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第一責任人

某人一天的行程:

四點起牀,四點十五到五點健身,五點到五點半早飯,五點四十五到六點半前往機場,七點到......

一整天的行程都是滿的,非常非常忙碌,讓人們以爲,大人物的一天都是在這樣的爭分奪秒中度過,一刻也不停歇。

但是他的兒子說了句實話,事實壓根就不是這樣。

大人物也是人,李隆基也是人,尤其上了年紀之後,他每日除去睡覺的時間,其實都是比較寬鬆和休閒的。

再往上,人家已經沒有追求了,自然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古代太過勞累也會猝死的,也就是古文常用的「暴卒」。

很多人會認爲,做爲皇帝,你應該勵精圖治丶日理萬機,這只是人們美好的願景,你們做不了李隆基的主。

享受,是人的本性,你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爲了享受,而不是什麼偉大崇高的理想。

如果你在歷史上是一位明君的話,那隻能說明一點,你還沒到享受的時候,

就已經掛了。

這就是爲什麼明君之後,大概率會出現一位非常懂得享受的皇帝,因爲你給人家打下了享受的基礎。

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是如此,你爹多奮鬥,你就能多享受,你爹多享受,你就得多奮鬥。

李隆基奮鬥了這麼多年,自然不願意奮鬥成果全都被兒子接收了過去,朕打下的天下,朕要親自享受。

所以他當下特別在意自己的身體。

今天的他,在修仙。

人家既然是正統道門嫡傳弟子,百日築基小時候就已經練過了,如今處在長養聖胎的階段。

聖人修行的時候,是絕對不能被打擾的,因爲人坐禪時,心不可動,心動則氣動,氣動則氣散,真氣元氣也就散了。

誰也不敢打攪聖人坐禪,得等到人家呼吸吐納七十二週天之後,元神歸來,

才行。

李已經見怪不怪了,老老實實的與一衆大理寺官員在偏殿內等候,一直等到了子時。

高力士來了,見到李後笑道:

「時間不早了,聖人要入寢了,十六郎將卷宗都留下,趕緊回去休息吧,明日聖人若有疑問,自會傳召。」

「那就有勞阿翁了,」李一臉疲憊的起身,與高力士寒暄幾句之後,便離開了。

殿內的李隆基,眼下正在宮女的服侍下換掉道袍,由太醫署的按摩博土爲他揉捏筋骨。

一把年紀的人,一口氣坐了兩個時辰,腿腳肯定不舒服,屁股也微微犯麻。

事實上,你這麼坐你也麻,但李隆基卻歸咎於今日修行不順,元神不定以至於氣脈不暢。

轉過身來,李隆基望着面前一堆的卷宗,皺眉道:

「一件案子有這麼複雜?竟有這麼多的案檔,朕哪有時間御覽?」

李沒日沒夜辛辛苦苦,到了李隆基這裡,嫌麻煩。

「老奴念給聖人聽?」高力士道。

李隆基擺了擺手:「你爲朕護法也疲累了,回去歇着吧,讓黎敬仁來。」

高力士點了點頭,悄悄的退了出去。

他近來總是幫李瑁說話,李隆基能不知道?認了韋孺人做義女,你們還真就成父女了啊?

