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換個皇帝

趙銘聽張煌言之語,內心大驚。

張煌見此,遂即道:“陛下以爲,隆武即亡,戰事便以瞭解。畢竟都是朱姓之後,且唐藩一脈,也算有功於社稷,不宜斬盡殺絕。況,朱琳源不過一孺子,步步緊逼,難免留下惡名!因此,還請漢王收兵罷戰,接受武昌和談。”

趙銘擔心的事情,還是全部發生了。

從一開始,趙銘就希望,利用南京大勝之威,逼迫武昌交出兵權,向他投降。

因爲武昌這樣的堅城,如果不是投降,攻打起來,肯定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拿下。

若是長時間沒有拿下,那麼局勢肯定容易生變,也只有武昌投降,才能在各方勢力,還沒意識到漢軍的威脅前,兼併楚贛。

可是,奈何天下豪傑,智謀之士,並沒有盡入趙銘麾下,各方都有人才,事情發展不可能盡如趙銘之意。

不到一年時間,趙銘吃下閩粵,剛剛又吞了南直隸和江西北部,漢國其實已經吃撐着了。

若是外部沒有威脅,趙銘自認爲,還有胃口吃下楚贛,可是一旦外部發生變化,那情況就不好說了。

其實,吳三桂和西軍要出兵,已經讓趙銘感受到威脅,他表面鎮定,事實上卻很擔心他們殺過來。

外部勢力,對於局勢的敏銳察覺,比趙銘想得要快,而內部朱以海態度的轉變,同樣也比趙銘想得要快。

趙銘陰沉着臉,站起身來,“此事孤已經知曉了!”

語畢,趙銘揮手道:“還請閣老退下,孤有要事於幕僚商談!”

張煌言退出大帳,事實上,朱以海態度扭轉這麼快,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於張煌言的勸說。

若是趙銘併吞楚贛,朱姓皇族勢力,就基本被剷除,若是趙銘想要謀朝篡位,便沒有什麼阻礙了。

朱以海對於強大的漢軍,深感恐懼,害怕丟掉朱家江山,成爲大明的罪人,深思熟慮後,決定與隆武和解。

畢竟隆武已經死了,他就是朱姓皇族之首,已經與隆武朝廷有了和解的前提條件。

現在,對於朱以海而言,他最大的威脅,已經從朱聿鍵,變成了趙銘。

因此,考慮到大明江山,朱家基業,朱以海接受了張煌言的建議。

這時,張煌言退下,帳內只留下,趙銘和幾位心腹。

趙銘沉聲道:“你們怎麼看?”

張家玉沉吟道:“殿下,周國和西軍將要援救武昌,背後朝廷又要議和,令我們十分被動了。”

虞胤道:“如今,我們畢竟在建武朝廷的名義下行事,若是建武與我們不是一條心,胡亂下令,定然會引起混亂,和後方不穩!”

趙銘沉默良久,大軍就算攻下武昌,一旦周國和西軍介入,湖廣和楚贛的戰事,也不會短時間結束。

如果這個時候,朱以海在站在他的對立面,可以說,便是內憂外患了。

其實,只要內部安定,即便吳三桂和李定國參戰,趙銘也可以慢慢打,但是朱以海態度轉變,他便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了。

畢竟,朱以海現在是大明唯一的皇帝,想想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漢獻帝,給曹丞相惹了多少麻煩,便知道,手上還有不少兵馬和臣子擁護的朱以海,對趙銘構成的威脅!

若是趙銘不聽從朱以海的指令,繼續攻打,恐怕朱以海會做出更過激的舉動。

畢竟南京還有兩萬餘江北軍,對趙銘來說,是個很不穩定的因素。

如今,趙銘已經佔據很大優勢,完全沒必要冒風險,去賭什麼。

牌少,本錢少,纔會去賭,而趙銘現在完全有能力緩一緩後,再一一對付。

現在一下要同時對付這麼多勢力,即便漢國也會十分吃力,不若個個擊破。

趙銘沉默良久,忽然揮拳,“既然建武阻撓孤王統一大明的功業,那本王就只有行霍光之事,換個聽話的做皇帝了!”

聞趙銘之語,衆人立時紛紛精神一振,低頭躬身。

趙銘遂即吩咐道:“芷園,你立刻前往杭州,先將桂王送到蘇州,等候孤王之令,再送往南京。此外,令宣傳司,痛斥唐魯之爭,爲桂王造勢。”

張家玉慌忙作揖行禮,“喏!臣令命!”

