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稱王

初平三年(196年),十一月初一。

王燦在成都築高臺,祭天祈福稱蜀王。

稱王后,益州官員的官職也相應的有所變動。

荀攸被任命爲兵部尚書,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情。荀攸是最早跟隨王燦的謀士之一,從王燦擔任漢中太守就掌管着王燦麾下的兵事,由荀攸擔任兵部尚書是水到渠成,至於兵部下面的兵部官員自有其他的安排。

程昱被任命爲吏部尚書,掌管益州官吏的任免、考覈、升降、調動等事務。王燦擔任漢中太守開始,程昱就掌管王燦麾下官員的升遷考覈,此次直接被任命爲吏部尚書。

李儒被任命爲戶部尚書,掌益州土地、百姓、錢穀之政、貢賦之差。

田豐被任命爲刑部尚書,掌律令、刑法、刑罰等事情。

雖然田豐沒有正式的歸順王燦,但王燦將田豐扔到褒城縣擔任縣令後,就已經潛移默化的改變着田豐。再加上田豐家人不斷地勸說,田豐身上已經貼上了益州的標籤。當王燦的調令傳到褒城後,田豐的家人興奮不已,而田豐雖然面無表情,也坦然接受了任命。

任安被任命爲禮部尚書,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

任安是益州本土的士林領袖,有着非常高的威望。

王燦任命任安爲禮部尚書,一方面是唯纔是舉,另一方面也是均衡利益。對於蜀中的大族而言,任安擔任禮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至於工部尚書,王燦思慮良久才定下來。

一開始,王燦準備任命墨言大人工部尚書的,但因爲蔡邕的一席話,王燦打消了任命墨言的想法,畢竟墨言年紀大,而且也難有進步了。

誠如蔡邕所言,擔任一部之長的官員並不是一定要精通各項事宜,而必須能夠總攬全局,替王燦分憂才行。王燦思慮良久,考慮到墨言師徒三人的貢獻,任命馬均爲工部尚書,掌管益州的山澤、屯田、工匠等各項事宜,墨言和蒲元也在工部任職。

如此,王燦麾下的六部便初具規模。

六部雖然完成,但還需要許多的人才加入其中,才能將六部完善起來。好在蔡邕學識淵博,幫助王燦出謀劃策,才逐漸的將各項事情處理好,穩步的過渡。

……

王燦稱王,讓益州的文武官員歡欣鼓舞,士氣大振。

然而,對於天下的諸侯而言,不啻於平地裡的一聲驚雷。

當各地的諸侯還在不斷征伐的時候,王燦已經在益州稱蜀王,官職比天下諸侯都高了一籌,讓諸侯們心中蠢蠢欲動,有了其他的想法。

諸侯中,最早稱王的是處於北面的公孫瓚。

他得到王燦稱王的消息,也效仿王燦,在幽州稱燕王,國號爲燕。

公孫瓚稱王,袁紹卻沒有動靜,而是使勁的派兵攻打公孫瓚。

興平三年的年底,袁紹的大軍擊敗公孫瓚,迫使公孫瓚這個剛稱王不過一個多月的燕王自焚而亡。自此,袁紹徹底的平定北方,解決了後方的內患,成功的佔據幷州、青州、冀州、幽州四州,實力大增。

袁紹佔據四州,也開始志得意滿了。

此時,袁紹的野心無限制的膨脹,已經不再是想要稱王了。他連燕王公孫瓚都擊敗了,稱王肯定太不符合他的實力。爲此。袁紹召集了麾下謀士,商議稱帝的事情。然而,這次郭圖、逢紀等謀士一起反對袁紹稱帝,讓袁紹不得不稱王。

興平四年(197年),二月。

袁紹在冀州祭天祈福,稱趙王,國號爲趙。

……

興平四年,二月末。

劉備在汝南經過三辭三讓,最終同意了陳宮和張飛的建議,在汝南稱王。

不過,劉備稱王並沒有另立國號,而是稱漢王,延續漢室正統。劉備稱漢王的目的是確定他佔據大義,他纔是名正言順的漢室繼承者。

……

興平四年,三月。

曹操在兗州陳留稱王,自稱魏王,國號爲魏。

只是,曹操稱王后不久,僅僅時隔半個月,戲志才就病逝了。

戲志才的病逝對曹操而言,打擊非常大。曹操心中悲慟,親自爲戲志才扶棺下葬,以示其敬重。至此,曹操麾下最重要的一位謀士去世,幸好曹操逐漸的招募賢才,麾下還有毛玠、陳羣、劉曄、董昭、蔣濟、滿寵等謀士,能支撐起兗州的大局。

……

興平四年,三月中旬,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堅分別稱王。

其中,劉表呈楚王,依舊和王燦結爲盟友,脣齒相依。

孫堅在張昭、張紘、虞翻、陸績等人的輔佐下,已經成功的掃蕩了江東六郡,平定江東的賊患,實力大增,可以和劉表抗衡,隱約有威脅袁術的動機。孫堅在麾下文武大臣的建議下,稱吳王,國號爲吳。