不一會,已經睡下的殿中監老大黎敬仁來了。

「將這些案卷,都念給朕聽,」李隆基淡淡道。

黎敬仁點了點頭,先是將其它內侍遣至殿外內廊,隨即往燈盞內添了些燈油,開始整理起那堆案卷,心裡大概理清楚次序之後,這才一卷一卷的讀給李隆基聽。

而基哥則是半躺在柔然舒服的帝座上,閉目享受着按摩博士爲他舒筋活血,

聆聽着黎敬仁咬字清晰的敘述。

聽到有疑問的地方,他會打斷一下,漸漸的,他便沒了聲音,呼吸均勻的睡了過去。

黎敬仁沒有停下來,而是直到唸完,才悄無聲息的退了出去。

等他走後,李隆基又緩緩起身,喚來宮女服侍更衣,登榻就寢。

眼下的黎敬仁,正在一步步交接殿中監的事務,因爲他有了新的職位,右監門衛大將軍,加上他的其它職事勳爵:知內侍省丶上柱國丶上黨縣開國伯,已經穩坐大唐宦官老二的寶座。

當高力士做事情不能再保持公正,而有些許偏的時候,李隆基會推上另外一人,來彌補高力士留下的缺陷。

這不代表他不信任高力土,而是擔心高力士頻頻在他耳邊羅嗦,會改變他對一些人和事物的看法。

高力士一向比較偏少陽院和李瑁,而黎敬仁目前不偏不倚,等到他也有所傾向的時候,李隆基就會一腳將他踢了。

翌日朝會過後,李隆基再次將黎敬仁召來,詢問對方對此案的看法。

事實上,昨晚基哥根本沒有睡着,他全都聽的清清楚楚,這是皇帝一貫的套路,你以爲朕不知道,其實朕都知道,就看你會不會夾帶私貨。

黎敬仁有兩百多個義子,有三個真兒子,其中一個就在慶王府任職,李隆基想看看,黎敬仁會不會偏哪一方。

「朕懶得再看了,既然你昨晚都讀過,說一說你的看法吧,」李隆基淡淡道今年已經六十二歲的黎敬仁,身體狀態卻是非常不錯,這就是爲什麼李隆基要提他上來,因爲他喜歡身體健康的老人。

「回稟聖人,」黎敬仁徐徐道:

「永王呈上來的案卷非常詳細,其中有一百七十八人之供述,隋王私養邊軍,是肯定的,冒名頂替金吾衛徽巡京師,事實俱在,五十名河西兵,眼下都暫時扣押在右金吾,等候發落。」

李隆基點頭道:「他肯定是做了,否則朕那個女婿也不會去告他的狀,朕想知道,他爲什麼養這些悍卒,目的何在?他與蓋嘉運之間的關係,又到了怎樣的地步?」

黎敬仁以他老年人的口吻,不疾不徐的說道「我大唐開國至今,尚武之風盛行,就在長安,隨處可見仗劍之遊俠,《司馬法》有述: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從案卷這些人的供述中不難看出,隋王有輕視禁軍,而重藩兵之意,蓋擎問卷筆錄言:飛龍禁軍在涼州頗受輕慢,聖人之威沒有被彰顯,隋王借兵,欲一改金吾疲弊之風,壯其軍氣,奴婢深以爲然。」

你不愧是我爸爸調教出來的,書讀的很多嘛,李隆基笑道:

「禁軍在藩鎮受輕視,是禁軍的錯?難道不是那些驕兵悍將缺乏管教,不知尊上?」

禁軍在外,代表着皇帝的臉面,去了地方被人瞧不起,李隆基臉上也掛不住,他很想追究,但又沒法追究。

一來,西北在打仗,再者,瞧不起飛龍軍都是普通卒伍,不便問罪,畢竟將官們是不敢將輕視掛在臉上的,只有那些直來直去的普通軍士,纔會真情真性,

不懂遮掩。

黎敬仁道:

「關中府兵,軍紀廢弛,已非朝夕,聖人多年以來力求改善,成效極大,但優秀的將領,最後還是要去邊關的,否則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如前右監門衛將軍安思順丶前左衛親事府中郎將李光弼等,將才都去了邊關,關中無戰又忘戰,

府兵頹敗幾乎不可阻擋。」

話是難聽了點,但李隆基不會生氣,因爲他知道事實如此。

大唐講究文武不分家,文官能做將軍,武官也能進中樞,人才大多都留在關中,早年間府兵制沒有崩壞的時候,叫做「舉四方之力不敵關中」。

那個時候,邊關優秀的將領和軍士,都會選拔至十六衛,以增強關中衛成之實力,但隨着邊患越來越多,府兵制崩壞,漸漸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精銳全在邊關。

十六衛的編制都出問題了,折衝府常年供應不了兵額,這種情況下還談什麼軍紀。

兵都沒有,你談紀律?

