏春秋第四百五九章 回航沛縣第五百九八章 古人智慧第四百六一章 合情合理第三百零六章 再戰第七百三一章 上路第五百二四章 弄舞娛情第五百七六章 既定國策第二百二五章 民意第二百九一章 輕取奢卑城第四百八五章 通船之好第七十九章 減刑第二百五七章 兒戲第一百二一章 刀耕火種第五十三章 搞後勤第一百二三章 所在蜂起第二百三八章 陷阱第一百五二章 中華第二百十八章 天罰第四百五十章 搭架選兵第二百七七章 船廠第四百零五章 迤邐而來第四百七一章 去留兩難第四百八三章 曹豹送書第四百九九章 解決辦法第五百二二章 勁歌熱舞第三百三一章 清河崔氏第七百二九章 傳法第七百零一章 錢政第六百十八章 置之死地第一百五十章 衛府第二百八三章 登陸第六百七十章 安排第三十五章 宴客第二百二三章 放行第七百零一章 錢政第二百五五章 開打第二百八八章 再赴遼東第七百四六章 雜活第一百八二章 漁民第六百二四章 接踵而至第七百六一章 警訊第七百二七章 早晚第九十八章 時不我待第七百三八章 出路第五百九四章 元帥之敵第六百五九章 天意如此第二百三五章 蹊蹺第五百六八章 魏公先行第六百九四章 官制第四百五四章 驍果借道第四百五七章 援軍已至第七百四二章 安置第四百零一章 金剛大蟲第四百九一章 具裝騎兵第一百零六章 天作之合第三百七二章 虛與委蛇第一百三三章 畫餅第四百三九章 出使黎陽第四百零五章 迤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