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東華門前風雷動(一)

皇城的正門是天-安門和正統門,但這兩個門平日不輕易開。首先只有新皇繼承大寶時,被文武百臣和萬民擁立着從此兩門進,入皇城正殿登基。其次是聖上出入宮祭祀天地和太廟。再就是迎娶皇后,大婚時從此門接入。其餘時間是嚴禁出入的。

因此文武百官上朝辦公,都是從東安門入皇城,或直入東華門,轉去太和門上朝,這叫御門聽政;有大事時,相爺和閣老們直去乾清宮,在那裡召開御前會議;其餘大部分官員不入東華門,只是繞過紫禁城東南角,轉到午門左右兩邊的三省、五軍都督府等衙門裡,各自辦公。到了散班時間,再原路返回。

今天不是大朝日子,衆多官員們穿着束帶的團領衫,戴着烏紗帽,陸陸續續從東安門進入,先到東華門前向聖上行禮,算是點卯,再自去各自衙門辦公。他們有緋袍,還有青袍,只有少數的綠袍。補子有孔雀、雲雁和老虎、豹子,也有錦雞和獅子等。互相打着招呼,一團和氣。

可大家的目光很快被站在東華門前兩個官員給吸引住了,一個穿着青袍,補子是鸂鵣,一個是綠袍,補子黃鸝,在袞袞諸公面前,都是微末小官,可認識兩人的百官們卻不敢輕視。看到這兩位一身公服正裝,手裡各捏着一份奏章,一臉的凝重正色,有經驗的官員心裡在咚咚打鼓。怕是有大事要發生了!

果然,那穿綠袍的官員走到東華門左側,毫不猶豫地摘下鼓槌,揮手輪將起來,把那面聞天鼓捶得天響。

守門的殿前司驍衛們有點麻爪了,他們可認識這兩位,且門前上百位文武百官都在看着,萬不敢動粗。只好派人飛奔跑進去向殿前司和內侍省報信,先把鍋遞出去再說。

過了一會,提知上書房太監翁德海帶着兩位小黃門氣喘吁吁地跑了出來,客氣問道:“兩位大人,可是有事!”

“我等有奏摺叩闕上奏聖上!”那兩位異口同聲道。

得,果真如此。

後面圍觀的文武百官發出一陣低低的嗡嗡聲。叩闕上奏就是那些沒有資格直接把摺子遞到皇上跟前的官員,通過擊響聞天鼓,在東華門前叩宮門的方式來把奏摺遞進去。不過這種繞過三省和五軍都督府的做法是逾越之舉,再有禮,後面都會受到懲戒,所以很少有官員會這麼做。

“遞上來吧。”翁德海不動聲色地說道。

兩位官員對着宮門跪了下來,朗聲道:“臣翰林院成均館都檢校文字劉玄!”“臣翰林院成均館正字郎潘籍!”“有本上奏天聽!”

“臣奏爲請移太上皇皇太后居外禁以安內外折!”

聽到劉玄讀出第一句,不遠處圍觀傾聽的文武百官們都忍不住轟地一聲,就如同幽靜的密林裡鑽進一隻大貓,數百上千的鳥兒全嚇得飛了出去。

“肅靜!肅靜!”翁德海不滿地尖着嗓子大喊道,狀元郎上奏說了什麼他不管,可要是他聽錯了,回去覆命說錯話了,那纔是大事。

百官的雜聲被翁德海給壓下去了,劉玄繼續開始朗聲念道:“臣聞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大明宮,自太祖始初,乃宴羣臣萬民,延藩國外附,示恩威於四海之庭,實爲大秦北辰天樞之所。太上皇效堯舜之賢,禪位當今聖上。大典已行,天地太廟皆告祭,名分已定,四海萬民皆受命。”

翁德海越聽心裡越麻爪,這位狀元郎可真是敢說。他讀過書,自然聽得明白劉玄奏摺裡的意思。無非就是太上皇已經禪位給當今聖上了,天地和太廟都告祭過,正式典儀也舉行了,名分已經定了,天下官民也都聽命了。那麼現在大秦天子就是當今聖上了,可太上皇你還佔據着大明宮幹什麼?

大明宮可是當年太祖皇帝繼位,受嗣前周大寶的地方,後來又成了重要節日宴請文武百官、地方軍民和藩屬外國使節的場所,何等重要!可以說是禁內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卻被你太上皇和皇太后居住在裡面,這叫什麼事?這叫天下和藩屬外國如此看待?

再說了,且普通百姓家還知道禮法,公公婆婆都知道跟兒子兒媳分開住以避嫌,你身爲太上皇怎麼就不知道禮法,不知道避嫌了呢?這樣如何爲天下表率?