李隆基早年間也出臺過很多政策,想要改善這一局面,但結果只會加重財政負擔,所以漸漸的,他也就不管了,將心神集中在對各大藩鎮的掌控上面。

這就是爲什麼他傾向於重用番將,因爲番將比那些家大業大的漢人將領更爲靠得住,歷史上,這口鍋是扣在了李林甫頭上,說他是擔心漢人節度使返回長安搶奪他的權利。

「接着說,」李隆基道。

黎敬仁點了點頭:「這件案子裡面,有一個河西老卒的供述,提到金吾衛徐重,被人暗授機宜,探查隋王與盧奐的交構事宜,徐重沒有認,大理寺用過刑了,此人雙腿已經斷了,永王已經派人爲其療傷。」

說着,黎敬仁找出那份供述,呈給李隆基看。

這裡面記載着徐重是竇鱷的下屬,而且往來頻繁,是竇鱷安排在金吾衛的一個重要情報來源,在長安涉及的各方情報人員多達四十人,來自各個衙門機構。

矛頭直指竇。

接着,黎敬仁又將李在達奚盈盈那裡聽到的事情寫成的那份奏疏,呈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看過之後,故作動怒,只覺竇是越來越下三濫了,連妓女都牽扯進來了?你們不嫌丟人?

再放任他們鬥下去,事情就不好收場了,只會更丟人。

他現在還要用盧奐,自然不能坐視盧奐聲名受損,受損那是不用你的時候,

現在還不行。

得給竇一個警告啊,免得他將那個妓女推出來丟人現眼。

偏偏這時候,高力士臉色陰沉的進來了,一臉陰霾道:

「稟聖人,駙馬又去了御史臺,這次是檢舉十八郎交構盧奐。」

李隆基一愣,瞬間起火了:

「讓十六郎去辦,給他打個招呼,不要牽扯盧奐,他們倆有沒有交構,朕能不知道?」

高力士點了點頭,出去安排了。

正所謂名士風流,其實大官與名妓之間有一場風花雪月,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很多官員的小妾,就是妓出身。

廢太子瑛的媽,不也是樂伎出身嗎?雖然是不賣身的那種,但畢竟是賤籍,

照樣成了李隆基的妾。

士丶農丶工丶商爲四民,剩下的都是賤籍。

納妓做妾,在長安是蔚然成風的,盧奐不能沾惹這些東西,主要是因爲人設問題。

比如汝陽王李,堂堂貴胄,卻經常與舞女樂使混跡在一起,人家自打成年就是這個風格,你沒辦法挑理。

但是盧奐不一樣,他的人設是孤傲清高,高人逸土,高風峻節,冷不丁傳出他與妓女有染,這叫什麼?這叫欺世盜名,沽名釣譽。

這對於一箇中樞級大佬的名聲,是影響很大的。

李林甫丶牛仙客,年輕時候肯定也睡過妓女,但那都是陳年往事,無從求證。

但你盧奐是正當時,尤其是他當初因爲這個女人罷了竇的官,就連李適之都認爲,顏令賓肯定是盧奐的相好。

明明沒啥關係,卻解釋不清楚了。

李接到了新的差事,非常高興,又能去外面放幾天風了。

你還別說,習慣了自由,實在是受不了十王宅的憋悶,

看樣子自己關於河西兵的案子,辦的不錯,父皇對我很信任,以後若能多來點這種差事,我也有個盼頭。

他很清楚自己當下該怎麼做。

父皇要大事化小,消彈此事對盧奐的影響,那麼很簡單,把人帶走。

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滅口,沒了人證,這案子也就不用查了,但是李看得出,李瑁和那個達奚盈盈似乎對此女頗爲重視,自己要是下狠手,怕不是要得罪十八郎和盧奐。

我在十王宅,能跟十八郎鬥,因爲他不能拿我怎麼樣,但是出來就不行了,

人家在外面混的挺好,萬一陰我一下扛不住啊。

「怎麼又是你?」竇也是奇了怪了,我去大理寺告狀,怎麼回回都是你來主辦?

你是大理寺卿啊?