……

諸侯相繼稱王,對於袁術的刺激非常大。

和他從小到大爭鬥的袁紹成爲了趙王,一統北地,成爲最強橫的諸侯之一,這讓袁術難以接受,但還是忍耐了下來。

與此同時,袁術心中最看不起的劉備也稱王了,還是稱漢王,又刺激了袁術那不甘寂寞的神經。到最後,連袁術昔日的老部下孫堅也稱王,成爲執掌一方的吳王。

連番的刺激讓袁術心中再也壓抑不住那膨脹的野心,此前他一直忍耐着,但看着袁紹稱王、劉備稱王、孫堅稱王,袁術決定力壓這三人一頭,決定稱帝。雖然有謀士勸說袁術,讓袁術稱王,但袁術想到袁紹、劉備和孫堅三人都是稱王,打死都要稱帝。

只有稱帝,才能顯示他比這三人更厲害。

興平四年六月,袁術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然而,袁術稱帝,立刻引起劉備的不滿。

天下諸侯稱王,好歹也還是承認了漢室的存在。而且,他劉備稱漢王,則是漢室正統,還在劉備的接受範圍內,況且諸侯稱王也讓劉備成了漢王,所以劉備並沒有聲討王燦這個第一個稱王的人,反而是默認了。

然而,袁術稱帝,劉備立刻發檄文討伐袁術。與此同時,吳王孫堅和魏王曹操立刻響應劉備的檄文,也發兵討伐袁術。

袁術聽到劉備、曹操和孫堅討伐他,欲哭無淚。

爲什麼王燦能稱王,他就不能稱帝呢?

俗話說和尚摸得,爲什麼他就摸不得?袁術心中想不明白原因,卻不知道稱王滿足了各路諸侯的野心,所以諸侯默認,但稱帝卻公然和漢室對立,成了出頭鳥。

孫堅、劉備和曹操的大軍兵臨揚州,聯手攻打袁術。

這場戰爭是以漢室的名義討伐的,佔據大義,天下的諸侯都沒人反對。

袁術發兵向袁紹求救,請求袁紹發兵攻打曹操,給他解圍,但袁紹得到消息後果斷的拒絕了袁術的請求。戰爭的輿論倒向了劉備、曹操和孫堅一方,袁紹自然不會去踩踏最後的底線,所以袁術兵敗。

最終,初平四年七月,袁術兵敗被殺,揚州被劉備、孫堅和曹操瓜分。

劉備攻打袁術,再一次擴張了版圖,佔據豫州和揚州的大部分;孫堅佔據江東六郡,又佔據一部分揚州;曹操佔據兗州、徐州、青州和揚州的一部分,也是實力大增。但曹操的實力相比於袁紹,仍顯得不足,沒有和袁紹抗衡的本錢。

王燦稱王,局勢再一次洗牌,發生變化。

因王燦一人稱王,以後將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第342章 連弩第352章 來龍去脈第198章 破軍營衝鋒第1270章 殺死軻比能和素利第461章 賣個好,再設個套第466章 天下興亡第531章 治理流民的辦法第956章 官員頭上的一柄利劍第831章 錘開大門第266章 一個不留第1056章 甘寧的消息傳來了第97章 楊廉的價值第583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1167章 蔣欽的餿主意第962章 一雙千層底第60章 暗夜謎團第731章 意見統一第49章 董卓,大好人!第840章 隱忍第441章 南下荊州第999章 諸葛亮的信心第829章 睜眼瞎第1058章 都在佈局第1155章 焦急的潘璋第955章 故人相見(下)第1106章 孫翊被擒第340章 劉焉吐血第117章 反目成仇第871章 刀兵相向第736章 哪裡逃?第1062章 李典的三恨第855章 多愁善感的女孩第1077章 魏延要挑戰王燦第795章 蠻王之勇第977章 倒黴的劉辛第466章 天下興亡第584章 馬騰入長安第1173章 一曲鳳求凰第136章 梟首示衆三日第896章 迎接第1011章 諸葛見孫堅第615章 慘烈廝殺第533章 左慈的來意第495章 夜幕下的交鋒第696章 離開上庸城第833章 韓遂之謀第315章 評價第771章 王燦的野心第677章 袁術心理失衡第684章 陳宮第636章 意料之外的事情第895章 韋端的決定第340章 劉焉吐血第807章 撕破臉第345章 內有緣故第68章 入甕第156章 打擊西涼軍士氣第1167章 蔣欽的餿主意第58章 抉擇第157章 袁紹的計劃第1084章 孫堅破江夏第475章 拔刀便殺人第44章 郭嘉之論第274章 手段第743章 吸引注意力第937章 對荊州用兵的藉口第720章 曹操的無奈第625章 馬均弩的威力第402章 劉焉之死(中)第177章 潛入虎牢關第659章 病危第413章 進入成都第651章 相同的囑託第176章 逆天改命第545章 曹操也插一腳第480章 九江賊第382章 劉焉釣魚第107章 演武開始第537章 沙盤第1240章 韓浩死,陽弛降第679章 再追擊第135章 風波再起第928章 地下通道第840章 隱忍第908章 殺聲震天第1073章 義陽縣魏延第1151章 孫權心服口服第181章 混入糧倉第893章 提醒第1300章 呼廚泉的無奈第286章 益州內訌(上)第473章 你可服氣?第337章 授旗第789章 誰活膩了?第213章 董卓的怒火(上)第1295章 甘寧的辦法第370章 破城(下)第94章 滅族第695章 收張遼第340章 劉焉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