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

興慶殿,大晚上的推杯換盞之聲不絕,君臣同樂。

因爲這次西北傳來的消息,是喜報,

正如李瑁所預料的那樣,吐蕃這一次在石堡城外圍的屯軍,不過是幌子,想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偷襲鄯州西邊的安人軍駐地,

安人軍整編10000人,戰馬350匹,完全就是一支步兵軍團,安人軍駐紮在渾崖峰的將領臧希液,率五千衆,將吐蕃七萬大軍擊退。

像這類以少勝多的戰役,是特別鼓舞人心的,所以李隆基心情大好,直接給臧希液升官了。

授遊擊將軍,接手安人軍,爲都知兵馬使。

像各藩鎮地區的軍使,其實就是兵馬使,這類職位在唐肅宗李亨時期,

基本就是蕃鎮儲帥,節度使候選人。

但現在不是,現在的節度使,還得是從長安出。

「五千破七萬,聖人喜獲良將,首戰立功,實乃天佑大唐,聖人之神威,四方宵小無不震,」牛仙客一個勁的拍馬屁道:

「石堡城方向已經退軍,今年隴右邊境,應是無虞了。」

臧希液,就是他一個勁的在捧,因爲這個人與牛仙客關係極好。

兄弟七個,臧希崇丶臧希昶丶臧希忱丶臧希丶臧希景丶臧希晏丶臧希液(代宗時期稱爲臧希讓),全部都在軍中任職,他們的親爹,是右武衛將車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藏懷恪,祖籍山東安丘縣。

臧懷恪擔任隴右節度副使的時候,提拔了牛仙客,現在反過來,牛仙客開始反哺人家兒子了。

李隆基龍顏大悅,笑道:

「朕一直都記得臧七郎,左相曾經數次向朕舉薦此人,如今看來,一門七虎,名不虛傳。」

這下好了,一門七虎四個字,會像盧奐的國寶郎一樣,迅速傳開,今後臧希液恐怕就要被人稱爲七虎了。

牛仙客笑道:「聖人掌控全局,天威壓服,右相運籌帷,統籌後勤,

我隴右兒郎方有此番大勝,臣恭敬聖人一杯。」

說罷,生仙客雙手將酒杯高舉過頭頂。

李隆基哈哈一笑,舉杯道:

「衆卿暢飲。」

一衆大臣紛紛飲酒說笑,慶祝此番大捷。

不管怎麼說,隴右眼下的老大是皇甫惟明,安人軍勝了,頭功也該是他的,結果呢,朝堂上隻字不提這個名字,將功勞全都扣在了臧希液腦袋上。

一場攻防戰,直接就封了從五品下的遊擊將軍,可見李隆基在賞賜軍功這方面還是不吝嗇的。

西北的軍報,是皇甫惟明和杜希望聯名發來的,上面表彰了很多人,包括被杜希望派去臧希液身邊的杜鴻漸。

可惜杜鴻漸的名字,在今晚石沉大海。

李林甫不敢提,因爲這是李瑁的人,正如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所以今晚的功勞沒他的份。

『河西那邊竟然一點動靜都沒有?」裴耀卿又將老冤家吊起來抽打了:

「蓋嘉運到底在幹什麼?」

朝堂上一旦結仇,那是必須打死的,裴耀卿又不是什麼良善之輩,自然曉得這個道理。

果然,基哥眉頭一皺:

「朕倒差點將他給忘了,安人軍的防區,與河西毗鄰,他是怎麼讓吐蕃這七萬人竄進來的?」

李林甫心中一動,火上澆油道:

「此人懈怠軍務,已不是一次兩次了,臣承認,他是良帥,但其性格有弊端,又好在軍中酗酒,委任封疆,實在不妥。」

他這一句話,基本代表着想換掉蓋嘉運。

李隆基自然聽出了這層意思,皺眉道:

「人無完人,朕將河西交給他,還是信得過的,不過這次的疏忽,朕亦應責備,給他打個招呼,朕若再知曉他懈怠軍事,決不輕饒。」

河西那是什麼地方,西北藩鎮精銳所在,更換節度使,也不是在這個關頭就敢換的。

基哥甚至連句重話都不敢說,這就是將在外,皇帝也懼他三分,回到長安那就另說了,幾鞭子抽死都可以。

歷史上李隆基賜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因爲這兩人當時在潼關,手底下早就被基哥安排了不少人,單是關中新兵就有五萬人,說話已經不管用了。

如果還是安西軍原班人馬,你看看基哥敢不敢動?

