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國子監裡只讀書(一)

一般情況下,國子監六堂,率性堂是專門給廕監生讀書的地方,你們率性而爲,混混日子即可。廣業堂是專門給捐監生讀書的地方,你們家大業廣,這裡讀書最合適不過。

所以東三堂中的誠心堂、崇至堂;西三堂的修道堂、正義堂,就是專門給一心治學的貢生們讀書用的。不過這其中還是有些區別。誠心和崇至兩堂,集合了世家或名師子弟,崇至堂比誠心堂稍高一級。修道和正義兩堂則集中了寒門或普通子弟,修道堂比正義堂稍高一級。

劉玄被分在誠心堂讀書,是最合適不過了。

前兩日上課,相安無事。劉玄的事蹟雖然傳遍了國子監六堂,但每日裡只是走到哪裡,都有人在旁邊對着他指指點點。跑過來納頭便拜,認做老大的橋段卻沒有發生。看來能在這裡讀書的人都是一時人傑,比較矜持。

今天上午第一堂課,講授的是《論語》,先生姓徐,是位直講,國子監老師中級別比較低的,在教授、助教之下。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哪一位學生給解釋一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徐直講掃了一眼,隨便點了一位學生。

“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先師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就跟他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先師答道:‘有君子去那裡住,就不閉塞落後了。’經義的意思是,只要有德行的君子在,就能教化地方,再閉塞落後的地方也會成爲開化之地。”

“嗯,很好。夷,是指東方不開化的蠻夷,按照鼎文、金文,夷字形彎腰行走的人,有如茹毛飲血之野獸。現在我大秦,能稱之爲夷的,只怕只有關東苦寒之地了。因此朝廷設鎮夷將軍。”

前漢唐關東指的是函谷關以東地區,到了前周太宗皇帝遷都京師,開疆闢土,重修關隘後,關東就指的是榆關以東的遼東、黑水地區了。

說到這裡,徐直講話鋒一轉,“可嘆,可惜啊,東胡北夷之地,當以教化爲重。朝廷只以武力鎮壓,全然不顧教化。”

這時,有學生舉手反駁了,“先生,朝廷在關東置遼東黑水兩行省,以及州縣,有布政司學政,有知州知縣,更有教諭學政,職以教化。現在關東兩省諸州,並各軍鎮,有軍民二百六十萬餘。其中中原移民一百九十餘萬,七十萬爲當地土著,胡夷後裔。現在關東尚餘長白山、北嶺野胡三十餘萬,已不足爲患。”

看到徐直講臉上的尷尬之色,劉玄心裡暗暗發笑。學生都是學霸,當老師是一種痛苦啊。不過他並不同情這個徐直講,因爲他察覺到,這位徐直講來者不善,可能是因爲四位公子被開除的緣故。

“嗯,不錯,這位同學說得不錯。先生的意思是,鎮守一地事關重要,不當委派粗鄙武將行職此事。”

此話一出口,有很多同學不約而同地看向劉玄。他們都清楚,這位一來就名揚國子監的貢生,父親正是加鎮夷將軍號,東寧鎮兵馬統制。徐直講這話,是人都聽出是針對劉玄的。

可是劉玄端坐在那裡,絲紋不動,像是在說別人一樣。

他沒聽明白?不可能啊,我這麼直白的話他都聽不明白?徐直講心裡嘀咕了幾句,看到劉玄依然是不動如山,心中焦急。

“劉持明,你來自遼東行省,說說你的看法吧。”

“什麼看法?”

徐直講不由一噎,我剛纔一通話白講了?

“你覺得關東治理的如何?”

“如今天子聖明,四海昇平,國泰民安。關東跟我大秦其它地方一樣,地方綏寧,百姓安居。”

對於這樣的話,徐直講肯定是不敢反駁。他要是敢反駁一句,那就是說當今天子不聖明瞭。呵呵,徐直講的膽子可沒那麼肥。他知道,自己只要對這句話說一個不字,下午就能傳到御史那裡去,自己這點小身板,怎麼經受得起都察院御史們的狂暴揉虐。

徐直講眼珠子一轉,又問道。

“聽聞前段時間有野胡下山,襲擾州縣,又有軍鎮擅開邊釁,你自遼東來,可有耳聞?”

“有聞,小事而已!”

“小事?”徐直講冷笑一聲,“襲擾州縣還是小事?難道州縣淪陷纔是大事嗎?擅開邊釁是小事,難道兩國交戰了纔是大事嗎?”

面對徐直講的上綱上線,劉玄淡淡一笑,反駁道:“野胡襲擾州縣,高麗暴民亂邊,很正常的事情,這也是朝廷設立東寧、泰寧、海西、北山四軍鎮的目的所在。”

“如不動刀兵,多加教化,關東早已靖寧。”徐直講聲色俱厲地說道。

“先生去過遼東嗎?”

