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官下間賴慶親自前來接見平久,賴慶年紀約有50歲。他對平久說道:“那就都到山上去吧。”能登屋平久對王直道:“已得法旨,可以上山了。”王直便命大家下馬或下車,讓水手和護衛挑起行禮,往石頭小徑上山。馬車就停在山下的馬廄邊,馬兒都被牽着隨人走,踏着青石板。
上了山,寺廟門口有“本願寺”門牌一副,這裡地處攝津國東成郡生玉莊,依靠山莊改建,整個石山本願寺與其說是一座寺院,不如說是一座小的城池。據說幾十年前毀於戰火,後來經過從近江山科本願寺逃難至此的第八代法主本願寺蓮如募集資金、耗盡精力重新修葺。
本願寺信奉“一向宗”,也即是“淨土宗”的一支,全名叫做“淨土真宗”,是一個偏向平民教化的宗教團體。因爲教義通俗易懂,提倡惡人才需要度化接引,從而使得大量低階武士、山賊和海盜皈依這個集團,因此石山本願寺的和尚和俗家信衆非常多。寺廟除了法主,也就是教主負責總體事務之外,還設立許多坊官,坊官就相當於各種大小頭目,一般坊官都由下間氏一族擔任。下間氏是跟隨本願寺家的本地豪族,亦有許多支派。
下間賴慶引領着衆人上山進了寺社院落,一些僧人觀摩前來的衆人,表示好奇:最近雖有海盜常來於此,卻少見有明朝人拜訪;王直、葉宗滿、方廷助他們還是頭一批。雖然本願寺家佈教也基本用的是簡單漢字,但風俗仍然偏向和風,與中原有很大差異。下間真賴和賴照兩個小沙彌也跟隨衆人,進了寺院大殿。賴慶領衆人拜會目前的法主和代理住持。
王直等人進了大殿,見有一小孩,年紀與賴照相仿,結跏趺坐於廳堂中央,袈裟錦繡不與衆人同,旁有一華服老者輔佐,他年紀大約60歲。兩邊列滿布衣僧侶,目光均投向來人。那小孩便是第10代法主,下間賴慶爲王直等人介紹道:“這是我們本願寺的法主證如上人,右邊的就是代理住持願證寺蓮淳大人。”這個名叫願證寺蓮淳的,後來也被稱作顯證寺蓮淳,是本願寺蓮如的親弟弟,因爲第9代法主實如之前亡故,實如之子證如年幼,便來協助本願寺。
蓮淳代證如道:“歡迎列位前來我寺。稍待片刻,可以於偏廳用膳。賴慶,你叫人,幫助客人們將行李和馬匹安置好,然後請他們移駕偏廳。”下間賴慶道了一聲:“知道了。”便去安排事宜。平久帶王直幾個人簡單地觀摩了一下寺社院落,就去偏廳等待吃飯了——畢竟天色已晚。
使者團衆行人待在廳堂裡,等待齋菜端來。不一會兒,賴慶命真賴、賴照以及其他僧侍將飯菜爲大家奉上,僧侍年紀都不大,名爲“喝食行者”,均爲帶發的少年充當。衆人皆和普通僧衆一樣,席地而坐,面前列有矮桌子,桌子雖然矮,但是很長,可以放置許多東西。一位位僧侍爲每個人均準備了十三樣食物以及三樣配料,是從事先處理好的十三樣大雜燴齋菜中選取的。
王直問道:“這裡的食物真豐富,不知道有沒有個名字。”賴慶爲大家解釋道:“這個嘛,就叫‘三獻三汁十三菜’。”平久道:“嗯,你最喜歡哪道菜?”王直道:“當然是這道湯漬飯了。”所謂“湯漬飯”,即泡飯的一種。王直繼續道:“這裡面的香菇和海帶,很新鮮;湯頭的味道非常好。對了,還有這個番薯一樣的東西,叫什麼?”平久道:“呵呵,這叫‘海老芋’,是我們日本的特產。”王直讚道:“沒錯,就是這個,口感很好,我很喜歡。”一旁的荒木道陳對王直道:“其實有時候,我們還可以將茶水拿來泡飯,以前的將軍足利義政大人就喜歡這麼幹。”能等屋平久補充道:“這種飯,其實是用來醒酒用的,酒喝多了,舌頭不利索,味覺被破壞,此時吃湯漬飯,用來理療是最好的選擇。”王直等人“哦”了一聲,表示“原來如此”。
飯畢,賴慶着僧侍安排王直諸客人去廂房休息。王直和同居的方廷助站在席子旁邊,看見牆上掛着一幅幅書法卷,都是名爲一向宗新經典《正信偈和讃》裡頭的句子,此經典爲蓮如當年編輯。蓮淳攜平久來查看衆人居所情況,蓮淳見王直看書卷發呆,便對王直道:“我們寺院能堅持到現在,靠的就是蓮如上人傳播的這種堅持正信的精神。寺社當下雖然有些破落,但是我們會堅持下去,就像堅守十三菜不變的味道一樣。”王直點點頭道:“是啊,做什麼都是貴在堅持。可惜我年紀輕,做事最怕做久,沒得半點耐性。”蓮淳合十道:“南無阿彌陀佛。慢慢地你就習慣了。”