「此戰過後,敵軍大挫銳氣,很可能今年不會再起大戰,」陳希烈道:

「那麼一直在供應隴右的軍需,是不是可以暫緩一下,王忠嗣那邊也有軍報,登利可汗已經聯絡右殺祿特勤,令其往王庭議事,恐怕是要對西邊的部落下手了。」

大唐對外,不是隻有打,也是有外交的,當下突厥登利可汗,與他那兩個叔父不和,急於收回權力,所以朝廷這邊也一直在派人慫願,促使突厥內鬥,大唐好撿便宜。

左右殺,也叫東西殺,一東一西,統領看突蕨兩個方向的大量部落,兵力雄壯,眼下的小可汗,只是龜縮在突蕨牙帳周邊,這小子還是七年前,由李隆基冊封的。

也就是說,大唐是承認其可汗地位的,那麼登利眼下勢微,極需大唐幫助,私下裡一直在聯繫朔方軍區。

如今氣候溫暖,突那邊的日子也還能過得去,所以對大唐的敵意沒多少,沒有外患,那自然就是內鬥的好時機。

登利可汗確實要動手了。

「不妥吧?」李林甫皺眉道:

「隴右的事情,其實還沒有結果,吐蕃大舉四十餘萬衆,不可能因安人軍之挫敗,便偃旗息鼓,七萬人是輸了,但損失也就不足兩萬,對吐蕃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恐怕他們還有後手。」

裴耀卿也附和道:

『確實如此,四十萬大軍開拔,證明吐蕃具備保障之後勤,纔敢如此大舉用兵,那麼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絕不可能因小敗而撤兵,大的戰事,恐怕正在醞釀。」

「這件事,中書門下去議,」一說到花錢的事情,李隆基就要推鍋了,

於是道:

「右相要辛勞了。」

李林甫趕忙起身道:「臣不敢辭勞,一定安排妥當。」

隴右大捷的消息,在官方的刻意宣傳下,很快便傳遍了長安。

這種時候,哪個地方最熱鬧呢?

喝酒的地方。

因爲人們要議論這個話題,一個人沒法議論,得一羣人,所以近來的南曲,生意特別好。

李瑁與汝陽王那幫名士小團體,乾脆便紮根在了翠樓,整天聊着關於隴右的事情。

眼下翠樓的都知,換人了,叫做沈眉痕,也是一位名妓,還是老六李瑪在外面的相好。

說白點,是被李璃包養的,以前在中曲,結果換到南曲了。

因爲這個女人,是韋家調教出來的,不過是在韋家的產業中,騰挪了一下。

「你的錢,是不是都花在她身上了?」席間,李瑁沒好氣的朝李璃道。

因爲李璃剛纔跟他借錢。

李璃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那倒不至於,一個女人能花多少錢?我要是連她都養不起,今後南曲這地方,我便不用來了,少廢話,借不借吧?」

李瑁撇了撇嘴:「今晚給你送過去,我賺兩千貫不容易,你別亂花。」

「你從前不是這麼小氣的啊?」李璃愣道:

「沒有以前那麼痛快了。」

李瑁嘆息道:「這不是窮了嘛,又娶了個精打細算的妻子,可不是得勤儉一下。」

李璃一愣,小聲道:

「我跟你借錢的事情,不要讓四娘知道,我丟不起這個人。」

「明白明白......」李瑁哈哈大笑。

看到他們這邊的動靜,崔宗之朝李瑁看來,舉杯道:

「西北軍報,杜鴻漸的名字赫然其中,是有功的,但是這一次,朝廷不賞官職,賞絹一百匹,多少也算是有個交代。」

李瑁正想說無所謂,結果汝陽王李插話了:

「向來不都是如此嗎?有功無功,下面什麼時候說了算了?朝廷賞賜是有分寸的,哪些人該賞,哪些人不該,都是有講究的,皇甫在隴右的時間不久,下面派系林立,聖人賞賜臧希液,其實是在幫皇甫,畢竟臧氏兄弟在隴右,也是一股不可輕視的派系,皇甫爲其表功,聖人準了,他多少會承皇甫一些人情。」

說的有點道理.::.:.李瑁點了點頭,你也不是隻會喝酒玩樂啊,爲什麼就是不願意當官呢?