趙銘遂即對虞胤道:“卿家去見姜曰廣,告訴他,孤王要與堵胤錫見面,當面商議和議!”

漢軍猛攻武昌,武昌岌岌可危,姜曰廣一直在漢軍營地中,謀求和議。

趙銘雖每次都聲稱,是最後條件,但是其實也一直都沒關閉,和議的通道。

畢竟,攻打武昌的漢軍,只有十萬,也是趙銘手中,唯一的機動兵力。

即便趙銘打下武昌,也沒那邊多兵力,去佔領全楚,歸根結底還是要收編隆武兵將。

雙方議和,最大的分歧,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要不要交兵權,其它諸如囚禁朱琳源之類的條件,都是可以用來讓步的條件。

當下虞胤出去,次日便約好了時間和地點。

次日中午,趙銘與堵胤錫,各率領一千人,在武昌城南,距離城池兩裡處相聚。

士卒在曠野上,用白布圍了一塊地方,雙方士卒站在白布外,堵胤錫帶着鄭成功、李來亨、袁宗第等數員大將,如臨大敵,坐在圍起的區域內。

畢竟趙銘除了是漢王,還是一員絕世猛將,鄭成功等人不得不妨,不敢輕視。

趙銘則只帶幾個文官,前來談判,坦蕩的坐在對面。

這時,雙方涇渭分明的坐在小馬紮上,趙銘掃視對面,堵胤錫、鄭成功、袁宗第、李來亨,都是名人,都是良將良相,再看自己這頭,泛善可陳,全靠自己帶動,說來也是心累。

趙銘不禁感慨,道不同不相爲謀,忠臣良將,不爲自己所用,而後微微笑道:“孤久仰閣老威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啊!”

遂即又對鄭成功道:“成功,許久不見啊!”

鄭成功將臉轉到一邊,從趙銘偷襲福建,他兩的友誼小船就已經翻了。

堵胤錫則微笑道:“本閣也同樣久仰漢王之名!”

第九十章富陽阻擊第三十五章吳江縣羣英聚首第六十六章金塘島種田第1095章樂極生悲第486章渡海援遼第340章兵臨寧波第933章淘金熱第523章返回江東第1077章試探進攻第842章輸糧換引第278章隆武危機第317章巡視東番第186章激戰四明山第555章出賣趙銘第256章聯合荷蘭第761章咸陽立朝第573章尋找航路第186章激戰四明山第八十六章吃掉李率泰第五十五章激怒孔有德第582章踊躍應募第904章內應燒糧第206章東海的使命第348章請封秦王第三十八章剿義軍博洛定策第497章瀋陽東陵第578章南進北進戰略第857章關中細作第952章沒人比我更瞭解中國第153章崇明種田下第753章福臨末路中第550章讓出南京第422章濟爾哈朗第352章方士衍慘死第268章歐羅巴公司第669章其非明主第135章兵臨金陵第940章滎陽合戰上第882章攝政王的演技第245章拓殖者張益達第194章棒殺準塔第1064章被拒絕了第887章轟塌城牆第505章對決第433章信心崩潰第662章建藩立國第293章追擊多鐸第934章給年輕的敵將上一課第1041章絕貢之罰第394章束縛第444章軍政一把抓第891章再次攻城第1026章印度的歷史第331章軍火生意第168章荷蘭艦隊第774章舉城而降第1049章廬山新政第363章攻陷杭州第402章高橋鎮浮橋第185章重現薩爾滸第607章孫可望封王第488章兵力旅順第562章南北議和第八十九章困敵金牛嶺第538章攻陷泰州第627章銀彈攻勢第981章老毛子來了第952章沒人比我更瞭解中國第361章困頓城下第195章金華陷落第131章兩軍對壘第376章東南士紳第443章收拾殘局第九十三章回援江防第545章未有之敗第910章大人時代變了第875章兵臨北京第522章政變下第840章蒙古八旗第793章金陵春之陣九第一百章抗清低潮第1055章明輪船試航第283章擊退鄭軍第330章招商船運公司第637章洪承疇復起第715章突襲炮臺第777章大明郭子儀第737章鄱陽湖事件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530章齊聚杭州第926章金陵冬之陣中第879章攻城作業第1084章西歐大同盟第六十一章逃出生天第330章招商船運公司第七十二章張名振與吳兆勝第610章教化四夷第153章崇明種田下第819章漢王攝政第1099章德里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