不愧是狀元郎,文字裡是綿裡藏針,一個直白的字都沒提,但話裡話外的意思卻像鋼針一樣刺人。翁德海強壓着心裡的波瀾,繼續安靜地聽着。

“臣請太上皇皇太后移居外禁,北海湖內北苑,閣樓林立,有瓊華島、蕉園、萬善殿、德仁堂、水雲榭等處,鬆檜蒼然,日月滉漾,波瀾漣漪,景色宜人。太上皇皇太后安居此處,內可盡聖上孝心,外可安萬民思惑。”

翁德海一聽,得,人家狀元郎連太上皇、皇太后的養老住所都安排好了。不過還真安排的好,北內苑是皇城裡風景最美的住處,是專門給皇上皇后和嬪妃們避暑休閒用的。不在紫禁城內,卻就在邊上,果真是養老的好去處。

劉玄唸完後,潘籍在一旁大聲道:“臣附議,也有奏章一封。”

翁德海靜待潘籍也把自己的奏章唸完,接過兩人的摺子,客氣道:“劉大人,潘大人,灑家就着把兩位的摺子遞進去,兩位先候着吧。”

說完,他捧着這兩份奏摺,帶着兩個小黃門,施施然地進了東華門,回去覆命去了。

過了一會,兩位穿着緋袍的老大人聯決走了過來,一位補子上紋着錦雞,一位補子上紋着獅子,都有五十多歲。一位正是保和殿大學士、尚書僕射、入值政事堂參知政事的魏良弼魏老大人,一位卻是武顯閣大學士、中軍大都督、定國節度使、入值軍機班護理軍務的姜本慶姜老將軍。

他們往那裡一站,一個板着臉呵斥道:“還在這裡做甚?不用坐班辦事了嗎?朝廷白給你們俸祿了!”

另一個則怒罵道,“你們這些兔崽子,有熱鬧就圍了過來,平日裡辦差也沒見你們這麼勤快,還不趕緊給老子各回各位,再慢些小心老子打折了你們的腿!”

文武百官轟地一聲,全都散開了。魏良弼和姜本慶看了一眼站在東華門前的劉玄和潘籍,也離去了。只留下十幾個微官小吏躲在旁邊,探聽着消息。

第六十章 寧府大喪起波瀾第八十二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公私兩宜順人情第二百零七章 錢塘城裡雲雨會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吳大案終判定第二百八十六章 風捲清江暗雨來(一)第八十一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觀江樓上玉壁連(一)第二十章 薛府求醫循北來(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二)第二百零四章 三軍列陣杭城外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四百零一章 冰雪招來露砌魂(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君故不見九州悲(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五)引子第九章 國子監裡只讀書(二)第三百零一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三)第二百二十七章六睦建德謀定亂(二)第八十二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天地人心自省在(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輕談江山似等閒(二)第一百一十章 水月庵裡腌臢多第一百六十二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瑚璉凡鳥謀私利第一章 關東生客至京師(一)第四十九章 清虛觀裡蘸事忙(一)第四百一十九章 熟聽陽關不慘顏(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在泮獻功求伊祜第一百八十七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三)第二百七十七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一)第四十七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鴛鴦瓦冷霜華重(一)第二百章 錢塘屹然安三吳(一)第六十七章 折桂鹿鳴明師恩第二百四十七章 庶明勵翼明弼諧第二百二十九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元知造物舊時別第四百五十七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二)金釵記後記第一百零九章 彈劾如雲暗殺機(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中原干戈古亦聞(二)第三百九十八章 昔聞僧道開清淨(二)第三百零二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四)第三百六十九章 水漾萍根風捲絮(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逕抱靜園城市間第二百八十一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瑚璉凡鳥謀私利第二百一十五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一)第四百五十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逕抱靜園城市間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師勘定逆亂日第三百六十八章 水漾萍根風捲絮(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熟聽陽關不慘顏(一)第四十章 榮寧國府暗波瀾(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一)第九十九章 成均館裡風波惡(三)第二百章 錢塘屹然安三吳(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風捲清江暗雨來(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太白蝕角意難決(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二)第二百二十七章六睦建德謀定亂(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四)第四百一十七章 黃昏獨愁著風雨(四)第一百九十六章 三吳鼙鼓連聲來(二)第四百零四章 流水高山有韻音第二百五十八章 甄賈寶玉會金陵(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錢江潮起風雷動(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一)第三百八十六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一)第二百一十六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二)第八十五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六)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奸佞忠信人言間第三百三十三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金陵城裡糊塗案(三)第二百七十章 吳淞河畔論財路金釵記後記第四百三十七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一)第一百四十章 甌江啼曉解奇案(五)第三百零六章 清館聊得養天和第四百五十二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一)第三百七十七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華木含香雙添好(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薛府私會話機密(一)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二)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朝京華看瓊花(三)第九十五章 榮府雙喜皆臨門(二)第八十三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