崔宗之對李這番話還是認可的,他是尚書右僕射裴耀卿的佐官,知道的消息不少,聞言道:

「中樞門下給蓋嘉運下了令,改一旬小報,一月大總,爲五天一報,一旬大總,隴右都打完了,河西那邊也沒什麼動靜,右相很是不滿。」

藩鎮地區,朝廷是肯定要掌握其動向的,所以規定,每十天必須向朝廷奏報一次軍務,每一個月,奏報各類行政軍事屯由總務。

如今河西的軍報太少了,所以纔會勒令蓋嘉運彙報的勤快一點。

「真希望今年還有一場大戰,徹底將吐蕃打趴下,」李璃豪言壯語道:

「恨不能爲節帥,好率我大唐男兒,痛擊外敵,揚我國威。」

他說話聲音很大,還是在李瑁旁邊,李下意識的掏了掏耳朵。

這可真是什麼時代都有鍵盤俠啊,男兒何不配鍵盤?文挑地球兩百國,

鍵來......

但是李璃這番話,還是很提振氣氛的,衆人紛紛起身舉杯,豪情壯志「爲我隴右兒郎,賀!」

李瑁改口的那道詔書,被李林甫知道之後大肆宣揚,目的就是要爲李瑁造勢。

所以當下很多人,已經改變了與李瑁打交道的方式,變得親近隨和了很多。

人家還是叫父皇,聖人還認這個兒子,那麼,這就是十王宅唯一的一條漏網之魚。

身兼好幾個官職,不與官員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五月份本來就是左衛勳一府上番的月份。

所以李瑁在金吾衛的事務,都交給楊話丶嚴迪丶裴迪他們,將韋昭訓丶

張咱架空的乾乾淨淨,至於竇鱷走後留下的那個位置,李瑁在趁着這段時間經常與李璃喝酒的機會,把他給上去了。

李璃身份特殊,只要他想幹,李隆基不可能不讓幹,這可是親侄子,人家對侄子還是不錯的。

聖人樂意,李林甫自然也批的痛快,任命詔書很快便送到了李璃手上。

「你今天第一天來,我帶你引見一下諸君,」李瑁在金吾衛的議事中,

朝李璃道:

「我也很忙,平日不常來這裡,我可是醜話說在前頭,你可不能學駙馬啊?」

坐在下面的張咱聞言一愣,冷哼道「我比隋王更忙。」

這是今年他第二次來金吾衛公,第一次是楊話上任,這一次是李璃上任,不得不給面子。

李璃呵呵一笑,掃視了堂內諸人一眼,點了點頭:

「聖人詔命,自不敢懈怠。」

接下來,李瑁爲他一一做介紹,李璃也以其多少帶點豪俠氣的性格,很快與與人攀談了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李璃今年也才三十歲,閒散了三十年,他不像大哥李一樣,還擔任過太常寺卿。

其實以前他也有過入仕的念頭,或者說,寧王一直在逼迫他做官,但是李璃在內心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之後,還是決定繼續閒散。

原因是,他想活着。

不是怕當官得罪人,被人搞,而是怕自己的身體扛不住公務的勞累,因爲在他們家,別看他排行老六,實際上現在是老四了。

老大李丶老三李琳丶老四李,下來就是他了,中間的老二老五已經死了,關鍵這兩人不是早天,還都在任上病死的。

他們這六個,都是一個媽,就是元妃了。

從李璃往下,就都是寧王的妾室所生,史書載:憲子十九人,其聞者丶嗣莊丶琳丶璃丶珣丶璃丶丶挺丶管丶璀等十人,歷官封襲。

寧王不像李隆基,他很在乎嫡庶之別,所以老六李璃以下的那些兒子,

他並沒有怎麼當回事。

兒子多了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現在寧王快不行了,所以李璃覺得自己再賴在家裡啃老,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被李瑁這麼一攝,自己就入宮要官去了,而且點名右金吾翊府中郎將。

李隆基本來是想給的高點的,竇那是他那個不夠意思的舅舅的兒子,

李璃那是誰?讓給自己皇位的親大哥的兒子,能一樣?