因爲要趕路,不便久留。第二日一早,衆人就商議決定啓程下山。王直等人告別老蓮淳和小證如,蓮淳命賴慶和賴照護送大家離寺。畢竟攝津國附近不太安寧,總是有山賊和野武士作亂,所以本願寺也訓練了不少僧兵,時刻保衛家園治安。王直他們牽着馬兒下山,隨從將貨物搬回馬車。
賴慶和賴照帶領一隊僧兵,護送平久、鄭繩及王直等人的使者團沿着官道向東北方向行進。中午時分,衆人即到達門真驛站。門真驛站是石山本願寺東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裡是楠家的領地,大家經過了一處墓地,乃是高僧一休宗純的母親——照子的陵寢。賴慶統領的僧兵團將王直等人送到此處,下間賴慶便對能登屋平久道:“我們就送你們到這裡了,東邊是細川家的地界,我們不便前往,請諸位好自爲之。”平久對賴慶道了一聲:“善哉,感謝你們的陪同。”賴慶等人便往西方返程了。
平久、鄭繩和王直率領的使者團繼續前行。下午就到了名爲“四條啜”的平原地帶,行人們進入河內國地界。這裡本是一處戰場,爲兵家必爭之地。走着走着,衆人忽然看見路邊丘陵處立有一尊和人同等比例的武士形狀石像。王直執馬鞭指向石像問道:“這是誰?爲何站在路邊?”
能登屋平久向王直等人解釋道:“石像的原型叫楠木正行,他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的戰將,爲名將楠木正成之子。楠木正行和弟弟楠木正時在四條啜戰役中不敵室町幕府的將軍高師直、高師泰的追剿軍,只好互刺而死。楠家的後人爲了紀念勇武的他,便在此處雕刻了石像。”王直道:“原來如此,果然是一位勇士。”平久繼續道:“是啊,他們兄弟兩人死的時候,也不過20來歲而已。這場慘烈的戰役至今能令人唏噓感嘆。”
衆人交談中,沿路而行,很快地視野裡出現一座城市——那就是踞守四條啜的飯盛山城,該城池隸屬於細川家。到了城門口,平久讓守衛向城主通報,守衛見來人是從堺港來,便去稟告城主。不一會兒,城主茨木長隆親自出來迎接。茨木長隆安排使團在飯盛山城中住宿了一夜。平久便和鄭繩、王直等人拜別茨木長隆,繼續往北方前進。
行了大半日,到達一處驛站,名爲枚方驛站,驛站邊是一座集落,集落中最大的商號是一家名爲“枚方宿場”的旅社。旅社裡裡外外,到處是商旅人士、平民和國人(鄉衆),店門前有一紫衣女子在招攬生意。大家連續趕路,有點兒疲倦,王直便提議就在枚方宿場休息一天再說。
宿場裡有人在議論:細川高國本與細川澄元和細川澄之皆爲同族兄弟;高國與澄元合力對付澄之,打敗了細川澄之之後,高國又與澄元爲敵。澄元早卒,其子細川晴元繼承其位。但是細川家家督的位置被高國所取得。晴元尚且年幼,本不是高國對手,不過細川晴元被三好家家衆支持,坐鎮於四國島阿波國細川館,遠在京都的細川高國暫時也不能對其奈何。平久對王直說:“誰我都不敢得罪。東西兩方軍力強盛,隨時都有可能打到中間的堺港。我們這些商人,賠本的買賣可不敢幹。”王直心想:這亂世,人們都在夾縫中生存,稍不留神,隨時都會沒了性命。
過了一天,衆人離開了枚方宿場,繼續往北走。不久就到了八幡驛站,北面就是山城國京都府地界。這裡的地標,最明顯的是一座本地神宮,名爲“石清水八幡宮”,神宮坐落於官道西邊的山丘上,巍峨的社門朝東方而立。王直等人往其眺望,平久爲王直介紹道:“這座‘石清水八幡宮’,是日本衆多的八幡宮之一,地位僅次於伊勢神宮,裡面除了供奉有三女神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八幡大神。八幡神本來是豐前國宇佐地區的地方氏神,後來大約於中唐時期,被僧人行教和尚恭請到了京都南郊,於是八幡神的信仰廣爲傳播,源平合戰時期,被源氏尊爲武士的守護神。八幡神,也被稱爲八幡神大菩薩,聽說在東方的熊野地方,熊野九鬼氏水軍就在熱衷於祭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