」「你猜對了,人家李現在叫做行大理卿事,也就是說,人家暫時可以行使大理寺卿的一切職責。

竇臉色難看的將李引入宅院,然後派下人去請妻子昌樂公主。

李是不怎麼將竇當回事的,但是對昌樂公主還是要客氣一點,那是他姐,潁王激的親妹妹。

如果沒有太子罩着,李是不敢得罪李激的,因爲李激現在與慶王琮三兄弟組成了四王黨。

四個都是他哥。

「大理寺是沒人了嗎?爲什麼總是讓你一個不通刑名的人來查案?」

昌樂公主見到李之後,也是一臉的不待見,丈夫之所以頻頻去大理寺告狀,就是因爲大理寺有他們的人,六名大理寺丞之一的竇欽,竇希的長子,慶王琮的小舅子。

竇希礆就是李隆基的親大舅,不過早死了。

竇欽自然已經設法從大理寺瞭解到,李審出來的那些玩意,根本動不了李瑁。

他們這才趕緊加註砝碼,沒曾想,又是李來主辦。

「人呢?交給我吧,」李臉上掛着和善的笑意。

四王黨和竇家,這是一回事,他真的不想跟這幫人交惡,寧願跟李瑁翻臉,

也不願惹這些人,因爲他們做事沒下限。

昌樂公主冷哼道:「爲什麼要交給你?你要審,就在這裡當着我的面審。」

竇既然要告盧英,自然會牽扯出顏令賓,罪名是李瑁爲交構銓選之官,私送美人以取其歡心,妄言朝政,圖謀不軌,隋王府屬官嚴迪丶嚴希莊都是盧奐安排的。

「阿姐不要讓我爲難,我是奉父皇旨意辦事,你不配合,讓我跟父皇怎麼交代?」李一臉苦惱道。

昌樂公主皺眉道:「你現在不該是去找盧奐嗎?亦或是十八郎?你將他們倆帶去大理寺,我立即便帶那個女人去大理寺跟他們對峙。」

她心裡也明白,人肯定不能交給李,一旦交出去,可就脫出自己的掌控了,這麼重要的人證,一旦出了問題,極爲容易被人家反咬一口。

李也沒有想到,她這個姐姐竟然連父皇的安排的都不肯配合,是我大意了,不該這麼莽撞的就來要人。

人家不配合,李也沒臉去他爹那邊告狀,

一來,朕給你差事,是讓你辦,不是讓你給朕找麻煩,他如果真去告狀,顯得自己很無能。

二來,還是不願得罪這幫人。

搜查公主府,李指定不敢,磨了半天,人家還是不鬆口,沒辦法,李只能是灰溜溜的離開,再想辦法。

其實這樣也好,你們今天要是痛痛快快將人交給我,我的差事也快辦完了,

就得回十王宅。

你們耗着,我也能多在外面自由一段日子。

程元振做爲飛龍禁軍的統領,從跟隨李瑁回到長安之後,一路上發生的所有事情,他早已經詳細彙報給了李隆基。

但就是沒有說,西北軍土看不上他們。

這種話,實在是不敢說啊,怕聖人臉上掛不住。

但是今天,高力士又來問了。

「從離開長安開始,十八郎便有意磨鍊你們,改變行軍策略,立獎懲制度,

可見那個時候,他就覺得飛龍軍軍紀渙散鬆弛,實爲敗絮其中,」

高力士在飛龍軍衛所,望着面前查拉着腦袋的程遠振,沉聲問話道:

「在鄯州丶涼州,那些個藩鎮將領,是如何輕視你們的?」

他沒有問有沒有輕視?而是直接說怎麼輕視?這樣的問話,會讓程元振認爲,高力士知道很多內情,那麼也就不敢隱瞞了。

雖然他隱瞞的話,叫做善意的謊言,高力士不會怪他。

程遠振嘆息道:

「正是因爲一路急行軍,將士疲憊不堪,以至於精神不振,被那些邊關軍土看在眼中,存輕視之心,他們似乎覺得,我們不配穿這麼好的申,用這麼好的戰馬。」

正所謂行家一打眼,就知道你幾斤幾兩,飛龍軍這幫人養尊處優,腳步都是虛浮的,這與邊關的軍士完全不一樣。

以前的府兵,是普通農戶參軍,兵農合一,農戶的身體素質是過硬的,但是現在的兵區別很大。

尤其是禁軍,內府衛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孫充當,外府衛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裡面都是世襲的,爹傳子的,哪來的戰鬥力?