但是李璃的理由也很充分,剛做官給的太高他怕幹不了,給聖人丟人,

想先從基層做起。

竇的官職對於人家來說,就是個基層。

基哥非常欣慰,特意交代了,等李璃歷練一兩年,就要給他升官,還囑咐李林甫:朕要是忘記了,你記得提醒朕。

歷史上,李隆基在逃往四川的路上,經過漢中時,冊封李璃爲漢中王,

加銀青光祿大夫,漢中郡太守,將這個超級關鍵的位置,交給了李璃。

這個地方可謂重中之重,天下要衝,地理上與川蜀一脈,但是政治上,

必須傾向關中,大約從宋朝開始,這個地方已經劃歸陝西地區管轄。

爲啥?漢中要是歸了四川,四川要是起了亂子,關中遏制不住,但如果漢中歸陝西,那麼便可做爲前沿陣地,長驅直入成都平原。

還有重要一點,就是當時安史之亂爆發,兩京走廊生命通道基本癱瘓,

武關道重鎮南陽,又處於激烈的爭奪當中。

那麼當時唯一可以供給關中的運糧線路,就只剩下了上津道,也就是經長江丶漢江,進入襄陽,再由襄陽轉運至金州(安康市)或商州(商洛市),最後由李璃運至扶風以助軍。

基哥危難關頭,這樣要命的位置不是絕對信任的人,肯定是不敢給的。

所以李瑁對李璃的能力,是完全有信心的,他不是不能幹,只是不想幹。

安頓好了李璃之後,李瑁便入宮了,繼續開始了他在皇城的溜達時光。

因爲有大捷,基哥最近的心情很不錯,常常在楊玉環面前談論起他的豐功偉業。

畢竟從他繼位至今,在對外戰事上,基本沒怎麼吃過虧。

單以這個角度而論,似乎他真的很牛逼,但是從氣候角度思考的話,就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大唐的外敵其實並沒有怎麼用力。

所以史書上會有一種說法,開元天寶無強敵,

其實不是敵人不夠強,只是日子還能過得去,都沒玩命。

楊玉環不懂這些,加上又在給自己的侄女謀劃,自然賣力的配合着李隆基,正如馬麗在小品中那樣:

哦o.::

噢?..

奧o.:

她現在也摸透基哥的性子了,這是一個順毛驢。

五月十八,崔氏進宮了。

就在花萼相輝樓。

「擡起頭來讓朕看看,

李隆基右手攬着依偎在懷裡的楊玉環,笑呵呵的看向下方的崔家小姑娘崔氏得了李瑁等人的提醒,心裡也一直在默默的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直視聖人。

只見她微微擡頭,但是眼皮卻是查拉着往地上看。

她不單單是眼睛不愛眨,她的眼珠瞳孔的比例也跟人不一樣,反正看起來有點特別,但絕對是個正常人,只是會讓人覺得,在被瞪視。

這種眼神並不罕見,出現在掌握權柄的官員身上,不會讓人意外,但長在一個小丫頭臉上,就有點.....

不過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覺得無比驚豔:

「此女端的不俗,楊氏出美人,朕至今日方知。」

楊玉環頓時撒嬌道:

「三郎是在說,臣妾不夠美嗎?」

「哈哈......」李隆基授須大笑:

「朕稱讚的便是太真,觀此女不難想見,太真的長姐容貌亦是不俗。」

楊玉瑤聽了,趕忙道:

「姐妹當中,論姿容才學,無人可出玉環其右,聖人得了最好的,卻還不知足嗎?」

「三娘又在打趣朕,」李隆基哭笑不得的指了指楊玉瑤,隨即又看向一起來的楊絳:

「十娘近來久未入宮,可是有家事牽絆,不能來陪朕的太真?」

楊絳趕忙行禮道:

「回聖人......」話還沒說完,就被高力士打斷道:

「貴人怎麼稱呼呢?您忘了聖人的敕文了?」

楊絳一愣,先是擡頭看向李隆基,見對方微笑不言,這才趕緊改口道:

「回父皇,家中事務繁瑣,如今四娘又有了身孕,臣妾自是應多擔當一些,不像三姐,大閒人一個,自然能常入宮中陪伴阿姐。」

「喲......我怎麼閒了?」

已經在興慶宮相當吃得開的楊玉瑤頓時笑罵道:

「是誰辛辛苦苦跑回河東,將素娘(崔氏)帶來長安的,好嘛,我這是吃力不討好啊。」

說着....楊玉瑤轉向李隆基道:

「聖人給評評理,哪有她這麼說風涼話的?」

李隆基捧腹大笑.