徐直講一愣,我去那苦寒之地幹什麼?但是隨即明白劉玄話裡的意思。可沒去過就是沒去過,他也不能胡說八道啊,要是人家隨便問幾個當地人文,自己答不上,更丟臉。

“沒去過。”徐直講陰着臉答道。

“先生沒去過,可能會胡亂猜測。”劉玄一句話就給徐直講剛纔的話定性了,“中原內地諸省尚有不服王化,不識德教之徒,何況偏遠苦寒的遼東黑水。若無諸軍鎮數萬軍士,何來的七十萬服王化,識德教的本地土著?”

徐直講氣急敗壞道,圖窮匕見,“我就問你,朝廷以粗鄙武夫鎮守關東,以制東胡北夷,是否妥當?”

“家父加鎮夷將軍,受天子聖恩,朝廷委派,鎮守關東。先生此話,是不是說家父是粗鄙武夫?”

劉玄也不加示弱,反問道。

徐直講愣了一會,最後直着脖子,頗有風骨地答道:“是的。”

鎮夷將軍怎麼了?只不過軍將世家,又在偏遠之地任職,我怎麼可能被嚇住,我是頗有風骨的文人士子!

“家父十五歲中武進士,授幢武侯之職。十八歲鎖廳應科舉試,中秀才和舉人,會試不中,只得專司武職。家父不僅爲邊鎮軍帥,還曾充任過知軍、經略使,治軍打仗,撫民理政,算得上文武雙全,請問先生,家父哪裡粗鄙了?

“如果不粗鄙,何必被髮至苦寒邊塞之地鎮守?”徐直講有些強詞奪理了。

“先生出言辱及家父,學生自當據理相辨,此乃孝道。請問先生,這哪裡有辱斯文?是我遵從孝道有辱斯文?還是先生出言不遜,辱人父母有辱斯文?”

徐直講被駁得無言以對,站在那裡渾身發抖,最後一個字也說不出,只好拂袖而去。

誠心堂的廂房裡一片寂靜。

第三百六十三章 繁花暗影半山堂(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紫薇舍人當望衡(一)第七十七章 壬寅春闈選貢士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宮使無私斷公案(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瑚璉凡鳥謀私利第三十二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一)第二百一十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一)第二百零二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橫戈盤馬太原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妖僧狐心行詭事(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身既死兮神以靈第十八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老少狐狸志同道(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一)大秦官職 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五百年前事總知第三十三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二)第十二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五)第四十二章 周府壽宴聞奇案(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三吳鼙鼓連復來(四)第三十八章 初試火器言變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春衫已換麴塵羅(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只愁風斷青衣渡(二)第一百零四章 待罪閒置思功過第八十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一)第三十六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廟堂之高思其民(三)第一百零一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一)第三百九十章 高檐曲閣映紅簾第三百四十九章 元知造物舊時別第六十五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奸佞忠信人言間第十三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二)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三百二十二章 冶金韞玉忌輕沽(二)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四百零三章 閒庭曲檻無餘雪第六十四章 辛丑鄉試捷報來(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芙蓉榭裡影人間(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卻謀史館清貴職第二百二十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二)第四百零七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白髮蕭蕭洛陽夜第一百一十八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三)第二百八十九章 鐵馬秋風鬱洲山(二)第一百章 莫問前路兇與吉第三百九十四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四)第四十九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三十八章 初試火器言變局第一百五十章 再斷奇案撥迷霧(四)第四百二十九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一)第三百九十六章 白髮蕭蕭洛陽夜第五十一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三)第二百零九章 噩耗傳來動人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猶嫌五更雞鳴早第四百三十九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三)第五十四章 太學年考有蹊蹺(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三)第四百四十三章 人間信有白頭癡(二)第四十六章 春露樓裡救薛呆(三)第一百章 莫問前路兇與吉第四百二十八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四)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二百四十二章 中堂閣部半山堂(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禹廟蘭亭今古路第一百七十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熟聽陽關不慘顏(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宮使無私斷公案(一)第一章 關東生客至京師(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萬里賓客自西來(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一)第二百零八章 暗箭傷人索誰命第六十一章 師叔相邀有內情第二百五十七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六睦建德謀定亂(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金陵城裡糊塗案(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地固將容小丑(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繁花暗影半山堂(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鴛鴦瓦冷霜華重(四)第四百五十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紫薇舍人當望衡(一)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三百五十四章 同袍借問誰家子(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三)第七十一章 糊塗奇案牽朝局第三百八十章 月懸晴夜燕戶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