接着,程遠振有講述了一些見聞,包括李光弼對飛龍軍的不滿,也說了。

「我將這些人交給你,你就給我帶成這樣?」高力士冷哼一聲,拂袖走了。

程元振繃着的肩膀一垮,長長出了一口氣,內心腹誹道:羽林軍不全都是這樣的嗎?

既然飛龍軍確確實實被人家瞧不起了,那麼爲了減少牽連,他們自然要背鍋了。

他們不背鍋,就會讓邊軍覺得,長安的衛士是不是都是這個德行?全是弱比啊。

所以當高力士彙報給李隆基之後,基哥當即下旨:飛龍軍放浪形骸丶軍容不整,着令太子嚴加管教,重拾操練,三月後,由兵部考覈,不合格者,削其軍籍。

他撇的乾乾淨淨,全推太子身上了。

也是,飛龍軍確實是太子的東宮衛隊,第一責任人,非太子莫屬。

本來李紹還對這五百人沒啥約束權,這下好了,實實在在成我的人了。

但是李紹可不認爲這是好事,畢竟基哥的旨意一下,誰都知道飛龍軍是一幫廢物,我來調教?我也不會啊。

所以他請高力士幫忙,給他找一名猛將,幫着操練這支隊伍,靠程元振指定是不行的,陽氣都沒有傢伙,怕不是要給我帶出來一幫陰兵。

高力士也很夠意思,說服基哥同意之後,親自去找李林甫,讓對方安排一個猛將。

李林甫是不會在這種事情上耍心眼的,而他最熟悉的地方,是安西和北庭。

「此子京兆高陵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羣,是來曜親手調教出來的,可以調他回來,爲飛龍率,」李林甫指着一份記錄着安西將領的名單,挑選出了一個人。

來曜就是李林甫的人,來填的爹,掛職右領軍將軍,現任安西副使。

李林甫等於還是推薦了自己人,來曜是他的人,來曜的人,不也是他的人嗎?

高力士點了點頭:

「二十五歲官至衙內突將,可見是有真本事的,李嗣業,這個名字我記住了,就他吧。」

第111章 你說誰錯就誰錯第五十一章 給他找個事幹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188章 我也是受人之託第382章 武家二虎第9章 不差我這1個第六十四章 非你莫屬第149章 狗舌頭第196章 同室操戈第124章 勳國公房第195章 早晚死在女人身上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12章 眼下富裕第207章 真婦人也第113章 平康坊三曲第331章 罪魁禍首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304章 單于大都護第15章 走別人路第380章 重整秩序第347章 天下無不是的君父第131章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第205章 清流領袖第372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190章 賜名第320章 以夫爲天第312章 各路豪傑,齊聚京師第220章 錢沒白花第360章 體面第19章 那多不好意思第84章 牛李黨爭第137章 公非人世之人第29章 刑部尚書兼禦史臺大夫第367章 龍要過江第252章 後顧之憂第182章 胡思亂想第280章 白羽大箭第356章 宰了他第309章 王八看綠豆第91章 國寶郎第91章 國寶郎第316章 勞民傷財第318章 枉爲宗室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143章 好一個逆子!第368章 託付後事第206章 衆生平等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139章 真爭氣第379章 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問題第353章 入京述職第41章 外任之重無比焉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32章 報喜不報憂第204章 豪門與寒門第294章 五武第88章 左領軍府胄曹參軍第38章 356萬戶第298章 國家隊第178章 體弱,不能封疆第307章 買房子第330章 搶親第208章 公主很平靜第362章 醉酒第138章 無情無義的孽障第210章 打穿了第274章 貴妃出宮第355章 射程之內第264章 寧親公主第33章 表妹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第六十七章 尚周遊不歸侍養第8章 他敢不認朕?第338章 聖人心疼你第237章 先生大才,一字不改第354章 大愚若智第251章 長安處處失意人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79章 河西進奏院第85章 月俸第271章 一報還一報第13章 珍饈丞第40章 公主的驕傲第247章 風調雨順第303章 我爹是個老實人第6章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第166章 祭祖典禮第190章 賜名第91章 國寶郎第333章 伴君如伴虎第13章 珍饈丞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284章 融合劑第120章 忠心不是擋箭牌第15章 走別人路第87章 利益小團體第130章 宗籍擴容第80章 下簾詩