三姐妹當中,楊玉瑤就是那個活寶,活躍氣氛的本事相當過硬,楊玉環則是集萬千風情於一身,屬於微表情微動作便可以讓李隆基歡欣雀躍的大寶貝。

至於楊絳,就是那個被楊玉瑤拿來挖苦的,三人各有角色,分工不同,

卻恰到好處的,每每都能讓李隆基眉開眼笑,心情愉悅。

「這個豪婦,怪不得長安現在都稱你豪蕩呢,」李隆基喘氣笑道:

「你呀你,欺負自已妹子倒是有一手,小心十八郎不饒你。」

「我怕他?」

楊玉瑤叉腰笑道:

「有聖人給我撐腰,十八郎他都不敢跟我說一句重話,若不是因爲聖人,我哪敢指派十八郎啊?」

「噢?」李隆基擰着眉毛笑道:

「你指派他什麼了?」

楊玉瑤撇了撇嘴,道:

「如今聖人賞了我宅子,自是不缺住的地方,但臣妾家底薄,想要在長安衣食無憂,總是需要些進項的,所以我請十八郎幫我找塊好地段,做點營生。」

楊玉環頓時眉:

「丟人現眼!你一個婦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還找營生?那是你該做的事情嗎?」

「切~~~就是......」楊絳捧眼道。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時大笑。

貴族們對於商人這一行當,是非常鄙視的,因爲商人連田都沒有,還不如農戶,因爲做生意有賠有賺,賠錢了家裡又沒田,那不得喝西北風?

楊玉瑤被親妹妹挖苦,頓時裝出一副委屈的表情,朝李隆基訴苦道:

「有些人啊,仗着聖人的寵愛,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長安這是什麼地方?天子腳下,聖人天威照耀的地方,我一個沒了丈夫的婦人,還帶着一個兒子,我不想點辦法,我娘倆早晚有流落街頭的一天。」

李隆基拍腿大笑,他實在是太喜歡楊玉瑤這個活寶了,任何小事在她這裡都會被形容的非常誇張,卻文讓人忍俊不禁。

「這個三娘..—..朕是服了她了......」李隆基抓起一個抱枕扔了過去,笑道:

「隨你隨你,你想做什麼做什麼,告訴十八郎,就說這是朕的旨意,他必須幫你。」

楊玉瑤撇嘴一笑,得意的挺了挺胸。

第287章 庫房鑰匙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235章 我乾淨着呢第128章 三代之內必出興家之子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255章 出人頭地第363章 傳言是真的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101章 既要馬兒跑第322章 不請自來第35章 父皇聖明第133章 祖宗顯靈第294章 五武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123章 尿不到一個壺裡第222章 給他多準備點紙錢第293章 我同意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224章 好戰第267章 天生跋扈第99章 給你封個國公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327章 護短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114章 你有意見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300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152章 右羽林軍右翊府右郎將第102章 忠王友第387章 隔閡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268章 領地意識第3章 16王宅第197章 破兇迎吉第153章 養老送終第141章 有緣無分第219章 好一個癡呆兒第4章 太原郭氏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氣第81章 文壇元帥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62章 醉酒第106章 欲蓋彌彰第226章 洛陽來的貴婦人第33章 表妹第198章 永王李璘第324章 和平使者第270章 做皇帝難度更大第221章 唐,實亡於李隆基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149章 狗舌頭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第369章 朱墨第305章 三大理財官員第374章 你們不高興嗎?第97章 好雨知時節第20章 你想讓我死?第297章 爲民除害第16章 這可不是1般的紅豆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七十二章 蹭飯第24章 道本玄元皇帝之教第175章 狩獵第129章 武庫六匙第112章 三千怨女放出宮第七十五章 隆基白第170章 你在反駁我?第93章 兵制崩壞第20章 你想讓我死?第249章 綏和守捉城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107章 拜倒在石榴裙下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172章 勳官十二轉第253章 撤軍第375章 議立新君第五十二章 一千個韋堅第五十九章 挾私報復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四十八章 職分不明第5章 我們該如何道別第151章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投票第230章 韓珠團第186章 再無兄弟第273章 點到即止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288章 有時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43章 報什麼喜報喜?第77章 太子的怨念第230章 韓珠團第328章 不走尋常路第82章 恩怨兩消第370章 豪情壯志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163章 莫要負了我一番苦心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149章 狗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